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ǎn
年級字:犬(P1)
詞性:名詞
犯,
狄,
狂,
狀,
狎,
狙,
狗,
狐,
狩,
狡,
狠,
狼,
狹,
狽,
狸,
狷,
猜,
猛,
猖,
猙,
猶,
猥,
猩,
猴,
猷,
猿,
猾,
獅,
獄,
獐,
獎,
獗,
獨,
獰,
獲,
獷,
獵,
獸,
獺,
獻,
玀狗「犬」字的甲金文皆象狗形。後來漸進為「犭」作為其他相關文字的部首。
《說文》 「狗,犬也,小者为狗,大者为犬。」
身形較大的狗隻,狗是十八個腳趾頭,犬是二十個腳趾頭。
局勢: 雞犬不寧。
權勢: 虎落平陽被犬欺。
行為: 烹犬藏弓 - 指主人將有功勞的人在事成之後殺害。
行為: 犬馬之勞 - 喻像狗和馬一樣,為主人奔走、效勞。
行為: 桀犬吠堯 - 喻只是一心忠於主人效勞。
【人物】 犬子、小犬 - 謙辭,稱呼自己的兒子。
【六畜】 牛、馬、羊、雞、狗、豬。
【十二生肖】 次序排第十一,按次序排列: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時間】古時十二時辰的「戌」時,即現代的傍晚七時到九時。在這個時間,狗隻準備守衛家門的工作。按次序排列: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動物中的類別: 脊椎哺乳類動物,肉食性動物。
品種: 警犬、獵犬、軍犬、家犬、導盲犬、緝毒犬。
外形: 全身長毛,前額較短,兩耳高直,鼻子特別長,犬牙交錯。一般外形似狼,腳上長有狼爪。
特性: 嗅覺、聽覺敏銳。
象徵: 忠心、服從。
與人類的關係: 透過訓練和馴化後,可協助人類守衛門戶、帶路、打獵、拉雪橇,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代詞】 牠
【量詞】 一隻、一條
《漢書.卷五一.鄒陽傳》「桀之犬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
《晉書.卷七.康帝紀》「桀犬吠堯,封狐嗣亂,方諸后羿,曷若斯之甚也。」
《南齊書.卷二五.張敬兒傳.贊曰》「敬兒蒞雍,深心防楚,豈不劬勞?實興師旅。烹犬藏弓,同歸異緒。」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唐.劉長卿《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只見山相掩,誰言路尚通。人來千嶂外,犬吠百花中。細草香飄雨,垂楊閑臥風。卻尋樵徑去,惆悵綠溪東。」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宋.陸游〈遊學射山遇景道人〉:「客來下知處,雞犬望雲屋。」
jǐng quǎn
年級字:警(P2) 犬(P1)
詞性:名詞
經過訓練以協助警察執行偵察、搜捕等任務,尤其是追踪刑事犯的犬。
quǎn rì
年級字:犬(P1) 日(P1)
詞性:名詞
大年初二、年初二、開年人類傳統文化,中國農曆新年的節日。
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為「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穀。」晉朝董勛《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故此,每年正月初一為雞的生日,初二為狗的生日,初三為豬的生日,初四為羊的生日,初五為牛的生日,初六為馬的生日,初七為人的生日,初八為穀的生日,接着,初九為天的生日,初十為地的生日。
年級字:陶(P4) 犬(P1) 瓦(P2) 雞(P1)
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雞。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的東西。
南朝梁·蕭繹《金縷子》:“陶犬無守夜之警,瓦雞無司晨之益。”
年級字:蜀(P1) 犬(P1) 吠(P5) 日(P1)
蜀:四川省的簡稱;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裏的狗不常見太陽,出太陽就要叫。比喻少見多怪。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羣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
年級字:犬(P1) 噬(P1) 堯(P0)
《戰國策·齊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年級字:土(P1) 雞(P1) 瓦(P2) 犬(P1)
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年級字:景(P2) 升(P1) 豚(P5) 犬(P1)
景升,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字。表與其子琦琮皆碌碌無爲。故世人用“景升豚犬”謙稱自己的子女。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結枸》:“向憂伯道之憂,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誕,誕而侍孕者,尚不一其人,雖盡屬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憂窮民之無告矣!”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安(P1)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同“雞犬不寧”。
年級字:雞(P1) 犬(P1) 桑(P4) 麻(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田裏種着菜,籬笆裏栽着花,大有雞犬桑麻光景。”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疾(P2)
年級字:犬(P1) 吠(P5) 之(P2) 盜(P3)
《史記·酷吏列傳》:“盡十二月,郡中毋聲,毋敢夜行,野無犬吠之盜。”
年級字:粵(P5) 犬(P1) 吠(P5) 雪(P1)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苑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
年級字:鷹(P2) 犬(P1) 之(P2) 才(P1)
鷹犬:獵人馴養的鷹與獵狗,打獵時用於追捕獵物。用作鷹犬之才。比喻供驅使、能出力的人。
漢·陳琳《爲袁紹傳檄各州郡文》:“幕府董統鷹揚,埽夷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廣羅英雄,棄瑕錄用,故遂與操參諮策略,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
年級字:犬(P1) 吠(P5) 堯(P0)
《戰國策·齊策》:“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它也。”漢·鄒陽《獄中上吳王書》:“桀之狗可使吠堯,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年級字:狂(P3) 犬(P1) 吠(P5) 日(P1)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羣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
年級字:顧(P3) 犬(P1) 補(P2) 牢(P3)
《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
年級字:喪(P5) 家(P1) 之(P2) 犬(P1)
《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誠(P2)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留(P2)
《三國志·荀彧傳》:“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年級字:補(P2) 牢(P3) 顧(P3) 犬(P1)
丟失了羊,才修補羊圈;見了野兔,才回頭喚狗去追捕。比喻對出現的失誤,及時設法補救。
語本《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
年級字:犬(P1) 兔(P1) 俱(P6) 斃(P3)
《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年級字:目(P1) 兔(P1) 顧(P3) 犬(P1)
語出《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
年級字:聲(P1) 色(P1) 犬(P1) 馬(P1)
聲:歌舞;色:女色;犬: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聲色狗馬,晝夜荒淫,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年(P1)
三國·魏·曹植《黃初六年令》:“將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馬之年,此難能也。”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決(P2)
《漢書·息夫躬傳》:“其有犬馬之決者,仰藥而伏刃。”
年級字:雞(P1) 鳴(P4) 犬(P1) 吠(P5)
年級字:吞(P3) 紙(P2) 抱(P1) 犬(P1)
年級字:犬(P1) 牙(P1) 鷹(P2) 爪(P1)
年級字:效(P3) 犬(P1) 馬(P1) 力(P1)
《水滸傳》第八二回:“臣舊歲統率大軍前去徵進,非不效犬馬力,奈緣暑熱,軍士不伏水土。”
年級字:見(P1) 兔(P1) 顧(P3) 犬(P1)
看到了兔子,再回頭叫喚獵狗去追捕。比喻動作雖稍遲,但趕緊想辦法,還來得及。
年級字:犬(P1) 噬(P1) 堯(P0)
《戰國策·齊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年級字:放(P1) 鷹(P2) 逐(P4) 犬(P1)
《明史·韓文傳》“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於前。”
年級字:犬(P1) 牙(P1) 相(P1) 錯(P1)
錯:交叉,錯雜。比喻交界線很曲折,象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也比喻情況複雜,雙方有多種因素參差交錯。
《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爲盤石宗也。”
年級字:雞(P1) 犬(P1) 皆(P3) 仙(P2)
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藥撒在院子裏,雞和狗吃了,也都昇天了。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着得勢。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年級字:兔(P1) 死(P3) 犬(P1) 飢(P3)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勞(P2)
願象犬馬那樣爲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爲人效勞。
《漢書·孔光傳》:“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臷誠恐一旦顛仆,無以報稱。”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驚(P2)
形容行軍紀律嚴明,連雞狗都沒有受到驚動。也指平安無事。
宋·彭龜年《止堂集·一八·壽張京尹十首》:“翁見一笑大歡足,雞犬不驚仁意多。”
年級字:雞(P1) 犬(P1) 相(P1) 聞(P2)
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年級字:飛(P1) 鷹(P2) 走(P1) 犬(P1)
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我如今欲待去消愁悶,則除是飛鷹走犬,逐逝追奔。”
年級字:衆(P3) 犬(P1) 吠(P5) 聲(P1)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李君神》:“衆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沲。”
年級字:雞(P1) 犬(P1) 升(P1) 天(P1)
傳說漢朝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後,把剩下的藥撒在院子裏,雞和狗吃了,也都昇天了。後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着得勢。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養(P2)
《論語·爲政》:“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年級字:鳴(P4) 犬(P1) 吠(P5)
唐·張鷟《朝野僉載》:“惟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自餘驢鳴狗吠,聒耳而已。”
年級字:畫(P1) 虎(P1) 類(P3) 犬(P1)
類:象。畫老虎不成,卻像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年級字:飛(P1) 鷹(P2) 奔(P3) 犬(P1)
唐·柳澤《上睿宗書》:“或打球擊鼓,比周伎藝;或飛鷹奔犬,盤遊藪澤。”
年級字:犬(P1) 跡(P2) 狐(P3) 蹤(P5)
年級字:烹(P4) 犬(P1) 藏(P2) 弓(P1)
猶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後把效勞出力的人拋棄以至殺害。
年級字:犬(P1) 吠(P5) 堯(P0)
《戰國策·齊策》:“蹠之狗吠堯,非貴蹠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它也。”
年級字:鷹(P2) 犬(P1) 塞(P3) 途(P3)
鷹犬: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獵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壞人的爪牙塞滿道路。
魯迅《僞自由書·文章與題目》:“這是後來和現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乾兒當道,魏忠賢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廟麼?”
年級字:雞(P1) 犬(P1) 無(P2) 驚(P2)
形容行軍紀律嚴明,連雞狗都沒有受到驚動。也指平安無事。同“雞犬不驚”。
年級字:犬(P1) 吠(P5) 之(P2) 警(P2)
《漢書·匈奴傳贊》:“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報(P2)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呂布至死也不忘大德,當效犬馬之報。”
年級字:東(P1) 門(P1) 黃(P1) 犬(P1)
《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誣陷,論腰斬咸陽市。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年級字:嫁(P3) 犬(P1) 逐(P4) 犬(P1)
年級字:犬(P1) 吠(P5) 堯(P0)
《戰國策·齊策》:“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它也。”
年級字:犬(P1) 馬(P1) 戀(P6) 主(P1)
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踊躍之懷,瞻望反側,不勝犬馬戀主之情。”南朝·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狐塗懷窟志,犬馬戀主情。”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力(P1)
年級字:南(P1) 雞(P1) 犬(P1)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寧(P4)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年級字:犬(P1) 牙(P1) 盤(P2) 石(P1)
《史記·孝文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強。”
年級字:犬(P1) 牙(P1) 交(P1) 錯(P1)
錯:交叉,錯雜。比喻交界線很曲折,象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也比喻情況複雜,雙方有多種因素參差交錯。
《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爲盤石宗也。”
年級字:雞(P1) 犬(P1) 不(P1) 聞(P2)
年級字:犬(P1) 牙(P1) 相(P1) 制(P2)
《史記·孝文帝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戀(P6)
唐·劉禹錫《蘇州謝上表》:“江海遠地,孤危小臣。雖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馬之戀,親近爲榮。”
年級字:鬥(P2) 雞(P1) 走(P1) 犬(P1)
指舊時剝削階級子弟遊手好閒的無聊遊戲。同“鬥雞走狗”。
《戰國策·齊策一》:“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踘者。”
年級字:籬(P3) 牢(P3) 犬(P1) 不(P1) 入(P1)
籬笆編得結實,狗就鑽不進來。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壞人就無法勾引。
年級字:將(P3) 門(P1) 無(P2) 犬(P1) 子(P1)
將門:將、相的家庭。比喻父輩有才能,子孫也不會有庸才俗輩。
jiǎo tù sǐ liáng quǎn pēng
年級字:狡(P3) 兔(P1) 死(P3) 良(P1) 犬(P1) 烹(P4)
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東周列國志》第八三回:“吾聞‘狡兔死而良犬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
年級字:畫(P1) 虎(P1) 不(P1) 成(P1) 反(P1) 類(P3) 犬(P1)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yī quǎn fèi xíng bǎi quǎn fèi shēng
年級字:一(P1) 犬(P1) 吠(P5) 形(P2) ,(P1) 百(P1) 犬(P1) 吠(P5) 聲(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沒有主見,只是跟隨或附和他人。
一犬吠形: 一隻狗遠看到移動的影子或形體便吠起來。
百犬吠聲: 多隻狗吠起來。
指一隻狗遠看到移動的影子或形體便吠起來,多隻狗因為聽到吠聲之後便一起吠起來。
比喻沒有主見,只是跟隨或附和他人。
吠:狗叫;形:影子。一隻狗看到影子叫起來,很多狗也跟着亂叫。比喻不瞭解事情真相,隨聲附和。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傷世之不察真偽之情也。」
yī rén fēi shēng xiān jí jī quǎn
年級字:一(P1) 人(P1) 飛(P1) 昇(P3) ,(P1) 仙(P2) 及(P2) 雞(P1) 犬(P1)
用以比喻一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語出漢·淮南王劉安舉家昇天的傳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昇,仙及雞犬。’信夫!”
yī rén dé dào jī quǎn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人(P1) 得(P1) 道(P1) ,(P1) 雞(P1) 犬(P1) 升(P1) 天(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成語比喻一個人得勢,跟隨他的人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好處。
一人得道: 道學、道教中的得道,成仙的含義。
雞犬: 雞犬是家畜。
升天: 升上天堂。
指家中一個人成仙,連家畜都可以一齊升上天上。
比喻一個人得勢,跟隨他的人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好處。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yīrénfēishēng,xiānjíjīquǎn
年級字:一(P1) 人(P1) 飛(P1) 升(P1) ,(P1) 仙(P2) 及(P2) 雞(P1) 犬(P1)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年級字:雞(P1) 犬(P1) 之(P2) 聲(P1) 相(P1) 聞(P2) ,(P1) 老(P1) 死(P3) 不(P1) 相(P1) 往(P1) 來(P1)
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可是一輩子也不互相來往。現在形容彼此不瞭解,不互通音訊。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