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
年級字:止(P1)
詞性:名詞,動詞,副詞
文言文字詞正,
此,
步,
武,
歧,
歪,
歲,
歷,
歸。「止」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足」形。
停住不動:止步,停止、休止、靜止、截止、適可而止、永無止境。
攔阻: 禁止、阻止、制止。
預防發生: 防止。
結束: 終止、
使停住:止痛、止咳、止血、止渴。
行為: 舉止。
僅、只。如:「不止」、「僅止」、「止此一家,別無分號。」
古同「趾」,腳的趾頭。
《易經.艮卦.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禮記.大學》:「止於至善。」
。《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呂氏春秋.季秋紀.知士》:「靜郭君不能止。」
《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漢書.卷二三.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
《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唐.杜甫〈無家別〉詩:「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
《詩經.周頌.良耜》:「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zhǐ jìng
jìn zhǐ
zhōng zhǐ
fáng zhǐ
年級字:防(P3) 止(P1)
詞性:動詞
提防,
禁止,
避免,
防備,
防範,
預防事先行動或做好準備以阻止某事的發生或可能發生(如災難)或某事的成功(如計劃)。
應用在人為事件中遞進式的使用:
1. 勸止。
2. 防止。
3. 禁止。
4. 制止。
5. 遏止。
6. 終止。
bù zhǐ
年級字:不(P1) 止(P1)
詞性:形容詞,形容詞
1. 不停,繼續不斷。 2. 超出某一範圍或數目。
bùzhǐ
zǔ zhǐ
zhì zhǐ
zhōngzhǐ
年級字:中(P1) 止(P1)
半途停止 中止正常的電視節目加進一段新的重要報道。
hé zhǐ
年級字:何(P1) 止(P1)
詞性:名詞
1.哪裡止。以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止2.呵止。何,通“ 呵 ”
qǐ zhǐ
zhǐ xī
zhǐ tòng
zhǐ xuè
jìng zhǐ
Zhǐ tā
xiū zhǐ
zhōng zhǐ
jié zhǐ
wéi zhǐ
zhǐ yú
jǔ zhǐ
zhǐ bù
zhǐ zhù
quàn zhǐ
È zhǐ
tíng zhǐ
zhǐ zì
年級字:流(P1) 行(P1) 坎(P0) 止(P1)
流:水順勢流;坎:低陷不平。順流而行,遇險即止。比喻順利時出仁,遇挫時退隱。
漢·賈誼《鵬鳥賦》:“乘流則逝,得坎則止。縱軀委命,不私與已。”
年級字:淺(P3) 嘗(P3) 輒(P0) 止(P1)
年級字:揚(P2) 湯(P2) 止(P1) 沸(P4)
把鍋裏開着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三國志·魏書·劉廙傳》:“揚湯止沸,使不焦爛。”
年級字:止(P1) 渴(P3) 思(P2) 梅(P2)
猶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亦作“止渴望梅”。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飢畫餅。”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咱正是那止渴思梅。”
年級字:舉(P2) 止(P1) 嫻(P0) 雅(P3)
年級字:漫(P3) 無(P2) 止(P1) 境(P2)
年級字:禁(P4) 止(P1) 令(P2) 行(P1)
清魏源《<聖武記>敘》:“五官強,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來王,是之謂戰勝於廟堂。”
年級字:不(P1) 隨(P3) 以(P1) 止(P1)
年級字:縱(P5) 風(P1) 止(P1) 燎(P0)
用鼓風的方法滅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卻反而助長其聲勢。
隋·王通《中說·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年級字:知(P1) 足(P1) 知(P1) 止(P1)
年級字:坎(P0) 止(P1) 流(P1) 行(P1)
遇坎而止,乘流則行。比喻依據環境的逆順確定進退行止。
語出《漢書·賈誼傳》:“寥廓忽荒,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得坎則止。”顏師古注:“孟康曰:‘《易》坎爲險,遇險難而止也。’張晏曰:‘謂夷易則仕,險難則隱也。’”
年級字:山(P1) 止(P1) 川(P2) 行(P1)
年級字:飲(P2) 鴆(P0) 止(P1) 渴(P3)
鴆:傳說中的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年級字:適(P3) 可(P1) 而(P1) 止(P1)
《論語·鄉黨》:“不多食”宋·朱熹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年級字:止(P1) 戈(P0) 爲(P2) 武(P2)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纔是真正的武功。後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纔是真正的武功。
《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爲武。”
年級字:止(P1) 渴(P3) 望(P2) 梅(P2)
清·孫雨林《皖江血·拒敵》:“止渴望梅,究有何益,此誠吾黨大不幸了!”
年級字:以(P1) 煎(P3) 止(P1)
用加熱來制止燃燒。比喻處理方法不對,反而助長已成之勢。
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年級字:說(P1) 梅(P2) 止(P1) 渴(P3)
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同“望梅止渴”。
年級字:以(P1) 火(P1) 止(P1) 沸(P4)
比喻處理方法不對,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已成的氣勢。同“以湯止沸”。
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年級字:舉(P2) 止(P1) 自(P1) 若(P3)
自若:象原來的樣子。舉動不失常態。形容臨事鎮定,舉動不失常態。
《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爲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
年級字:心(P1) 如(P2) 止(P1) 水(P1)
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何人,心如止水;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年級字:然(P2) 而(P1) 止(P1)
清·章學誠《文史統義·古文十弊》:“夫文章變化,侔於鬼神,斗然而來,戛然而止,何嘗無此景象?”
年級字:止(P1) 談(P2) 風(P1) 月(P1)
《南史·徐勉傳》:“今昔止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
年級字:舉(P2) 止(P1) 言(P1) 談(P2)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後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爲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爲非者。”
年級字:嘆(P3) 為(P2) 觀(P2) 止(P1)
嘆:讚賞;觀止:看到這裡就夠了。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年級字:一(P1) 止(P1) 餐(P3)
猶因噎廢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於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幹。
語出《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年級字:令(P2) 行(P1) 禁(P4) 止(P1)
下令行動就立即行動,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嚴正,執行認真。
《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年級字:止(P1) 戈(P0) 為(P2) 武(P2)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年級字:舉(P2) 止(P1) 大(P1) 方(P1)
舉動不俗氣,不做作。形容人行爲動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麼呢?”
年級字:言(P1) 談(P2) 舉(P2) 止(P1)
清·黃宗羲《陳母沈孺人墓誌銘》:“其言談舉止,不問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年級字:扇(P3) 火(P1) 止(P1) 沸(P4)
沸:沸騰,指水滾開。用扇風助長火勢的辦法來停止水沸騰。比喻採取的辦法與希望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年級字:無(P2) 休(P1) 無(P2) 止(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無休無止沒有停止。
無 : 無限、無窮。
休 : 休息、休止。
止 : 停止、止步。
年級字:知(P1) 止(P1) 不(P1) 殆(P0)
殆:危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年級字:以(P1) 殺(P4) 止(P1) 殺(P4)
《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
年級字:射(P2) 像(P1) 止(P1) 啼(P4)
《漢書·酷吏傳·郅都》:“匈奴至爲偶人象都(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其見憚如此。此爲射像事。”《新唐書·郝玼傳》:“虜大畏,道其名,以怖啼。”此爲止啼事。後遂合用以爲典實。
年級字:歎(P3) 爲(P2) 觀(P2) 止(P1)
嘆:讚賞;觀止:看到這裏就夠了。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年級字:止(P1) 戈(P0) 散(P2) 馬(P1)
年級字:投(P3) 膏(P3) 止(P1) 火(P1)
用油去澆滅火,火反而燒得更旺。比喻舉措失當,適得其反。
年級字:舉(P2) 止(P1) 失(P2) 措(P5)
宋·莊季裕《雞肋編》下卷:“材上加契者,謂之足材,其規矩制度,皆以章契爲祖。今人以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契,蓋謂此也。”
年級字:永(P2) 無(P2) 止(P1) 境(P2)
茅盾《秦嶺之夜》:“秦嶺上還有積雪,秦嶺的層嵐屏障永無止境似的。”
年級字:如(P2) 丘(P3) 而(P1) 止(P1)
如:到達;丘:丘陵;止:止步。指遇到困難則停下來,不求上進。
《荀子·宥坐》:“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年級字:止(P1) 沸(P4) 益(P2) 薪(P6)
本欲止水沸騰,卻反而在鍋下加柴。比喻所做與本來願望相反。
明·李贄《爲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爲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年級字:吉(P1) 祥(P2) 止(P1) 止(P1)
第一個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個止字是助詞。指喜慶。
《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年級字:探(P3) 觀(P2) 止(P1) 矣(P0)
年級字:官(P2) 止(P1) 神(P1) 行(P1)
《莊子·養生主》:“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年級字:絕(P4) 薪(P6) 止(P1) 火(P1)
絕:斷絕;薪:柴草。斷絕柴草,使火停止燃燒。比喻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
《呂氏春秋·盡數》:“揚湯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則止矣。” 漢·枚乘《上書諫吳書》:“一人飲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年級字:伊(P1) 何(P1) 底(P2) 止(P1)
不知將弄到什麼地步爲止,不堪設想的意思。同“伊于胡底”。
魯迅《〈朝花夕拾〉後記》:“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此滔滔,伊何底止?”
年級字:靡(P0) 所(P2) 底(P2) 止(P1)
年級字:學(P1) 無(P2) 止(P1) 境(P2)
清·劉開《問說》:“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
年級字:以(P1) 刑(P3) 止(P1) 刑(P3)
《周書·武帝紀下》:“以刑止刑,世輕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年級字:心(P1) 同(P1) 止(P1) 水(P1)
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楊十二博士》詩:“身覺浮雲無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瀟灑疏朝市, 不要崎嶇隱姓名。”
年級字:以(P1) 湯(P2) 止(P1) 沸(P4)
用開水去制止水的沸騰。比喻不從根本上着手,對事情沒有幫助。
《呂氏春秋·盡數》:“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年級字:淺(P3) 嚐(P0) 輒(P0) 止(P1)
年級字:止(P1) 步(P1) 不(P1) 前(P1)
詞性:動詞
卻步不前
年級字:欲(P5) 言(P1) 又(P1) 止(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語甚悽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
年級字:望(P2) 門(P1) 投(P3) 止(P1)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
年級字:爲(P2) 山(P1) 止(P1) 簣(P0)
語出《論語·子罕》:“譬如爲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年級字:望(P2) 梅(P2) 止(P1) 渴(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畫餅充飢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年級字:規(P4) 行(P1) 矩(P4) 止(P1)
規、矩:圓規和角尺,引伸爲準則。指嚴格按照規矩辦事,毫不苟且。也指辦事死板,不靈活。
晉·潘尼《釋奠頌》:“二學儒官,縉紳先生之徒,垂纓佩玉,規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於堂下,以待執事之命。”
年級字:高(P1) 山(P1) 仰(P4) 止(P1)
年級字:止(P1) 戈(P0) 興(P2) 仁(P3)
年級字:止(P1) 暴(P4) 禁(P4) 非(P2)
《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年級字:止(P1) 於(P2) 至(P1) 善(P2)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年級字:舉(P2) 止(P1) 不(P1) 凡(P3)
清·壯者《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問此位名姓?”
年級字:嘆(P3) 觀(P2) 止(P1) 矣(P0)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的季札在魯國看各種樂舞,看到舜時的樂舞,十分讚美,說:“觀止矣。”
年級字:抽(P3) 薪(P6) 止(P1) 沸(P4)
薪:柴草;沸:沸騰。抽掉鍋底下的柴火,使鍋裏的水不再翻滾。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年級字:流(P1) 言(P1) 止(P1) 於(P2) 智(P3) 者(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謠言止於智者沒有根據的話,傳到有智慧的人便不會繼續再傳出去。
流: 流傳,沒有根據的話。
言: 言論。
止: 停止。
於: 於此。
智: 智慧。
者: 人士。
年級字:謠(P5) 言(P1) 止(P1) 於(P2) 智(P3) 者(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流言止於智者虛假的話,傳到有智慧的人便不會繼續再傳出去。
謠: 謠傳,虛假的話。
言: 言論。
止: 停止。
於: 於此。
智: 智慧。
者: 人士。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年級字:樹(P1) 欲(P5) 靜(P2) 而(P1) 風(P1) 不(P1) 止(P1)
詞性:形容詞
多字熟語樹欲靜而風不息、樹欲靜而風不寧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
樹 : 樹木、樹枝。
欲 : 意欲。
靜 : 平靜、安靜。
而 : 但是。
風: 風吹、風力。
不: 不會、不能。
止: 停止。
樹想要靜下來,風卻不停地颳着。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bù sāi bù liú bù zhǐ bù xíng
年級字:不(P1) 塞(P3) 不(P1) 流(P1) ,(P1) 不(P1) 止(P1) 不(P1) 行(P1)
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bù sè xià liú bù zhǐ bù xíng
年級字:不(P1) 塞(P3) 下(P1) 流(P1) ,(P1) 不(P1) 止(P1) 不(P1) 行(P1)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現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