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年級字:治(P2)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從「水」,從「台」。
原指山東半島大沽河與支流小沽河。
疏通、清理河水水道:治水、治河。
管理、統理: 治國、治理、統治、治家。
太平的、安定的。如:「治世」、「治平」、「長治久安」。
研究。如:「治學」、「治經」。
診療。如:「治病」、「醫治」、「無藥可治」、「不治死亡」。
政府機關所在地。如:「省治」、「縣治」。
經營。如:「治產」。
處分。如:「治罪」、「處治」、「懲治」。
整理、辦理。如:「治裝」、「治喪」、「整治行囊」。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繕治郵亭。」
《漢書.卷四九.鼂錯傳》:「齊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治臣之罪。」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zhì bìng
年級字:治(P2) 病(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醫治疾病。
「治」治理、醫治、治療。
「病」生病、疾病。
醫治疾病。具有醫生資格或者醫學方法對有病者進行治療疾病的一種活動。採用各種醫療措施消除疾病,使病人恢復並保持心身健康。 【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治病必求於本。」
《素問·移精變氣論》:「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
年級字:弘(P6) 治(P2)
詞性:名詞
中國古代年號。
弘: 弘揚。
治: 治理。
zhěng zhì
年級字:整(P2) 治(P2)
詞性:動詞
整頓,
整飭翻修, 使恢復原樣, 修理, 排除故障, 懲罰, 給以肉體的痛苦。
zhì bǎo
年級字:治(P2) 保(P2)
詞性:名詞
治安保衛的省稱。
《花城》1981年第6期:“這可是個大案子,得趕快找治保主任,把 長喜 抓起來,送到縣上去。”
zhì liáo
cháng zhì
年級字:長(P1) 治(P2)
長治,古稱上黨、潞州、潞安府等,原為潞安府府治所在縣名。長治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曲藝名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Dé zhì
年級字:德(P4) 治(P2)
詞性:名詞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範,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學說是由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儒家的德治對於維持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
wān dāng
zhèng zhì
年級字:政(P3) 治(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管治權力。
政府,政黨,集團或個人在國家和社會事務方面的「政策和管治」的活動,包括設立和修定對外、對內的政策,提升管治效率。目的是達到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
zhěn zhì
年級字:診(P3) 治(P2)
詞性:動詞
醫治,
治療「診」診斷疾病的類別和嚴重性。
「治」給病人或身體治療,恢復健康。
zhì xué
yī zhì
年級字:醫(P2) 治(P2)
詞性:動詞
醫療,
治療,
療養,
診治,
診療人體患病的醫療過程;給病人或身體的部分以內外科治療;治療疾病,恢復健康。
zhì xià
年級字:治(P2) 下(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屬下,
屬員,
部下1.所管轄的範圍以及屬下的吏民;統治之下
例:暴君治下的人民紛紛起義
2.統治和管理人民
例:治下無隱情。 --《漢書.嚴延年傳》
治下嚴酷
3.屬下吏民對地方長官也自稱治下
zhǔ zhì
zhì quán
年級字:治(P2) 權(P5)
詞性:名詞
政權指統治權,即政府執行政務的權力,包括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五種。
zhì guó
zì zhì
zhì wū
zhì ān
fáng zhì
年級字:防(P3) 治(P2)
1. 預防和治療(疾病、病蟲害等)。如:防治結合,才能取得對疾病鬥爭的主動權。
2. 預防和治理。如:做好水土保持、防治風沙的工作,特別重要。
chéng zhì
guǎn zhì
年級字:管(P2) 治(P2)
詞性:名詞
管理、治理管制和治理。
常用於企業或政府。
例如: 他的管治範圍包括了全國的學校。
Yuàn zhì
zhì lǐ
zhì shēng
年級字:治(P2) 生(P1)
詞性:名詞
1.經營家業;謀生計。
2.舊時部屬對長官或旅外官吏對原籍長官的自稱。始於明代。
zhì gōng
年級字:治(P2) 功(P1)
1.謂制訂法則並有效實施之政績2.泛指治理國家的政績
jiù zhì
tǒng zhì
年級字:統(P2) 治(P2)
詞性:動詞
統領,
治理,
管轄,
統轄,
統領一個人或一個政權為維持其生存與發展, 運用權力以支配其領土及個人的行為。
zhì běn
zhì jīng
年級字:治(P2) 經(P1)
詞性:動詞
1.治:研究;經,指《易》、《詩》、《書》、《禮記》、《春秋》等儒家經典。
2.研究四書五經。
Biǎo běn jiān zhì
xiān fā zhì rén
yīn dì zhì yí
Lì jīng tú zhì
Hòu fā zhì rén
zhì sī yì fén
yǐ qí rén zhī dào 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年級字:三(P1) 明(P1) 治(P2)
三文治
年級字:自(P1) 治(P2) 區(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自治, 政治, 管治
自治區中國一種在中國領土內一種按管治方式劃分的地區。
它相當於省府一級的行政地區, 相比普通省份或其地方政府在內部事務方面, 擁有相同等級行政區有更多自主空間。
自治區在中國包括: 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個自治區。
年級字:政(P3) 治(P2) 觀(P2)
詞性:名詞
對於政府,政黨,集團或個人在國家事務方面的「政策和管治」等活動的看法、理解或立場。
年級字:無(P2) 為(P2) 而(P1) 治(P2)
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年級字:治(P2) 絲(P2) 益(P2)
治:整理;益:越發;棼:紛亂。理絲不找頭緒,結果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
《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年級字:厲(P3) 精(P2) 圖(P2) 治(P2)
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爲治”。
年級字:操(P2) 揉(P5) 磨(P3) 治(P2)
年級字:鳴(P4) 琴(P2) 而(P1) 治(P2)
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年級字:平(P1) 治(P2) 天(P1) 下(P1)
《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年級字:勵(P3) 精(P2) 圖(P2) 治(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振奮精神,積極想辦法治理好有關國家的事情。
《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爲治。」
《宋史·神宗紀贊》:「厲精圖治,將大有爲。」
年級字:結(P1) 繩(P2) 而(P1) 治(P2)
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後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年級字:無(P2) 爲(P2) 之(P2) 治(P2)
年級字:垂(P2) 拱(P4) 而(P1) 治(P2)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麼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爲而治。
《尚書·武成》:“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年級字:長(P1) 治(P2) 久(P1) 安(P1)
年級字:治(P2) 國(P1) 安(P1) 民(P1)
《漢書·食貨志上》:“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羣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
年級字:宵(P2) 圖(P2) 治(P2)
《明史·羅僑傳》:“願陛下慎逸遊,屏玩好,放棄小人,召還舊德,與在廷臣工,宵旰圖治,並敕法司慎守成律。”
年級字:政(P3) 治(P2) 背(P1) 景(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管治權力的經歷資料。
「政治」政府,政黨,集團或個人在國家和社會事務方面的「政策和管治」的活動,包括設立和修定對外、對內的政策,提升管治效率。目的是達到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背景」發展的歷史資料。
年級字:不(P1) 治(P2) 之(P2) 症(P4)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太醫診了診脈,說道:‘……此乃不治之症。’”
年級字:齊(P2) 家(P1) 治(P2) 國(P1)
《禮記·大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年級字:歷(P2) 精(P2) 圖(P2) 治(P2)
年級字:唐(P2) 虞(P0) 之(P2) 治(P2)
唐虞:唐堯、虞舜,傳說中的古代聖帝賢君。舊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樂的理想時代。
《古文觀止·王鏊〈親政篇〉》:“吳楚材等尾批‘誰謂唐虞之治,不可見於今哉。’”
年級字:安(P1) 邦(P3) 治(P2) 國(P1)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薦賢舉善是吾心,安邦治國訪知音。”
年級字:反(P1) 治(P2) 其(P2) 身(P1)
治:整治;身:身體;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別人的方法所治服。
年級字:勵(P3) 精(P2) 求(P2) 治(P2)
年級字:以(P1) 夷(P3) 治(P2) 夷(P3)
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衝突,削減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年級字:閔(P0) 亂(P2) 思(P2) 治(P2)
年級字:無(P2) 爲(P2) 而(P1) 治(P2)
無爲:無所作爲;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爲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年級字:港(P3) 人(P1) 治(P2) 港(P3)
詞性:名詞,副詞
香港的人管治香港的原則。
港: 香港
人: 人物、人士。
治: 管治、治理。
年級字:久(P1) 安(P1) 長(P1) 治(P2)
年級字:治(P2) 國(P1) 安(P1) 邦(P3)
元·無名氏《猿聽經》第一折:“不能勾治國安邦朝帝闕,常只是披霜帶月似簷中。”
年級字:治(P2) 病(P2) 救(P3) 人(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治好患病的。
對犯有錯誤的同學,我們應採取治病救人的態度,幫助他們進步。
治好患病的,把生命挽救過來。
也比喻幫助犯錯誤的人改正錯誤。
年級字:正(P1) 理(P2) 平(P1) 治(P2)
《荀子·性惡》:“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
年級字:撥(P4) 亂(P2) 爲(P2) 治(P2)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故一·土魯番表文》:“皇上撥亂爲治,如月恆之無不臨。”
年級字:大(P1) 治(P2) 水(P1)
禹:三皇五帝時中原的領袖。大禹治理水患爲百姓謀福。
年級字:撥(P4) 亂(P2) 反(P1) 治(P2)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區區見五代之亂,天下塗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志。”
年級字:日(P1) 治(P2) 時(P1) 期(P2)
詞性:名詞
臺灣日據時期,為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後,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香港也有過一段短暫的時期為日本所佔領,也稱日治時期。
年級字:治(P2) 絲(P2) 而(P1)
指理絲不找頭緒,就會越理越亂。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正確,使問題更加複雜。
語出《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年級字:詰(P0) 戎(P6+) 治(P2) 兵(P3)
年級字:歷(P2) 精(P2) 爲(P2) 治(P2)
年級字:治(P2) 郭(P0) 安(P1) 邦(P3)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間有古之長僕,亦有治郭安邦之功,救世保民之力,其形象概亦毀之,其意何也?”
年級字:修(P2) 齊(P2) 治(P2) 平(P1)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年級字:文(P1) 治(P2) 武(P2) 功(P1)
《禮記·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災,比皆有功烈於民者也。”
年級字:目(P1) 治(P2) 手(P1) 營(P4)
年級字:分(P2) 而(P1) 治(P2) 之(P2)
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清·俞樾《羣經平議·周官二》“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
年級字:文(P1) 治(P2) 武(P2) 力(P1)
年級字:繕(P0) 甲(P1) 治(P2) 兵(P3)
繕甲:修治鎧甲。比喻作軍事準備。亦作“繕甲厲兵”。
年級字:辦(P2) 公(P1) 室(P1) 政(P3) 治(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是非權力爭鬥。
「政治」- 政府,政黨,集團或個人在國家和社會事務方面的「政策和管治」的活動,包括設立和修定對外、對內的政策,提升管治效率。目的是達到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辦公室政治」- 是一個貶義詞。意思是在「小世界」內濫用「大權力」,把政策和管治方面的工作排除非自己部門的人員,而且成為自己權力的工具,不斷製造謠言,傳播是非,破壞團隊精神,不但沒有成就,甚至令團隊浪費光陰,失去中、長期的競爭力,付出巨大的失敗成本。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年級字:半(P1) 部(P2) 論(P2) 語(P1) 治(P2) 天(P1) 下(P1)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tóu tòng zhì tóu zú tòng zhì zú
年級字:頭(P1) 痛(P2) 治(P2) 頭(P1) ,(P1) 足(P1) 痛(P2) 治(P2) 足(P1)
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同“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yǐ qí rén zhī dào 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年級字:以(P1) 其(P2) 人(P1) 之(P2) 道(P1) ,(P1) 還(P1) 治(P2) 其(P2) 人(P1) 之(P2) 身(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
你不仁我不義,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自作自受報復。
「以」使用。
「其人」那一人。
「之道」方法。
「還治」反用於。
「之身」他的身上。
指用那人對付別人的方法,反用在他自己身上。
比喻報復,或害人的結果。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jí yǐ qí rén zhī dào 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年級字:即(P1) 以(P1) 其(P2) 人(P1) 之(P2) 道(P1) ,(P1) 還(P1) 治(P2) 其(P2) 人(P1) 之(P2) 身(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報復。
「以」使用。
「其人」那一人。
「之道」方法。
「還治」反用於。
「之身」他的身上。
指用那人對付別人的方法,反用在他自己身上。
比喻報復,或害人的結果。
宋·朱熹《中庸集註》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