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雁(P3) 杳(P0) 魚(P1) 沉(P2)
元·楊暹《西遊記》第三本第九齣:“俺什麼女貌郎才廝撞着,將父母遠鄉相拋,雁杳魚沉沒下落。”
年級字:一(P1) 頭(P1) 兒(P1) 沉(P2)
[方言] 辦公桌的一種構造形式,一頭有小櫃或抽屜,另一頭沒有。也指這種形式的桌子 。2.比喻進行調解時偏袒一方。
年級字:渾(P4) 渾(P4) 沉(P2) 沉(P2)
《淮南子·兵略訓》:“天化育而無形象,地生長而無計量,渾渾沉沉,孰知其藏。”一說,“沉”當爲“沆”字。參閱清·王念孫《讀書雜誌·淮南內篇二》。
年級字:鬱(P6) 鬱(P6) 沉(P2) 沉(P2)
元·韋居安《梅磵詩話》捲上:“宋開禧丁柳,權臣韓侂胄誅死,劉淮叔通《詠韓家府》詩云:‘寶蓮山下韓家府,鬱鬱沉沉深幾許。’”
年級字:破(P2) 釜(P0) 沉(P2) 舟(P2)
詞性:形容詞
三國成語破釜沉船、沉舟破釜船沉鉅鹿、奮力一搏、孤注一擲、背水一戰、背城借一、濟河焚舟比喻立下決心,只許勝,不許敗,勇敢挑戰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義無反顧。
破: 破爛、破碎。
釜: 煮食用的鐵鍋。
沉: 沉沒、沉澱。
舟: 獨木舟,舟車。
打破軍用煮食的鐵鍋,打沉回程的船隻。
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上.崇禎》:「今雪爾朝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返轍。」
明.陳孝逸〈與羅杓菴書〉:「秋間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糧,為射賊擒王計。」
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我的意思,正要借今日這席酒,你我看事作事,索性『破釜沉舟』痛下一番鍼砭,你道如何?」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成語故事】 奏末,楚霸王項羽帶領二萬軍隊渡過位於鉅鹿的漳水,準備力抗奏軍,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渡河之後,項羽為表示必勝的決心,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他下令打破煮飯的鍋子,將渡河的船弄沉,和燒掉駐紮的營地,只帶了三天的軍糧,激動將士義無反顧,拚死戰鬥。結果經過九輪大戰,終於打敗秦軍。
年級字:沉(P2) 吟(P5) 不(P1) 語(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萬選聽了,沉吟不語。”
年級字:沉(P2) 重(P1) 少(P1) 言(P1)
樸實穩重,不愛多說話。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魏書·道武七王傳·河南王曜傳》:“少有父風,頗覽書傳。沉重少言,寬和好士。”
年級字:沉(P2) 迷(P2) 不(P1) 悟(P4)
年級字:鴻(P6+) 毳(P6) 沉(P2) 舟(P2)
毳:鳥獸的細毛。鴻雁細毛雖輕,堆積過多也能使船沉沒。比喻小問題不解決,積累多了就要出大問題。
年級字:沉(P2) 默(P3) 寡(P4) 言(P1)
《舊唐書·樑崇義傳》:“樑崇義,長安人,以升斗給於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鉤。後爲羽林射生,從來瑱於襄陽,沉默寡言,衆悅之,累遷爲偏裨。”
年級字:鴻(P6+) 斷(P3) 魚(P1) 沉(P2)
年級字:沉(P2) 酒(P4) 色(P1)
沉湎:沉迷。沉溺於酒和女人中間。形容對於美酒和女色過於放縱,毫無節制。
年級字:昏(P3) 昏(P3) 沉(P2) 沉(P2)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準備着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
年級字:雁(P3) 逝(P5) 魚(P1) 沉(P2)
《舊五代史·唐書·李襲吉傳》:“山高水闊,難追二國之歡;雁逝魚沉,久絕八行之賜。”
年級字:沉(P2) 淫(P5) 逸(P6)
沉湎:沉迷。沉溺於酒和安逸中間。形容對於美酒和女色過於放縱,縱慾放蕩。
宋·楊萬里《宋故龍圖閣學士張公神道碑》:“太康敗於甘酒,桀敗於酒池,厲王敗於荒酒,幽王敗於沉湎淫逸。”
年級字:沉(P2) 潛(P4) 剛(P2) 克(P4)
沉潛:深沉不露;剛克:以剛強見勝。形容深沉不露,內蘊剛強。
年級字:玉(P1) 碎(P3) 珠(P1) 沉(P2)
唐·秦貫《唐故滎陽鄭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祔墓誌銘》:“珠沉玉沒兮,人誰靡傷,桂殞蘭凋兮,共泣摧香。”明·葉憲祖《鸞鎞記·仗俠》:“若他強逼成姻眷,拼一個珠沉玉碎,蚤赴黃泉。”
年級字:沉(P2) 靜(P2) 寡(P4) 言(P1)
《逸周書·官人解》:“沉靜而寡言,多稽而險貌,曰質貌者也。”
年級字:沉(P2) 宿(P3) 疾(P2)
痾:病;宿:長久的。指重病和老病。也比喻積久而成,爲害甚大的社會弊端。
清·秋謹《精衛石》第五回:“美雨歐風頓起沉痾宿疾;發聾振聵造成兒女英雄。”
年級字:暈(P4) 暈(P4) 沉(P2) 沉(P2)
年級字:浮(P3) 瓜(P1) 沉(P2) 李(P2)
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
年級字:沉(P2) 自(P1) 若(P3)
沉痼:積久難治的疾病。比喻積久難改的習俗或嗜好沒有改變。
《宋史·趙與懽》:“第言端平以來,竄髒吏,禁包苴,戒奔竟,戢橫斂,而風俗沉痼自若。”
年級字:沉(P2) 著(P2) 痛(P2) 快(P1)
《法書要錄》卷一引南朝·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
年級字:月(P1) 落(P2) 星(P1) 沉(P2)
五代蜀·韋莊《酒泉子》詞:“月落星沉,樓上美人春睡。”
年級字:沉(P2) 重(P1) 寡(P4) 言(P1)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陳同甫談兵》:“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誤發,若醒而悟,必殺我滅口。”
年級字:沉(P2) 舟(P2) 破(P2) 釜(P0)
《孫子·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羊而往。”《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年級字:沉(P2) 聲(P1) 靜(P2) 氣(P1)
冰心《到青龍橋去》:“他沉聲靜氣的問:‘你是那裏的,要往那裏去?’”
年級字:沉(P2) 思(P2) 默(P3) 想(P1)
魏巍《路標》:“在沉思默想的時候,我彷彿聽到一種深沉有力的呼喊。”
年級字:珠(P1) 沉(P2) 玉(P1) 隕(P0)
清·袁枚《續新齊諧·乩仙》:“鴛侶成方,鸞儔遽拆。珠沉玉隕,蕙折蘭摧。”
年級字:沉(P2) 烽(P5) 靜(P2) 柝(P6+)
唐·玄宗《明堂樂章·舒和》:“偃武修文九圍泰,沉烽靜柝八荒寧。”
年級字:雁(P3) 斷(P3) 魚(P1) 沉(P2)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雁斷魚沉,久隔音塵,此後相思兩地分。”
年級字:神(P1) 州(P3) 陸(P3) 沉(P2)
神州:指中國;陸沉:陸地無水而沉。中國大陸沉淪。比喻領土被敵人侵佔。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虛,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年級字:兔(P1) 起(P1) 烏(P3) 沉(P2)
年級字:暮(P5) 氣(P1) 沉(P2) 沉(P2)
暮氣:黃昏時的煙靄;沉沉:低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氣。
宋·陸游《訪毛平仲問疾與其子適同遊柯山》:“樓堞參差暮氣昏。”
年級字:兔(P1) 缺(P3) 烏(P3) 沉(P2)
年級字:魚(P1) 沉(P2) 鴻(P6+) 斷(P3)
明·王玉峯《焚香記·餞別》:“又恐魚沉鴻斷,阻隔雲山,銜悲飲淚有萬千。”
年級字:隨(P3) 俗(P2) 浮(P3) 沉(P2)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年級字:沉(P2) 冤(P5) 莫(P2) 白(P1)
沉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無法辯白,不能弄清。長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宋·張商英《鄂州謝上表》:“雖有沉冤,莫能往訴。”
年級字:冤(P5) 沉(P2) 海(P1) 底(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還圖個報仇雪恥,不道這賊原放我不過。我死也罷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年級字:沉(P2) 着(P2) 痛(P2) 快(P1)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其大概有二,曰優遊不迫,曰沉着痛快。”
年級字:沉(P2) 李(P2) 浮(P3) 瓜(P1)
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淝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年級字:隨(P3) 世(P1) 沉(P2) 浮(P3)
沉浮:在水面上出沒。形容缺乏操守,隨俗俯仰。亦作“與世沉浮”、“隨俗浮沉”。
年級字:沉(P2) 鬱(P6) 頓(P2) 挫(P4)
鬱:低沉鬱積。指詩文的風格深沉蘊籍,語勢有停頓轉折。
唐·杜甫《進雕賦表》:“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年級字:沉(P2) 灶(P3) 產(P2) 蛙(P2)
《國語·晉語九》:“晉師圍而灌之,沉灶產蛙,民無叛意。”《戰國策·趙策一》:“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灶升蛙,人馬相食。”
年級字:魚(P1) 沉(P2) 雁(P3) 落(P2)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年級字:雲(P1) 飛(P1) 泥(P2) 沉(P2)
《周書·王褒傳》:“雲飛泥沉,金鑠蘭滅。”《隋書·盧思道傳》:“雲飛泥沉,卑高異等。”
年級字:沉(P2) 心(P1) 靜(P2) 氣(P1)
瞿秋白《文藝雜著·荒漠裏》:“我走着不敢說疲乏,我忍着不敢說飢渴;且沉心靜氣的聽,聽荒漠裏的天籟。”
年級字:沉(P2) 毅(P4) 寡(P4) 言(P1)
《資治通鑑·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廣德元年》:“崇義有勇力,能卷鐵舒鉤,沉毅寡言,得衆心。”
年級字:沉(P2) 厚(P2) 寡(P4) 言(P1)
《舊五代史·梁書·末帝本紀上》:“美容儀,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年級字:浮(P3) 石(P1) 沉(P2) 木(P1)
漢·陸賈《新語·辨惑》:“夫衆口之譭譽,浮石沉木,羣邪所抑,以直爲曲。”
年級字:魚(P1) 沉(P2) 雁(P3) 靜(P2)
明·高濂《瓦盆兒·題情》套曲:“未知道自別來他心可至誠,他應恨魚沉雁靜。”
年級字:珠(P1) 沉(P2) 玉(P1) 碎(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把左手向身後一綽,便要提起那把刀來,就想往項下一橫,拼這副月貌花容,作一團珠沉玉碎。”
年級字:黯(P6) 晦(P0) 消(P1) 沉(P2)
蔣智由《<中國之武士道>序》:“凡有絕大之戰爭,往往賴有雄偉之文,淋漓之詩歌,而後其印象日留於國民心目之間。否則,不數年間而黯晦消沉以盡。”
年級字:隨(P3) 俗(P2) 沉(P2) 浮(P3)
《晉書·文苑傳·王沈》:“少有俊才,出於寒素,不能隨俗沉浮,爲時豪所抑。”
年級字:與(P2) 世(P1) 沉(P2) 浮(P3)
與:和,同;世:指世人;沉浮:隨波逐流。隨大流,大家怎樣,自己也怎樣。
《史記·遊俠列傳》:“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
年級字:積(P3) 羽(P1) 沉(P2) 舟(P2)
羽毛雖小,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年級字:沉(P2) 魚(P1) 落(P2) 雁(P3)
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年級字:與(P2) 世(P1) 浮(P3) 沉(P2)
宋·司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誌銘》:“然不能與世浮沉。平視貴要,若無人,故所至齟齬。”
年級字:珠(P1) 沉(P2) 滄(P5) 海(P1)
年級字:永(P2) 劫(P5) 沉(P2) 淪(P6)
年級字:珠(P1) 沉(P2) 璧(P6) 碎(P3)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鳳尾草記》:“生聞女死,託以省姑,走吊焉;至則珠沉璧碎,玉損花飛,將入木矣。”
年級字:沉(P2) 密(P2) 寡(P4) 言(P1)
《宋書·徐羨之傳》:“[羨之]沉密寡言,不以憂喜見色。”
年級字:沉(P2) 浮(P3) 俯(P5) 仰(P4)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與道貌沉浮俯仰。” 高誘注:“沉浮猶盛衰。”
年級字:沉(P2) 思(P2) 熟(P2) 慮(P4)
茅盾《虹》:“像受了什麼刺戟似的,梅女士忽然戴着一付沉思熟慮的面孔。”
年級字:沉(P2) 生(P1) 蛙(P2)
晉·成公綏《陰霖賦》:“百川氾濫,潢潦橫流,沉竈生蛙,中庭運舟。”
年級字:沉(P2) 吟(P5) 不(P1) 決(P2)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爲猶豫;決:決斷。形容人遇到難題時,自言自語地決定不下來。
年級字:載(P3) 沉(P2) 載(P3) 浮(P3)
《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年級字:沉(P2) 滓(P0) 泛(P5) 起(P1)
年級字:折(P2) 戟(P0) 沉(P2) 沙(P2)
戟:古代的一種兵器。折斷了的戟沉沒在泥沙裏。形容失敗慘重。
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朝。”
年級字:沉(P2) 博(P4) 絕(P4) 麗(P2)
沉:深長;博:淵博。指文章的含義深遠,內容淵博,文辭美妙。
漢·揚雄《答劉歆書》:“少不得學,而心好沉博絕麗之文。”
年級字:落(P2) 雁(P3) 沉(P2) 魚(P1)
雁見了飛落地面,魚見了潛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
先秦·莊周《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年級字:死(P3) 氣(P1) 沉(P2) 沉(P2)
馮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我要是能把他拖出那死氣沉沉的頑固家庭,送去參了軍,他不就變好啦!”
年級字:靜(P2) 影(P2) 沉(P2) 璧(P6)
年級字:沉(P2) 謀(P4) 研(P3) 慮(P4)
宋·蘇舜欽《復辨》:“不親煩務,而專以沉謀研慮,將以鼓舞天下之民,以行乎事業也。”
年級字:石(P1) 沉(P2) 大(P1) 海(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來,似石沉大海。”
年級字:沉(P2) 吟(P5) 未(P1) 決(P2)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爲猶豫;決:決斷。形容人遇到難題時,自言自語地決定不下來。
三國·魏·曹操《秋胡行》:“沉吟不決,遂上昇天。”
年級字:沉(P2) 產(P2) 蛙(P2)
《國語·晉語九》:“晉師圍而灌之,沉竈產蛙,民無叛意。”《戰國策·趙策一》:“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竈升蛙,人馬相食。”
年級字:玉(P1) 石(P1) 同(P1) 沉(P2)
南朝·梁元帝《馳檄告四方》:“孟諸焚燎,芝艾俱盡;宣房河決,玉石同沉。”
年級字:沉(P2) 冤(P5) 莫(P2) 雪(P1)
沉冤:長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無法昭雪。長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
年級字:魚(P1) 沉(P2) 雁(P3) 杳(P0)
唐·戴叔倫《相思曲》:“魚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
年級字:沉(P2) 謀(P4) 重(P1) 慮(P4)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阮文達公擬疏》:“是沉謀重慮,制勝萬里,師徒不勞,兵矢未折,功莫偉焉。”
年級字:魚(P1) 沉(P2) 雁(P3) 渺(P5)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謖如蒿目時艱,空自拊髀,兼之寶山僻在海隅,文報不通,迢遞並雲,魚沉雁渺,十分懊惱。”
年級字:從(P1) 俗(P2) 浮(P3) 沉(P2)
順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夠隨着世俗或時勢的變化而變化。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感。”
年級字:宦(P0) 海(P1) 浮(P3) 沉(P2)
年級字:永(P2) 劫(P5) 沉(P2) 輪(P2)
年級字:語(P1) 重(P1) 心(P1) 沉(P2)
康濯《東方紅》第五章二:“孟老漢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氣全消,甚至還進一步責備自己似的,啞默了半天,才又腦袋一擡,愣着兩隻深窩大眼,語重心沉地說。”
年級字:小(P1) 隙(P4) 沉(P2) 舟(P2)
隙:裂縫。指小小的裂縫可以使整個船隻沉沒。比喻小差錯能釀成大災害。
《關尹子·九藥》:“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
年級字:瓶(P2) 沉(P2) 簪(P0) 折(P2)
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年級字:沉(P2) 吟(P5) 章(P3) 句(P2)
沉吟:沉思吟味。章句:章節和句子,亦指詩文。默默地琢磨構思詩文。
唐·無稹《鶯鶯傳》:“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