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 」
筆畫:10
部首:木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倉頡:YAD
年級:2
異體字: 卓、棹、槕
pāi zhuō
kè zhuō
tiáo zhuō
jiǔ zhuō
年級字:酒(P4) 桌(P2)
詞性:名詞
起源於五代、北宋,常用於酒宴。沿面邊緣多起一道陽線,叫做“擋水線”,用作阻擋酒肴傾撒,流沾衣襟。此種傢俱為案形結構,北京匠師卻稱之為“桌”,是少有的例外。
kàng zhuō
Cháng zhuō
Tóng zhuō
年級字:同(P1) 桌(P2)
詞性:形容詞
同桌一般是指處於受教育階段,使用同一張課桌的兩個人之間的一種人際關係或對同桌的人的稱謂。
Qǐ zhuō
zhuō bù
kāi zhuō
yuán zhuō
gòng zhuō
zhàng zhuō
年級字:賬(P5) 桌(P2)
詞性:名詞
1.指財會人員專用的桌子。
2.賬桌是舊時店堂存放賬本之類用品的一種桌子,形制近似現代的辦公桌。但桌下常設有踏腳。
mù zhuō
cā zhuō
fāng zhuō
zhuō yǐ
zài zhuō
cān zhuō
zhuō páng
jǐ zhuō
zhuō miàn
zhuō shàng
zhuō zi
年級字:桌(P2) 子(P1)
詞性:名詞
1.有光滑平板、由腿或其它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家具,用以吃飯、寫字、工作或玩牌。
2.桌子是一種常用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可以在上面放東西。
Zhuō xià
shū zhuō
fàn zhuō
chá zhuō
mǎn zhuō
年級字:桌(P2)
詞性:名詞
(1) (形聲。從木,卓省聲。桌字本作“卓”。卓有高而直立之義。後來人們又根據“棹”是木製的特點另制“桌”字。俗又作“棹”。本義:桌子)
(2) 同本義 [table]
一桌,一椅。 ——《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3) 古稱几案
上與講官俗共一桌,真不啻天顏咫尺矣。 ——明· 文隸《列皇小識》
(4) 又如:桌巾(桌布);桌屏(擺在桌上當作裝飾的小屏風);桌幃(亦稱“桌帷”同“桌圍”。圍在桌子邊的裝飾物,多以布或綢緞做成);桌裙(即桌幃)
(5) 計酒席的量詞。如:一桌酒席,三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