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é
年級字:決(P2)
詞性:動詞,副詞
文言文字詞疏通水道,使水流出。
決堤、崩決、潰決、決口、決定、決議、猶豫不決、決賽、決賽、決一死戰、決勝、處決、槍決。
jué rán
年級字:決(P2) 然(P2)
詞性:副詞
1.形容堅決果斷
例:決然離去
2.必然,必定
例:搞陰謀的人決然沒有好下場
jué cè
jué sài
jiān jué
jué liè
Jué yú
qiāng jué
jué xīn
fǒu jué
dìng jué
chū jué
cái jué
jué fēi
jué jué
cái jué
suǒ jué
duì jué
biǎo jué
年級字:表(P2) 決(P2)
1. 會議上通過舉手、投票等方式表示贊成或不贊成,而後根據多數意見做出決定,稱為表決。
jué wú
Yǐ jué
jué yì
年級字:決(P2) 意(P1)
詞性:動詞
決定 決心 決計拿定主意
例:決意遊天都。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qǔ jué
jué yì
年級字:決(P2) 議(P5)
詞性:名詞,動詞
決定,
決斷,
決策,
決計經過會議討論通過的決定
例:委員會發出表示同情的決議
jué zhàn
jué duàn
jué dòu
年級字:決(P2) 鬥(P2)
詞性:動詞
紛爭,
決戰,
格鬥,
搏鬥,
決鬥和解兩個人之間的格鬥,兩個人之間有證人在場的、預先安排的、使用致命武器的正式格鬥,它通常是一方傷害或侮辱另一方的結果;泛指決定勝負的鬥爭。
jué bù
pàn jué
年級字:判(P3) 決(P2)
判定,
判斷,
裁決1.裁斷;確定
2.封建時代指官府斷案,後指司法機關對審理結束的案件作出裁決
guǒ jué
jué dìng
年級字:決(P2) 定(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決心,
決意,
決斷,
決策,
決計,
決議,
定奪,
抉擇,
斷定不決通過審議,排除猶豫和立案。
決: 決心、決議。
定 : 制定,定案。
《史記.卷三.殷本紀》:「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
《漢書.卷七四.魏相丙吉傳.丙吉》:「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後決定大策。」
《朱子語類.卷一三一.中興至今日人物上》:「若欲與湯進之同做,決定做不成,後來果如此。」
宋.陸游〈一百五日行〉詩:「眼中青山身後塚,此事決定君何疑。」
jué jì
yú jué
jiě jué
Hòu jué
chǔ jué
年級字:犬(P1) 馬(P1) 之(P2) 決(P2)
《漢書·息夫躬傳》:“其有犬馬之決者,仰藥而伏刃。”
年級字:氣(P1) 決(P2) 泉(P1) 達(P1)
年級字:納(P4) 踵(P0) 決(P2)
納:穿;屨:鞋;踵:腳後跟;決: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後跟。形容衣着襤褸。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年級字:言(P1) 聽(P1) 謀(P4) 決(P2)
清·昭槤《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繹堂制府以爲能,言聽謀決。”
年級字:遲(P2) 疑(P3) 未(P1) 決(P2)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傳》:“昭度遲疑未決,建遣軍士擒昭度親吏于軍門,臠而食之。”
年級字:運(P3) 籌(P5) 決(P2) 算(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
年級字:發(P1) 策(P4) 決(P2) 科(P1)
策:策問;科:等第。拆閱策問題目,以決定錄取。舊指應試取中。
漢·揚雄《法言·學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
年級字:久(P1) 懸(P5) 不(P1) 決(P2)
年級字:納(P4) 履(P6) 踵(P0) 決(P2)
納:穿;履:鞋;踵:腳後跟;決:破裂。提上鞋,鞋的腳後跟處卻破裂。形容處境困難。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原憲]楮冠黎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
年級字:履(P6) 穿(P1) 踵(P0) 決(P2)
年級字:速(P3) 戰(P4) 速(P3) 決(P2)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年級字:毅(P4) 然(P2) 決(P2) 然(P2)
年級字:決(P2) 一(P1) 勝(P2) 負(P3)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七回:“……若不聽我良言,只是與你決一勝負。”
年級字:斷(P3) 決(P2) 如(P2) 流(P1)
《周書·李彥傳》:“彥在尚書十有五載,,屬軍國草創,庶務殷繁,留心省閱,未嘗懈怠,斷決如流,略無疑滯。”
年級字:猶(P5) 豫(P6) 不(P1) 決(P2)
《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年級字:觸(P6) 石(P1) 決(P2) 木(P1)
漢·揚雄《太玄·難》:“次八,觸石決木,維折角。測曰:觸石決木,非所治也。”範望注:“以弱治剛,故非所任也。”
年級字:納(P4) 履(P6) 決(P2) 踵(P0)
納:穿;履:鞋;決:破裂;踵:腳後跟。穿鞋而後跟即破。比喻窮困、窘迫。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貧富》:“曾子捉襟見肘,納履決踵,貧不勝言。”
年級字:決(P2) 不(P1) 待(P3) 時(P1)
指對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後而立即執行。封建時代處決死囚多在秋後,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處決,故謂。
年級字:遲(P2) 疑(P3) 不(P1) 決(P2)
《宋史·侯益傳》:“爾往至彼,如益來,即置勿問,苟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
年級字:金(P1) 斷(P3) 決(P2)
如同金屬的刀斧砍物,骨製成的錐子解結。形容決斷迅速。
清·錢謙益《復李叔則書》:“叔則不以此時金斷觿決,示斗極於中流,而又奚待與?”
年級字:一(P1) 決(P2) 勝(P2) 負(P3)
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介甫之意,必欲力戰天下之人,與之一決勝負,不復顧義理之是非,生民之憂樂,國家之安危。”
年級字:決(P2) 勝(P2) 廟(P3) 堂(P2)
廟堂:指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場所。指文官儒將在廟堂中制定出決定勝改的策略。
明·無名氏《投筆膚談》:“儒將者,決勝廟堂者也。武將者,折衝千里者也。”
年級字:決(P2) 勝(P2) 千(P1) 里(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坐鎮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局。形容將帥雄才大略,指揮若定。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年級字:運(P3) 籌(P5) 決(P2) 策(P4)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鄭觀應《盛世危言·練兵》:“所以當水陸軍提督者……猶備有參佐數員,常與運籌決策,以資歷練而審機宜。”
年級字:躊(P0) 躇(P0) 不(P1) 決(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四人爭論未定,紹躊躇不決。”
年級字:刁(P0) 天(P1) 決(P2) 地(P1)
《元曲選·誤入桃園》:“言不諳典,話不投機。看不得喬所爲,歹見識,刁天決地。”
年級字:遲(P2) 徊(P5) 不(P1) 決(P2)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清廷預備立憲》:“爲朝廷計,與其遲徊不決以啓天下之疑,何如明示政綱以箝黨人之口。”
年級字:決(P2) 斷(P3) 如(P2) 流(P1)
《周書·裴漢傳》:“漢善尺牘,尤便簿領,理識明贍,決斷如流。”
年級字:決(P2) 一(P1) 死(P3) 戰(P4)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年級字:沉(P2) 吟(P5) 不(P1) 決(P2)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爲猶豫;決:決斷。形容人遇到難題時,自言自語地決定不下來。
年級字:剖(P4) 決(P2) 如(P2) 流(P1)
剖決:分析、解決;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決問題明快、敏捷。
年級字:決(P2) 命(P3) 爭(P2) 首(P1)
年級字:雌(P5) 雄(P1) 未(P1) 決(P2)
《後漢書·竇融傳》:“今豪傑競逐,雌雄未決,當各據其土宇,與隴、蜀合從,高可爲六國,下不失尉陀。”
年級字:披(P2) 霄(P0) 決(P2) 漢(P4)
年級字:狐(P3) 疑(P3) 不(P1) 決(P2)
傳說狐狸多疑,所以稱多疑叫狐疑。形容心裏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後漢書·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
年級字:踵(P0) 決(P2) 見(P1)
踵:腳後跟,伢指鞋後跟;決:裂開。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來,拔一拔鞋,腳後跟露了出來。形容非常貧窮。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年級字:斷(P3) 決(P2) 腹(P4)
《戰國策·楚策一》:“有斷脰決腹,壹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
年級字:運(P3) 策(P4) 決(P2) 機(P2)
明·徐渭《代謝閣下啓》:“況於調元贊化,以召禎祥,運策決機,而居帷幄,功蓋出於門下,賞奚及于軍中。”
年級字:決(P2) 胜(P2) 千(P1) 裡(P3)
坐鎮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局。形容將帥雄才大略,指揮若定。
《史記·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年級字:以(P1) 疑(P3) 決(P2) 疑(P3)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苟不當,安能無過乎!”
年級字:乘(P2) 高(P1) 決(P2) 水(P1)
宋·司馬光《言爲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誠能行此二者……後日之政,如順風吹毛,乘高決水,可以不勞而成功者。”
年級字:好(P1) 問(P1) 決(P2) 疑(P3)
年級字:河(P1) 決(P2) 魚(P1) 爛(P3)
清·王夫之《讀通監論·晉武帝》:“孰如近在汾晉之間,使我不軌之士民,教猱倀虎,河決魚爛於腹心乎?”
年級字:魚(P1) 爛(P3) 河(P1) 決(P2)
魚肉腐爛,黃河潰決。比喻因自身原因潰敗滅亡而不可挽救。
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論》附錄漢班固曰:“河決不可復壅,魚爛不可復全。”
年級字:沉(P2) 吟(P5) 未(P1) 決(P2)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爲猶豫;決:決斷。形容人遇到難題時,自言自語地決定不下來。
三國·魏·曹操《秋胡行》:“沉吟不決,遂上昇天。”
年級字:懸(P5) 而(P1) 未(P1) 決(P2)
年級字:運(P3) 籌(P5) 決(P2) 勝(P2)
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年級字:決(P2) 一(P1) 雌(P5) 雄(P1)
《史記·項羽本紀》:“天下匈奴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
年級字:一(P1) 決(P2) 雌(P5) 雄(P1)
詞性:動詞
成語競賽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年級字:章(P3) 決(P2) 句(P2) 斷(P3)
年級字:東(P1) 衝(P2) 西(P1) 決(P2)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於淮,以便運耳。南行非河之本性,東衝西決,率無寧歲。”
年級字:當(P2) 機(P2) 立(P1) 決(P2)
清·採蘅子《蟲鳴漫錄》卷一:“國家設官分職,秩有大小,權亦有等差:斬絞者奏請定奪,軍流決於臬司,徒決於府,枷仗決於縣,法至良也。所患者,不能當機立決,必待報而後施行。”
年級字:垂(P2) 簾(P4) 聽(P1) 決(P2)
清·薛福成《庸庵筆記·史料一·咸豐季年三姦伏誅》:“皇上沖齡,未能親政,天步方艱,軍國事重,暫請皇太后垂簾聽決。”
jué shèng yú qiān lǐ zhī wài
年級字:決(P2) 勝(P2) 於(P2) 千(P1) 里(P1) 之(P2) 外(P1)
坐鎮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局。形容將帥雄才大略,指揮若定。
《史記·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yī rén shàn shè bǎi fū jué shí
年級字:一(P1) 人(P1) 善(P2) 射(P2) ,(P1) 百(P1) 夫(P2) 決(P2) 拾(P2)
古諺語,意思是爲將者善戰,其士卒亦必勇敢無前。比喻凡事爲首者倡導於前,則其衆必起而效之。
《國語·吳語》:“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志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韋昭注:“決,勾弦。拾,捍。言申胥、華登善用兵衆必化之;猶一人善射,而百夫競著決拾而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