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áo
年級字:毫(P4)
詞性:名詞,副詞
文言文字詞從毛,高省聲。
長而尖的毛: 毫毛、毫髮、毫光、毫芒、毫黍、秋毫之末、明察秋毫。
老人的眉毛: 毫眉。
極小、細微: 毫分、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一點點: 毫忽、毫不在意、毫無頭緒、毫不相干、毫不留情。
秤或戥子桿上的提繩。為秤鉤或秤盤與秤錘間的支點: 頭毫、二毫、三毫。
毛筆的頭部 : 羊毫、狼毫、毫端、毫箋、毫管、毫墨、揮毫。
四大名菊之一: 杭菊、毫菊、滁菊、懷菊。
古同「豪」。
【量詞】公制中千分之一的度、量、衡單位 : 毫米、毫克、毫安培。
【量詞】輔幣一角: 一毫。
【中華姓氏】漢代: 毫康。
《集韻》:「毫,長銳毛也。」
《禮記.經解》:「差若豪氂,繆以千里。」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漢.王充《論衡.案書》:「采毫毛之善,貶纖芥之惡。」
hū háo
Háo máo
年級字:毫(P4) 毛(P1)
詞性:形容詞
1.細長而末端尖銳的毛。比喻極細微的事物。
2.毫毛,即皮毛。人體皮膚上的汗毛。
sī háo
háo mǐ
háo wú
年級字:毫(P4) 無(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毫: 細小、一點點。毫米、明察秋毫、毫不介意、毫無頭緒。
無: 沒有。
一點也沒有。
Háo jú
年級字:毫(P4) 菊(P5)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毫菊花治療,茶,菊
毫: 尖長的毛,極小、細微。
菊: 菊花、菊科植物。
四大名菊之一: 杭菊、毫菊、滁菊、懷菊。
háo bù
yǐ háo
rán háo
yī háo
年級字:一(P1) 毫(P4)
詞性:量詞
常見詞組一毛錢、一毛、一角錢幣量詞。
【錢幣】
常用普通話: 一角。
常用的粵語:一毫。
古時傳統: 一毛。
數字的第一位: 一、二、三、……。大寫是「壹」,阿拉伯數字是「1」。
「一個」單一個。
「毫」不明顯、細微、: 毫不在意、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公制中表示度、量、衡等單位的千分之一: 毫米、毫克。
貨幣制單位 : 一圓之十份一。
年級字:毫(P4) 分(P2) 縷(P5) 析(P4)
《雲谷雜記》附宋·張嗣古《特薦狀》:“凡本府委送剖決民訟,毫分縷析,多得其情。”
年級字:毫(P4) 毛(P1) 不(P1) 犯(P4)
晉·常璩《華陽國志·廣漢士女》:“純獨清廉,毫毛不犯,夷漢歌嘆,表聞三司。”又《南中志·寧州》:“廣漢鄭純,獨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漢歌詠,表薦無數。”
年級字:不(P1) 差(P2) 毫(P4) 發(P1)
毫發:毫毛和頭發。一點兒也沒有差錯,也作“絲毫無差”。
年級字:秋(P1) 毫(P4) 無(P2) 犯(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年級字:毫(P4) 釐(P6) 千(P1) 里(P1)
毫、釐: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年級字:頰(P5) 上(P1) 三(P1) 毫(P4)
年級字:九(P1) 牛(P1) 一(P1) 毫(P4)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取(P2)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差(P2)
分毫:形容很少的數量,十絲爲一毫,十毫爲一釐,十釐爲一分。差:差錯。沒有一點兒差錯。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四:“大尹將所報傷處,將卷對看,分毫不差。”
年級字:分(P2) 毫(P4) 析(P4) 釐(P6)
毫、釐:都是細小的單位名稱;析:剖析。分析一毫一釐。形容分析細微。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定勢》:“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釐者。”
年級字:秋(P1) 毫(P4) 勿(P1) 犯(P4)
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無犯”。
《北史·隋紀下·煬帝》:“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芻蕘有禁,秋毫勿犯。”
年級字:不(P1) 爽(P4) 毫(P4) 髮(P2)
年級字:揮(P3) 毫(P4) 落(P2) 紙(P2)
年級字:對(P1) 客(P2) 揮(P3) 毫(P4)
宋·黃庭堅《病起荊江即事》詩之八:“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年級字:毫(P4) 無(P2) 疑(P3) 義(P3)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16回:“怎幺他毫無疑義,就照五百兩一條命算呢?”
年級字:不(P1) 失(P2) 毫(P4) 釐(P6)
失:差。毫釐:很小的重量或長度的單位。不差一毫一釐米。
《荀子·儒效》:“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年級字:毫(P4) 無(P2) 節(P1) 制(P2)
年級字:一(P1) 毫(P4) 不(P1) 染(P3)
明·吳承恩《贈郡伯古愚邵公報政序》:“即其可名狀者言之,則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年級字:不(P1) 差(P2) 毫(P4) 髮(P2)
毫、發:都是古代的長度名,十毫爲發,十發爲釐,形容細微。形容一點兒也不差。
《朱子語類》卷十六:“自慊,正與自欺相對,不差毫髮。”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爽(P4)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凡客貨在船,都是他記賬,出入分毫不爽。”
年級字:輟(P0) 毫(P4) 棲(P3) 牘(P0)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值(P2)
《天雨花》第二七回:“人間信佛者多,謗佛者少,惟左丞相不信虛無,專闢佛教,說我等寂滅門中,分毫不值。”
年級字:頰(P5) 上(P1) 添(P3) 毫(P4)
給人畫像時在臉上添上幾根毫毛。比喻文章經潤色後更加精采。
《晉書·顧愷之傳》:“嘗圖裴楷橡,頰上夾三毛,觀者覺神明殊勝。”
年級字:一(P1) 毫(P4) 不(P1) 差(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71回:“縱然是一個模子鑄的,好道打磨不到,也有多個瘢兒,少個蒂兒,卻怎麼這等一毫不差。”
年級字:秋(P1) 毫(P4) 見(P1) 捐(P4)
秋涼以後,扇子就被拋在一邊不用了。早時比喻婦女遭丈夫遺棄。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年級字:析(P4) 毫(P4) 剖(P4) 芒(P3)
亦作“析毫剖釐”。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細微透徹。
《文子·道原》:“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爲外,析毫剖芒,不可爲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總名也”。
年級字:洞(P2) 察(P2) 秋(P1) 毫(P4)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鳥獸秋天身上新生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年級字:毫(P4) 釐(P6) 絲(P2) 忽(P2)
古代“分”以下四個微小長度單位的並稱。喻指極微細的事物。
《醒世恆言·李道人獨步雲門》:“我來時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個性命是毫釐絲忽上掙來的。”
年級字:毫(P4) 不(P1) 介(P2) 意(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衆人如何得意,獨他一個皆視有如無,毫不介意。因此衆人嘲他越發呆了。”
年級字:一(P1) 毫(P4) 不(P1) 苟(P0)
清·冒襄《影梅庵憶語》:“斷斷是再來人,一毫不苟,一絲不掛,誠然而來,誠然而往。”
年級字:銖(P0) 分(P2) 毫(P4) 析(P4)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學問須嚴密理會,銖分毫析。”
年級字:毫(P4) 髮(P2) 不(P1) 爽(P4)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邑人》:“呼鄰問之,則市肉方歸。言其片數斤數,毫髮不爽。”
年級字:毫(P4) 釐(P6) 不(P1) 爽(P4)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邑人》:“呼鄰問之,則市肉方歸。言其片數斤數,毫髮不爽。”
年級字:毫(P4) 髮(P2) 絲(P2) 粟(P0)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髮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若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年級字:手(P1) 不(P1) 停(P1) 毫(P4)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將須一拂,右手舉起中山兔穎,向五花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嚇蠻書。”
年級字:不(P1) 差(P2) 毫(P4) 釐(P6)
宋·李昉《太平廣記》一百五十八鄭引《玉堂閒話·許生》:“顯晦之事,不差毫釐矣。”
年級字:一(P1) 分(P2) 一(P1) 毫(P4)
年級字:毫(P4) 不(P1) 猶(P5) 豫(P6)
年級字:一(P1) 絲(P2) 一(P1) 毫(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少數
絲、毫:十絲爲一毫,十毫爲一釐。一點點兒,極小或極少。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任憑尊意應濟多少,一絲一毫盡算是尊賜罷了。”
年級字:秋(P1) 毫(P4) 之(P2) 末(P3)
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年級字:秋(P1) 毫(P4) 不(P1) 犯(P4)
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後漢書·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年級字:析(P4) 毫(P4) 剖(P4) 釐(P6)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二:“窮幽極微,至纖無際,析毫剖釐,刀鋏鋒銳,不足言其細也。”
年級字:一(P1) 毫(P4) 千(P1) 里(P1)
語出《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氂,繆以千里’。”《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盧辯注:“據《易說》言也。”
年級字:利(P2) 析(P4) 秋(P1) 毫(P4)
年級字:毫(P4) 無(P2) 二(P1) 致(P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佘道臺見了這副神氣,更覺得同花小紅一式一樣,毫無二致。”
年級字:分(P2) 釐(P6) 毫(P4) 絲(P2)
年級字:剖(P4) 毫(P4) 析(P4) 芒(P3)
年級字:微(P2) 察(P2) 秋(P1) 毫(P4)
年級字:分(P2) 毫(P4) 析(P4) 厘(P6)
毫、厘:都是細小的單位名稱;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細微。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年級字:分(P2) 毫(P4) 無(P2) 爽(P4)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喜甚,即將白銀一千兩,送到公子船中,十孃親自檢看,足色足數,分毫無爽。”
年級字:毫(P4) 無(P2) 遜(P4) 色(P1)
年級字:毫(P4) 不(P1) 諱(P6) 言(P1)
諱言:有顧慮,不願把真實情況說出來。絲毫也沒有隱諱不說的。
chā ruò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若(P3)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shī zhī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毫、釐: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chā yǐ háo lí sh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以(P1) 毫(P4) 釐(P6) ,(P1) 失(P2) 之(P2)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shī zhī qiān lǐ chà ruò háo lí
年級字:失(P2) 之(P2) 千(P1) 里(P1) ,(P1) 差(P2) 若(P3) 毫(P4) 釐(P6)
《隋書·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驗!”
míng chá qiū háo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爲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háo bù lì jǐ zhuān mén lì rén
年級字:毫(P4) 不(P1) 利(P2) 己(P1) ,(P1) 專(P2) 門(P1) 利(P2) 人(P1)
絲毫不爲個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
chā zhī háo lí sh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失(P2) 之(P2)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魏書·樂志》:“但氣有盈虛,黍有鉅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chā yǐ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以(P1)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故《易》曰:‘差以毫釐,謬以千里。’”
háo mò bù zhā jiāng xún fǔ kē
年級字:毫(P4) 末(P3) 不(P1) ,(P1) 將(P3) 尋(P3) 斧(P3) 柯(P1)
比喻禍害萌生時若不重視,釀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難。
《孔子家語·觀周》:“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爲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王肅注:“札,拔也;尋,用者也。”
chā zhī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之(P2)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謬:同“繆”。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shī zhī háo lí chà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差(P2) 以(P1) 千(P1) 里(P1)
《陳書·虞荔傳》:“夫安危之兆,禍福之機,匪獨天時,亦由人事。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據重位而不傾,執大節而不失,豈惑於浮辭哉?”
shī zhī háo lí chà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差(P2) 之(P2) 千(P1) 里(P1)
《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 ér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之(P2) 末(P3) ,(P1) 而(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