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揮(P3) 翰(P0) 臨(P3) 池(P2)
晉·代衛恆《四體書勢》謂東漢的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年級字:池(P2) 之(P2) 功(P1)
澠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澠池縣南。本指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秦王,爲趙國立下功勳。後泛指爲國立下巨大功勳。
年級字:弄(P2) 兵(P3) 池(P2)
《漢書·循吏傳·龔遂》:“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年級字:池(P2) 魚(P1) 幕(P3) 燕(P2)
明·劉基《驛傳杭臺消息石末公有詩見寄次韻奉和並寓悲感》之一:“池魚幕燕依棲淺,軒鶴冠猴寵渥新。”
年級字:石(P1) 城(P2) 湯(P2) 池(P2)
《三國志·魏志·辛毗傳》:“兵法稱: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
年級字:瑤(P0) 池(P2) 玉(P1) 液(P4)
瑤池:傳說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玉液:指美酒。仙家釀造的美酒。形容酒名貴醇美。
年級字:瞎(P3) 馬(P1) 臨(P3) 池(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年級字:鳩(P0) 集(P3) 鳳(P4) 池(P2)
《資治通鑑·唐紀則天后聖歷二年》:“內史王及善雖無學術,然清正難奪,有大臣之節。”胡三省注:“《朝野僉載》曰:‘王及善才行庸猥,風神鈍濁,爲內史時,人號爲“鳩集鳳池”。’”
年級字:湯(P2) 池(P2) 鐵(P3) 城(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於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年級字:酒(P4) 池(P2) 肉(P1) 林(P1)
古代傳說,殷紂以酒爲池,以肉爲林,爲長夜之飲。原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後也形容酒肉極多。
《史記·殷本紀》:“以酒爲池,懸肉爲林。”《漢書·張騫傳》:“行賞賜,酒池肉林。”
年級字:金(P1) 城(P2) 湯(P2) 池(P2)
金屬的城牆,滾水的護城河。比喻堅固無比、防守嚴密的城市或工事。
《漢書·蒯通傳》:“邊地之城,必將嬰城固守,皆爲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年級字:龍(P2) 樓(P2) 鳳(P4) 池(P2)
明·梁辰魚《浣紗記·送錢》:“念生長在香閏繡幃,念出入在龍樓鳳池。”
年級字:池(P2) 魚(P1) 之(P2) 殃(P0)
《剪燈新話·三山福地傳》:“汝宜擇地而居,否則恐預池魚之殃。”
年級字:籠(P3) 鳥(P1) 池(P2) 魚(P1)
關在籠裏的鳥,養在池中的魚。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年級字:池(P2) 盜(P3) 弄(P2)
舊時對人民起義的蔑稱。也指發動兵變。同“潢池弄兵”。
年級字:池(P2) 魚(P1) 林(P1) 木(P1)
《淮南子·說山訓》:“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爲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爲之殫。”
年級字:高(P1) 城(P2) 深(P2) 池(P2)
漢·鼌錯《論貴粟疏》:“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史記·禮書一》:“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爲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爲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爲威。”
年級字:臨(P3) 池(P2) 學(P1) 書(P1)
《晉書·衛恆傳》:“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下筆必爲楷則,號蔥蔥不暇草書。”
年級字:不(P1) 越(P2) 雷(P3) 池(P2)
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同“不敢越雷池一步”。
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年級字:池(P2) 魚(P1) 堂(P2) 燕(P2)
清·孔尚任《桃花扇·歸山》:“俺來此攜琴訪友,並不曾流連夜曉。無端的池魚堂燕一時燒。”
年級字:非(P2) 池(P2) 中(P1) 物(P1)
不是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終究要做大事。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年級字:禍(P4) 近(P2) 池(P2) 魚(P1)
年級字:禍(P4) 及(P2) 池(P2) 魚(P1)
年級字:池(P2) 魚(P1) 之(P2) 慮(P4)
《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羅店鎮志》:“訛傳丁國恩率大兵會剿羅店,蓋以吾鎮賊曾踞巢穴,人人抱池魚之慮,一時驚惶無措,各扶老攜幼避匿四鄉,半皆露宿。”
年級字:池(P2) 魚(P1) 籠(P3) 鳥(P1)
晉·潘岳《秋興賦》:“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
年級字:池(P2) 酒(P4) 林(P1)
《史記·殷本紀》:“扞帝紂呴大冣樂戲於沙丘,以酒爲池,縣肉爲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閒,爲長夜之飲。”
年級字:池(P2) 魚(P1) 之(P2) 禍(P4)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道士道:‘不出三年,世運變革。地方將有兵戈大亂,不產這光景了。你快擇善地而居,免受池魚之禍。’”
年級字:池(P2) 弄(P2) 兵(P3)
潢池:積水塘;弄兵:玩弄兵器。舊時對人民起義的蔑稱。也指發動兵變。
《漢書·龔遂傳》:“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年級字:瑤(P0) 池(P2) 女(P1) 使(P2)
傳說西王母住在瑤池,以青鳥爲使者,向漢武帝傳遞消息。後指傳信的使者。
年級字:殃(P0) 及(P2) 池(P2) 魚(P1)
《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chuī zhòu yī chí chūn shuǐ
年級字:吹(P1) 皺(P3) 一(P1) 池(P2) 春(P1) 水(P1)
原形容風兒吹指水面,波浪漣漪。後作爲與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閒事的歇後語。
南唐·馮延巳《謁金門》詞:“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年級字:不(P1) 敢(P2) 越(P2) 雷(P3) 池(P2) 一(P1) 步(P1)
越:跨過;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縣南。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後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
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chéng mén shī huǒ yāng jí chí yú
年級字:城(P2) 門(P1) 失(P2) 火(P1) ,(P1) 殃(P0) 及(P2) 池(P2) 魚(P1)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北齊·杜弼《檄樑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