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狐(P3) 死(P3) 首(P1) 丘(P3)
首丘:頭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戰國·楚·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年級字:狐(P3) 群(P6) 狗(P2) 黨(P6)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劉鋤項,逐著那狐群狗黨,兀良怎顯得咱這黥面當王!”
年級字:狐(P3) 不(P1) 二(P1) 雄(P1)
《淮南子·說林訓》:“日月不並出,狐不二雄,神友不匹,錳庫不羣,鷙鳥不雙。”
年級字:狐(P3) 死(P3) 兔(P1) 泣(P4)
《宋史·李全傳》:“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得獨存?”
年級字:狐(P3) 假(P1) 虎(P1) 威(P3)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爲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爲畏狐也。”
年級字:狐(P3) 朋(P1) 狗(P2) 友(P1)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他那裏暗暗的藏,我須索緊緊的防,都是些狐朋狗黨。”
年級字:狐(P3) 藉(P6) 虎(P1) 威(P3)
比喻仰仗別人威勢或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同“狐假虎威”。
《宋書·恩幸傳序》:“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
年級字:狐(P3) 裘(P0) 蒙(P3) 茸(P4)
用以比喻國政混亂。蒙茸,蓬亂的樣子。同“狐裘蒙戎”。
《史記·晉世家》:“狐裘蒙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年級字:雉(P0) 頭(P1) 狐(P3) 腋(P0)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開善寺》:“晉室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況我大魏天王,不爲華侈?”
年級字:兩(P1) 腳(P2) 野(P2) 狐(P3)
《舊唐書·楊再思傳》:“左補闕戴令言作《兩腳野狐賦》以譏諷之,再思聞之怒。”
年級字:社(P2) 鼠(P4) 城(P2) 狐(P3)
社:土地廟。城牆上的狐狸,社廟裏的老鼠。比喻依仗權勢做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而託焉,薰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晉書·謝鯤傳》:“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年級字:狐(P3) 潛(P4) 鼠(P4) 伏(P4)
明·張景《飛丸記·公館言情》:“山居草宿,狐潛鼠伏,將略勝孫吳,軍勢振頗牧。”
年級字:狐(P3) 虎(P1) 之(P2) 威(P3)
狐狸與老虎相互勾結而表現出來的威勢。比喻權貴當道者與其爪牙串通一氣而發出的淫威。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爲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爲畏狐也。”
年級字:犬(P1) 跡(P2) 狐(P3) 蹤(P5)
年級字:狐(P3) 裘(P0) 羔(P1) 袖(P2)
裘:皮衣;羔:指小羊皮。狐皮衣服,羔皮袖子。比喻整體尚好,略有缺點。
年級字:狐(P3) 假(P1) 張(P2)
《舊唐書·僖宗紀》:“初則狐假鴟張,自謂驍雄莫敵;旋則鳥魚爛,無非破賬而終。”
年級字:狐(P3) 唱(P1) 梟(P0) 和(P1)
年級字:狗(P2) 黨(P6) 狐(P3) 朋(P1)
泛指一些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朋友。同“狐朋狗黨”。
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我是個詩壇酒社文章士,不比那狗黨狐朋惡少年。”
年級字:一(P1) 狐(P3) 之(P2)
《史記·商君列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年級字:狐(P3) 兔(P1) 之(P2) 悲(P3)
狐死則兔悲,兔死則狐亦悲。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傷。
明·朱國楨《涌幢小品·黃叔度二誣辨》:“因視國家將傾,諸賢就戮,上之不能如孫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規之不與,下之不能興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爲名高,是誠何忍哉。”
年級字:狐(P3) 聽(P1) 之(P2) 聲(P1)
《水經注·河水一》引《述徵記》:“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狐之爲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
年級字:狐(P3) 裘(P0) 茸(P4)
用以比喻國政混亂。尨茸,蓬亂的樣子。同“狐裘蒙戎”。
《左傳·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年級字:一(P1) 狐(P3) 之(P2) 腋(P0)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隻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貴的東西。
《史記·趙世家》:“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年級字:狗(P2) 走(P1) 狐(P3) 淫(P5)
年級字:魚(P1) 帛(P0) 狐(P3) 聲(P1)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衆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年級字:董(P0) 狐(P3) 直(P1) 筆(P1)
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事實,如實記載。指敢於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爲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爲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爲趙盾所殺。後孔子稱讚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年級字:狐(P3) 憑(P4) 鼠(P4) 伏(P4)
《廣東軍務記·三元里平夷錄》:“逆夷務狐憑鼠伏,潛避兩炮臺中,不敢出入。”
年級字:狗(P2) 黨(P6) 狐(P3) 羣(P6)
明·元心子《金雀記·投崖》:“差殺你狗黨狐羣,我怎肯喪志污紅粉。”
年級字:狐(P3) 鳴(P4) 中(P1)
清·鄒容《革命軍》第一章:“此自秦以來,所以狐鳴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誅,魏氏當塗,黠盜奸雄,凱覦神器史,史不絕書。”
年級字:魚(P1) 帛(P0) 狐(P3)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衆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年級字:狐(P3) 之(P2) 心(P1)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這文》:“近聞楚王無道,遂發材(豺)狐之心,誅妾家破亡消。”
年級字:狐(P3) 鼠(P4) 之(P2) 徒(P3)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紀綱法律尚在,但可恨這班狐鼠之徒耳。”
年級字:狐(P3) 鳴(P4) 狗(P2) 盜(P3)
《舊唐書·鄭畋傳》:“畋謬領藩垣,榮兼將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與義士忠臣,共剪狐鳴狗盜。”
年級字:狐(P3) 狸(P3) 尾(P1) 巴(P1)
古時傳說狐狸能夠變成人形來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卻始終變不了,成爲妖的標誌。比喻壞人的本來面目或迷惑人的罪證。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雲寺》:“孫巖娶妻三年,不脫衣而臥。巖私怪之,伺其睡,陰解其衣,有尾長三尺似狐尾。巖懼而出之。”
年級字:狼(P2) 顧(P3) 狐(P3) 疑(P3)
指左顧右昐,存有畏懼和猶豫之心。狼顧,狼走路時常常回頭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孫中山《佈告全國同胞書》:“行事或虎頭鼠尾,而存心復狼顧狐疑。”
年級字:狐(P3) 鳴(P4) 火(P1)
黃葆楨《揚哲商烈士悼歌》:“軍儲潛遣五丁運,狐鳴篝火期相從。”
年級字:簡(P2) 落(P2) 狐(P3) 狸(P3)
《後漢書·酷吏傳·陽球》:“前雖糾誅王甫、段熲,蓋簡落狐狸,未足宣示天下。願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鴟梟各服其辜。”
年級字:狐(P3) 鳴(P4) 梟(P0) 噪(P5)
唐·韓愈《永貞行》:“狐鳴梟噪爭署置,睗跳踉相嫵媚。”
年級字:狐(P3) 埋(P2) 狐(P3)
搰:挖掘。狐性多疑,剛把東西埋下,又把挖出來看看。比喻疑慮過多,不能成事。
《國語·吳語》:“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年級字:狐(P3) 裘(P0) 蒙(P3) 戎(P6+)
狐裘的皮毛凌亂。用以比喻國政混亂。蒙茸,蓬亂的樣子。
《詩·邶風·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年級字:狐(P3) 埋(P2) 狐(P3) 揚(P2)
梁啓超《復古思潮平議》:“而狐埋狐揚,天下其謂政府何?”
年級字:滿(P2) 腹(P4) 狐(P3) 疑(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六回:“寶玉滿腹狐疑,只得問道:‘姐姐說是妃子叫我,那妃子究竟是何人?’”
年級字:火(P1) 狐(P3) 鳴(P4)
夜裏把火放在籠裏,使隱隱約約象磷火,同時又學狐叫。這是陳涉、吳廣假託狐鬼之事以發動羣衆起義的故事。後用來比喻策划起義。
《史記·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年級字:狐(P3) 鳴(P4) 魚(P1) 書(P1)
《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年級字:狐(P3) 媚(P4) 道(P1)
《紅樓夢》第二十回:“你總不聽我的話。倒叫這些人教的你歪心邪意、狐媚魘道的。”又第四四回:“我說那孩子倒不像那狐媚魘道的。”
年級字:狐(P3) 媚(P4) 猿(P4) 攀(P5)
像狐狸那樣善於迷惑人,像猿猴那樣善於攀高。比喻不擇手段地追求名利。
明·劉體乾《財用詘乏懇乞聖明節省疏》:“其間狐媚猿攀,途轍不一;蠅營狗竊,窠臼且多,臣不能悉奉。”
年級字:董(P0) 狐(P3) 之(P2) 筆(P1)
後人對那些公正不偏,不因爲各人的好惡或利害關係,而捏造不實言論的人的稱呼。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爲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爲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爲趙盾所殺。後孔子稱讚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年級字:兔(P1) 死(P3) 狐(P3) 悲(P3)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
《宋史·李全傳》:“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徹,正所謂兔死狐悲,芝焚蕙嘆。”
年級字:鼠(P4) 跡(P2) 狐(P3) 蹤(P5)
年級字:狐(P3) 奔(P3) 鼠(P4) 竄(P6)
宋書·《索虜傳》:“或有狐奔鼠竄,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納,待之若舊,資其糧仗,縱爲寇賊。”《英烈傳》第二十一回:“諸部士卒,俱各狐奔鼠竄退去。”
年級字:虎(P1) 黨(P6) 狐(P3) 儕(P0)
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誰曾見這錦囊詩袋,卻遮藏的虎黨狐儕,只您這眉前眼後誰瞞過。道不的露尾藏頭,怎撒乖,沒處安排。”
年級字:狐(P3) 朋(P1) 狗(P2) 黨(P6)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他那裏暗暗的藏,我須索緊緊的防,都是些狐朋狗黨。”
年級字:進(P1) 退(P2) 狐(P3) 疑(P3)
年級字:狐(P3) 疑(P3) 不(P1) 決(P2)
傳說狐狸多疑,所以稱多疑叫狐疑。形容心裏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後漢書·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
年級字:與(P2) 狐(P3) 謀(P4) 皮(P1)
《太平御覽》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爲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年級字:城(P2) 狐(P3) 社(P2) 鼠(P4)
社:土地廟。城牆上的狐狸,社廟裏的老鼠。比喻依仗權勢作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而託焉,薰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晉書·謝鯤傳》:“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年級字:狐(P3) 羣(P6) 狗(P2) 黨(P6)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劉鋤項,逐着那狐羣狗黨,兀良怎顯得咱這黥面當王!”
jiān tóng guǐ yù xíng ruò hú shǔ
年級字:奸(P3) 同(P1) 鬼(P2) ,(P1) 行(P1) 若(P3) 狐(P3) 鼠(P4)
qiān jīn zhī qiú fēi yī hú zhī yè
年級字:千(P1) 金(P1) 之(P2) 裘(P0) ,(P1) 非(P2) 一(P1) 狐(P3) 之(P2) 腋(P0)
價值千金的皮衣,決非一隻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積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
qiān yáng zhī pí bù rú yī hú zhī yè
年級字:千(P1) 羊(P1) 之(P2) 皮(P1) 不(P1) ,(P1) 如(P2) 一(P1) 狐(P3) 之(P2) 腋(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