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éi
年級字:沒(P1)
詞性:副詞
文言文字詞沉在水中: 沉沒、淹沒、沒頂之災。
古時通「歿」,死亡。
終止、結束: 沒世、沒齒不忘。
不存在: 沒有、沒精打采、沒心沒肺。
財物被充公有或被侵吞: 沒收、抄沒。
足跡: 出沒、隱沒。
不被使用: 沒用、 埋沒、沒落。
未有發生: 沒有來過。
無影響: 沒關係。
比較:汽車沒飛機快。
古時通「歿」,死亡。
《說文》:「沒,沈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
唐·白居易〈錢唐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蹄。」
宋·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二首之二:「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
唐·元稹《鶯鶯傳》:「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吳主權傳》:「淵果斬彌等,送其首于魏,沒其兵資。」
《易經·繫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文選·賈誼·過秦論》:「始皇既沒,餘威震于殊俗。」
唐·韋莊〈女冠子·四月十七〉詞:「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元·鍾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間套·牧羊關〉曲:「胎中疾,沒藥醫。」
méi shě
Zǒng méi
méi cā
mò shōu
mò nài
méi xǐng
méi jiàn
yǐn mò
Méi xiě
yān mò
méi quán
年級字:沒(P1) 權(P5)
詞性:形容詞
權: 職責範圍內支配和指揮的力量。權力,權柄,權勢。沒有權力,權勢。
無, 不曾
Méi hē
Méi wǎng
Méi tíng
yān mò
méi jīng
fù mò
年級字:覆(P5) 沒(P1)
詞性:動詞
沉沒,
覆滅,
淹沒船隻傾覆而沉沒水中;作戰部隊徹底潰敗,整體不復存在。
méi xīng
méi jìn
méi fǎ
Nín méi
mái mò
hái méi
bìng méi
méi mǎi
méi gǎo
méi shà
méi jiù
年級字:沒(P1) 救(P3)
詞性:形容詞
形容(病情、傷勢等)十分危險,已經無法挽救
例:肝癌已經晚期,沒救了
méi gǔ
年級字:沒(P1) 骨(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1.中國畫技法名。直接以彩色描摹,不用墨筆勾勒。
2.沒骨氣:指不剛強,沒有好的人格及操守。
Xī méi
chén mò
méi xǐ
tūn mò
ruò méi
Suàn méi
guǐ mò
méi zhé
méi zuì
méi xì
méi cān
méi yǒu
年級字:頭(P1) 出(P1) 頭(P1) 沒(P1)
《五燈會元·投子同禪師法嗣·濠州思明禪師》:“問:‘如何是清潔法身。’師曰:‘屎裏蛆兒,頭出頭沒。’”
年級字:沒(P1) 而(P1) 不(P1) 朽(P4)
沒:同“歿”,死。指人的身體雖死,但其精神、業績、文章永存人間。
年級字:沒(P1) 衷(P6) 一(P1) 是(P1)
郭沫若《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就我見聞所及,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
年級字:沒(P1) 可(P1) 奈(P4) 何(P1)
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清早是死不起牀的,點名時監學向牀上去拉他,也拉他不動,監學把他也沒可奈何。”
年級字:沒(P1) 頭(P1) 沒(P1) 腦(P2)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這些人雖常在這裏,卻是散在各處,這一會沒頭沒腦,往哪裏去捉?”
年級字:鴉(P2) 沒(P1) 鵲(P0) 靜(P2)
《紅樓夢》第五十回:“我因爲到了老祖宗那裏,鴉沒鵲靜的,問小丫頭子們,他又不肯叫我到園裏來。”
年級字:頭(P1) 沒(P1) 杯(P1) 案(P2)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污巾幘。”
年級字:沒(P1) 毛(P1) 大(P1) 蟲(P4)
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一折:“這一把無情毒火,豈非是沒毛大蟲。”
年級字:出(P1) 沒(P1) 不(P1) 常(P1)
宋·李綱《與宰相論捍賊札子》:“蓋此賊非陸地羣盜之比,據重湖環千里,出沒不常。”
年級字:月(P1) 沒(P1) 參(P3) 橫(P2)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親友在門,飢不及餐。”
年級字:沒(P1) 法(P1) 奈(P4) 何(P1)
朱自清《那裏走·我們的路》:“所以那些沒法奈何的人,我想都將向這三條路里躲了進去。”
年級字:槁(P0) 項(P3) 沒(P1) 齒(P3)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鍥洨濱遺書序》:“是時科第既益重,豪儁之士,槁項沒齒,冀得當於一試。”
年級字:沒(P1) 金(P1) 飲(P2) 羽(P1)
年級字:沒(P1) 查(P2) 沒(P1) 利(P2)
年級字:沒(P1) 屋(P1) 架(P2) 樑(P5)
年級字:沒(P1) 世(P1) 不(P1) 渝(P0)
年級字:沒(P1) 精(P2) 打(P1) 彩(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1回:“王夫人見寶玉沒精打彩,也只當是金釧兒昨日之事,他好沒意思的。”
年級字:沒(P1) 完(P1) 沒(P1) 了(P1)
年級字:神(P1) 出(P1) 鬼(P2) 沒(P1)
出:出現;沒:消失。象神鬼那樣出沒無常。形容出沒無常,不可捉摸。後泛指行動變化迅速。
年級字:沒(P1) 世(P1) 不(P1) 忘(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回:“長老,你果是救得我回朝,沒齒不忘不恩。”
年級字:沒(P1) 大(P1) 沒(P1) 小(P1)
《西遊記》第二三回:“這等沒大沒小的,連丈母也都要了!” 秦兆陽《在田野上,前進!》第十三章:“她比你大幾十歲,叫她禿腦瓜,沒大沒小的!”
年級字:沒(P1) 世(P1) 無(P2) 聞(P2)
年級字:有(P1) 頭(P1) 沒(P1) 腦(P2)
年級字:沒(P1) 世(P1) 難(P2) 忘(P2)
《禮記·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年級字:沒(P1) 齒(P3) 不(P1) 忘(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回:“長老,你果是救得我回朝,沒齒不忘不恩。”
年級字:沒(P1) 石(P1) 飲(P2) 羽(P1)
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年級字:自(P1) 討(P2) 沒(P1) 趣(P3)
葉聖陶《孤獨》:“他立刻覺得剛纔對於孩子的要求沒有意思,只不過自討沒趣罷了。”
年級字:有(P1) 氣(P1) 沒(P1) 力(P1)
形容說話聲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體弱無力。同“有氣無力”。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七卷:“子春一心想着要那老者的銀子,又怕他說謊,這兩隻腳雖則有氣沒力的,一步步盪到波斯館來;一雙眼卻緊緊望那老者在也不在。”
年級字:有(P1) 聲(P1) 沒(P1) 氣(P1)
茅盾《林家鋪子》六:“林先生嘆了一口氣,過了一會兒,方纔有聲沒氣地說道:‘讓我死在那邊就是了……’”
年級字:沒(P1) 法(P1) 沒(P1) 天(P1)
舊指不顧國法和天理,任意幹壞事。現多形容違法亂紀,不受管束。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回:“你是那裏的這麼個橫強盜,這樣沒法沒天的!我偏要打這裏走。”
年級字:沒(P1) 世(P1) 無(P2) 稱(P2)
死後名聲不能爲人所頌揚。指死後沒有名聲,不爲人所知。亦作“沒世無聞”。
年級字:沒(P1) 齒(P3) 難(P2) 忘(P2)
唐·李商隱《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司馬談闕陪盛禮,沒齒難忘。”
年級字:沒(P1) 齒(P3) 無(P2) 怨(P3)
《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年級字:沒(P1) 日(P1) 沒(P1) 夜(P2)
年級字:沒(P1) 顛(P4) 沒(P1) 倒(P2)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兩個都不爲年紀老,怎麼的便這般沒顛沒倒,對官司不分個真假,辨個清濁。”
年級字:野(P2) 沒(P1) 遺(P3) 賢(P4)
年級字:走(P1) 投(P3) 沒(P1) 路(P1)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你如今走投沒路。我和你去李家叔叔討口飯兒吃咱。”
年級字:沒(P1) 沒(P1) 無(P2) 聞(P2)
《晉書·祖納傳》:“僕雖無無,非志不立,故疾沒世而無聞焉。”
年級字:沒(P1) 金(P1) 羽(P1)
指射箭入石,箭鏃和箭桿後的鵰翎全都隱沒不見。同“沒金飲羽”。
年級字:沒(P1) 衛(P4) 飲(P2) 羽(P1)
年級字:沒(P1) 世(P1) 窮(P3) 年(P1)
年級字:沒(P1) 頭(P1) 沒(P1) 臉(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45回:“那道士聞得此言,攔住門,一齊動叉鈀、掃帚、瓦塊、石頭,沒頭沒臉,往裏面亂打。”
年級字:沒(P1) 計(P2) 奈(P4) 何(P1)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他因不忍見你分離,待得你明日出了門纔來。這也是我沒計奈何,一言爲定。”
年級字:沒(P1) 無(P2) 聞(P2)
《晉書·羊祜傳》:“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
年級字:沒(P1) 裏(P1) 沒(P1) 外(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沒裏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年級字:擊(P3) 排(P2) 冒(P1) 沒(P1)
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秉觚牘,焦思慮,以爲論註疏說者百千人矣。攻訐很怒,以辭氣相擊排冒沒者,其爲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年級字:沒(P1) 精(P2) 打(P1) 采(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無精打采,
發呆,
發楞,
發怐愗精神不振。
清·曹雪琴《紅樓夢》第八十七回:「賈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的歸至怡紅院中。」
年級字:沒(P1) 精(P2) 沒(P1) 彩(P1)
年級字:有(P1) 嘴(P2) 沒(P1) 心(P1)
年級字:沒(P1) 輕(P2) 沒(P1) 重(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9回:“那小孩子沒輕沒重的便說不好了,石師爺的老太太上了吊了。”
年級字:沒(P1) 精(P2) 塌(P4) 彩(P1)
年級字:全(P2) 軍(P2) 覆(P5) 沒(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三回:“梅山七怪化成人形,與周兵屢戰,俱被陸續誅滅,復現原形,大失朝廷體面,全軍覆沒;臣等只得逃回。”
年級字:沒(P1) 眉(P3) 沒(P1) 眼(P1)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五章:“上面是扳鰲抓角的橋亭,已經多年沒有修理,金碧彩畫全着塵土糊得沒眉沒眼。?
年級字:有(P1) 天(P1) 沒(P1) 日(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衆小廝見說出來的話有天沒日的,嚇得魂飛魄喪,把他捆起來。”
年級字:出(P1) 沒(P1) 無(P2) 常(P1)
宋·王十朋《論廣海二寇札子》:“海寇出沒無常,尤爲瀕海州縣之患。”
年級字:沒(P1) 頭(P1) 蒼(P2) 蠅(P2)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97回:“上年往東京買賣,與那個沒頭蒼蠅牛信曾相認識。”
年級字:有(P1) 嘴(P2) 沒(P1) 舌(P2)
年級字:八(P1) 字(P1) 沒(P1) 一(P1) 撇(P6)
《通俗常言疏證》卷三: “《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於此。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
年級字:有(P1) 天(P1) 沒(P1) 日(P1) 頭(P1)
明·郎瑛《七修續稿·詩文·俗語本詩句》:“真個有天沒日頭,宋《神童詩》也。”
年級字:有(P1) 一(P1) 搭(P3) 沒(P1) 一(P1) 搭(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寶玉有一搭沒一搭的說些鬼話,黛玉總不理。”
年級字:八(P1) 字(P1) 沒(P1) 見(P1) 一(P1) 撇(P6)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卷三:“《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聖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於此。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今通常作“八字沒見一撇”。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年級字:留(P2) 得(P1) 青(P1) 山(P1) 在(P1) ,(P1) 不(P1) 怕(P1) 沒(P1) 柴(P2) 燒(P2)
雖然這場大火使他的一切都付之一炬,但他相信只要~,他很快就能站起來。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
年級字:留(P2) 得(P1) 青(P1) 山(P1) 在(P1) ,(P1) 不(P1) 愁(P3) 沒(P1) 柴(P2) 燒(P2)
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我則道留下青山怕沒柴。”
yī rén yī shuāng shǒu, zuò shì méi bāng shǒu
年級字:一(P1) 人(P1) 一(P1) 雙(P2) 手(P1) ,(P1) 做(P1) 事(P1) 沒(P1) 幫(P1) 手(P1)
常用俗語十人十雙手,
抱着泰山走【核心意思】團結、競爭力。
指一個人的能力有限,需要合眾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