年級字:含(P4) 齒(P3) 戴(P3) 髮(P2)
《魏書·韓子熙傳》:“遂乃擅廢太后,離隔二宮,拷掠胡定,誣王行毒,含齒戴髮,莫不悲惋。”
年級字:發(P1) 綜(P5) 指(P2) 示(P1)
獵人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在後面操縱指揮。
《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年級字:不(P1) 差(P2) 毫(P4) 髮(P2)
毫、發:都是古代的長度名,十毫爲發,十發爲釐,形容細微。形容一點兒也不差。
《朱子語類》卷十六:“自慊,正與自欺相對,不差毫髮。”
年級字:燎(P0) 髮(P2) 摧(P4) 枯(P2)
燎髮:火燒毛髮;摧枯:折斷枯木。比喻消滅敵人極容易。
年級字:三(P1) 大(P1) 發(P1) 明(P1)
年級字:披(P2) 髮(P2) 纓(P6+) 冠(P5)
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年級字:髮(P2) 短(P2) 心(P1) 長(P1)
發短:指年老;心長:智謀深。頭髮稀少,心計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謀高。
《左傳·昭公三年》:“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年級字:發(P1) 矇(P5) 解(P2) 縛(P6)
發矇:啓發矇昧;解縛:解除束縛。指啓發矇昧,解除束縛。
明·唐順之《與顧箸溪書》:“其齷齪處,又恨不得就明公而爲發矇解縛也。”
年級字:結(P1) 髮(P2) 夫(P2) 妻(P3)
結髮:束髮,意即年輕時。年輕時結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年級字:衝(P2) 冠(P5) 髮(P2) 怒(P2)
唐·元稹《觀兵部馬射賦》:“凡獻藝者,豈自疑於無必。衝冠髮怒,揚鞭氣逸,引滿雷砰,騰凌飆疾,皆窮百中之妙,盡由一孔而出,乃知來者之藝,蓋亦前人之匹。”
年級字:身(P1) 體(P2) 發(P1) 膚(P3)
本指身軀、四肢、鬚髮、皮膚,後亦泛指自己身體的全部,自身。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年級字:精(P2) 采(P1) 秀(P2) 發(P1)
年級字:發(P1) 家(P1) 致(P3) 富(P3)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一章:“這個村子裏的‘大能人’,更關心的卻是個人的發家致富。”
年級字:吐(P2) 哺(P4) 握(P3) 發(P1)
哺:口呂咀嚼著的食物。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頭時多次把頭髮握在手中。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年級字:被(P2) 髮(P2) 文(P1) 身(P1)
被髮: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年級字:被(P2) 發(P1) 左(P1) 衽(P0)
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年級字:施(P2) 命(P3) 發(P1) 號(P2)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選賢建戚,則宅之於茂典;施命發號,必酌之於故實。”
年級字:發(P1) 蒙(P3) 解(P2) 惑(P5)
發蒙:啟發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啟發開導,脫離蒙昧,解除疑惑。
年級字:大(P1) 發(P1) 慈(P2) 悲(P3)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二回:“他說三天之內,照着祖爺爺的吩咐送過來。請祖爺爺大發慈悲,代他們打點打點!”
年級字:昭(P2) 聾(P3) 發(P1)
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啓發,即使糊塗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年級字:怒(P2) 髮(P2) 衝(P2) 冠(P5)
《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年級字:曠(P5) 若(P3) 發(P1) 矇(P5)
曠:空曠;開闊。蒙:眼睛失明。眼前突然開闊明朗,好像雙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見了東西。亦比喻使人頭腦忽然開竅,明達起來。
三國·魏·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閒者此遊,喜歡無量,登芒濟河,曠若發矇。”
年級字:先(P2) 發(P1) 制(P2) 人(P1)
詞性:動詞
成語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年級字:毛(P1) 髮(P2) 倒(P2) 豎(P4)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髮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髮皆豎”、“毛髮盡豎”、“毛髮爲豎”。
年級字:發(P1) 屋(P1) 求(P2) 狸(P3)
《淮南子·說山訓》:“壞塘以取龜,髮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割脣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年級字:不(P1) 爽(P4) 毫(P4) 髮(P2)
年級字:黃(P1) 發(P1) 垂(P2)
黃發: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垂髫:古時單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指老人與兒童。
《詩經·魯頌·閟宮》:“黃發台背。”晉·潘岳《藉田賦》:“垂髫總發。”
年級字:毛(P1) 髮(P2) 不(P1) 爽(P4)
年級字:不(P1) 不(P1) 發(P1)
悱:心裏想說而說不出來。發:啓發。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啓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年級字:發(P1) 奸(P3) 伏(P4)
發、擿:揭發;奸: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祕的壞人壞事。
年級字:龐(P4) 眉(P3) 鶴(P2) 髮(P2)
年級字:發(P1) 憲(P0) 布(P1) 令(P2)
年級字:毛(P1) 髮(P2) 悚(P0) 然(P2)
年級字:鶴(P2) 發(P1) 鬆(P4) 姿(P3)
金·元好問《紫微劉丈山水爲濟川賦》詩:“千章古木散巖谷,鶴發鬆姿餘典刑。”
年級字:奮(P2) 發(P1) 厲(P3)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年級字:髮(P2) 指(P2) 眥(P0) 裂(P3)
髮指:頭發直豎;眥裂:眼眶裂開。頭髮向上豎,眼瞼全張開。形容非常憤怒。
《史記·項羽本紀》:“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年級字:釁(P0) 發(P1) 蕭(P5) 牆(P2)
釁:縫隙,引申爲爭端,事端。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引申爲內部。比喻事端或災禍發生在內部。
年級字:令(P2) 人(P1) 髮(P2) 指(P2)
《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年級字:髮(P2) 踊(P5) 沖(P3) 冠(P5)
宋·徐爰《旄頭說》:“臣謂壯士之怒,髮踊沖冠,義取於此。”
年級字:英(P1) 姿(P3) 煥(P5) 發(P1)
英姿:英勇威武姿態;煥發:光彩四射。形容英俊威武的樣子。
宋·蘇軾《念媽嬌·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
年級字:心(P1) 細(P1) 於(P2) 發(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誰想這位十三妹姑娘,力大於身,還心細於發。”
年級字:奮(P2) 發(P1) 有(P1) 爲(P2)
漢·王充《論衡·初稟篇》:“勇氣奮發,性自然也。”
年級字:雞(P1) 皮(P1) 鶴(P2) 髮(P2)
北周·庾信《竹杖賦》:“子老矣,鶴髮雞皮,蓬頭歷齒。”
年級字:百(P1) 中(P1) 百(P1) 發(P1)
中:射中目標。發:發射。形容射箭、投擲或射擊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從不落空。同“百發百中”。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一:“回陳桐聞腦後鸞鈴響處,料是飛虎趕來,掛下畫戟,取火龍標掌在手中,此標乃異人祕授,出手煙生,百中百發。”
年級字:精(P2) 采(P1) 秀(P2) 髮(P2)
年級字:有(P1) 感(P3) 而(P1) 發(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感觸、觸景傷情對一些曾經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禁不住地抒發出來,或分享。
「有感」有所感動、感觸。
「而發」因而有所表示。
指對一些曾經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禁不住地抒發出來,或分享。
年級字:引(P2) 而(P1) 不(P1) 發(P1)
引:拉弓;發:射箭。拉開弓卻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於啓發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年級字:發(P1) 怒(P2) 穿(P1) 冠(P5)
三國·魏·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張目決眥,發怒穿冠。”
年級字:一(P1) 發(P1) 千(P1) 鈞(P6+)
發:頭髮;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三十斤。危險得好像千鈞重量吊在一根頭髮上。比喻情況萬分危急。
《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發引千鈞。”
年級字:身(P1) 體(P2) 髮(P2) 膚(P3)
本指身軀、四肢、鬚髮、皮膚,後亦泛指自己身體的全部,自身。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年級字:剪(P3) 髮(P2) 杜(P2) 門(P1)
剪髮:剪掉頭髮,指削髮爲僧。杜門:閉門。剪髮爲僧,閉門不出。
明·張溥《五人墓碑記》:“由是以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髮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年級字:施(P2) 號(P2) 發(P1) 令(P2)
《北齊書·楊愔傳》:“每天子臨軒,公卿拜授,施號發令,宣揚詔冊,愔辭氣溫辯,神儀秀髮,百僚觀聽,莫不悚動。”
年級字:童(P1) 顏(P2) 鶴(P2) 髮(P2)
顏:臉色。仙鶴羽毛似雪白的頭髮,孩子似的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唐·田穎《夢遊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髮童顏古無比。”
年級字:黃(P1) 髮(P2) 兒(P1) 齒(P3)
年級字:厚(P2) 積(P3) 薄(P4) 發(P1)
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年級字:龐(P4) 眉(P3) 黃(P1) 髮(P2)
年級字:龐(P4) 眉(P3) 皓(P6+) 發(P1)
漢·張衡《思玄賦》:“尉尨眉而郎潛兮。”李善注引《漢武故事》:“顏駟,不知何許人,漢文帝時為郎。至武帝嘗輦過郎署,見駟尨眉皓發。”
年級字:雲(P1) 程(P2) 發(P1)
雲程:青雲萬里的路程;發軔:啓車行進,比喻事業的開端。舊時祝人前程遠大的頌辭。
戰國楚·屈原《離騷》:“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年級字:賭(P4) 神(P1) 發(P1) 咒(P5)
《金瓶梅詞話》第八二回:“於是急的經濟賭神發咒,繼之以哭。”
年級字:眥(P0) 裂(P3) 髮(P2) 指(P2)
《史記·項羽本紀》:“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年級字:千(P1) 鈞(P6+) 一(P1) 髮(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髮引千鈞。”
年級字:東(P1) 窗(P2) 事(P1) 發(P1)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佞倖盤荒》:“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年級字:髮(P2) 上(P1) 衝(P2) 冠(P5)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年級字:文(P1) 身(P1) 剪(P3) 髮(P2)
年級字:奮(P2) 發(P1) 圖(P2) 強(P2)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願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峯。”
年級字:機(P2) 不(P1) 容(P2) 發(P1)
年級字:燎(P0) 發(P1) 摧(P4) 枯(P2)
燎發:火燒毛髮;摧枯:折斷枯木。比喻消滅敵人極容易。
年級字:發(P1) 財(P3) 致(P3) 富(P3)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五章:“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發財致富的機會。”
年級字:披(P2) 髮(P2) 文(P1) 身(P1)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髮披散,身刺花紋。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衝(P2) 冠(P5) 怒(P2) 發(P1)
《舊唐書·鄭畋傳》:“而畋衝冠怒發,投袂冶兵,羅劍戟於樽前,練貔貅於閫外。”
年級字:發(P1) 難(P2) 數(P2)
擢:拔。拔下全部頭髮,難以數清。形容罪行多得數不清。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
年級字:發(P1) 凡(P3) 起(P1) 例(P2)
發凡:提示全書的通例。指說明全書要旨,擬定編寫體例。
晉·杜預《春秋左傳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年級字:發(P1) 隱(P4) 伏(P4)
宋·秦觀《越州請立程給事祠堂狀》:“[程給事]發隱擿伏,敏捷如神。”
年級字:十(P1) 發(P1) 十(P1) 中(P1)
年級字:發(P1) 短(P2) 心(P1) 長(P1)
發短:指年老;心長:智謀深。頭髮稀少,心計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謀高。
《左傳·昭公三年》:“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年級字:議(P5) 論(P2) 風(P1) 發(P1)
元戴良《申屠先生墓誌銘》序:“平居議論風發,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聞之,率爲之奪氣。”
年級字:斷(P3) 髮(P2) 文(P1) 身(P1)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祼以爲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先(P2) 發(P1) 製(P3) 人(P1)
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製服對方。
年級字:百(P1) 發(P1) 百(P1) 中(P1)
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年級字:吐(P2) 哺(P4) 捉(P2) 髮(P2)
年級字:文(P1) 身(P1) 斷(P3) 髮(P2)
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身刺花紋,截短頭髮,以爲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後常用以指較落後地區的民俗。
年級字:發(P1) 揚(P2) 蹈(P3) 厲(P3)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徵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年級字:巧(P2) 發(P1) 奇(P2) 中(P1)
發:射箭,比喻發言。形容善於乘機發表意見,後能爲事實所證實。
年級字:絲(P2) 恩(P2) 髮(P2) 怨(P3)
《資治通鑑·唐紀·文宗太和九年》:“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於是平生絲恩髮怨無不報者。”
年級字:弦(P4) 無(P2) 虛(P4) 發(P1)
《陳書·蕭摩訶傳》:“又有西域胡,妙於弓矢,弦無虛發,衆軍尤憚之。”
年級字:發(P1) 禿(P5) 齒(P3) 豁(P0)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私自憐悼,悔其初心,發禿齒豁,不見知己。”
年級字:削(P3) 髮(P2) 披(P2)
緇: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頭髮,穿上僧衣。表示出家爲僧。
明·周楫《西湖二集·黨闍黎一唸錯投胎》:“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髮披緇,便是釋牟尼佛。”
年級字:震(P2) 聾(P3) 發(P1)
劉心武《寫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滿足這種要求的作品出現,形同震聾發聵,會引起強烈的反響。”
年級字:毛(P1) 髮(P2) 聳(P4) 然(P2)
年級字:毫(P4) 髮(P2) 不(P1) 爽(P4)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邑人》:“呼鄰問之,則市肉方歸。言其片數斤數,毫髮不爽。”
年級字:借(P1) 題(P2) 發(P1) 揮(P3)
藉着某件事情爲題目來做文章,以表達自己真正的意見或主張。也指假借某事爲由,去做其它的事。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我觸動起來,順口罵他兩句。就是你們文人說的,甚麼‘借題發揮’的意思呢。”
年級字:朱(P1) 顏(P2) 鶴(P2) 髮(P2)
朱顏:紅潤的臉。紅潤的臉和像鶴羽毛一樣白的頭髮。形容老年人精神煥發的樣子。
年級字:白(P1) 髮(P2) 朱(P1) 顏(P2)
明·無名氏《漁樵閒話》第二折:“綠衣黃裏顛倒用,白髮朱顏喜怒看。”
年級字:間(P1) 不(P1) 容(P2) 髮(P2)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頭髮。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或情勢危急到極點。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髮。”
年級字:奸(P3) 發(P1) 伏(P4)
《三國志·任蘇杜鄭倉傳》:“自太祖迄於鹹熙,魏郡太守陳國吳瓘、清河太守樂安任燠、京兆太守濟北顏斐、弘農太守太原令狐邵、濟南相魯國孔乂,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伏,鹹爲良二千石。”
年級字:生(P1) 髮(P2) 未(P1) 燥(P4)
《宋書·索虜傳》:“燾大怒,謂奇曰:‘我生頭髮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
年級字:心(P1) 細(P1) 如(P2) 髮(P2)
吳梅《題天香石硯室棋譜》詩:“頗聞棋訣在善守,心細如髮才如鬥。”
年級字:從(P1) 輕(P2) 發(P1) 落(P2)
明·李贄《與周友山書》:“想仲尼不爲已甚,諸公遵守孔門家法,決知從寬發落、許其改過自新無疑。”
年級字:矢(P0) 不(P1) 虛(P4) 發(P1)
年級字:心(P1) 長(P1) 發(P1) 短(P2)
心長:智謀深;發短:指年老。頭髮稀少,心計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謀高。
《左傳·昭公三年》:“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年級字:剪(P3) 髮(P2) 披(P2)
削髮,身着僧尼服裝。指出家爲僧尼。亦作“剪髮被褐”。
年級字:髮(P2) 難(P2) 數(P2)
擢:拔。拔下全部頭髮,難以數清。形容罪行多得數不清。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
年級字:膽(P3) 寒(P2) 發(P1) 豎(P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者靡不膽寒發豎,永爲子孫之戒。”
年級字:龐(P4) 眉(P3) 白(P1) 髮(P2)
龐:通“尨”,雜色。眉毛頭髮都已花白。形容老人相貌。
漢·張衡《思玄賦》:“尉尨眉而郎潛兮。”李善注引《漢武故事》:“顏駟,不知何許人,漢文帝時爲郎。至武帝嘗輦過郎署,見駟尨眉皓髮。”
年級字:發(P1) 科(P1) 打(P1)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諢,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年級字:大(P1) 發(P1) 謬(P6) 論(P2)
發表意見之前須對事情的真實情況先有所瞭解,不可一隻半解便~,否則必將遭人恥笑。
年級字:握(P3) 髮(P2) 吐(P2) 飧(P0)
年級字:箭(P2) 不(P1) 虛(P4) 發(P1)
年級字:鶴(P2) 髮(P2) 童(P1) 顏(P2)
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髮,兒童般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唐·田穎《夢遊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髮童顏古無比。”
年級字:賭(P4) 誓(P4) 發(P1) 願(P3)
猶言賭咒發誓。莊嚴地說出表示決心的話或對某事提出保證。
《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江湖上客商,賭誓發願便說:‘若有欺心,必定遭遇吾剝皮。’”
年級字:龐(P4) 眉(P3) 皓(P6+) 髮(P2)
漢·張衡《思玄賦》:“尉尨眉而郎潛兮。”李善注引《漢武故事》:“顏駟,不知何許人,漢文帝時爲郎。至武帝嘗輦過郎署,見駟尨眉皓髮。”
年級字:厲(P3) 駿(P0) 發(P1)
清·汪琬《<安南日記>序》:“試讀其所與國王書,後先援據故事,踔厲駿發,爛然明析。”
年級字:蒼(P2) 顏(P2) 白(P1) 髮(P2)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年級字:發(P1) 人(P1) 深(P2) 思(P2)
深:無限,沒有窮盡。啓發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語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尋味。
唐·劉禹錫《柳花詞三進首(其二)》:“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撩亂舞晴空,發人無限思。”
年級字:梨(P2) 眉(P3) 艾(P4) 發(P1)
年級字:吐(P2) 食(P1) 握(P3) 髮(P2)
年級字:白(P1) 髮(P2) 紅(P1) 顏(P2)
宋·佚名《宣和畫譜·道釋四》:“(徐知常)舊嘗有痼疾,遇異人得修煉之術,卻藥謝醫,以至引年,白髮紅顏,真有所得。”
年級字:發(P1) 人(P1) 深(P2) 省(P2)
唐·杜甫《游龍門奉先寺》詩:“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年級字:椎(P0) 牛(P1) 發(P1) 冢(P0)
宋·蘇軾《策別》十七:“小者呼雞逐狗,大者椎牛發冢,無所不至。”
年級字:星(P1) 馳(P5) 電(P2) 發(P1)
年級字:剪(P3) 髮(P2) 被(P2) 褐(P0)
年級字:發(P1) 言(P1) 盈(P4) 庭(P2)
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議論,意見紛紛,得不出一致的結論。
《詩經·小雅·小旻》:“謀夫孔多,是用不聚。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
年級字:發(P1) 新(P1) 試(P3)
硎:磨刀石。象新磨的刀那樣鋒利。比喻剛參加工作就顯露出出色的才幹。
《莊子·養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年級字:祝(P2) 髮(P2) 空(P1) 門(P1)
清·景星杓《山齋客譚·孫旭》:“耿逆平,旭未授官,忽祝髮空門,日修禪誦以老。”
年級字:洪(P3) 爐(P3) 燎(P0) 髮(P2)
《史記·刺客列傳》:“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
年級字:詩(P3) 書(P1) 發(P1) 冢(P0)
年級字:後(P1) 發(P1) 制(P2) 人(P1)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
《荀子·議兵》: “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年級字:彈(P4) 無(P2) 虛(P4) 發(P1)
彈:彈子或子彈。彈子或子彈顆顆中靶,沒有一顆打出靶外。形容百發百中。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六回:“弓弦響處,那彈子如雨點一般打將出去,真是‘彈無虛發’,每發一彈,岸上即倒一人。”
年級字:壯(P1) 發(P1) 衝(P2) 冠(P5)
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公雄心烈眥,壯發衝冠,按東海之金刀,飛北斗之石箭。”
年級字:黃(P1) 髮(P2) 臺(P0) 背(P1)
指長壽的老人。後亦泛指老年人。黃髮,指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臺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鮐魚背。臺,通“鮐”。
年級字:一(P1) 髮(P2) 千(P1) 鈞(P6+)
詞性:形容詞
成語危急
一髪: 一條頭髮的厚度。
千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三十斤。
千鈞重量吊在一根頭髪上是絕對不能承受,比喻情況萬分危急。
《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髮引千鈞。”
年級字:植(P1) 髮(P2) 衝(P2) 冠(P5)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衝冠。”
年級字:晰(P5) 毛(P1) 辨(P5) 發(P1)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格局》:“聖嘆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辯發,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年級字:發(P1) 引(P2) 千(P1) 鈞(P6+)
年級字:白(P1) 髮(P2) 青(P1) 衫(P3)
宋·趙令畤《侯鯖錄》第七卷:“……作詩曰:‘白髮青衫晚得官,瓊林頓覺酒腸寬,平康夜過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後看。’”
年級字:被(P2) 髮(P2) 左(P1) 衽(P0)
被髮: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爲夷狄。
年級字:大(P1) 發(P1) 雷(P3) 霆(P6+)
詞性:動詞
奮怒心平氣和《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
年級字:青(P1) 山(P1) 一(P1) 發(P1)
青山遠望,其輪廓僅如髮絲一樣。形容極其遙遠。也藉指中原。
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之二:“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年級字:伏(P4) 發(P1) 隱(P4)
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
年級字:意(P1) 氣(P1) 風(P1) 發(P1)
意氣:意志和氣概;風發:象風吹一樣迅猛。形容精神振奮,氣概豪邁。
年級字:隱(P4) 忍(P1) 不(P1) 發(P1)
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裡。把事情藏在心裡不說。
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后之故,隱忍而不發。”
年級字:發(P1) 奮(P2) 圖(P2) 強(P2)
《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年級字:此(P2) 發(P1) 彼(P5) 應(P2)
清·陳天華《警世鐘》:“各做各的,怎麼行呢?一定是要互相聯絡,此發彼應才行。”
年級字:觸(P6) 機(P2) 便(P2) 發(P1)
機:弓弩上的發箭器。原指弓弩上的發箭器,一經觸發,箭便射出。後亦指人遇到機會便要發作。
《舊唐書·韋思謙傳》:“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爲身災也。”
年級字:黃(P1) 髮(P2) 背(P1)
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後常指老年人。鮐背;鮐魚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常借指老人。指長壽老人,也泛指老年人。亦作“黃髮臺背”、“黃髮駘背”。
南朝·宋·宗炳《明佛論》:“雖復黃髮鮐背,猶自覺所經俄頃,況其短者乎?”
年級字:斷(P3) 發(P1) 文(P1) 身(P1)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文身,祼以為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厲(P3) 奮(P2) 發(P1)
孫中山《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其慷慨助餉,多爲華僑;熱心宣傳,多爲學界;衝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
年級字:不(P1) 絕(P4) 如(P2) 發(P1)
《漢書·燕刺王劉旦傳》:“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如發。”
年級字:後(P1) 發(P1) 製(P3) 人(P1)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
《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年級字:從(P1) 寬(P2) 發(P1) 落(P2)
明·李贄《與周友山書》:“想仲尼不爲已甚,諸公遵守孔門家法,決知從寬發落、許其改過自新無疑。”
年級字:束(P2) 帶(P1) 結(P1) 髮(P2)
唐·韓愈《爭臣論》:“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髮,願進於闕下。”
年級字:斷(P3) 髮(P2) 紋(P3) 身(P1)
剪短頭髮,身上刺着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同“斷髮文身”。
馮至《伍子胥》九:“在吳越的邊境上還有許多野人,他們是斷髮紋身的。”
年級字:心(P1) 長(P1) 髮(P2) 短(P2)
心長:智謀深;發短:指年老。頭髮稀少,心計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謀高。
《左傳·昭公三年》:“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年級字:新(P1) 發(P1) 於(P2)
新發:剛磨過;硎:磨刀石。刀剛在磨刀石上磨過。形容非常鋒利或初露鋒芒。
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年級字:發(P1) 政(P3) 施(P2) 仁(P3)
詞性:動詞,形容詞
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方是時,二聖在位,發政施仁,惟恐不及。”
年級字:飆(P0) 發(P1) 電(P2) 舉(P2)
《明史·戚繼光傳》:“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年級字:升(P1) 官(P2) 發(P1) 財(P3)
年級字:對(P1) 症(P4) 發(P1) 藥(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麼利害,怕不是生產,這正是對症發藥呢!”
年級字:截(P3) 髮(P2) 留(P2) 賓(P3)
晉陶侃少家貧。一日大雪,同郡孝廉範逵往訪,陶母湛氏剪發賣以治饌款客,並剉碎草荐以供其馬。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年級字:植(P1) 髮(P2) 穿(P1) 冠(P5)
頭發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躍之狀。猶植髮衝冠。
《世說新語·言語》“溫嶠初爲劉琨使來過江”劉孝標註引晉·裴啓《語林》:“溫公始入,姿形甚陋,合坐盡驚。既坐,陳說九服分崩,皇室弛絕,晉王君臣莫不歔欷。及言天下不可以無主,聞者莫不踊躍,植髮穿冠。”
年級字:發(P1) 號(P2) 施(P2) 令(P2)
號:號令;施:發佈。發佈命令。現在也用來形容指揮別人。
《尚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經訓》:“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
年級字:毛(P1) 髮(P2) 絲(P2) 粟(P0)
宋·歐陽洵《上歐陽內翰書》:“毛髮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
年級字:毫(P4) 髮(P2) 絲(P2) 粟(P0)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髮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若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年級字:洪(P3) 爐(P3) 燎(P0) 發(P1)
《史記·刺客列傳》:“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
年級字:祝(P2) 發(P1) 文(P1) 身(P1)
削短頭髮,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異族的風俗服制。
《轂樑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晉·孫綽《喻道論》:“周之泰伯遠棄骨肉,託跡異域,祝發文身,存之不反,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
年級字:不(P1) 差(P2) 毫(P4) 發(P1)
毫發:毫毛和頭發。一點兒也沒有差錯,也作“絲毫無差”。
年級字:詩(P3) 書(P1) 發(P1) 塚(P0)
年級字:枯(P2) 木(P1) 發(P1) 榮(P2)
年級字:髮(P2) 引(P2) 千(P1) 鈞(P6+)
年級字:明(P1) 發(P1) 不(P1) 寐(P3)
年級字:厲(P3) 風(P1) 發(P1)
踔厲:精神振奮,言論縱橫;風發:象颳風一樣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氣奮發。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中踔厲風發,常率屈其座人。”
年級字:持(P4) 續(P3) 發(P1) 展(P2)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持久發展
年級字:心(P1) 花(P1) 怒(P2) 發(P1)
年級字:發(P1) 聾(P3) 振(P2)
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戴(P3) 發(P1) 含(P4) 牙(P1)
清·洪昇《長生殿·罵賊》:“雷海清呵!若不把一肩擔,可不枉了戴發含牙人是俺。但得綱常無缺,鬚眉無愧,便九死也心甘。”
年級字:朱(P1) 顏(P2) 翠(P3) 發(P1)
宋·周邦彥《西平樂》詞:“追念朱顏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
年級字:齒(P3) 危(P3) 髮(P2) 秀(P2)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至若齒危髮秀之老,含經味道之生,莫不北麪人宗,自同資敬。”
年級字:雞(P1) 膚(P3) 鶴(P2) 髮(P2)
年級字:黃(P1) 發(P1) 兒(P1) 齒(P3)
年級字:精(P2) 神(P1) 煥(P5) 發(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生覺丹田火熱,精神煥發。”
年級字:發(P1) 憤(P4) 忘(P2) 食(P1)
《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年級字:朝(P3) 發(P1) 暮(P5) 至(P1)
語出《後漢書·烏桓傳》:“居止近塞,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
年級字:賤(P5) 斂(P0) 貴(P3) 發(P1)
年級字:發(P1) 縱(P5) 指(P2) 示(P1)
發:發現;縱:放縱,也通“蹤”。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暗中操縱指揮。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年級字:破(P2) 奸(P3) 發(P1) 伏(P4)
年級字:朝(P3) 發(P1) 夕(P1) 至(P1)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注水》:“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唐·韓愈《祭鱷魚文》:“以生以食,鱷魚朝發而夕至也。”
年級字:舊(P2) 病(P2) 復(P4) 發(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十二回:“袁紹聞袁尚敗回,又受了一驚,舊病復發,吐血數鬥,昏倒在地。”
年級字:毛(P1) 髮(P2) 之(P2) 功(P1)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竊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髮之功,以報所受之恩。”
年級字:一(P1) 發(P1) 破(P2) 的(P1)
發:射出;的:箭靶的中心。一箭就射中箭靶中心。比喻一下子就擊中目標或一句話就擊中要害。
《晉書·王濟傳》:“愷亦自恃其能,令濟先射,一發破的。”
年級字:一(P1) 言(P1) 不(P1) 發(P1)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年級字:披(P2) 頭(P1) 散(P2) 髮(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那張三又挑唆閻婆去廳上披頭散髮來告道:‘宋江實是宋清隱藏在家,不令出官。相公如何不與老身做主去拿宋江。’”
年級字:束(P2) 髮(P2) 封(P1) 帛(P0)
《新唐書·列女傳·賈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乃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無須也。’董不答,引繩束髮,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貶二十年乃還,署帛宛然。乃湯沐,發墮無餘。”
年級字:奮(P2) 發(P1) 蹈(P3) 厲(P3)
奮:振作;發:激勵;蹈:踩,引伸爲做,實行;厲:猛烈,迅疾。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鄒韜奮《抗戰以來·自動奮發的千萬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奮發蹈厲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線,不讓男同胞專美。”
年級字:披(P2) 髮(P2) 入(P1) 山(P1)
年級字:被(P2) 發(P1) 文(P1) 身(P1)
被發: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年級字:渙(P0) 發(P1) 大(P1) 號(P2)
猶言渙汗大號。指帝王號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復收。也指帝王發佈號令。
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罷息誅求,敦尚節儉,渙發大號,與人更新。”
年級字:千(P1) 鈞(P6+) 一(P1) 發(P1)
《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唐·韓愈《與孟尚書書》:“其危如一發引千鈞。”
年級字:發(P1) 蹤(P5) 指(P2) 示(P1)
詞性:動詞
成語蹤:蹤跡。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在幕後操縱指揮。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年級字:發(P1) 矇(P5) 振(P2)
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白(P1) 髮(P2) 蒼(P2) 蒼(P2)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年級字:雲(P1) 涌(P3) 飆(P0) 發(P1)
清·吳敏樹《〈歐陽功甫遺集〉序》:“伯魯之文,雲涌飆發而驟進於古,若春木之落其華而將實矣。”
年級字:誓(P4) 天(P1) 斷(P3) 髮(P2)
年級字:雄(P1) 姿(P3) 英(P1) 發(P1)
宋·蘇軾《念媽嬌·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
年級字:髮(P2) 上(P1) 指(P2) 冠(P5)
年級字:絲(P2) 髮(P2) 之(P2) 功(P1)
年級字:白(P1) 髮(P2) 千(P1) 丈(P2)
唐·李白《秋浦歌》詩:“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年級字:賭(P4) 咒(P5) 發(P1) 誓(P4)
溫靖邦《將星在狼煙中升起》:“陳書農他們賭咒發誓,聲明自己決無二心。”
年級字:發(P1) 姦(P5) 伏(P4)
發、擿:揭發;姦: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年級字:發(P1) 揚(P2) 光(P1) 大(P1)
詞性:副詞
成語發展某些傳統或事物到更高的階層,更大的規模。
發: 發展、發揮。
揚: 張揚、揚名。
光: 光芒、光榮。
大: 巨大、大型。
讓好的事物、作風、傳統等發展到更高的階層,更大的規模,輝煌而盛大。
《周易·坤》:「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享。」
年級字:髮(P2) 莫(P2) 數(P2)
擢:拔;莫:不能。拔下全部頭髮,也難以數清。形容罪行多得數不清。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
年級字:容(P2) 光(P1) 煥(P5) 發(P1)
容光:臉上的光彩;煥發:光彩四射的樣子。形容身體好,精神飽滿。
方紀《歌聲和笛音》:“我望着他那年青的,容光煥發,毫無倦色的臉,不知怎麼,竟想伸手去撫摸他的孩子般的蓬鬆的頭髮。”
年級字:振(P2) 聾(P3) 發(P1)
聵:天生耳聾,引伸爲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發(P1) 植(P1) 穿(P1) 冠(P5)
《淮南子·泰族訓》:“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爲擊築而歌於易水之上,聞者瞋目裂眥,發植穿冠。”
年級字:賭(P4) 誓(P4) 發(P1) 原(P1)
猶言賭咒發誓。莊嚴地說出表示決心的話或對某事提出保證。
年級字:發(P1) 策(P4) 決(P2) 科(P1)
策:策問;科:等第。拆閱策問題目,以決定錄取。舊指應試取中。
漢·揚雄《法言·學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
年級字:奮(P2) 發(P1) 有(P1) 為(P2)
年級字:春(P1) 筍(P4) 怒(P2) 髮(P2)
春天的竹筍迅速茂盛地生長。比喻好事層出不窮地產生。
年級字:發(P1) 怒(P2) 衝(P2) 冠(P5)
年級字:白(P1) 髮(P2) 蒼(P2) 顏(P2)
宋·洪邁《容齋五筆·白蘇詩紀年歲》:“白髮蒼顏五十三,家人強遣試春衫。”
年級字:被(P2) 發(P1) 纓(P6+) 冠(P5)
來不及將頭髮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系上。形容急於去救助別人。
《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年級字:舉(P2) 例(P2) 發(P1) 凡(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發凡:揭示全書的通例。指分類舉例,說明全書的體例。
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年級字:披(P2) 發(P1) 文(P1) 身(P1)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髮披散,身刺花紋。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春(P1) 筍(P4) 怒(P2) 發(P1)
春天的竹筍迅速茂盛地生長。比喻好事層出不窮地產生。
年級字:言(P1) 發(P1) 禍(P4) 隨(P3)
唐·陸贄《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其如言發禍隨,求之以情既無端,驗之以跡又無兆,宜蒙昭恕,理在不疑。”
年級字:發(P1) 蹤(P5) 指(P2) 使(P2)
鄒韜奮《萍蹤憶語》四:“美國在一九一七年的參加世界大戰,也是出於華爾街的發蹤指使。”
年級字:神(P1) 采(P1) 煥(P5) 發(P1)
神采:人的精神、神氣和光彩;煥發:光彩四射。形容精神飽滿,生氣勃勃的風貌。
《宋史·趙孟頫傳》:“孟頫才氣英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
年級字:握(P3) 髮(P2) 吐(P2) 哺(P4)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記此事。
年級字:解(P2) 髮(P2) 佯(P0) 狂(P3)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六卷:“比干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爲之,不祥莫大焉!’遂解髮佯狂而去。”
年級字:鶴(P2) 髮(P2) 雞(P1) 皮(P1)
鶴髮:白髮;雞皮:形容皮膚有皺紋。皮膚髮皺,頭髮蒼白。形容老人年邁的相貌。
北周·庾信《竹杖賦》:“子老矣,鶴髮雞皮,蓬頭歷齒。”唐玄宗《傀儡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年級字:發(P1) 憤(P4) 圖(P2) 強(P2)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鬥,努力謀求強盛。
老舍《鼓書藝人》十七:“你越是發憤圖強,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你得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否則就一事無成。”
年級字:議(P5) 論(P2) 英(P1) 發(P1)
《續傳燈錄·洪英禪師》:“時會下龍象雜遝,而師議論英發,常傾四座,聲名藉甚。”
年級字:朱(P1) 顏(P2) 綠(P1) 髮(P2)
宋·沈遘《送句諶通判穎川》詩:“朱顏綠髮出塵土,長纓高蓋生清風。”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宋江看那女童時,但見:朱顏綠髮,皓齒明眸。”
年級字:吐(P2) 哺(P4) 握(P3) 髮(P2)
哺:口呂咀嚼着的食物。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頭時多次把頭髮握在手中。比喻爲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年級字:白(P1) 髮(P2) 丹(P4) 心(P1)
丹心:赤誠之心。形容年邁蒼老,仍然懷有一顆赤誠之心。
《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還,鬚髮皆白的故事。
年級字:大(P1) 發(P1) 議(P5) 論(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談起來,一會兒大發議論,一會兒又竭力恭維。”
年級字:戴(P3) 髮(P2) 含(P4) 齒(P3)
長着頭髮和牙齒。指人。多用作退一步說,表示也還是人或如果是人。
《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年級字:發(P1) 矇(P5) 解(P2) 惑(P5)
發矇:啓發矇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啓發開導,脫離矇昧,解除疑惑。
年級字:發(P1) 蒙(P3) 振(P2) 落(P2)
蒙:遮蓋,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搖動。把蒙在物體上的東西揭掉,把將要落的樹葉摘下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史記·汲鄭列傳》:“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年級字:被(P2) 髮(P2) 纓(P6+) 冠(P5)
來不及將頭髮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繫上。形容急於去救助別人。
《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年級字:發(P1) 蒙(P3) 振(P2)
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年級字:黃(P1) 髮(P2) 垂(P2)
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垂髫:古時單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指老人與兒童。
《詩經·魯頌·閟宮》:“黃髮臺背。”晉·潘岳《藉田賦》:“垂髫總髮。”
年級字:起(P1) 根(P1) 發(P1) 由(P1)
年級字:發(P1) 揚(P2) 厲(P3)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徵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年級字:披(P2) 髮(P2) 左(P1) 衽(P0)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髮,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爲主。
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年級字:鬚(P6) 髮(P2) 皆(P3) 白(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那太公年近六旬之上,鬚髮皆白,頭戴遮塵暖帽,身穿直縫寬衫,腰繫皁絲絛,足穿熟皮靴。”
年級字:蹈(P3) 厲(P3) 奮(P2) 發(P1)
蹈:踩,引伸爲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五九回:“吾父老子弟,尤當蹈厲奮發,爲民前軀。”
年級字:發(P1) 縱(P5) 指(P2) 使(P2)
瞿秋白《赤都心史》四一:“幾十年前,發縱指使略奪東亞滿洲的參謀本部——彼得之城,不意今日又成遠東革命聲浪留音之機。”
年級字:青(P1) 山(P1) 一(P1) 髮(P2)
青山遠望,其輪廓僅如髮絲一樣。形容極其遙遠。也借指中原。
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之二:“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年級字:鋒(P3) 發(P1) 韻(P3) 流(P1)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
年級字:整(P2) 裝(P1) 待(P3) 發(P1)
年級字:發(P1) 之(P2) 請(P1)
發:發放;棠:齊國地名,積穀之處;請:請求。原指孟軻勸請齊王發放棠邑糧食賑濟饑民。後指請示賑濟。
《孟子·盡心下》:“齊飢,陳瑧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爲發棠。’”
年級字:初(P2) 發(P1)
芙蓉:荷花。剛開放的荷花。比喻詩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豔麗的女子。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彩鏤金。”
年級字:絲(P2) 恩(P2) 發(P1) 怨(P3)
《資治通鑑·唐紀·文宗太和九年》:“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於是平生絲恩發怨無不報者。”
年級字:一(P1) 觸(P6) 即(P1) 發(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事情已經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便立即產生強烈的後果。
一觸: 接觸、觸碰。
即發: 即時、即將,發動、發射、爆發。
指箭桿扣在已經被拉開的弦上,稍一觸動便立即會發射出去。
宋·張詠《乖崖集》:「鯸鮧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