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火(P1) 燒(P2) 旗(P3) 桿(P5)
年級字:火(P1) 耕(P2) 流(P1) 種(P1)
古代一種原始的耕種方式。先用火燒去雜草,然後引水播種。猶言火耕水耨。
《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田田相如,鐇钁株林,火耕流種,功淺得深。”李賢注:“以火燒所伐林株,引水溉之而布種也。”
年級字:水(P1) 火(P1) 不(P1) 辭(P5)
年級字:自(P1) 相(P1) 水(P1) 火(P1)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年級字:鑽(P3) 火(P1) 得(P1) 冰(P1)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未見鑽火得冰,種豆得麥。”
年級字:烈(P2) 火(P1) 烹(P4) 油(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3回:“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
年級字:不(P1) 通(P3) 水(P1) 火(P1)
年級字:黑(P1) 燈(P1) 瞎(P3) 火(P1)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八:“呵,你這個時侯,走什麼,黑燈瞎火的。”
年級字:連(P1) 天(P1) 烽(P5) 火(P1)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漢·蔡邕《蔡中郎集·外紀上·漢書十志疏》:“其時鮮卑連犯雲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絕,埃塵連天。”
年級字:積(P3) 薪(P6) 厝(P6+) 火(P1)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隱藏着很大的危險,後患無窮。
《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年級字:打(P1) 得(P1) 火(P1) 熱(P2)
年級字:薪(P6) 盡(P3) 火(P1) 傳(P2)
薪:柴。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父傳業於弟子,一代代地傳下去。
《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年級字:鑽(P3) 冰(P1) 求(P2) 火(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102卷:“影離響絕,雲銷霧除,鑽冰求火,探巢捕魚,不足言其無也。”
年級字:一(P1) 家(P1) 一(P1) 火(P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五卷:“王媼嫁了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馬家來了。”
年級字:乾(P1) 柴(P2) 烈(P2) 火(P1)
形容男女之間強烈情慾要求,多用於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也形容情緒高漲。
明·周楫《西湖二集·俠女散財殉節》:“這烈火乾柴怎得瞞。”
年級字:不(P1) 瘟(P5) 不(P1) 火(P1)
1.指戲曲不沈悶乏味,也不急促。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年級字:熬(P4) 油(P2) 費(P3) 火(P1)
《紅樓夢》第二五回:“此時賈赦、賈政又恐哭壞了賈母,日夜熬油費火,鬧得上下不安。”
年級字:殺(P4) 人(P1) 放(P1) 火(P1)
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二折:“聽的道殺人放火偏精細,顯出我些英雄神威。”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五回:“他本是殺人放火爲生的主兒,被楊元帥收伏在麾下。”
年級字:萬(P2) 家(P1) 燈(P1) 火(P1)
家家點上了燈。指天黑上燈的時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萬家燈火吹簫路,五夜星辰賭酒天。”
年級字:如(P2) 蹈(P3) 水(P1) 火(P1)
年級字:火(P1) 燒(P2) 眉(P3) 毛(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問:‘如何是急切一句?’詩曰:‘火燒眉毛。’”
年級字:傳(P2) 風(P1) 火(P1)
猶煽風點火。搧,同“扇”。比喻煽動別人鬧事。多用於貶義。
年級字:厝(P6+) 火(P1) 燎(P0) 原(P1)
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西南諸捷》:“惟近日東北用兵,聚三大帥婁十萬衆,盡沒遼水,坐成厝火燎原之勢,差爲不競耳。”
年級字:明(P1) 火(P1) 持(P4) 杖(P2)
年級字:以(P1) 火(P1) 救(P3) 火(P1)
用火來救火災。比喻工作方法不對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莊子·人世間》:“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年級字:鼻(P1) 頭(P1) 出(P1) 火(P1)
《南史·曹景宗傳》:“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礔礪聲,箭如餓鴟叫,平澤中逐獐,數肋射之,渴飲其血,飢食其脯,甜如甘露漿,覺耳後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
年級字:如(P2) 火(P1) 燎(P0) 原(P1)
燎:燒;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燒。比喻聲勢很大,難於阻抑。
年級字:招(P2) 風(P1) 攬(P6) 火(P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一卷:“地方輕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門前窺瞰,招風攬火。”
年級字:救(P3) 火(P1) 投(P3) 薪(P6)
爲了撲滅火焰而將木柴扔進火中。比喻採取錯誤的辦法,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鄧析子·無厚篇》:“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年級字:懸(P5) 河(P1) 注(P2) 火(P1)
年級字:油(P2) 幹(P2) 火(P1) 盡(P3)
《二刻拍案驚奇》卷八:“[丁生]直贏得兩人油幹火盡,兩人也怕起來。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頭喪氣而別。”
年級字:投(P3) 膏(P3) 止(P1) 火(P1)
用油去澆滅火,火反而燒得更旺。比喻舉措失當,適得其反。
年級字:火(P1) 耕(P2) 水(P1) 耨(P0)
《史記·平淮書》:“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欲留,留處。”
年級字:燈(P1) 火(P1) 萬(P2) 家(P1)
家家都點上燈。指天黑上燈的時候。亦形容城鎮夜晚的景象。
唐·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年級字:向(P1) 火(P1) 乞(P1) 兒(P1)
向火:烤火;乞兒:乞丐。近火取暖的氣丐。比喻趨炎附勢的人。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向火乞兒》:“今時之朝彥皆是向火乞兒,一旦火盡灰冷,暖氣何在?”
年級字:水(P1) 深(P2) 火(P1) 熱(P2)
老百姓所受的災難,象水那樣越來越深,象火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年級字:烽(P5) 火(P1) 相(P1) 連(P1)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指邊防常抓不懈,比喻戰火不斷。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三》:“部曲相保,塹壘木樵,便兵飾弩,烽火相連。”
年級字:蹈(P3) 赴(P5) 湯(P2) 火(P1)
唐·孫揆《靈應傳》:“君子殺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湯火,旁雪不平,乃寶之志也。”
年級字:十(P1) 萬(P2) 火(P1) 速(P3)
年級字:燎(P0) 原(P1) 烈(P2) 火(P1)
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燒,使人無法接近。比喻不斷壯大,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
年級字:趁(P4) 火(P1) 打(P1) 劫(P5)
趁:乘機。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正是財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雲步,經轉山洞而去。”
年級字:厝(P6+) 火(P1) 積(P3) 薪(P6)
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潛伏着很大危險。
漢·賈誼《新書·數寧》:“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
年級字:以(P1) 火(P1) 去(P1) 蛾(P0)
娥喜投火,用火驅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爲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韓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魚毆蠅蠅愈至。”
年級字:火(P1) 海(P1) 刀(P1) 山(P1)
京劇《智取威虎山》第五場:“願紅旗五洲四海齊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撲上前。”
年級字:火(P1) 樹(P1) 銀(P2) 花(P1)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綵;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盡橋鐵鎖開。”
年級字:香(P1) 火(P1) 不(P1) 絕(P4)
年級字:心(P1) 焦(P2) 火(P1) 燎(P0)
年級字:火(P1) 樹(P1) 琪(P1) 花(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回:“於是進入行宮,只見庭燎繞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年級字:心(P1) 如(P2) 火(P1) 焚(P5)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託他打聽幾時有船,他查了一查,說道:‘要等三四天呢。’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裏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年級字:放(P1) 火(P1) 燒(P2) 山(P1)
康濯《東方紅》:“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齊佔傑,前一陣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燒山呀!”
年級字:清(P1) 灰(P2) 冷(P2) 火(P1)
沒吃沒喝。常用以形容貧困冷清的景象。同“清灰冷竈”。
年級字:披(P2) 麻(P1) 救(P3) 火(P1)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則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徹也不似那般人隨風倒舵。”
年級字:鑽(P3) 冰(P1) 取(P2) 火(P1)
《全元散曲·普天樂·嘲風情》:“姐姐每鑽冰取火,婆婆每指山賣磨。”
年級字:烽(P5) 火(P1) 連(P1) 年(P1)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年級字:怒(P2) 火(P1) 中(P1) 燒(P2)
宋·王邁《臞軒集》:“虛舟相觸何心在,怒火雖炎一響空。”
年級字:火(P1) 中(P1) 取(P2) 栗(P6)
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載: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年級字:石(P1) 火(P1) 電(P2) 光(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四:“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石火電光,已經塵劫。’”
年級字:香(P1) 火(P1) 因(P1) 緣(P4)
香火:供佛敬神時燃點的香和燈火。香和燈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稱彼此意志相投爲“香火因緣”。指彼此契合。
《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年級字:燈(P1) 火(P1) 輝(P3) 煌(P5)
詞性:形容詞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二:“理宗皇帝遊苑,登鳳凰山,至夜望見西湖內燈火輝煌,一片光明。”
年級字:束(P2) 蘊(P5) 乞(P1) 火(P1)
比喻求助於人。也比喻爲人排難解紛。同“束縕請火”。
年級字:火(P1) 耕(P2) 水(P1) 種(P1)
《史記·平準書》:“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欲留,留處。”晉·陸雲《答車茂安書》:“遏長川以爲陂,燔茂草以爲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
年級字:黑(P1) 燈(P1) 下(P1) 火(P1)
老舍《駱駝樣子》十二:“你始終也沒進去。黑燈下火的教鞭教我和太太瞎抓。”
年級字:心(P1) 急(P1) 如(P2) 火(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要看個十分飽。”金聖嘆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年級字:解(P2) 衣(P1) 包(P1) 火(P1)
《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
年級字:膏(P3) 火(P1) 之(P2) 費(P3)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欲登第須理舊業讀書,欲讀書須膏火之費,吾視君皆未易辦也。”
年級字:飢(P3) 火(P1) 燒(P2) 腸(P5)
年級字:星(P1) 星(P1) 之(P2) 火(P1)
一點點小火星。比喻開始時策小,但有遠大發展前途的新事物。
年級字:絕(P4) 薪(P6) 止(P1) 火(P1)
絕:斷絕;薪:柴草。斷絕柴草,使火停止燃燒。比喻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
《呂氏春秋·盡數》:“揚湯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則止矣。” 漢·枚乘《上書諫吳書》:“一人飲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年級字:赴(P5) 湯(P2) 蹈(P3) 火(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漢書·晁錯傳》:“故能使其衆,蒙矢石,赴湯火。”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年級字:火(P1) 狐(P3) 鳴(P4)
夜裏把火放在籠裏,使隱隱約約象磷火,同時又學狐叫。這是陳涉、吳廣假託狐鬼之事以發動羣衆起義的故事。後用來比喻策划起義。
《史記·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年級字:火(P1) 上(P1) 弄(P2) 冰(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35回:“潑魔苦苦用心拿我,誠所謂水中撈月;老孫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年級字:勢(P3) 如(P2) 水(P1) 火(P1)
《三國志·蜀志·魏延傳》:“惟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爲至忿,有如水火。”
年級字:抱(P1) 火(P1) 寢(P5) 薪(P6)
抱火:捧着火種;寢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機潛伏,人安於險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機即將出現。
漢·賈誼《上陳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
年級字:蹈(P3) 湯(P2) 赴(P5) 火(P1)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雲合。”
年級字:束(P2) 請(P1) 火(P1)
束縕:束一紮可燒的大麻爲火把;請火:借火。搓麻爲引火繩,向鄰家討火。比喻求助於人。也比喻爲人排難解紛。
年級字:油(P2) 澆(P2) 火(P1) 燎(P0)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一章:“齊標雖認爲有理,卻油澆火燎地問:‘依你說該咋辦?’”
年級字:膏(P3) 火(P1) 自(P1) 煎(P3)
年級字:如(P2) 蹈(P3) 湯(P2) 火(P1)
蹈:踩;湯:滾水。如同在滾水、烈火中行走一樣。比喻處境艱險。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湯火。”
年級字:飛(P1) 蛾(P0) 撲(P2) 火(P1)
《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年級字:引(P2) 風(P1) 吹(P1) 火(P1)
利用風來吹火,使火越燒越旺。比喻從中煽動,挑起事端。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年級字:燒(P2) 犀(P2) 觀(P2) 火(P1)
年級字:火(P1) 熱(P2) 水(P1) 深(P2)
①猶水深火熱。比喻十分困苦的處境。②形容嚴酷;厲害。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麼,明相國不動聲色,卻出斯民於火熱水深,措天下於泰山磐石。”
年級字:舌(P2) 鋒(P3) 如(P2) 火(P1)
年級字:燎(P0) 如(P2) 觀(P2) 火(P1)
郭沫若《文藝論集·反響之反響》:“究竟誰是誰非,誰錯誰不錯,這是燎如觀火的。”
年級字:急(P1) 如(P2) 星(P1) 火(P1)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從空中急閃而過。形容非常急促緊迫。
年級字:扇(P3) 風(P1) 點(P1) 火(P1)
年級字:履(P6) 湯(P2) 蹈(P3) 火(P1)
年級字:不(P1) 避(P4) 湯(P2) 火(P1)
《史記·貨殖列傳》:“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爲重賞使也。”
年級字:煽(P0) 風(P1) 點(P1) 火(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挑釁、挑撥、煽動比喻蓄意挑起事端,慫恿、挑撥和煽動別人鬧事的行為。
煽風: 運用人手方法搖動扇子,使大量空氣流動而產生風力。
點火: 燃放火藥、火種。
《廣韻.平聲.仙韻》:「煽,火盛也。」
《晉書.卷五九.汝南王亮等傳.序》:「西晉之政亂朝危,雖由時主,然而煽其風,速其禍者,咎在八王。」
年級字:明(P1) 火(P1) 執(P4) 械(P3)
年級字:火(P1) 燒(P2) 火(P1) 燎(P0)
老舍《鼓書藝人》十九:“她遭到了不幸,比個寡婦還不如。往後怎麼辦?想到這裏,她心裏火燒火燎,呆呆坐着,急得一身汗。”
年級字:雪(P1) 窗(P2) 螢(P3) 火(P1)
年級字:戰(P4) 火(P1) 紛(P2) 飛(P1)
浩然《豔陽天》第一二一章:“經過了這場災禍的考驗,好像當年跟着擔架隊闖了一趟戰火紛飛的疆場回來。”
年級字:火(P1) 上(P1) 添(P3) 油(P2)
比喻使人更加憤怒或使情況更加嚴重。同“火上澆油”。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三回:“賈臬臺見他頂嘴,如火上添油,那氣格外來的大。”
年級字:火(P1) 盡(P3) 灰(P2) 冷(P2)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向火乞兒》:“今時之朝彥,皆是向火乞兒,一日火盡灰冷,暖氣何在?當凍屍裂體、棄骨溝睿中,禍不遠矣。”
年級字:刀(P1) 耕(P2) 火(P1) 耘(P4)
宋·蘇軾《王公儀夔州路轉運使程高夔州路判官制》:“三峽之民,刀耕火耘,與鹿豕雜居。”
年級字:無(P2) 明(P1) 業(P2) 火(P1)
年級字:撩(P6) 火(P1) 加(P1) 油(P2)
猶言火上加油。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憤怒或助長事態的發展。
年級字:明(P1) 火(P1) 執(P4) 杖(P2)
點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開搶劫。後比喻公開地、毫不隱藏地幹壞事。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執仗 ,無非赤手求財。”
年級字:星(P1) 火(P1) 燎(P0) 原(P1)
一點兒小火星可以把整個原野燒起來。常比喻新生事物開始時力量雖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無限。
年級字:火(P1) 然(P2) 泉(P1) 達(P1)
《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年級字:不(P1) 避(P4) 水(P1) 火(P1)
《水滸傳》第五八回:“賢弟心中有何危厄不決之難,但請盡說不妨,便當不避水火,力爲解救,與汝相助。”
年級字:火(P1) 急(P1) 火(P1) 燎(P0)
《人民文學》1977年4期:“整個發電廠都火急火燎地動員起來。”
年級字:炳(P6+) 如(P2) 觀(P2) 火(P1)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其詞秩然有條,各分大義,炳如觀火。”
年級字:飛(P1) 蛾(P0) 赴(P5) 火(P1)
《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年級字:順(P2) 風(P1) 吹(P1) 火(P1)
年級字:七(P1) 竅(P5) 冒(P1) 火(P1)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三回:“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麼還沒有信呢?俗語說的好,真是七竅冒火,五臟裏生煙。”
年級字:鼻(P1) 端(P2) 出(P1) 火(P1)
年級字:惹(P3) 火(P1) 燒(P2) 身(P1)
惹:引;身:本身。引火燒自己。比喻自找麻煩或自找苦吃。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莊上人見典史親來捉獲,不知一件什麼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燒身,連忙把餘琳並馮氏,都送將出來。”
年級字:銀(P2) 花(P1) 火(P1) 樹(P1)
年級字:大(P1) 動(P1) 肝(P4) 火(P1)
年級字:風(P1) 風(P1) 火(P1) 火(P1)
王吉呈《女御史》:“媽千叮嚀萬叮嚀,務必要平穩,切不可像在孃家門上那樣風風火火,得罪了人,日後過門咋做媳婦呢?”
年級字:束(P2) 蘊(P5) 請(P1) 火(P1)
比喻求助於人。也比喻爲人排難解紛。同“束縕請火”。
年級字:明(P1)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救(P3) 火(P1) 拯(P5) 溺(P3)
年級字:飛(P1) 蛾(P0) 投(P3) 火(P1)
《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年級字:判(P3) 若(P3) 水(P1) 火(P1)
清·錢泳《履園叢話·譚詩·總論》:“沈歸愚宗伯與袁簡齋太史論詩,判若水火。”
年級字:如(P2) 火(P1) 如(P2) 荼(P0)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樣紅,象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國語·吳語》:“萬人以爲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繒,望之如荼。……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繒,望之如火。”
年級字:把(P1) 薪(P6) 助(P1) 火(P1)
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長火勢。比喻某種行動作法會增加對方的力量或助長事態的加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年級字:不(P1) 食(P1) 煙(P2) 火(P1)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指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年級字:熱(P2) 火(P1) 朝(P3) 天(P1)
形容羣衆性的活動情緒熱烈,氣氛高漲,就象熾熱的火焰照天燃燒一樣。
馮德英《迎春花》第九章:“但這幾天熱火朝天的參軍運動,也衝擊着他們的身心。”
年級字:火(P1) 燭(P4) 銀(P2) 花(P1)
宋·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年級字:狐(P3) 鳴(P4) 火(P1)
黃葆楨《揚哲商烈士悼歌》:“軍儲潛遣五丁運,狐鳴篝火期相從。”
年級字:燈(P1) 蛾(P0) 撲(P2) 火(P1)
《梁書·倒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年級字:抱(P1) 火(P1) 厝(P6+) 薪(P6)
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機即將出現。
語出《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年級字:燎(P0)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救(P3) 民(P1) 水(P1) 火(P1)
水火:比喻深重的災難。把老百姓從深重的災難中拯救出來。
《孟子·滕文公下》:“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
年級字:烈(P2) 火(P1) 真(P1) 金(P1)
烈火:熊熊大火,猛烈的火。真金不懼火煉,在烈火中可以鑑別出真正的黃金。
年級字:洞(P2)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解(P2) 衣(P1) 抱(P1) 火(P1)
《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清·唐訓方《里語徵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年級字:刀(P1) 耕(P2) 火(P1) 耨(P0)
耨:除草。古人播種前先伐去樹木燒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術。
年級字:煙(P2) 消(P1) 火(P1) 滅(P3)
清·張春帆《宦海》第十七回:“若是這位武弁老爺,當時認個不是,賠個笑臉,這件事兒也就煙消火滅的了。”
年級字:傳(P2) 風(P1) 扇(P3) 火(P1)
康濯《春種秋收·故事》:“這麼傳風扇火,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傳染——天天替女兒着急,時時埋怨女兒眼皮太高。”
年級字:引(P2) 火(P1) 燒(P2) 身(P1)
原比喻自討苦吃或自取滅亡。現多比喻主動暴露自己的缺點錯誤,以爭取大家的批評幫助。
年級字:無(P2) 名(P2) 火(P1) 氣(P1)
年級字:火(P1) 燒(P2) 豬(P2) 頭(P1)
年級字:敲(P2) 冰(P1) 求(P2) 火(P1)
年級字:蹈(P3) 火(P1) 赴(P5) 湯(P2)
李瑛《深夜裏發生的故事》詩:“五里遠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湯。”
年級字:石(P1) 火(P1) 風(P1) 燭(P4)
唐·黃滔《祭宋員外》:“石火風燭,驚波逝水,誠修短之無改矣,奈痛傷之有等焉。”
年級字:鑽(P3) 木(P1) 取(P2) 火(P1)
詞性:動詞
上古時代以尖石鑽木,藉磨擦生熱以點燃木材生火的方法。
年級字:趁(P4) 火(P1) 搶(P2) 劫(P5)
郭沫若《尚儒村》:“兵隊來了,有錢的請外人的紅十字會來貼張保護的封條,沒有錢的便趁火搶劫。”
年級字:無(P2) 名(P2) 孽(P0) 火(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那裏我一把無名孽火,從腳跟下直透頂門,只得礙着衆親友不好動粗。”
年級字:入(P1) 火(P1) 赴(P5) 湯(P2)
年級字:火(P1) 龍(P2)
原指火形和龍形的文彩,後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猶如補綴百家之衣。
年級字:電(P2) 光(P1) 石(P1) 火(P1)
閃電的光,燧石的火。原爲佛家語,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現多形容事物象閃電和石火一樣一瞬間就消逝。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
年級字:水(P1) 火(P1) 無(P2) 交(P1)
《隋書·循吏傳·趙軌》:“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
年級字:十(P1) 萬(P2) 火(P1) 急(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非常緊急的事情或情境。
十萬: 數詞,也比喻極多,大數量。
火急: 火燒般的緊急。
非常緊急。
非常緊急的情境。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啓奏陛下!雞鹿寨十萬火急,羽書傳到長安,請聖裁。」
年級字:春(P1) 風(P1) 野(P2) 火(P1)
左齊《南泥灣屯墾》;“勞動競賽的熱潮,像春風野火一樣,迅速遍及整個工地。”
年級字:心(P1) 急(P1) 火(P1) 燎(P0)
清·吳璇《飛龍全傳》:“那管院的太監,心燎意急,一籌莫展。”
年級字:井(P2) 中(P1) 求(P2) 火(P1)
在水井裏去尋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對,根本達不到目的。
年級字:火(P1) 妻(P3) 灰(P2) 子(P1)
漢·楊雄《法言·淵騫》:“離(要離)也,火妻灰子,以求反於慶忌,實蛛蝥之劘也,焉可謂之義也?”李軌注:“離,山平人,而焚燒妻子,詐爲吳讎,求信於慶忌,反而刺之。”
年級字:煙(P2) 斷(P3) 火(P1) 絕(P4)
《文選·江淹〈恨賦〉》:“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裏。”李善注:“煙斷火絕,喻人之死也。”
年級字:火(P1) 耨(P0) 刀(P1) 耕(P2)
唐·羅隱《別池陽所居》詩:“黃塵初起此留連,火耨刀耕六七年。”
年級字:扇(P3) 火(P1) 止(P1) 沸(P4)
沸:沸騰,指水滾開。用扇風助長火勢的辦法來停止水沸騰。比喻採取的辦法與希望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年級字:水(P1) 火(P1) 不(P1) 避(P4)
年級字:玩(P1) 火(P1) 自(P1) 焚(P5)
玩:玩弄;焚:燒。玩火的必定會燒了自己。比喻幹冒險或害人的勾當,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
《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年級字:鼻(P1) 端(P2) 生(P1) 火(P1)
語出《南史·曹景宗傳》:“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覺耳後生風,鼻頭出火。”
年級字:敲(P2) 冰(P1) 索(P3) 火(P1)
年級字:火(P1) 光(P1) 燭(P4) 天(P1)
明·張岱《海志》:“火光燭天,海水如沸,此來得見海戰,尤奇。”
年級字:因(P1) 風(P1) 吹(P1) 火(P1)
因:順着。順着風勢吹火,比喻乘便行事,並不費力。常用作謙詞。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年級字:石(P1) 火(P1) 風(P1) 燈(P1)
《萬善同歸集》卷五:“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爲喻。”
年級字:烽(P5) 火(P1) 連(P1) 天(P1)
漢·蔡邕《蔡中郎集·外紀上·漢書十志疏》:“其時鮮卑連犯雲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絕,埃塵連天。”
年級字:油(P2) 煎(P3) 火(P1) 燎(P0)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他覺着,像有個什麼東西,在胸口上劇烈地涌動,鬧得血管裏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繼而,心裏又油煎火燎,陣陣劇疼。”
年級字:火(P1) 上(P1) 澆(P2) 油(P2)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我見了他撲鄧鄧火上澆油。”
年級字:怒(P2) 火(P1) 沖(P3) 天(P1)
老舍《龍鬚溝》第一幕:“[程娘子]怒火沖天,不顧一切地衝向狗子拚命,卻被狗子一把抓住。”
年級字:反(P1) 風(P1) 滅(P3) 火(P1)
《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詔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後守弘農,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質訥。帝嘆曰:‘此乃長者之言也。’”
年級字:懸(P5) 河(P1) 瀉(P5) 火(P1)
年級字:香(P1) 火(P1) 姻(P5) 緣(P4)
香和燈火都用於供佛,因此佛教用來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年級字:心(P1) 焦(P2) 如(P2) 火(P1)
內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難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年級字:火(P1) 眼(P1) 金(P1) 睛(P3)
原指《西遊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後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僞。
元·楊景賢《西遊記雜劇》第三本第九齣:“這廝瞞神唬鬼,銅筋鐵骨,火眼金睛。”
年級字:明(P1) 火(P1) 執(P4) 仗(P3)
明:點明;執:拿著;仗:兵器。點著火把,拿著武器。形容公開搶劫或肆無忌憚地干壞事。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執仗,無非赤手求財。”
年級字:救(P3) 火(P1) 揚(P2) 沸(P4)
沸:開水。比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形容情況危急。
《史記·酷吏列傳》:“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
年級字:火(P1) 盡(P3) 薪(P6) 傳(P2)
火雖燒完,柴卻留傳下來。比喻思想、學術、技藝等世代相傳。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四齣:“仗猛力精心,斬斷牽纏,若不是粉碎虛空,終似那癡拳太軟,總火盡薪傳也。”
年級字:急(P1) 於(P2) 星(P1) 火(P1)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從空中急閃而過。形容非常急促緊迫。
年級字:乘(P2) 火(P1) 打(P1) 劫(P5)
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人家的東西.比喻趁別人處在危難時刻從中撈一把或趁機害人。同“趁火打劫” 。
年級字:火(P1) 冒(P1) 三(P1) 丈(P2)
陶菊隱《籌安會六君子傳》:“章太炎以自己慘淡經營《民報》多年,一旦復刑,竟被擯斥,不由得火冒三丈。”
年級字:炮(P2) 火(P1) 連(P1) 天(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這不過演放兩三響已經這樣了,何況炮火連天,親臨大敵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年級字:水(P1) 火(P1) 之(P2) 中(P1)
《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證之,民以爲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
年級字:窩(P2) 火(P1) 氣(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膽怯,他退到門邊,嘴頭咕嚕着:‘滾就滾吧!’扭轉身子,窩火憋氣地邁出門去了。”
年級字:火(P1) 傘(P2) 高(P1) 張(P2)
火傘:比喻夏天太陽酪烈;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十分炎熱。
唐·韓愈《遊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年級字:火(P1) 山(P1) 湯(P2) 海(P1)
《晉書·張駿傳》:“雖有火山湯海,無所辭難,豈寒暑之足避哉!”
年級字:吞(P3) 刀(P1) 吐(P2) 火(P1)
年級字:事(P1) 火(P1) 咒(P5) 龍(P2)
比喻荒誕不經之事。事火,指祀火爲神;咒龍,指咒龍請雨。
年級字:蹈(P3) 火(P1) 探(P3) 湯(P2)
年級字:火(P1) 樹(P1) 飛(P1) 花(P1)
詞性:名詞
書名。
年級字:火(P1) 燭(P4) 小(P1) 心(P1)
火燭:泛指能起火的東西。原指謹防失火。亦泛指處事小心謹慎。
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你點火把送賈老爺回府,你就家去罷。家中門戶火燭小心。”
年級字:抱(P1) 薪(P6) 救(P3) 火(P1)
《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年級字:洞(P2) 如(P2) 觀(P2) 火(P1)
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樣。同“洞若觀火”。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遊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年級字:束(P2) 請(P1) 火(P1)
束缊:束一扎可燒的大麻為火把;請火:借火。搓麻為引火繩,向鄰家討火。比喻求助於人。也比喻為人排難解紛。
年級字:交(P1) 梨(P2) 火(P1) 棗(P5)
《真誥·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於金丹也。”
年級字:負(P3) 薪(P6) 救(P3) 火(P1)
揹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韓非子·有度》:“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史記·魏世家》:“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年級字:刀(P1) 山(P1) 火(P1) 海(P1)
劉伯承《千里躍進大別山》:“此刻,面前即使橫着刀山火海,我們也必須打過去。”
年級字:烈(P2) 火(P1) 轟(P5) 雷(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性子又~似的,煞是不好說話。”
年級字:潑(P2) 油(P2) 救(P3) 火(P1)
救火時用油澆灑。比喻事情處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態更嚴重。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今使他爲先鋒,是潑油澆火也。”
年級字:烈(P2) 火(P1) 乾(P1) 柴(P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怎當得他每兩下烈火乾柴,你貪我愛,各自有心,竟自勾搭上了。”
年級字:烈(P2) 火(P1) 辨(P5) 日(P1)
在烈火中能辨別玉的好壞。比喻在關鍵時刻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
守朝葉廷圭《海錄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風知草。”
年級字:爐(P3) 火(P1) 純(P4) 青(P1)
道士煉丹,認爲煉到爐裏發出純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後用來比喻功夫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到了現在,可已到了爐火純青的氣候,正是弟兄們各顯身手的時期。”
年級字:抱(P1) 火(P1) 臥(P3) 薪(P6)
語出漢·賈誼《新書·數寧》:“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年級字:性(P3) 烈(P2) 如(P2) 火(P1)
年級字:水(P1) 火(P1) 兵(P3) 蟲(P4)
指使古書遭受損毀的四種災害:水災、火災、戰亂和書蠹。也泛指各種天災人禍。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爲他們亂點一通,佛頭着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年級字:急(P1) 如(P2) 風(P1) 火(P1)
《西遊補》第九回:“你要圖成和議,急如風火,卻如何等得這三日過呢?”
年級字:以(P1) 火(P1) 止(P1) 沸(P4)
比喻處理方法不對,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已成的氣勢。同“以湯止沸”。
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年級字:火(P1) 滅(P3) 煙(P2) 消(P1)
火苗熄滅,煙雲消散。比喻事物消失淨盡,不留一點痕跡。亦作“煙消火滅”。
年級字:探(P3) 湯(P2) 蹈(P3) 火(P1)
年級字:刀(P1) 耕(P2) 火(P1) 種(P1)
古時一種耕種方法,把地上的草燒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種。
年級字:石(P1) 火(P1) 光(P1) 陰(P2)
年級字:烽(P5) 火(P1) 四(P1) 起(P1)
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年級字:炳(P6+) 若(P3) 觀(P2) 火(P1)
梁啓超《歐洲地埋大勢論》:“人民之職業物產之製造,種種殊異之處,則如網在綱,炳若觀火。”
年級字:水(P1) 火(P1) 無(P2) 情(P2)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鳴,正是外合裏應,教智伯才知水火無情。”
年級字:風(P1) 雷(P3) 火(P1) 炮(P2)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二回:“上前天我們纔到上海,貨還沒有起完,到了半夜裏,忽然憲太太來了,風雷火炮的一陣,馬上就要開船,臉上很帶點怒色。”
年級字:近(P2) 火(P1) 先(P2) 焦(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們吃官司坐牢,那時又沒人送飯來救你。”
年級字:束(P2) 舉(P2) 火(P1)
比喻求助於人。也比喻爲人排難解紛。同“束縕請火”。
年級字:火(P1) 上(P1) 加(P1) 油(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三荷包也不睬他,把他氣得越發火上加油了。”
年級字:飛(P1) 機(P2) 火(P1) 燭(P4)
年級字:忿(P0) 火(P1) 中(P1) 燒(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鴻漸》:“甲詞益狎逼。張忿火中燒,反刀直出,剁甲中顱。”
年級字:撮(P5) 鹽(P4) 入(P1) 火(P1)
元·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兒撮鹽入火。”
年級字:火(P1) 冒(P1) 三(P1) 尺(P1)
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當自成在路上纔得到報告時,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罵了一聲:‘該死!’”
年級字:真(P1) 金(P1) 烈(P2) 火(P1)
明·徐渭《雌木蘭》第二齣:“非自獎真金烈火,儻好比濁水紅蓮。”
年級字:湯(P2) 燒(P2) 火(P1) 熱(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又見他湯燒火熱,自己守着他,歪在旁邊勸他:‘只養病,別想着些沒要緊的事。’”
年級字:火(P1) 燒(P2) 城(P2) 廟(P3)
年級字:早(P1) 知(P1) 燈(P1) 係(P4) 火(P1)
年級字:不(P1) 吃(P1) 煙(P2) 火(P1) 食(P1)
煙火食:熟食。道教以爲仙人可以不吃熟食。舊時用來稱讚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一般。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後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雲:‘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年級字:水(P1) 火(P1) 不(P1) 相(P1) 容(P2)
漢·王符《潛夫論·慎微》:“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並盛。”《漢書·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年級字:救(P3) 民(P1) 於(P2) 水(P1) 火(P1)
《孟子·滕文公下》: “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
年級字:真(P1) 金(P1) 不(P1) 怕(P1) 火(P1)
高曉聲《大好人江坤大》:“姓劉的說要調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
年級字:烈(P2) 火(P1) 見(P1) 真(P1) 金(P1)
真金是不怕烈火燒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鑑別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關鍵時刻最能考驗人。
年級字:水(P1) 火(P1) 不(P1) 兼(P3) 容(P2)
年級字:遠(P1) 水(P1) 不(P1) 救(P3) 近(P2) 火(P1)
《韓非子·說林上》:“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年級字:煙(P2) 不(P1) 出(P1) 火(P1) 不(P1) 進(P1)
年級字:真(P1) 金(P1) 不(P1) 怕(P1) 火(P1) 煉(P4)
浩然《豔陽天》第一一五章:“烏雲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煉,東山塢永遠會是太陽當空,永遠是我們人民的天下!”
年級字:水(P1) 流(P1) 溼(P3) 火(P1) 就(P1) 燥(P4)
水向溼處流,火往幹處燒。指物之氣質類似必相感應。後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易·乾》:“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孔穎達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溼處;火焚其薪,先就燥處。”
xīng xīng zhī huǒ, kě yǐ liáo yuán
年級字:星(P1) 星(P1) 之(P2) 火(P1) ,(P1) 可(P1) 以(P1) 燎(P0) 原(P1)
一點點的小火星,可以燒遍整個原野。現在太多用於比喻有生命力的事物雖然微小,但一定能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shuǐ huǒ xiāng jì yán méi xiāng ché
年級字:水(P1) 火(P1) 相(P1) 濟(P4) ,(P1) 鹽(P4) 梅(P2) 相(P1) 成(P1)
烹飪賴水火而成,調味兼鹽梅而用。喻人之才性雖各異,而可以和衷共濟。
dōng hán bào bīng xià rè wò huǒ
年級字:冬(P1) 寒(P2) 抱(P1) 冰(P1) ,(P1) 夏(P1) 熱(P2) 握(P3) 火(P1)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fēng gāo fàng huǒ yuè hēi shā rén
年級字:風(P1) 高(P1) 放(P1) 火(P1) ,(P1) 月(P1) 黑(P1) 殺(P4) 人(P1)
風高:風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風大放火,趁黑夜殺人。形容盜匪趁機作案的行徑。
元·元懷《拊掌錄》:“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一雲:‘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chéng mén shī huǒ yāng jí chí yú
年級字:城(P2) 門(P1) 失(P2) 火(P1) ,(P1) 殃(P0) 及(P2) 池(P2) 魚(P1)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北齊·杜弼《檄樑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