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ēng
年級字:爭(P2)
詞性:動詞
甲骨文「爭」象形兩手拖動犁耙,表示把犁耕種。
金文的 「爭」字,只用作偏旁,如「靜」字。
耕作。
努力求取: 爭取、競爭、據理力爭、兵家必爭之地。
辯論、吵嘴: 爭論、爭辯、爭吵、口舌之爭。
強搶、搶奪: 爭奪、爭先恐後。
抗衡、互不相讓: 爭執、 抗爭、爭鬥、意氣之爭。
嫉妒: 爭風吃醋、爭妍。
zhēng xiāng
zhēng duó
zhēng qì
néng zhēng
zhī zhēng
fēnzhēng
zhēng duān
wú zhēng
jìng zhēng
zhēng xiān
zhēng qiǎng
zhēng chǎo
zhēng kè
zhēng de
zhēng zhí
zhēng dòu
zhēng qiáng
年級字:爭(P2) 強(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zhēng biàn
zhēng gōng
年級字:爭(P2) 功(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爭名奪利,
爭權奪利一心同功爭奪功利或功勞。參考:
1.《書·大禹謨》:「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2.《荀子·富國》:「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
3.《史記·蕭相國世家》:「漢五年,既殺 項羽 、定天下,論功行封;羣臣爭功,歲馀功不決。」
4. 宋 王讜 《唐語林·言語》:「將謂天下已定,不籍其力,復以萬乘至尊,與臣下爭功。」
5.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罪人原無紀律,或奔或止;三國以吳兵散亂,彼此爭功追逐,全無隊伍。」
6. 範文瀾、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五章第二節:「專管治河的都水外監官員冗多,遇事互相推託,否則就是爭功邀賞。」
xiāng zhēng
lì zhēng
kàng zhēng
zhēng qǔ
zhēng bà
dòu zhēng
年級字:鬥(P2) 爭(P2)
戰爭和睦,
和解,
團結,
妥協1. 亦作“鬭爭”。爭鬥;搏鬥。2. 指戰爭。後亦指矛盾雙方的衝突、爭鬥。
3. 爭訟;爭辯。
4. 競爭;競賽。
5. 揭露;批判;打擊。
bùzhēng
年級字:不(P1) 爭(P2)
1.只因爲 。2.不在乎,不要緊 。3.連詞,如果 。
zhēng lùn
zhàn zhēng
wèi zhēng
bì zhēng
年級字:必(P2) 爭(P2)
詞性:形容詞,助詞
1.必須爭取。
2.分秒必爭: 一分一秒也一定要爭取。形容抓緊時間。
lùn zhēng
zhēng yì
zhēng chí
年級字:道(P1) 長(P1) 爭(P2) 短(P2)
林如稷《將過去》:“你近來怎麼這樣瘦,精神也像不好:意志消沉,從前愛鬧愛道長爭短,現在只是死呆呆不愛說話?”
年級字:爭(P2) 前(P1) 恐(P2) 後(P1)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五十五回:“歡乃麾兵直進,大衆爭前恐後,一涌而上,無復行列。”
年級字:與(P2) 世(P1) 無(P2) 爭(P2)
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這是一種消極的迴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年級字:百(P1) 花(P1) 爭(P2) 豔(P3)
年級字:爭(P2) 強(P2) 顯(P4) 勝(P2)
猶爭強好勝。爭爲強者,事事處處都喜歡超過和壓倒別人。
《羣音類選·北腔類·海神記·王魁訴神》:“恐怕他褒貶村,爭強顯勝各撾俊,惟求鴇兒心內喜。”
年級字:競(P3) 短(P2) 爭(P2) 長(P1)
年級字:百(P1) 家(P1) 爭(P2) 鳴(P4)
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也指不同意見的爭論。百家,這種觀點的人或各種學術派別。鳴,發表見解。
《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說,以此弛說,取捨諸候。”
年級字:爭(P2) 強(P2) 鬥(P2) 勝(P2)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五回:“定要喪了那羞惡的良心,戴了鬼臉,千方百計,爭強鬥勝的去奉承那王振做甚?”
年級字:力(P1) 爭(P2) 上(P1) 游(P1)
清·趙翼《甌北詩話·五言古·閒居讀書作之五》:“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棄暴,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
年級字:龍(P2) 爭(P2) 虎(P1) 戰(P4)
年級字:龍(P2) 爭(P2) 虎(P1) 鬥(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鬥爭、競爭、不和諧的局面。競賽緊張、激烈的情景。
年級字:必(P2) 爭(P2) 之(P2) 地(P1)
《周書·王悅傳》:“白馬要衝,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
年級字:雞(P1) 相(P1) 爭(P2)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年級字:雞(P1) 爭(P2) 食(P1)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年級字:面(P1) 引(P2) 廷(P2) 爭(P2)
年級字:爭(P2) 名(P2) 奪(P3) 利(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一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年級字:爭(P2) 長(P1) 競(P3) 短(P2)
宋·黃庭堅《書寄祝有道》:“人家兄弟無不義者,蓋因娶婦入門,異姓相聚,爭長競短,漸漬日聞,以至背戾,分門割戶。”
年級字:蝸(P1) 角(P2) 之(P2) 爭(P2)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年級字:萬(P2) 木(P1) 爭(P2) 榮(P2)
詞性:形容詞
百花盛放
年級字:爭(P2) 多(P1) 論(P2) 少(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五:“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開,還是二位伯伯總管在那裏,扶持小兒女大了,但憑胡亂分些便罷,決不敢爭多競少。”
年級字:恐(P2) 後(P1) 爭(P2) 先(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8回:“他卻橫衝直撞,恐後爭先。”
年級字:炫(P6) 異(P3) 爭(P2) 奇(P2)
年級字:爭(P2) 貓(P1) 丟(P1) 牛(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回:“真正是爭得貓兒丟了牛。”
年級字:無(P2) 可(P1) 爭(P2) 辯(P3)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六:“太社不立於京都,當安所立。尤無可置辯矣。”
年級字:門(P1) 戶(P1) 之(P2) 爭(P2)
《清史稿·沈桂芬翁同龢等傳論》:“然以政見異同,門戶之爭,牽及朝局,至數十年而未已。”
年級字:諫(P0) 爭(P2) 如(P2) 流(P1)
諫爭:爭同“諍”,直言相勸。勸諫的話如同流水一樣,滔滔不絕。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二折:“從父令是何由,從君令是何由,冒斧當戈,諫爭如流。”
年級字:龍(P2) 戰(P4) 虎(P1) 爭(P2)
年級字:爭(P2) 奇(P2) 鬥(P2) 豔(P3)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芍藥譜》:“名品相壓,爭妍鬥奇,故者未厭,而新者已盛。”
年級字:暗(P2) 鬥(P2) 明(P1) 爭(P2)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七章:“南方的桂滇黔等小軍閥,暗鬥明爭,弄得全中國民不聊生!中國政治真糟啦!”
年級字:面(P1) 爭(P2) 庭(P2) 論(P2)
年級字:鬥(P2) 麗(P2) 爭(P2) 妍(P0)
清·顧祿《清嘉錄·山塘看會》:“每會至壇,簫鼓悠揚,旌旗璀璨,鹵簿臺閣,鬥麗爭妍。”
年級字:雀(P3) 鼠(P4) 之(P2) 爭(P2)
《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年級字:鬥(P2) 豔(P3) 爭(P2) 芳(P2)
《白雪遺音·玉蜻蜓·遊庵》:“鬥豔爭芳惟粉黛,當年大小慕喬公。”
年級字:據(P4) 理(P2) 力(P1) 爭(P2)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老兄既管了一縣的事,自己也應該有點主意。外國人呢,固然得罪不起,實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該據理力爭。”
年級字:面(P1) 折(P2) 廷(P2) 爭(P2)
面折: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廷爭:在朝廷上爭論。指直言敢諫。
《史記·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
年級字:鬥(P2) 怪(P1) 爭(P2) 奇(P2)
清·鬱永河《土番竹枝詞》之八:“銅箍鐵鐲儼刑人,鬥怪爭奇事事新。”
年級字:十(P1) 手(P1) 爭(P2) 指(P2)
語出《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年級字:觸(P6) 鬥(P2) 蠻(P6) 爭(P2)
觸和蠻,《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後以之比喻爲私利而爭鬥。
清·尤侗《注云飛·十空曲》:“豎子英雄,觸鬥蠻爭蝸角中。”
年級字:爭(P2) 長(P1) 論(P2) 短(P2)
長、短:指是與非。爭論誰是誰非。多指在不大重要的事情上過於計較。
年級字:爭(P2) 妍(P0) 鬥(P2) 豔(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指競相比美。
郭沫若《丁東草·石榴》:“五月過了,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不想再爭妍鬥豔的時候;有少數的樹木卻在這時開起了花來。”
年級字:爭(P2) 強(P2) 好(P1) 勝(P2)
爭:爭奪;強:優勝;好:喜愛。爭為強者,事事處處都喜歡超過和壓倒別人。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5回:“任是爭強好勝的,偏逢用違所長。”
年級字:面(P1) 折(P2) 庭(P2) 爭(P2)
年級字:炫(P6) 奇(P2) 爭(P2) 勝(P2)
清·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火神廟中玉器攤,尤炫奇爭勝,貴族婦女及富商外賈多趨之。”
年級字:百(P1) 花(P1) 爭(P2) 妍(P0)
年級字:你(P1) 奪(P3) 我(P1) 爭(P2)
年級字:鬥(P2) 色(P1) 爭(P2) 妍(P0)
明·何景明《二月見梅》詩:“巡檐一笑卿相慰,鬥色爭妍非爾時。”
年級字:明(P1) 爭(P2) 暗(P2) 鬥(P2)
巴金《家》三:“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沒有一天不在明爭暗鬥。”
年級字:白(P1) 蟻(P3) 爭(P2) 穴(P1)
元·馬謙齋《沉醉東風·自悟》曲:“取富貴青蠅競血,進功名白蟻爭穴。”
年級字:廷(P2) 爭(P2) 面(P1) 折(P2)
廷爭:在朝廷上爭論;面折: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指直言敢諫。
《史記·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
年級字:萬(P2) 壑(P0) 爭(P2) 流(P1)
壑:深溝,借指溪流。許多溪水競相奔流。形容山中勝景。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年級字:虎(P1) 鬥(P2) 龍(P2) 爭(P2)
年級字:爭(P2) 先(P2) 恐(P2) 後(P1)
清·張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個個爭先恐後的直搶上來。”
年級字:蠻(P6) 觸(P6) 相(P1) 爭(P2)
蠻觸:蠻氏、觸氏,《莊子》寓言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年級字:相(P1) 爭(P2)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年級字:兩(P1) 虎(P1) 相(P1) 爭(P2)
《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
年級字:鬥(P2) 豔(P3) 爭(P2) 輝(P3)
《敦煌變文集·無常經講經文》:“只趁事持誇窈窕,鬥豔爭輝呈面峭(俏)。”
年級字:爭(P2) 權(P5) 奪(P3) 利(P2)
郭沫若《蔡文姬》第三幕:“他們就只曉得爭權奪利,草菅人命。”
年級字:寸(P1) 土(P1) 必(P2) 爭(P2)
即使是一點點土地,也要和敵人爭奪。形容對敵鬥爭毫不退讓。
元·金好問《鴻溝同欽叔賦》:“雌雄自決已無策,尺寸必爭唯上流。”
年級字:爭(P2) 分(P2) 奪(P3) 秒(P3)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分秒必爭充分利用時間。
《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
年級字:鼓(P2) 腦(P2) 爭(P2) 頭(P1)
《全元散曲·柳營曲·風月擔》:“勤兒每正鼓腦爭頭,鬥喧呼謝館秦樓。”
年級字:爭(P2) 鋒(P3) 吃(P1) 醋(P5)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鳳丫頭倒好意待他,他倒這樣爭鋒吃醋,可知是個賤骨頭。”
年級字:鬥(P2) 媚(P4) 爭(P2) 妍(P0)
清·王韜《淞濱瑣話·畫船紀豔》:“[魚軒]中有二女,裝束豔冶……鬥媚爭妍,堪稱雙絕。”
年級字:桃(P2) 李(P2) 爭(P2) 妍(P0)
年級字:爭(P2) 名(P2) 競(P3) 利(P2)
宋·秦觀《自警》詩:“爭名競利走如狂,覆被利名生怨隙。”
年級字:爭(P2) 風(P1) 吃(P1) 醋(P5)
爭:嬜,爭奪;風:風韻,多指女子。指因男女關係而妒忌、爭吵。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一:“那時我爭風吃醋便遲了。”
年級字:爭(P2) 強(P2) 鬥(P2) 狠(P3)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譬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愛爭強鬥狠,但是又愛貪懶好閒,在這兒便種下了墮落的種子。”
年級字:只(P1) 爭(P2) 旦(P1) 夕(P1)
明·徐復祚《投梭記·卻說》:“今朝寵命來首錫,掌樞衡只爭旦夕。”
年級字:只(P1) 爭(P2) 朝(P3) 夕(P1)
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時間短暫。比喻抓緊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年級字:並(P2) 驅(P4) 爭(P2) 先(P2)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羣也。”
年級字:雞(P1) 爭(P2) 鵝(P3) 鬥(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從今咱們兩個丟開手,省得雞爭鵝鬥,叫別人笑。”
年級字:爭(P2) 妍(P0) 鬥(P2) 麗(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百花爭妍、爭妍鬥豔春天百花齊放的景色。
爭: 競爭。
妍: 妍麗、妍姿、百花爭妍。
鬥: 鬥爭。
麗: 秀麗。
形容在春天百花齊放,好像互相在比賽誰是最美麗。
年級字:爭(P2) 短(P2) 論(P2) 長(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當下一邊是落難之際,一邊是富厚之家,並不消爭短論長,已自一說一中。”
年級字:蟻(P3) 鬥(P2) 蝸(P1) 爭(P2)
宋·劉克莊《和仲弟》之四:“蟻鬥蝸爭求予沒,老夫身世自難裁。”
年級字:決(P2) 命(P3) 爭(P2) 首(P1)
年級字:鄭(P4) 人(P1) 爭(P2) 年(P1)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爲勝耳。”
年級字:爭(P2) 權(P5) 攘(P6) 利(P2)
李大釗《大哀篇》:“鑽營運動、爭權攘利之不暇,奚暇計及民生哉?”
年級字:分(P2) 秒(P3) 必(P2) 爭(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爭分奪秒利用時間。
《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
年級字:鬥(P2) 豔(P3) 爭(P2) 妍(P0)
清·歸莊《看寒花記》:“因思春夏秋之花,鬥豔爭妍,逾旬則色衰態倦,甚且有一日半日而謝者。”
年級字:爭(P2) 雞(P1) 失(P2) 羊(P1)
zhēng yī rì zhī chángduǎn
年級字:爭(P2) 一(P1) 日(P1) 之(P2) 長(P1) 短(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比喻雙方關係不好,為眼前的小事爭執,沒有把問題看得長遠一點來解決。
「爭」爭執、爭議、競爭,競逐。
「一日」一日的距離,眼前的時間,比喻差距不大。
「長短」能力上的差距。
比喻雙方關係不好,為小事爭執,沒有把問題看得長遠一點來解決。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é lì
年級字:持(P4) 爭(P2) ,(P1) 漁(P2) 翁(P4) 得(P1) 利(P2)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zhēng míng yú cháo zhēng lì yú shì
年級字:爭(P2) 名(P2) 於(P2) 朝(P3) ,(P1) 爭(P2) 利(P2) 於(P2) 市(P2)
朝:朝廷。市:市場。在朝廷上爭奪名位,在集市上計較贏利得失。即爭名奪利。
《戰國策·秦策一》:“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é lì
年級字:相(P1) 爭(P2) ,(P1) 漁(P2) 翁(P4) 得(P1) 利(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鷸:長嘴水鳥;
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bǎi huā qí fàng bǎi jiā zhēng míng
年級字:百(P1) 花(P1) 齊(P2) 放(P1) ,(P1) 百(P1) 家(P1) 爭(P2) 鳴(P4)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促進藝術發展、科學進步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