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災(P3) 梨(P2) 禍(P4) 棗(P5)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至於交通聲氣,號召生徒,禍棗災梨,遞相神聖,不但有明末造,標榜多誣,即月泉吟社諸人,亦病未離乎客氣矣。”
年級字:昌(P1) 羊(P1) 棗(P5)
據傳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魯曾點嗜羊棗。後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宋·蘇軾《答李端叔書》:“不肖爲人所僧,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
年級字:推(P2) 梨(P2) 讓(P2) 棗(P5)
漢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問其故,答道:“我小兒,法當取小者。”見《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牀,羣兒皆競取,泰獨不取。問之,答道:“不取,自當得賜。”見
年級字:讓(P2) 棗(P5) 推(P2) 梨(P2)
《南史·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慄於牀。羣兒競之,泰獨不取。”《後漢書·孔融傳》注引《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
年級字:圇(P0) 吞(P3) 棗(P5)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朱子語類·論語十六》:“道理也是一個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
年級字:交(P1) 梨(P2) 火(P1) 棗(P5)
《真誥·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於金丹也。”
年級字:渾(P4) 吞(P3) 棗(P5)
比喻籠統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同“渾淪吞棗”。
年級字:禍(P4) 棗(P5) 災(P3) 梨(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至於交通聲氣,號召生徒,禍棗災梨,遞相神聖,不但有明末造,標榜多誣,即月泉吟社諸人,亦病未離乎客氣矣。”
年級字:付(P2) 之(P2) 梨(P2) 棗(P5)
指刻版刊印書籍。梨棗:舊時刻書多用梨木棗木,古代稱書版。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序》:“然欲付梨棗而嗇於資,素願莫償,恆深歉悵。”
年級字:渾(P4) 淪(P6) 吞(P3) 棗(P5)
整個地吞下棗子。比喻籠統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年級字:崙(P0) 吞(P3) 棗(P5)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年級字:拔(P4) 葵(P5) 啖(P0) 棗(P5)
唐·獨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呂諲謚議》:“闔境無拔葵啖棗之盜,而楚人到於今猶歌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