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歸(P3)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甲骨文從「帚」,「
本義是凱旋而歸、返歸、返回、歸還。
[guī]
1.返回,回到本處:~國。~程。~僑。~寧(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回家探親)。~真反璞。
2.還給:~還。物~原主。
3.趨向,去往:~附。眾望所~。
4.合併,或集中於一類,或集中於一地:~並。~功。~咎。
5.由,屬於:這事~我辦。~屬。
6.結局:~宿(sù)。
7.珠算中一比特除數的除法:九~。
8.古代稱女子出嫁:“之子於~,宣其室家”。
9.自首。
[kuì]
1.通“饋”。贈送。
2.慚愧。
年級字:殊(P3) 途(P3) 同(P1) 歸(P3)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年級字:時(P1) 望(P2) 所(P2) 歸(P3)
《晉書·阮籍傳》:“卿時望所歸,今欲屈卿同受顧託。”
年級字:木(P1) 落(P2) 歸(P3) 本(P2)
猶言葉落歸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本鄉。
年級字:天(P1) 與(P2) 人(P1) 歸(P3)
《孟子·萬章上》:“‘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明·史可法《復清攝政睿親王書》:“名正言順,天與人歸。”
年級字:言(P1) 歸(P3) 正(P1) 傳(P2)
正傳:正題或本題。指話頭轉回到正題上來。舊小說中常用的套語。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如今說書的‘從旁指點桃源路,引得漁郎來問津’,算通前徹後交待明白了,然後這再言歸正傳。”
年級字:返(P2) 樸(P5) 歸(P3) 真(P1)
歸: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年級字:歸(P3) 根(P1) 到(P1) 底(P2)
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歸根結柢,把一場着水人命一盤摙歸去,還虧有錢使得鬼推磨。”
年級字:歸(P3) 真(P1) 反(P1) 樸(P5)
朱自清《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他(魯迅)贊成語言的歐化而反對劉半農先生‘歸真反樸’的主張。”
年級字:白(P1) 首(P1) 空(P1) 歸(P3)
《後漢書·獻帝紀》:“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
年級字:放(P1) 牛(P1) 歸(P3) 馬(P1)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年級字:異(P3) 途(P3) 同(P1) 歸(P3)
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年級字:責(P3) 有(P1) 所(P2) 歸(P3)
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寧府庫藏》:“二司掌印官並該道分巡官,不時巡視閘點,毋得視常虛應故事,儻致疏失,責有所歸。”
年級字:涓(P0) 滴(P3) 歸(P3) 公(P1)
涓滴:小水點,比喻細微的東西。形容屬於公家的財物全部繳公,不佔爲私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真正是涓滴歸公,一絲一毫不敢亂用。”
年級字:無(P2) 家(P1) 可(P1) 歸(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寺僧見了他無了根蒂,漸漸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鄉,已此無家可歸。”
年級字:羽(P1) 而(P1) 歸(P3)
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敗或不得志。指失敗或不得志而歸。
南朝宋·鮑照《拜侍郎上疏》:“鎩羽暴鱗,復見翻躍。”
年級字:衆(P3) 流(P1) 歸(P3) 海(P1)
唐·杜甫《長江》詩之二:“衆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
年級字:同(P1) 歸(P3) 於(P2) 盡(P3)
《列子·天瑞》:“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盧重玄解:“大小雖殊,同歸於盡耳。”
年級字:生(P1) 寄(P3) 死(P3) 歸(P3)
寄:暫居。生似暫寓,死如歸去。指不把生死當作一回事。
年級字:歸(P3) 邪(P4) 轉(P2) 曜(P0)
年級字:率(P3) 土(P1) 歸(P3) 心(P1)
《北齊書·文宣帝紀》:“故百僚師師,朝無秕政,網疏澤洽,率土歸心。”
年級字:人(P1) 心(P1) 歸(P3) 向(P1)
年級字:人(P1) 心(P1) 所(P2) 歸(P3)
年級字:返(P2) 璞(P0) 歸(P3) 真(P1)
年級字:歸(P3) 之(P2) 若(P3) 水(P1)
年級字:星(P1) 行(P1) 夜(P2) 歸(P3)
年級字:白(P1) 首(P1) 同(P1) 歸(P3)
歸:歸向、歸宿。一直到頭發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誼長久,始終不渝。後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時去世。
晉·潘岳《金谷集作詩》:“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年級字:視(P1) 死(P3) 如(P2) 歸(P3)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年級字:水(P1) 落(P2) 歸(P3) 漕(P0)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6回:“今日聽了這些話,心裏方纔水落歸漕,倒也喜歡。”
年級字:視(P1) 死(P3) 若(P3) 歸(P3)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年級字:歸(P3) 根(P1) 究(P2)
歐陽予倩《潘金蓮》第五幕:“歸根究柢,害你哥哥的人,就是張大戶。”
年級字:異(P3) 路(P1) 同(P1) 歸(P3)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文子·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年級字:歸(P3) 正(P1) 首(P1) 丘(P3)
首:向;丘:土丘。傳說狐狸即將死在外邊,也要把頭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後歸葬於故鄉。
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上》:“禮,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年級字:燕(P2) 燕(P2) 于(P2) 歸(P3)
語出《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年級字:實(P1) 至(P1) 名(P2) 歸(P3)
實:實際的成就;至:達到;名:名譽;歸:到來。有了真正的學識、本領或功業,自然就有聲譽。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敦倫修行,終受當事之知;實至名歸,反作終身之玷。”
年級字:歸(P3) 正(P1) 守(P2) 丘(P3)
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年級字:衆(P3) 望(P2) 攸(P6+) 歸(P3)
《晉書·解系閻鼎等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衆望攸歸,曾無與二。”
年級字:歸(P3) 真(P1) 反(P1) 璞(P0)
歸: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年級字:歸(P3) 馬(P1) 放(P1) 牛(P1)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年級字:百(P1) 川(P2) 歸(P3) 海(P1)
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衆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彙集到一個地方。
年級字:改(P2) 邪(P4) 歸(P3) 正(P1)
邪:不正當、不正派;歸:回到。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不再做壞事。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將軍棄邪歸正,與宋某等同替國家出力,朝廷自當重用。”
年級字:言(P1) 歸(P3) 和(P1) 好(P1)
《清史稿·世祖紀一》:“昔之疆場用兵,本冀言歸和好。不幸寇兇極禍,明祚永終。”
年級字:鶴(P2) 歸(P3) 華(P2) 表(P2)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
年級字:敗(P2) 興(P2) 而(P1) 歸(P3)
敗興: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緒低落。掃興地歸來。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各軍士未及領賞,草草而散。正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年級字:衆(P3) 望(P2) 所(P2) 歸(P3)
衆望:衆人的希望;歸:歸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羣衆的信任。
《晉書·列傳三十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衆望攸歸,曾無與二。”宋·陳亮《復陸伯壽》:“舍試揭榜,伏承遂釋褐於崇化堂前,衆望所歸,此選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氣爲之光鮮。”
年級字:虛(P4) 往(P1) 實(P1) 歸(P3)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
年級字:遊(P2) 騎(P2) 無(P2) 歸(P3)
遊騎:離隊的騎兵。離隊的騎兵,無處可歸。比喻離了根本,得不到歸宿。
宋《二程遺書·遺書七》:“只務觀物理,汛然正如遊騎無所歸也。”
年級字:責(P3) 有(P1) 攸(P6+) 歸(P3)
攸:所;歸:歸屬。是誰的責任,就該歸誰承擔。指份內的責任不容推卸。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至於疆臣守土,責有攸歸,等馬尾開仗的情形,有了詳細奏報,必得要論是非,定功罪。”
年級字:解(P2) 甲(P1) 歸(P3) 田(P1)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同時有些宿將,解甲歸田以後,大起園林,廣置姬妾,正在享福。”
年級字:齒(P3) 劍(P4) 如(P2) 歸(P3)
《晉書·列女傳論》:“比夫懸樑靡顧,齒劍如歸,異日齊風,可以激揚千載矣。”
年級字:矯(P4) 邪(P4) 歸(P3) 正(P1)
矯邪:糾正邪惡、邪念。歸正:歸於正路。改正錯誤,走上正道。
《晉書·呂光等載記論》:“向使矯邪歸正,革僞爲忠,……則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年級字:返(P2) 老(P1) 歸(P3) 童(P1)
由衰老恢復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同“返老還童”。
《雲笈七籤》卷六九:“第二返砂,服之一兩,即體和神清,返老歸童。”
年級字:水(P1) 落(P2) 歸(P3) 槽(P4)
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比喻一心惦記着的事有了着落。
年級字:天(P1) 命(P3) 有(P1) 歸(P3)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三分天下,周土已得二分,可見天命有歸,豈是人爲。”
年級字:千(P1) 歲(P2) 鶴(P2) 歸(P3)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遂高上沖天。”
年級字:歸(P3) 心(P1) 似(P3) 箭(P2)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盧師越離家已久,歸心如箭,恐怕淹留,連忙催促安道全作別。”
年級字:舊(P2) 燕(P2) 歸(P3) 巢(P4)
年級字:吾(P0) 誰(P1) 與(P2) 歸(P3)
年級字:認(P2) 祖(P1) 歸(P3) 宗(P2)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我只爲認祖歸宗,遲眠早起,登山涉水,甫能勾到庭幃。”
年級字:異(P3) 塗(P5) 同(P1) 歸(P3)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年級字:久(P1) 歸(P3) 道(P1) 山(P1)
早已去世。道山,傳說中的仙山。舊時稱人死爲歸道山。
年級字:賓(P3) 來(P1) 如(P2) 歸(P3)
宋·范仲淹《戶部侍郎贈兵部尚書蔡公墓誌銘》:“娶楚國太夫人張氏而生公,教之親仁,賓來如歸。”
年級字:休(P1) 牛(P1) 歸(P3) 馬(P1)
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於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爲家,萬里爲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年級字:返(P2) 邪(P4) 歸(P3) 正(P1)
唐·譚銖《廬州明教寺轉關經藏記》;“由此八關,返邪歸正,成佛之境矣。”
年級字:賓(P3) 至(P1) 如(P2) 歸(P3)
賓:客人;至:到;歸:回到家中。客人到這裏就象回到自己家裏一樣。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溼。”
年級字:葉(P1) 落(P2) 歸(P3) 根(P1)
樹葉從樹根生髮出來,凋落後最終還是回到樹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本鄉。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年級字:殊(P3) 塗(P5) 同(P1) 歸(P3)
本指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後比喻採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
語出《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孔穎達疏:“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於一,但初時殊異其塗路也。”
年級字:賓(P3) 入(P1) 如(P2) 歸(P3)
《國語·周語中》:“膳宰致饔,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
年級字:同(P1) 歸(P3) 殊(P3) 途(P3)
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年級字:物(P1) 歸(P3) 原(P1) 主(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兒女,就過繼着你家兒子,承領了這傢俬,物歸舊主,豈非天意。”
年級字:落(P2) 葉(P1) 歸(P3) 根(P1)
飄落的枯葉,掉在樹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他鄉的人,終要回到本鄉。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年級字:九(P1) 九(P1) 歸(P3) 原(P1)
年級字:完(P1) 璧(P6) 歸(P3) 趙(P0)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年級字:一(P1) 命(P3) 歸(P3) 西(P1)
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兒,我不就一命歸西了嗎!”
年級字:歸(P3) 根(P1) 結(P1) 蒂(P0)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
年級字:縱(P5) 虎(P1) 歸(P3) 山(P1)
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爲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年級字:拂(P5) 袖(P2) 而(P1) 歸(P3)
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決。指毫無留戀,回到家鄉歸隱。
元·周文質《鬥鵪鶉·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臥,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歸。”
年級字:馬(P1) 去(P1) 馬(P1) 歸(P3)
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爲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
年級字:去(P1) 末(P3) 歸(P3) 本(P2)
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爲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爲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後漢書·章帝本紀》:“比年陰陽不調,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年級字:歸(P3) 根(P1) 結(P1) 底(P2)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歸根結底,還是靠做。”
年級字:歸(P3) 奇(P2) 顧(P3) 怪(P1)
歸:清代歸莊。顧:清代顧炎武。歸莊奇特,顧炎武怪異。
年級字:全(P2) 璧(P6) 歸(P3) 趙(P0)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同“完璧歸趙”。
年級字:反(P1) 樸(P5) 歸(P3) 真(P1)
反:通“返”,回;樸:質樸;歸: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魯迅《花邊文學·玩笑只當它玩笑(下)》:“連劉先生似的想白話‘返樸歸真’的意思也全沒有。”
年級字:無(P2) 所(P2) 依(P2) 歸(P3)
年級字:歸(P3) 心(P1) 如(P2) 箭(P2)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盧師越離家已久,歸心如箭,恐怕淹留,連忙催促安道全作別。”
年級字:早(P1) 出(P1) 暮(P5) 歸(P3)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早出暮歸,提竹筒銅絲籠,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
年級字:反(P1) 璞(P0) 歸(P3) 真(P1)
璞: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歸: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年級字:視(P1) 死(P3) 猶(P5) 歸(P3)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年級字:不(P1) 如(P2) 歸(P3) 去(P1)
杜鵑鳥的叫聲很象“不如歸去”。舊時常用以作思歸或催人歸去之辭。也表示消極求退。
宋·梅堯臣《杜鵑》詩:“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
年級字:殊(P3) 路(P1) 同(P1) 歸(P3)
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年級字:自(P1) 拔(P4) 來(P1) 歸(P3)
拔:擺脫,離開。自覺離開惡劣環境,歸向光明。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
《新唐書·李勣傳》:“自拔以歸,從秦王伐東都,戰有功。”
年級字:殊(P3) 致(P3) 同(P1) 歸(P3)
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塗同歸”。
年級字:歸(P3) 去(P1) 來(P1) 兮(P1)
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年級字:歸(P3) 正(P1) 首(P1) 邱(P0)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狀》第八五回:“我昨天說叫他回去調理的話,就是叫他早點歸正首邱了。”
年級字:眾(P3) 望(P2) 所(P2) 歸(P3)
眾望:眾人的希望;歸:歸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眾的信任。
《晉書·列傳三十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宋·陳亮《复陸伯壽》:“舍試揭榜,伏承遂釋褐於崇化堂前,眾望所歸,此選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氣為之光鮮。”
年級字:掛(P2) 冠(P5) 歸(P3) 去(P1)
冠:帽子,這裏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回家。
《後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
年級字:去(P1) 邪(P4) 歸(P3) 正(P1)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年級字:全(P2) 受(P2) 全(P2) 歸(P3)
封建禮教認爲人的身體來自父母,應當終身潔身自愛,以沒有受過污辱損害的身體回到父母生我時那樣。
年級字:九(P1) 九(P1) 歸(P3) 一(P1)
秦兆陽《回答》:“我這個糟老頭子撿點破爛,雖說有點霸道,九九歸一,也是生活逼的。”
年級字:言(P1) 歸(P3) 於(P2) 好(P1)
《左傳·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年級字:放(P1) 虎(P1) 歸(P3) 山(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斬草除根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爲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年級字:歸(P3) 十(P1) 歸(P3) 一(P1)
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鍛鍊的紅軍戰士了。”
年級字:歸(P3) 正(P1) 邱(P0) 首(P1)
明·宋濂《故檢校孔君權厝志》:“吾出千成死至此,吾意能歸正邱首,豈知死於道路。”
年級字:歸(P3) 根(P1) 結(P1)
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歸根結柢,把一場着水人命一盤摙歸去,還虧有錢使得鬼推磨。”
年級字:同(P1) 歸(P3) 殊(P3) 塗(P5)
原指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於一。後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語出《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年級字:歸(P3) 全(P2) 反(P1) 真(P1)
唐·白居易《故僥州刺史吳府君神道碑銘序》:“無室家累,無子孫憂,屈伸寵辱,委順而已,未嘗一日慼慼其心顏,以至於歸全反真,故予所謂達人之徒歟?信矣!”
年級字:原(P1) 璧(P6) 歸(P3) 趙(P0)
清·王浚卿《冷眼觀》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麼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邊,原璧歸趙麼?”
年級字:棄(P4) 逆(P6) 歸(P3) 順(P2)
年級字:一(P1) 心(P1) 同(P1) 歸(P3)
《淮南子·泰族訓》:“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
年級字:欲(P5) 誰(P1) 歸(P3) 罪(P4)
年級字:久(P1) 假(P1) 不(P1) 歸(P3)
假:借;歸:歸還。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年級字:早(P1) 出(P1) 晚(P1) 歸(P3)
《戰國策·齊策六》:“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
年級字:思(P2) 歸(P3) 其(P2) 雌(P5)
年級字:天(P1) 下(P1) 歸(P3) 心(P1)
年級字:天(P1) 命(P3) 攸(P6+) 歸(P3)
天命:上天的意志。攸:所。歸:歸宿。舊指上天預先安排好的歸宿。因常指改朝換代,將有新君主出現。亦作“天命有歸”。
年級字:棄(P4) 邪(P4) 歸(P3) 正(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將軍棄邪歸正,與宋某等同替國家出力,朝廷自當重用。”
年級字:一(P1) 命(P3) 歸(P3) 陰(P2)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99回:“蘭生一銅人橫掃過去,打著穆春腰肋,一命歸陰。”
年級字:滿(P2) 載(P3) 而(P1) 歸(P3)
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然林汝寧曏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年級字:斷(P3) 還(P1) 歸(P3) 宗(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如今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
年級字:衣(P1) 錦(P3) 榮(P2) 歸(P3)
《舊唐書·姜暮傳》:“衣錦還鄉,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年級字:橋(P2) 歸(P3) 橋(P2) 路(P1) 歸(P3) 路(P1)
高陽《李鴻章》第八章:“王老哥,我們做這件事的要訣是,橋歸橋、路歸路,切忌扯在一起,混雜不清。”
chéng xìng ér lái bài xìng ér guī
年級字:乘(P2) 興(P2) 而(P1) 來(P1) ,(P1) 敗(P2) 興(P2) 而(P1) 歸(P3)
《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guī shī wù yǎn qóng kòu wù zhuī
年級字:歸(P3) 師(P1) 勿(P1) 掩(P4) ,(P1) 窮(P3) 寇(P0) 勿(P1) 追(P1)
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指特定情況下要防止敵人拼死反擊,以免不測的犧牲。
bì qí ruì qì jī qí duò guī
年級字:避(P4) 其(P2) 銳(P4) 氣(P1) ,(P1) 擊(P3) 其(P2) 惰(P3) 歸(P3)
其:他的;銳氣:勇猛的氣勢;惰:鬆懈善於用兵之人,總是避開敵人初來時的氣勢,等敵人疲憊時再狠狠打擊。
《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shù gāo qiān zhàng yè luò guī gēn
年級字:樹(P1) 高(P1) 千(P1) 丈(P2) ,(P1) 葉(P1) 落(P2) 歸(P3) 根(P1)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最後還是要迴歸故土。
lín xíng mì mi fèng, yì kǒng chí chí guī
年級字:臨(P3) 行(P1) 密(P2) 密(P2) 縫(P4) ,(P1) 意(P1) 恐(P2) 遲(P2) 遲(P2) 歸(P3)
文言文字詞母愛的偉大,兒女的孝心
描寫母親關心兒子出行,細心用針線為兒子縫做衣服。
情景感動了兒子的孝心,期盼盡快向母親回報。
雅典娜e學園 : 《遊子吟》
https://athenaspace.com/site/writerApp/essayPreviewFirst.php?hwID=04181011400504060504100504&cmsLogin=
孟郊《遊子吟》【全文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漢族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遊子吟》是著名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