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七(P1) 步(P1) 成(P1) 詩(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年級字:一(P1) 步(P1) 一(P1) 步(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
疊詞耐心地持續進行計劃。
年級字:亦(P2) 趨(P4) 亦(P2) 步(P1)
《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年級字:一(P1) 步(P1) 一(P1) 鬼(P2)
漢·王充《論衡·訂鬼》:“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晝日則鬼見,暮臥則夢聞。”
年級字:穩(P4) 步(P1) 前(P1) 進(P1)
年級字:退(P2) 步(P1) 抽(P3) 身(P1)
年級字:規(P4) 言(P1) 矩(P4) 步(P1)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曩以汝爲古君子,故任汝放誕,未敢侮汝。汝近乃作負心事,知從前規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復畏汝矣。”
年級字:步(P1) 踏(P2) 斗(P1)
道士禮拜星宿、召遣神靈的一種動作。其步行轉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稱。罡,北斗七星之柄。鬥,北斗星。
《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孔明]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
年級字:高(P1) 步(P1) 闊(P4) 視(P1)
清·袁枚《新齊諧·冷秋江》:“果見一丈夫魋肩昂背,高步闊視,持大扇擊手作拍板,口唱《大江東》,于于然來。羣鬼盡散。”
年級字:闊(P4) 步(P1) 高(P1) 談(P2)
闊步:邁大步。瀟灑地邁着大步,隨意地高聲交談。比喻言行不受束縛。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號曰《皇覽》”裴松之注引《魏書·曹丕》:“乃弘三章之教,愷悌之化,欲使曩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
年級字:十(P1) 步(P1) 香(P1) 車(P1)
年級字:國(P1) 步(P1) 艱(P3) 難(P2)
年級字:百(P1) 步(P1) 穿(P1) 楊(P2)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年級字:累(P3) 足(P1) 成(P1) 步(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
年級字:龍(P2) 虎(P1) 步(P1)
三國魏·嵇康《卜疑》:“將如毛公藺生之龍驤虎步,慕爲壯士乎?”《三國志·魏書·陳琳傳》:“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
年級字:方(P1) 領(P2) 矩(P4) 步(P1)
方領:直的衣領;矩步:行步合乎規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飾和容態。
《後漢書·儒林傳序》:“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年級字:青(P1) 雲(P1) 獨(P4) 步(P1)
《白雪遺音·八角鼓·才郎夜讀書》:“發懸樑,錐刺股;如囊螢,雪當燭。必不叫爾自辛苦。到後來,才得這萬里鵬程,青雲獨步。”
年級字:行(P1) 步(P1) 如(P2) 飛(P1)
走路的步子輕快如飛。亦作“行步如風”、“行疾如飛”、“行走如飛”。
年級字:一(P1) 步(P1) 登(P1) 天(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登:上。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就達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時也用來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清·徐珂《清稗類鈔·三十四》:“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當監臨,斯文掃地。”
年級字:故(P1) 步(P1) 自(P1) 畫(P1)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我國自印度思想輸入以後,幾千年來溺佛者遁世無營,避佛者亦故步自畫。”
年級字:健(P3) 步(P1) 如(P2) 飛(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麗人牽坐路側,自乃捉足,脫履相假,女喜着之,幸不鑿枘,復起從行,健步如飛。”
年級字:昂(P4) 首(P1) 闊(P4) 步(P1)
昂:仰,高擡。擡起頭邁開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抖擻,意氣風發。
老舍《鼓書藝人》二十四:“新郎昂首闊步,在他身邊邁着鴨子步,爲的是顯擺他那馬靴和銀馬刺。”
年級字:平(P1) 步(P1) 青(P1) 雲(P1)
平:平穩;步:行走;青雲:高空。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
年級字:枉(P6) 轡(P6+) 學(P1) 步(P1)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因利騁節,情采自凝;枉轡學步,力止壽陵。”
年級字:步(P1) 調(P4) 一(P1) 致(P3)
年級字:信(P1) 步(P1) 而(P1) 行(P1)
宋·陸游《龜堂雜興》詩:“曳杖東岡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
年級字:步(P1) 雪(P1) 履(P6) 穿(P1)
唐·王維《送鄭五赴任新都序》:“牽衣肘見,步雪履穿,獲戾由中,是貧非病。”
年級字:寸(P1) 步(P1) 千(P1) 里(P1)
寸步:指距離非常短。雖然相距只有寸步,卻如同千里之隔。比喻相見非常困難。
唐·盧照鄰《獄中學騷體》:“寸步千里兮相聞,思公子兮日將曛。”
年級字:鷹(P2) 視(P1) 狼(P2) 步(P1)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夫越王爲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
年級字:竿(P2) 頭(P1) 一(P1) 步(P1)
年級字:堯(P0) 趨(P4) 舜(P0) 步(P1)
①指如堯舜之行。頌揚帝王的儀容舉止。②指堯舜的德政。比喻政局穩定而清明。
年級字:步(P1) 步(P1) 爲(P2) 營(P4)
步:古時以五尺爲一步,“步步”表示距離短。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首營壘。形容防守嚴密,行動謹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爲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爲主’之法。”
年級字:三(P1) 腳(P2) 兩(P1) 步(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太太三腳兩步,走進房間。表老爺周大權,押着行李也就來了。還有跟來的丫頭,忙着替太太找梳頭傢伙,又找盆打洗臉水。”
年級字:腳(P2) 高(P1) 步(P1) 低(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三人躲在蘆葦叢中,望後面時,那火把漸近,三人心裏越慌,腳高步低,在蘆葦裏撞。”
年級字:安(P1) 步(P1) 當(P2) 車(P1)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年級字:孤(P3) 標(P2) 獨(P4) 步(P1)
孤標:獨特的標格;獨步:超羣出衆,獨一無二。形容品格極其清高。
年級字:獨(P4) 步(P1) 一(P1) 時(P1)
《晉書·陸喜傳》:“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言論慷慨,冠乎終古。”《宣和畫譜》卷十一:“論者謂熙獨步一時,雖年老落筆益壯,如隨其年貌焉。”
年級字:獨(P4) 步(P1) 當(P2) 世(P1)
形容非常突出,一個時期內沒有人能比得上。同“獨步當時”。
宋·歐陽修《試筆·蘇子美蔡君謨書》:“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年級字:寸(P1) 步(P1) 不(P1) 讓(P2)
清·梁啓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蓋西國政治之基礎,在於民權,而民權之鞏固由於國民競爭權利寸步不肯稍讓,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年級字:繩(P2) 趨(P4) 尺(P1) 步(P1)
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爲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宋史·朱熹傳》:“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
年級字:十(P1) 步(P1) 香(P1) 草(P1)
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年級字:七(P1) 步(P1) 成(P1) 章(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爲遲。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
年級字:移(P2) 步(P1) 換(P2) 形(P2)
移動腳步,情景也隨之變換。形容景色變化多端。亦比喻逐步起着變化。
清·戴名世《雁蕩記》:“大抵雁蕩諸峯,巧通造化,移步換形。”
年級字:步(P1) 步(P1) 蓮(P3) 花(P1)
《南史·齊本紀下》:“又鑿金爲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
年級字:步(P1) 履(P6) 蹣(P0) 跚(P0)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蹣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形容走路腿腳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樣了。
年級字:蝸(P1) 行(P1) 牛(P1) 步(P1)
年級字:快(P1) 步(P1) 流(P1) 星(P1)
年級字:高(P1) 視(P1) 闊(P4) 步(P1)
年級字:步(P1) 斗(P1) 踏(P2)
道士禮拜星宿、召遣神靈的一種動作。其步行轉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稱。罡,北斗七星之柄。鬥,北斗星。
明·無名氏《李雲卿》第四折:“書符咒水,全無作用,步斗踏罡,專一胡躧。”
年級字:蹇(P0) 視(P1) 高(P1) 步(P1)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夫中國之立於亞洲也,文明先進,四鄰莫之與倫,蹇視高步,因益爲特別之發達;及今日雖凋苓,而猶與西歐對立,此其幸也。”
年級字:雍(P0) 容(P2) 雅(P3) 步(P1)
年級字:龍(P2) 行(P1) 虎(P1) 步(P1)
原形容帝王的儀態不同一般。後也形容將軍的英武姿態。
年級字:不(P1) 步(P1) 人(P1) 腳(P2)
明·李贄《又與從吾》:“蘇長公片言隻字與金玉同聲,雖千古未見其比,則以其胸中絕無俗氣,下筆不作尋常語,不步人腳故耳。”
年級字:千(P1) 古(P1) 獨(P4) 步(P1)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捲上:“顏魯公之書,雄姿傑出,千古獨步,可仰而不可及耳。”
年級字:矩(P4) 步(P1) 方(P1) 行(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二回:“……這樣先生,斷不能矩步方行,不過東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年級字:昂(P4) 頭(P1) 闊(P4) 步(P1)
昂:仰,高擡。擡起頭邁開大步向前。形容精神備發或態度傲慢。參見“昂首闊步”。
方誌敏《可愛的中國》:“他們昂頭闊步,帶着一種藐視中國人不屑與中國人爲伍的神氣,總引起我心裏的憤憤不平。”
年級字:步(P1) 千(P1) 里(P1)
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積累起來的。比喻學習應該有恆,不要半途而廢。
《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年級字:雀(P3) 目(P1) 鼠(P4) 步(P1)
年級字:頭(P1) 闊(P4) 步(P1)
宋梅堯臣《十九日出曹門見水牛拽車》詩:“卬頭闊步塵濛濛,不似緩耕泥洦洦。”
年級字:雍(P0) 榮(P2) 雅(P3) 步(P1)
《魏書·世祖紀》:“古之君子,德成業就,才爲世使。或雍榮雅步,三命而後至;或棲棲遑遑,負鼎而自達。”
年級字:平(P1) 步(P1) 登(P1) 天(P1)
年級字:寸(P1) 步(P1) 難(P2) 移(P2)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想當年在小舟中,寸步難移。”
年級字:虎(P1) 步(P1) 龍(P2) 行(P1)
原形容帝王的儀態不同一般。後也形容將軍的英武姿態。
《宋書·武帝紀上》:“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爲人下,宜早爲其所。”
年級字:學(P1) 步(P1)
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機械地模仿,不但學不互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丟掉。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年級字:固(P1) 步(P1) 自(P1) 封(P1)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年級字:規(P4) 行(P1) 矩(P4) 步(P1)
規、矩:圓規和角尺,引伸爲準則;步:用腳走。指嚴格按照規矩辦事,毫不苟且。也指辦事死板,不靈活。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規行矩步,安辭定色。”《晉書·張載傳》:“今士循常習故,規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閱,碌碌然以取世資。”
年級字:得(P1) 步(P1) 進(P1) 步(P1)
已進了一步,還要向前進一步。比喻野心大,貪心永不滿足。
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寧失敗後,法人得步進步,海疆處處戒嚴。”
年級字:獨(P4) 步(P1) 天(P1) 下(P1)
年級字:天(P1) 下(P1) 獨(P4) 步(P1)
年級字:七(P1) 步(P1) 之(P2) 才(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年級字:鵝(P3) 行(P1) 鴨(P1) 步(P1)
元·楊景賢《西遊記·妖豬幻惑》:“見一人光紗帽,黑布衫,鷹頭雀腦將身探,狼心狗行潛蹤闞,鵝行鴨步懷愚濫。”
年級字:行(P1) 膝(P3) 步(P1)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下:“時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於肘行膝步,齧指截髮,不可算數。”
年級字:十(P1) 步(P1) 芳(P2) 草(P1)
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十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年級字:效(P3) 顰(P6+) 學(P1) 步(P1)
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明李贄《答耿司寇書》:“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鐵,而肯效顰學步從人腳跟走乎!”
年級字:膝(P3) 行(P1) 步(P1)
用膝蓋和肘部匍匐前進。形容地位低下,不足以與人平起平坐。
唐·王勃《山亭思友人序》:“陸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車載斗量;謝靈運、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
年級字:大(P1) 步(P1) 流(P1) 星(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四:“聽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邁過去,把它牽上。”
年級字:視(P1) 遠(P1) 步(P1) 高(P1)
年級字:步(P1) 步(P1) 為(P2) 營(P4)
步:古時以五尺為一步,“步步”表示距離短。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首營壘。形容防守嚴密,行動謹慎。
年級字:高(P1) 步(P1) 通(P3) 衢(P0)
衢:大路。原指官居顯位。後也指科舉登第。同“高步雲衢”。
《石季龍載記上》:“朕聞良臣如猛獸,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年級字:三(P1) 步(P1) 兩(P1) 腳(P2)
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兩腳趕到側鋪的跟前。”
年級字:才(P1) 高(P1) 七(P1) 步(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爲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爲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年級字:緩(P4) 步(P1) 代(P2) 車(P1)
唐·魏徴《隋書·劉炫傳自贊》:“玩文史以恰神,閱魚鳥以散慮,觀省野物,登臨園沼,緩步代車,無事爲責。”
年級字:故(P1) 步(P1) 自(P1) 封(P1)
故:舊;故步:舊時行步之法,引伸爲舊法;封: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進步。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年級字:重(P1) 步(P1)
唐·沈既濟《枕中記》載:盧生在邯鄲客店中遇道士呂翁,目昏思睡,呂翁授以青瓷枕,盧生進入夢鄉,歷盡富貴榮華。及醒,店主炊黃粱未熟。
年級字:鷹(P2) 視(P1) 虎(P1) 步(P1)
象鷹那樣看東西,象老虎那樣走路。形容爲人陰險狠毒。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吾觀喜之爲人鷹視虎步,專功殺之性,不可親也。”
年級字:東(P1) 趨(P4) 西(P1) 步(P1)
漢·焦贛《易林·比之損》:“二人異路,東趨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處。”
年級字:移(P2) 形(P2) 換(P2) 步(P1)
清·錢謙益《與方爾止書》:“八旬之內,勢變多端,盡寸之間,移形換步。正所謂波瀾獨老成也。”
年級字:一(P1) 步(P1) 一(P1) 趨(P4)
①形容緊跟着行走。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隨別人。常含貶意。
語本《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斜睨之,美而豔,一步一趨,相離僅尺咫耳。”
年級字:學(P1) 步(P1)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年級字:寸(P1) 步(P1) 難(P2) 行(P1)
唐·杜甫《九日寄岑參》:“出門復入門,雨腳但如舊。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寸步曲江頭,難爲一相就。”
年級字:鴨(P1) 步(P1) 鵝(P3) 行(P1)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我覷不得你(衤肖)寬也那褶下,肚疊胸高,鴨步鵝行。”
年級字:寸(P1) 步(P1) 不(P1) 離(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寸步:形容距離很近。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離開。現在泛指兩人感情好,總在一起。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吳黃龍中,吳郡海鹽有陸東,妻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離,時人號爲比肩人。」
年級字:五(P1) 步(P1) 成(P1) 詩(P3)
清·沈炳震《唐詩金粉·敏悟》:“青上書自薦能詩,雲:‘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內可塞明詔。’明皇試以除夕、上元、竹火籠等詩,應口而出。上稱賞,授以官。”今存《應詔賦得除夜》一首,見《全唐詩》卷一一五。
年級字:獨(P4) 步(P1) 當(P2) 時(P1)
《晉書·陸喜傳》:“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言論慷慨,冠乎終古。”
年級字:步(P1) 步(P1) 登(P1) 高(P1)
登:升。一步步地升高。多形容仕途順利,職位不斷高升。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十:“曰:‘步步登高時如何?’師曰:‘雲生足下。’”
年級字:平(P1) 步(P1) 青(P1) 霄(P0)
年級字:亦(P2) 步(P1) 亦(P2) 趨(P4)
原意是說,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於缺乏主張,或爲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年級字:步(P1) 月(P1) 登(P1) 雲(P1)
明·謝讜《四喜記·赴試秋闈》:“我勸你休帶憐香借玉心,頓忘步月登雲志。”
年級字:按(P2) 步(P1) 就(P1) 班(P2)
語出晉·陸機《文賦》:“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然後選義案部,考辭就班。”
年級字:改(P2) 步(P1) 改(P2) 玉(P1)
步:古代祭祀時祭者與屍相距的步數,以地位排列。改變步數,改換玉飾。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
《左傳·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將以玙璠(君所配玉)斂,仲樑懷弗與,曰:‘改步改玉。’”
年級字:舉(P2) 步(P1) 生(P1) 風(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相見了,便覺得分外高興,說話處,脾胃多燥,行事時,舉步生風,是這二種人與他說得活着。”
年級字:七(P1) 步(P1) 八(P1) 叉(P4)
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後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年級字:尺(P1) 步(P1) 繩(P2) 趨(P4)
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爲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宋·蘇洵《廣士》:“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反擯棄不用。”
年級字:止(P1) 步(P1) 不(P1) 前(P1)
詞性:動詞
卻步不前
年級字:鴨(P1) 行(P1) 鵝(P3) 步(P1)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我覷不的你梢寬也那褶下,肚迭胸高,鴨步鵝行。”
年級字:望(P2) 而(P1) 卻(P2) 步(P1)
卻步:不敢前進,向後退。形容事物可怕或討厭,使人一看就往後退縮。
秦牧《象和蟻的童話》:“凡這一切,都很可能使某一部分有條件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望而卻步。”
年級字:步(P1) 線(P2) 行(P1) 針(P2)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二折:“那怕你指天畫地能瞞鬼,步線行針待哄誰?”
年級字:步(P1) 步(P1) 高(P1) 昇(P3)
步步:表示距離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職位不斷上升。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8回:“並且事成之後,大人步步高昇,扶搖直上,還望大人栽培呢!”
年級字:步(P1) 人(P1) 後(P1) 塵(P2)
後塵:走路或行車時後面揚起的塵土。指跟在人家後面走。比喻追隨模仿,學人家的樣子,沒有創造性。
唐·杜甫《戲爲六絕句》詩:“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樑作後塵。”
年級字:步(P1) 履(P6) 維(P2) 艱(P3)
明·邵景瞻《覓燈因話·桂遷夢感錄》:“念見劉,頸荷欠徽,手交木葉,顏色枯槁,步履艱難。”
年級字:高(P1) 步(P1) 雲(P1) 衢(P0)
步:行走;衢:大路;雲衢:雲中大路,比喻顯位。原指官居顯位。後也指科舉登第。
《晉書·郤詵傳論》:“郤詵工韞價州里,褎然應召,對揚天問,高步雲衢,求之前哲,亦足稱矣。”
年級字:壽(P4) 陵(P2) 失(P2) 步(P1)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年級字:改(P2) 玉(P1) 改(P2) 步(P1)
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後指改變制度或改朝換代。同“改步改玉”。
章炳麟《革命道德說》:“蒙古不道,宰割諸夏,改玉改步,人無異心。”
年級字:緊(P2) 行(P1) 無(P2) 好(P1) 步(P1)
走得太急步子就邁不穩。比喻過於倉促,事情就做不好。
《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禁(于禁)曰:‘緊行無好步,當緩圖之。’龐德不知于禁之意,只懊悔不已。”
年級字:步(P1) 步(P1) 生(P1) 蓮(P3) 花(P1)
《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東昏侯)又鑿金爲蓮華(花)以貼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花)也。’”
年級字:一(P1) 步(P1) 一(P1) 個(P1) 腳(P2) 印(P3)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可是,責備自己便是失去自信,而她向來是一步一個腳印兒的女光棍。”又《正紅旗下》二:“只有堂堂正正,一步一個腳印的婦人才能負此重任。”
年級字:五(P1) 十(P1) 步(P1) 笑(P1) 百(P1) 步(P1)
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年級字:不(P1) 敢(P2) 越(P2) 雷(P3) 池(P2) 一(P1) 步(P1)
越:跨過;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縣南。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後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
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年級字:退(P2) 一(P1) 步(P1) 海(P1) 闊(P4) 天(P1) 空(P1)
詞性:副詞
多字熟語鑽牛角尖、固執退讓一步,令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退 : 後退、退讓。
一步: 一步距離、一步動作。
海 : 大海、海洋。
闊 : 闊大、廣闊。
天 : 上天、天邊。
空 : 空間、空曠。
退讓一步,令僵局解開,各方可以再開放地思考多種解決方法。
Wàn yí shuǐkù dìzhí bùdào
年級字:萬(P2) 宜(P3) 水(P1) 庫(P3) 地(P1) 質(P4) 步(P1) 道(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位於香港新界區西貢萬宜水庫的東壩,沿途可以觀賞約1億4000多萬年歷史的六角岩柱羣,到達地質步道的終點也可以近距離探視海蝕洞。
bǎi chǐ gān tóu gèng jìn yī bù
年級字:百(P1) 尺(P1) 竿(P2) 頭(P1) ,(P1) 更(P1) 進(P1) 一(P1) 步(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
祝福語。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