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ǎn
年級字:染(P3)
詞性:名詞,動詞
「染」字是篆文這。
使用草木的色汁浸泡在絲帛絹布上著色。
1. 把顏料在物品上著色:染料、染色、染坊、染缸、印染、洗染。
2. 把疾病沾上身體上:染病、感染、傳染。
3. 把細少的塵埃沾上物件或身體上: 沾染、一塵不染。
wū rǎn
Rǎn de
年級字:染(P3) 得(P1)
詞性:動詞
1.染色變得
例:太陽升起來,天空被染得一片金黃。
2.感染得到
例:春天很多人感冒。他天天上下班也擠在人多的地鐵,終於也染得感冒。
rǎn shàng
年級字:染(P3) 上(P1)
詞性:動詞
1.把東西放在顏料裡使著色。
2.感受疾病或沾上壞習慣或接觸到什麼。
rǎn chéng
Rǎn hóng
年級字:染(P3) 紅(P1)
詞性:名詞
染紅,是泛指具背景的中資公司入股個別上市公司的行動,屬與一種形象化的叫法.凡被入股的公司,該公司的股份便稱作"被染紅",若處於牛市期間,染紅股份將有機會被藉口炒作,股價因而大幅上升. 足壇染紅也指球員在比賽中被紅牌罰下。
rǎn zhe
年級字:染(P3) 著(P2)
詞性:形容詞
亦作“染著”,佛教語,謂愛欲之心浸染處物,執著不離;謂滯泥;見“染著”。
xuàn rǎn
年級字:渲(P6) 染(P3)
詞性:名詞
烘托 陪襯 襯托1.畫國畫時用水墨或淡色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2.比喻誇大的形容
例:渲染戰爭恐怖
rǎn fáng
年級字:染(P3) 坊(P5)
詞性:名詞
給布、帛、衣、物染色的作坊。亦特指 唐 代掌染事的官署。
例:宋高承《事物紀原·橫行武列·染院》:“ 周官有染人,掌染帛。 秦為平準令。 隋有司染署。 唐又有染坊。”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德壽買市》:“ 隆興間, 德壽宮與六宮並於中瓦相對,令修內司染坊。”《醒世恆言·李道人獨步雲門》:“有個富翁,姓李名清,家住青州城裡,世代開染坊為業。”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 無錫縣境,某姓染坊,歇閉後,有某甲攜重貲來替是業。 ”
gǎn rǎn
年級字:感(P3) 染(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傳染,
影響,
感化,
感導,
教化,
沾染,
濡染,
陶染身體的健康,思想或行為沾上了一些外來的影響。
詠賢在今年春節期間,受到善於鋼琴的表姐的感染,最近也常常在網上溜覽音樂表演的視頻。
zhān rǎn
年級字:沾(P3) 染(P3)
詞性:動詞
習染,
傳染,
感染,
濡染,
熏染 沾附污染;因接觸而受到某些影響;希圖分得利益,沾光。
chuán rǎn
Xuè rǎn
rǎn bìng
rǎn sè
年級字:染(P3) 色(P1)
詞性:形容詞,副詞
mù rǎn
年級字:目(P1) 染(P3)
詞性:動詞
因經常看見而受到影響。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二篇:“ 南宋亡,雜劇消歇,説話遂不復行,然話本蓋頗有存者,後人目染,仿以為書,雖已非口談,而猶存曩體。”如:耳濡目染。
年級字:感(P3) 染(P3) 者(P1)
詞性:代詞
常見詞組康復者通過相處和溝通,思想或行為上受到影響的人。
年級字:感(P3) 染(P3) 力(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影響力,
説服力通過相處和溝通中,在思想或行為上造成一些對外的影響,或被外來影響。
年級字:一(P1) 毫(P4) 不(P1) 染(P3)
明·吳承恩《贈郡伯古愚邵公報政序》:“即其可名狀者言之,則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年級字:纖(P6) 塵(P2) 不(P1) 染(P3)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淨。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乾淨。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爲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年級字:染(P3) 翰(P0) 成(P1) 章(P3)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詩,適情之具。染翰成章,自然高妙,何必苦思以鑿其真?”
年級字:染(P3) 指(P2) 垂(P2) 涎(P6+)
《元史·郝經傳》:“病民諸奸各持兩端,觀望所立,莫不凱覦神器,染指垂涎。”
年級字:日(P1) 濡(P0) 月(P1) 染(P3)
濡:浸潤。染:薰染。天長日久地漸漸薰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逐漸的變化。亦作“日漸月染”。
年級字:染(P3) 蒼(P2) 染(P3) 黃(P1)
《墨子·所染》:“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年級字:染(P3) 舊(P2) 作(P2) 新(P1)
宋·李斠《答黃著作書》:“今之學者……但誦得古文十數篇,拆南補北,染舊作新,盡爲名士矣,何工拙之辨哉?”
年級字:病(P2) 染(P3) 膏(P3) 肓(P0)
元·範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真個崔張不讓,命該凋喪,險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年級字:染(P3) 絲(P2) 之(P2) 變(P2)
《墨子·所染》:“[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年級字:六(P1) 塵(P2) 不(P1) 染(P3)
佛教語,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指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淨。
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塵不染,孤標水上之花。”
年級字:操(P2) 染(P3) 翰(P0)
宋·無名氏《燈下閒談·夢與神交》:“鬆拜而更之,乃操觚染翰;表成,呈於王。”
年級字:烘(P6) 托(P3) 渲(P6) 染(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自然還須加一番烘托渲染,才完得這一篇造因結果的文章。”
年級字:染(P3) 風(P1) 習(P1) 俗(P2)
《雲笈七籤》卷五六:“五氣者,隨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習俗,所以變化無窮,不惟萬數。”
年級字:日(P1) 漸(P2) 月(P1) 染(P3)
濡:浸潤。染:薰染。天長日久地漸漸薰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逐漸的變化。同“日濡月染”。
宋·程珌《丙子輪對札子》:“招之得其地矣,又當各分其屯,無雜官軍,蓋一與之染,則日漸月染,盡成棄甲之人,不幸有警,則彼此相持,莫肯先進;一有微功,則彼此交集,反戈自戕,豈暇向敵哉。”
年級字:染(P3) 神(P1) 刻(P2) 骨(P2)
清·趙翼《甌北詩話·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蘇黃字跡,亦所矜賞,謂‘二公翰墨,片言隻字,皆未名之寶,百不爲多,一不爲少。’是遺山之於蘇黃,可謂染神刻骨矣。”
年級字:目(P1) 染(P3) 耳(P1) 濡(P0)
年級字:染(P3) 指(P2) 於(P2) 鼎(P5)
鼎:古代用青銅製成的炊具,多爲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裏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年級字:耳(P1) 濡(P0) 目(P1) 染(P3)
濡:沾溼;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年級字:目(P1) 濡(P0) 耳(P1) 染(P3)
濡:沾溼;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年級字:一(P1) 塵(P2) 不(P1) 染(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淨。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乾淨。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爲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
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年級字:目(P1) 耳(P1) 染(P3)
?焙通“濡”,沾染。因耳目經常接觸而受到感染,影響。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年級字:血(P3) 染(P3) 沙(P2) 場(P2)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卷二:“設將軍等今日不來,吾輩血染沙場早矣。”
年級字:染(P3) 神(P1) 亂(P2) 志(P2)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西山曰:‘此人大非端士,筆頭雖寫得數句詩,所謂本心不正,脈理皆邪,讀之將恐染神亂志,非徒無益。’某佩服其言。”
年級字:惡(P3) 塵(P2) 無(P2) 染(P3)
葉聖陶《窮愁》:“兒童誠可愛,一味天真,惡塵無染。”
年級字:染(P3) 藍(P2) 涅(P0)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姚司馬者,寄居汾州……經年,二女精神恍惚,夜常明燈挫針,染藍涅皁,未嘗暫息,然莫見其所取也。”
年級字:出(P1) 塵(P2) 不(P1) 染(P3)
宋·周敦頤《周濂溪集·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年級字:青(P1) 蠅(P2) 染(P3) 白(P1)
《藝文類聚》卷二六引三國·魏·丁儀《厲志賦》:“疾青蠅之染白,悲小弁之靡託。”
年級字:飛(P1) 文(P1) 染(P3) 翰(P0)
《舊五代史·唐書·盧程傳》:“承業之曰:公稱文士,即合飛文染翰,以濟霸國,嘗命草辭,自陳短拙,及留職務,又以爲辭,公所能者何也。”
年級字:染(P3) 須(P4) 種(P1) 齒(P3)
宋·陸游《歲晚幽興》詩:“卜冢治棺輪我快,染須種齒笑人癡。”
年級字:不(P1) 染(P3) 一(P1) 塵(P2)
鄭觀應《盛世危言·日報》:“胸中不染一塵,惟澄觀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偉論。”
年級字:出(P1) 污(P5) 泥(P2) 而(P1) 不(P1) 染(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潔身自愛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品德有自己的原則和修養,思想和行為不受不良的環境所影響,懂得如何自愛。
污泥:不潔淨的泥沙。
染:沾染。
原文指蓮花是一種由水底的污泥中長出,卻依然清新、美麗。
宋·朱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連而不妖。」
年級字:出(P1) 淤(P5) 泥(P2) 而(P1) 不(P1) 染(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潔身自愛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品德有自己的原則和修養,思想和行為不受不良的環境所影響,懂得如何自愛。
淤泥:水底的污泥。
染:沾染。
原文指蓮花是一種由水底的污泥中長出,卻依然清新、美麗。
宋·朱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連而不妖。」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年級字:出(P1) 淤(P5) 污(P5) 泥(P2) 而(P1) 不(P1) 染(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潔身自愛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品德有自己的原則和修養,思想和行為不受不良的環境所影響,懂得如何自愛。
淤泥:水底的污泥。
染:沾染。
原文指蓮花是一種由水底的污泥中長出,卻依然清新、美麗。
宋·朱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連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