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兩(P1) 小(P1) 無(P2) 猜(P2)
唐·李白《長幹行》詩:“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年級字:猜(P2) 拳(P4) 行(P1) 令(P2)
划拳行酒令。形容宴飲歡暢。猜拳:飲酒時兩人同時伸出手指並說一數,如數與兩人伸出手指的總數相符爲勝,輸者罰酒。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汪秀才解帶脫衣,盡情歡宴,猜拳行令,不存一毫形跡。”
年級字:東(P1) 猜(P2) 西(P1) 疑(P3)
沙汀《柳永慧》:“當我正在東猜西疑的時候,拖拉機忽然停在我的身旁,柳永慧把我叫上去了。”
年級字:蜂(P2) 迷(P2) 蝶(P1) 猜(P2)
明·高明《琵琶記·丞相教女》:“絳羅深護奇葩小,不許蜂迷蝶猜。”
年級字:少(P1) 小(P1) 無(P2) 猜(P2)
猜:猜疑。指男女幼小時一起玩耍,天真無邪,不避嫌疑。
唐·李白《長幹行》詩:“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年級字:胡(P1) 猜(P2) 亂(P2) 想(P1)
年級字:鶯(P4) 猜(P2) 燕(P2) 妒(P4)
年級字:猜(P2) 枚(P4) 行(P1) 令(P2)
猜枚:一種酒令,原指手中握若干小物件供人猜測單雙、數目等。現亦指划拳。行令:行酒令。喝酒時行酒令。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折:“……某已來了也,有酒拿來我先打三鍾,然後猜枚行令耍了。”
年級字:三(P1) 智(P3) 五(P1) 猜(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老孃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個十分。”
年級字:蜂(P2) 識(P2) 鶯(P4) 猜(P2)
元本·高明《琵琶記·牛相教女》:“絳羅深護奇葩小,不許蜂識鶯猜。”
年級字:東(P1) 猜(P2) 西(P1) 揣(P4)
清·袁枚《與楊蘭坡明府書》:“然李義山《錦瑟》一篇,寧使後人東猜西揣,聚訟紛紛,而當時絕不多下一注,亦可想見古人之落落大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