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g
年級字:症(P4)
詞性:名詞
古通「證」。
【名詞】病症、症象、症狀、死症、絕症、急症、險症、頑症、崩症、症候、病象、症候群、奇難雜症、對症下藥。
bìng zhèng
ái zhèng
jué zhèng
年級字:絕(P4) 症(P4)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無法治癒的疾病。
yì zhèng
zhěn zhèng
zhèng zhuàng
年級字:對(P1) 症(P4) 發(P1) 藥(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麼利害,怕不是生產,這正是對症發藥呢!”
年級字:疑(P3) 難(P2) 雜(P3) 症(P4)
魯迅《二心集·風馬牛》:“然而那下面的一個名詞,卻不寫尚可,一寫倒成了疑難雜症。”
年級字:洞(P2) 見(P1) 結(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問題的關鍵。
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肚子裏結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鍵。比喻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形容觀察銳利,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爲名耳。”
年級字:對(P1) 症(P4) 下(P1) 藥(P2)
針對病症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採取有效的措施。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年級字:對(P1) 症(P4) 之(P2) 藥(P2)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年級字:不(P1) 治(P2) 之(P2) 症(P4)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太醫診了診脈,說道:‘……此乃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