àn
年級字:案(P2)
詞性:名詞,動詞
文言文字詞1. 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板:案子、案板、書案、條案、拍案而起。
2. 計劃、方法和建議的文件或記錄:檔案、備案、議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2案牘。
3.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問題的事件:慘案、血案、案件、案例、案犯、破案。
古代有短腳盛食物的木托盤:舉案齊眉(形容夫妻相敬)。
gōng àn
年級字:公(P1) 案(P2)
詞性:名詞
指官吏審理案件時用的桌子;官府處理的案牘,後來指疑難案件,泛指有糾紛或離奇的事情。
fǎ àn
年級字:法(P1) 案(P2)
1. 指司法案牘。
2. 提交國家立法機關審查討論的關於法律、法令等問題的議案。
Shè'àn
shū àn
dá àn
zhuān àn
jiào àn
àn zǐ
àn qíng
zài àn
yào àn
年級字:要(P1) 案(P2)
詞性:名詞
指縣、處級以上幹部的犯罪案件。該名額主要反映國家工作人員中縣、處級以上幹部因職務犯罪被人民檢察院依法立案偵查的情况。
àn bǎn
jié àn
年級字:劫(P5) 案(P2)
詞性:名詞
《劫案》是2008年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邁克爾.克萊頓。
àn lì
àn shí
年級字:案(P2) 時(P1)
詞性:形容詞
按時。按照約定或規定的時間。
例: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只要請先生指定一個日期及時間(下午),我當案時在內山書店相候。”
àn ér
年級字:案(P2) 而(P1)
詞性:形容詞
拍案而起:
案:桌子。拍著桌子憤然而立。形容極度憤怒。有時也形容對反動勢力的不屈服。
tí àn
tú àn
pò àn
àn tóu
fāng àn
年級字:方(P1) 案(P2)
計劃1. 工作或行動的計劃。
2. 制定的法式、條例等。如:漢語拼音方案;教學方案。
àn fā
年級字:案(P2) 發(P1)
1.到案件發生處查驗2.謂案情暴露。如:案發以後,他畏罪潛逃
bàn àn
gè
年級字:個(P1) 案(P2)
詞性:名詞
「個」一個、個別。
「案」- 案件,案例,一件放在眼前的事物。
其中的一件事、事例、案例。
zuò àn
fú àn
ān zhōng
mìng àn
zuì àn
cǎo àn
àn fàn
chá àn
yì àn
pāi àn
yuān àn
lì àn
bào àn
dàng àn
bìng’àn
àn jiàn
fān àn
年級字:翻(P2) 案(P2)
詞性:動詞
昭雪 推翻原來的判决、供詞,泛指推翻原來的處分、評估等;推翻前人的論斷,另立新說
cuò àn
年級字:錯(P1) 案(P2)
詞性:名詞
指判定錯誤與正確、有罪與無罪或處理的輕重上有錯誤的案件
年級字:螢(P3) 窗(P2) 雪(P1) 案(P2)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年級字:拍(P1) 案(P2) 而(P1) 起(P1)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
年級字:有(P1) 案(P2) 可(P1) 稽(P4)
尊重中國行政和信封的完整,以及反對任何外國控制中國等等,這是~的。(毛澤東《“友誼”,還是侵略?》)
年級字:堆(P2) 案(P2) 盈(P4) 几(P1)
堆:堆積。案:案頭。公文、書信、圖書等堆積滿案頭。原指等待處理的文憑大量積壓。後也指書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
年級字:拍(P1) 案(P2) 驚(P2) 奇(P2)
明末·淩濛初有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年級字:鴻(P6+) 案(P2) 相(P1) 莊(P2)
據《後漢書·逸民傳·梁鴻》載:“鴻家貧而有節操。妻孟光,有賢德。每食,光必對鴻舉案齊眉,以示敬重。”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年級字:三(P1) 曹(P5) 對(P1) 案(P2)
年級字:雪(P1) 案(P2) 螢(P3) 窗(P2)
年級字:舉(P2) 案(P2) 齊(P2) 眉(P3)
送飯時把托盤肖得跟眉毛一樣高。後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後漢書·梁鴻傳》:“爲人賃舂,每歸,妻爲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年級字:鐵(P3) 案(P2) 如(P2) 山(P1)
鐵案:證據確鑿的案件或結論。形容證據確鑿,定的案象山那樣不能推翻。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鐵案如山,宿遂延頸以待秋決矣。”
年級字:案(P2) 牘(P0) 之(P2) 勞(P2)
唐·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年級字:未(P1) 了(P1) 公(P1) 案(P2)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僧問:‘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師便打曰:‘視禰不了,殃及兒孫。’”
年級字:食(P1) 案(P2) 方(P1) 丈(P2)
年級字:鴻(P6+) 案(P2) 鹿(P2) 車(P1)
鴻案:《後漢書·梁鴻傳》載有梁鴻之妻舉案齊眉的故事,後用以指夫妻相敬如賓。鹿車:《後漢書·鮑宣妻傳》載有鮑宣與妻共駕鹿車歸鄉的故事。後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
年級字:積(P3) 案(P2) 盈(P4) 箱(P3)
案:桌;盈:滿。堆滿書桌,塞滿書箱。形容書籍、文稿、卷宗等非常多。
《隋史·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之狀。”
年級字:宗(P2) 師(P1) 案(P2) 臨(P3)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賤姓嚴,舍下就在咫尺。去歲,宗師案臨,幸叨歲薦,與我這湯父母是極好的相與。二位老先生,想都是年家故舊?”
年級字:拍(P1) 案(P2) 叫(P1) 絕(P4)
年級字:案(P2) 牘(P0) 勞(P2) 形(P2)
年級字:案(P2) 劍(P4) 瞋(P0) 目(P1)
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寶劍,瞪大雙眼。
年級字:三(P1) 頭(P1) 對(P1) 案(P2)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一起對質,講清楚事情真相。
郭寶昌《大宅門》第二十八章:“白氏三兄弟‘三頭對案’,現場監督,明唱明記覈查賬簿,那情景很是莊重。”
年級字:案(P2) 無(P2) 留(P2) 牘(P0)
清·朱彝遵《商丘宋氏家乘》序:“一十七年,國奢示之以儉,事煩行之以簡,月要歲會,久而案無留牘。”
年級字:頭(P1) 沒(P1) 杯(P1) 案(P2)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污巾幘。”
年級字:齊(P2) 眉(P3) 舉(P2) 案(P2)
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後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同“舉案齊眉”。
年級字:案(P2) 甲(P1) 休(P1) 兵(P3)
《史記·淮陰侯列傳》:“方今爲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年級字:南(P1) 山(P1) 鐵(P3) 案(P2)
典出《新唐書·李元紘傳》:“元紘早修謹,仕爲雍州司戶參軍。時太平公主勢震天下,百司順望風指,嘗與民競碾磑,元紘還之民。長史竇懷貞大驚,趣改之,元紘大署判後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
年級字:有(P1) 案(P2) 可(P1) 查(P2)
年級字:堆(P2) 案(P2) 盈(P4) 幾(P1)
堆:堆積。案:案頭。公文、書信、圖書等堆積滿案頭。原指等待處理的文憑大量積壓。後也指書籍或文字材料非常多。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
年級字:三(P1) 榜(P4) 定(P1) 案(P2)
年級字:雪(P1) 案(P2) 螢(P3) 燈(P1)
年級字:畫(P1) 眉(P3) 舉(P2) 案(P2)
畫眉:指漢張敞爲妻畫眉毛的故事;舉案:指漢朝孟光爲夫送飯的故事。比喻夫妻互敬互愛。
《漢書·張敞傳》:“(敞)又爲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
年級字:案(P2) 兵(P3) 束(P2) 甲(P1)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