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舉(P2) 世(P1) 混(P5) 濁(P4)
舉:全。混濁: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年級字:混(P5) 水(P1) 摸(P2) 魚(P1)
茅盾《蝕·動搖》:“他又覺得南鄉農民的辦法,‘也不無可取之處’,只要加以變化,自己就可混水摸魚,擇肥而噬。”
年級字:混(P5) 不(P1) 分(P2)
混沌:亦作“渾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應順其自然。後常用以表示愚昧無知。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爲倏,北海之帝爲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竊,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竊,七日而渾沌死。”
年級字:玉(P1) 石(P1) 混(P5) 淆(P5)
晉·葛洪《抱朴子·百家》:“真僞顛倒,玉石混淆。”
年級字:魚(P1) 目(P1) 混(P5) 珠(P1)
混:攙雜,冒充。拿魚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漢·魏伯陽《參同契》捲上:“魚目豈爲珠?蓬蒿不成檟。”
年級字:混(P5) 混(P5)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穡艱難,混混沌沌的過日子。”
年級字:混(P5) 水(P1) 撈(P3) 魚(P1)
年級字:魚(P1) 龍(P2) 混(P5) 雜(P3)
唐·張志和《和漁夫詞》十三:“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
年級字:混(P5) 俗(P2) 和(P1) 光(P1)
年級字:混(P5) 淆(P5) 是(P1) 非(P2)
清·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係》:“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年級字:混(P5) 世(P1) 魔(P5) 王(P1)
比喻擾亂世界、給人們帶來嚴重災難的人。有時也指成天吃喝玩樂、到處胡鬧的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
清·梁啓超《新羅馬·會議》:“多謝戮力同心,拽倒十餘年混世魔王。”
年級字:混(P5) 應(P2) 濫(P5) 應(P2)
年級字:矇(P5) 混(P5) 過(P1) 關(P2)
年級字:混(P5) 混(P5) 噩(P6) 噩(P6)
孫中山《建國方略·知行總論》:“三代以前,人類混混噩噩,不識不知,行之而不知其道。”
年級字:黑(P1) 白(P1) 混(P5) 淆(P5)
把黑的說成白的,將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故意顛倒是非,製造混亂。
年級字:龍(P2) 蛇(P4) 混(P5) 雜(P3)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皁帛難分,龍蛇混雜。”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凡聖同居,龍蛇混雜。”
年級字:流(P1) 言(P1) 混(P5) 話(P1)
年級字:混(P5) 淆(P5) 視(P1) 聽(P1)
《三國志·袁尚傳》裴松之注:“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貽誤後生矣。”
年級字:混(P5) 淆(P5) 黑(P1) 白(P1)
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製造混亂。指故意製造混亂,使人辨別不清。
年級字:魚(P1) 目(P1) 混(P5) 珍(P2)
《參同契》上:“魚目豈爲珠,蓬蒿不成檟。”唐·李白《鳴皋歌送岑徵君》:“蝘蜓嘲龍,魚目混珍。”
年級字:混(P5) 爲(P2) 一(P1) 談(P2)
年級字:蒙(P3) 混(P5) 過(P1) 關(P2)
年級字:混(P5) 為(P2) 一(P1) 談(P2)
年級字:混(P5) 作(P2) 一(P1) 談(P2)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同“混爲一談”。
年級字:混(P5) 然(P2) 天(P1) 成(P1)
年級字:混(P5) 然(P2) 一(P1) 體(P2)
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樣子。融合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繪畫,佈置勻整,結構謹嚴。
《二程遺書》卷二上:“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年級字:油(P2) 電(P2) 混(P5) 合(P1) 車(P1)
詞性:名詞
使用燃油驅動內燃機加上電池驅動電動機的混合動力車稱為油電混合動力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簡稱HEV),目前市面上的混合動力車多屬此種。油電混合動力車普遍比同型純內燃機車輛有更好的燃油效率及加速表現,被視為較環保的選擇,而缺點在於售價較高、動力系統占用空間較大、電池的壽命受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