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楚(P2) 腰(P3) 領(P2)
後蜀·閻選《虞美人》詞:“楚腰蠐領團香玉,鬢疊深深綠。”
年級字:不(P1) 清(P1) 不(P1) 楚(P2)
年級字:楚(P2) 雨(P1) 巫(P4) 雲(P1)
元·孫周卿《沉醉東風·宮詞》曲:“眼底情,心間恨,到多如楚雨巫雲。”
年級字:楚(P2) 得(P1) 楚(P2) 弓(P1)
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雖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年級字:衣(P1) 冠(P5) 楚(P2) 楚(P2)
楚楚:鮮明、整潔的樣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年級字:晨(P2) 秦(P6+) 暮(P5) 楚(P2)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公醜下二》:“乃遊士之失守者,唯恐不得爲臣而蚤定臣禮,於是晨秦暮楚,無國而不爲臣,無君而非其君。”
年級字:楚(P2) 璧(P6) 隋(P0) 珍(P2)
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想天朝羅網收豪儁,獻皇家楚璧隋珍。”
年級字:衆(P3) 楚(P2) 羣(P6)
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衆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年級字:北(P1) 轅(P0) 適(P3) 楚(P2)
北轅:車子向北行駛;適:到。楚在南方,趕着車往南走。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
《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漢·荀悅《申鑑·雜言下》:“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遠矣。”
年級字:一(P1) 齊(P2) 衆(P3) 楚(P2)
明·王守仁《與辰中諸生書》:“絕學之餘,求道者少,一齊衆楚,最易搖奪。”
年級字:楚(P2) 管(P2) 蠻(P6) 弦(P4)
唐·李商隱《燕臺·冬》詩:“楚管蠻弦愁一概,空城舞罷腰支在。”
年級字:吳(P6+) 頭(P1) 楚(P2) 尾(P1)
今江西北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於吳地長江的上游,楚地長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銜接。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職方乘序》:‘吳頭楚尾。’”
年級字:秦(P6+) 樓(P2) 楚(P2) 館(P2)
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三折:“不甫能待的孩兒成立起,把爹孃不同個天和地,也不知他在楚館秦樓貪戀着誰,全不想養育的深恩義。”
年級字:楚(P2) 楚(P2) 作(P2) 態(P2)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凡人學詞,功候有淺深,即淺亦非疵……楚楚作態,乃是大疵,最宜切忌。”
年級字:楚(P2) 界(P2) 漢(P4) 河(P1)
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六回:“霎時間煙焰沖霄……彷彿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年級字:楚(P2) 水(P1) 吳(P6+) 山(P1)
楚地的水,吳地的山。指古時吳、楚兩國所屬地域。後用以指長江中下游一帶。
唐·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牙書》:“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餘。”
年級字:南(P1) 冠(P5) 楚(P2) 囚(P4)
南冠:楚國在南方,因此稱楚冠爲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國囚犯。後泛稱囚犯或戰俘。
《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年級字:事(P1) 齊(P2) 事(P1) 楚(P2)
事:侍奉;齊、楚:春秋時兩大強國。依附齊國呢?還是依附楚國?比喻處在兩強之間,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年級字:楚(P2) 腰(P3) 纖(P6) 細(P1)
《戰國策·楚策》:“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腰,楚子約食,憑而能立,式而能起。” 唐·杜牧《遣懷詩》:“楚腰纖細掌中輕。”
年級字:楚(P2) 楚(P2) 可(P1) 人(P1)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12卷:“中多女郎,簪山花,浣衣溪口,坐溪石上。與語,了無驚猜,亦不作態,楚楚可人。”
年級字:楚(P2) 夢(P3) 雲(P1) 雨(P1)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陰,旦爲朝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年級字:另(P2) 楚(P2) 寒(P2) 巫(P4)
楚:楚懷王;巫:巫山神女。指夫婦或情人分居兩地,孤單寂寞。
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孤帷冷簟,難辭白發於北堂;另楚寒巫,更撇紅顏於別闥。”
年級字:誘(P6) 秦(P6+) 楚(P2)
戰國時張儀勸導秦國以連衡破合從,以詭詐手段欺騙楚國背齊向秦。後遂因以之表示挑撥離間。
清·餘懷《板橋雜記·麗品》:“用誘秦誆楚之計,作摧蘭折玉之謀。”
年級字:楚(P2) 楚(P2) 可(P1) 愛(P1)
郁達夫《沉淪》:“庭內的假山如花草,佈置得楚楚可愛。”
年級字:楚(P2) 楚(P2) 動(P1) 人(P1)
《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金·元好問《雜言》:“諸郎楚楚皆玉立。”
年級字:楚(P2) 尾(P1) 吳(P6+) 頭(P1)
古豫章一帶位於楚地下游,吳地上游,如首尾相銜接,故稱“楚尾吳頭”。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地方。
宋·朱熹《鉛山立春》詩:“雪擁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吳頭。”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詩:“猿驚鶴怨草三尺,楚尾吳頭天一方。”
年級字:楚(P2) 才(P1) 晉(P5) 用(P1)
鄒韜奮《不能兩全》引吳曉晨信:“既是天賦他聰敏的資質,要削足就履般來受這特殊環境的支配,楚才晉用,那是不可能的。”
年級字:悽(P5) 風(P1) 楚(P2) 雨(P1)
形容天氣惡劣,或比喻境況的淒涼悲慘。同“悽風苦雨”。
清·程麟《此中人語·田螺妖》:“[女]每於悽風楚雨之時,常思歸去。”
年級字:楚(P2) 弓(P1) 楚(P2) 得(P1)
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拾到它的人並不是外人。
漢·劉向《說苑·至公》:“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年級字:楚(P2) 河(P1) 漢(P4) 界(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年級字:肝(P4) 膽(P3) 楚(P2) 越(P2)
肝膽:比喻關係密切;楚越:春秋時兩個諸侯國,雖土地相連,但關係不好。比喻有着密切關係的雙方,變得互不關心或互相敵對。
年級字:楚(P2) 館(P2) 秦(P6+) 樓(P2)
楚館:楚靈王築章華宮,選美人入宮;秦樓: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簫,穆公建樓給她居住。指歌舞妓院場所。
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三折:“也不知他在楚館秦樓貪戀着誰,全不想養育的深恩義。”
年級字:暮(P5) 楚(P2) 朝(P3) 秦(P6+)
①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時而事秦,時而事楚。後以之比喻反覆無常或主意不定。②比喻事物的歸屬變換不定。
年級字:楚(P2) 歌(P1) 四(P1) 起(P1)
元·馬致遠《慶東原·嘆世》曲之二:“帳前滴盡英雄淚,楚歌四起,烏騅漫嘶。”
年級字:楚(P2) 楚(P2) 不(P1) 凡(P3)
清·袁枚《與何獻葵明府書》:“幸爲小女擇得一婿,楚楚不凡,差強人意。本求西子,翻得東牀,想彼蒼亦‘與這齒者去其角’之意也。”
年級字:楚(P2) 弓(P1) 遺(P3) 影(P2)
《晉書·樂廣傳》:“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年級字:楚(P2) 囚(P4) 相(P1) 對(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年級字:青(P1) 樓(P2) 楚(P2) 館(P2)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捲上:“青樓楚館,騷人詞客,雜沓其中,投贈楹聯,障壁爲滿。”
年級字:楚(P2) 楚(P2)
清·張岱《陶庵夢憶·朱楚生》:“楚生色不甚美,雖絕世佳人無其風韻,楚楚謖謖,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
年級字:巫(P4) 雲(P1) 楚(P2) 雨(P1)
猶巫山雲雨。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後稱男女歡合。
年級字:楚(P2) 歌(P1) 四(P1) 合(P1)
唐·李白《擬恨賦》:“若乃項王虎鬥,白日爭輝。拔山力盡,蓋世心違。聞楚歌之四合,知漢卒之重圍。”
年級字:楚(P2) 棺(P6+) 秦(P6+) 樓(P2)
元·關漢卿《謝天香》楔子:“這裏是官府黃堂,又不是秦樓楚館。”
年級字:楚(P2) 舞(P3) 吳(P6+) 歌(P1)
元·薩都刺《江南樂》詩:“翡翠冠高羅袖闊,楚舞吳歌勸郎酌。”
年級字:晉(P5) 用(P1) 楚(P2) 材(P2)
嚴復《<原富>按語》:“國之官事,晉用楚材,古今有之,而未聞監榷之政付之他國之吏者也。”
年級字:楚(P2) 楚(P2) 有(P1) 致(P3)
清·餘懷《板橋雜記·麗品》:“所居曲房密室,帷帳尊彝,楚楚有致。”
年級字:楚(P2) 越(P2) 之(P2) 急(P1)
年級字:楚(P2) 囊(P5) 之(P2) 情(P2)
《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
年級字:楚(P2) 楚(P2) 可(P1) 憐(P2)
楚楚:植物叢生的樣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鬆纖弱可愛,後形容女子嬌弱的樣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松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永無棟樑之用耳。”
年級字:楚(P2) 腰(P3) 衛(P4) 鬢(P0)
唐·李賀《洛姝真珠》詩:“市南曲陌無秋涼,楚腰衛鬢四時芳。”
年級字:楚(P2) 弓(P1) 復(P4) 得(P1)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此圖久已失去,亂後,里人於灰燼中得之,復歸其家……楚弓復得,頗非偶然。”
年級字:楚(P2) 雲(P1) 湘(P6+) 雨(P1)
荊幹臣《全元散曲》:“玉鞭楊柳春風陌,繡轂梨花夜月街,楚雲湘雨夢陽臺。休分外,花柳暗塵埃。”
年級字:越(P2) 楚(P2) 乙(P1)
同一只飛鴻,有人以爲野鴨,有人以爲燕子。比喻由於主觀片面,對於事物認識不清而判斷錯誤。
《南史·顧歡傳》:“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爲鳧,楚人以爲乙,人自楚越,鴻常一耳。”
年級字:楚(P2) 歌(P1) 之(P2) 計(P2)
《漢書·高帝紀下》:“扞劉邦呴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
年級字:一(P1) 清(P1) 二(P1) 楚(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清楚、清清楚楚指表達內容或交待工作責任整齊、易明。
老舍《四世同堂》:「小順兒樣樣事情都要鬧個一清二楚,不然怎麼能當好媽媽的保鏢呢。」
年級字:楚(P2) 材(P2) 晉(P5) 用(P1)
楚國的人才爲晉國所用。比喻本國的人才外流到別的國家工作。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才,晉實用之。”
年級字:四(P1) 面(P1) 楚(P2) 歌(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年級字:楚(P2) 歌(P1) 四(P1) 面(P1)
清·陳維崧《河傳·虞美人花》詞:“楚歌四面,戰旗一片,歲歲江東。”
年級字:楚(P2) 囚(P4) 對(P1) 泣(P4)
楚囚:原指被俘到晉國的楚國人,後泛指處於困境,無計可施的人。比喻在情況困難、無法可想時相對發愁。
《晉書·王導傳》:“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
年級字:朝(P3) 秦(P6+) 暮(P5) 楚(P2)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爲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覆無常。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年級字:楚(P2) 天(P1) 雲(P1) 雨(P1)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爲朝雲,暮爲行雨。”
年級字:織(P3) 楚(P2) 成(P1) 門(P1)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織宿楚以成門,籍外扉而爲戶。”
tiān dī wú chǔ yǎn kōng wú wù
年級字:天(P1) 低(P2) 吳(P6+) 楚(P2) ,(P1) 眼(P1) 空(P1) 無(P2) 物(P1)
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現也比喻一無所見。
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