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銀(P2) 河(P1) 倒(P2) 瀉(P5)
瀉:水從高處往下直流。象銀河裏的水倒瀉下來。形容雨下得極大,象瀉下來的一樣。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金闕前開二峯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年級字:懸(P5) 河(P1) 瀉(P5) 水(P1)
懸河:瀑布;瀉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瀉。比喻說話滔滔不絕或文辭流暢奔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晉書·郭象傳》:“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年級字:一(P1) 瀉(P5) 汪(P2) 洋(P1)
年級字:一(P1) 瀉(P5) 千(P1) 里(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文筆、口才或樂曲流暢,氣勢奔放。
一瀉:奔瀉、傾瀉,形容水往下直流,氣勢奔放、流暢,無法停下來。
千理: 又快又遠。
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文學》:「其文如源泉奔放,一瀉千里。」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坡詩放筆快意,一瀉千里,不甚鍛鍊。」
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
宋·陳亮《與辛幼安殿撰書》:「大江在河,一瀉千里。」
年級字:倒(P2) 峽(P3) 瀉(P5) 河(P1)
《平山冷燕》第九回:“只那一枝筆,拈在手中,便如龍飛鳳舞,落在紙上,便如倒峽瀉河,真有掃千軍萬馬之勢。”
年級字:一(P1) 瀉(P5) 千(P1) 裏(P1)
年級字:一(P1) 瀉(P5) 萬(P2) 里(P1)
形容江河水勢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同“一瀉千里”。
李大釗《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這一條浩浩蕩蕩的民族革命運動史的洪流,時而顯現,時而潛伏,時而迂迴旋繞,蓄勢不前,時而急轉直下,一瀉萬里。”
年級字:懸(P5) 河(P1) 瀉(P5) 火(P1)
年級字:一(P1) 瀉(P5) 百(P1) 里(P1)
形容江河水勢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同“一瀉千里”。
唐·韓愈《貞女峽》詩:“懸流轟轟射水府,一瀉百里翻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