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自(P1) 食(P1) 其(P2) 果(P1)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爲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年級字:勇(P2) 猛(P3) 果(P1) 敢(P2)
年級字:殺(P4) 敵(P3) 致(P3) 果(P1)
年級字:果(P1) 刑(P3) 信(P1) 賞(P4)
年級字:開(P1) 華(P2) 結(P1) 果(P1)
年級字:前(P1) 因(P1) 後(P1) 果(P1)
年級字:果(P1) 行(P1) 育(P2) 德(P4)
年級字:果(P1) 然(P2) 如(P2) 此(P2)
《三國志·魏志·張既傳》:“諸葛恪多輩耳!近張敬仲縣論格,以爲必見殺,今果然如此。”
年級字:果(P1) 於(P2) 自(P1) 信(P1)
年級字:互(P2) 為(P2) 因(P1) 果(P1)
年級字:果(P1) 不(P1) 其(P2) 然(P2)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我說姑老爺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去給他用,只怕姑老爺還不稀罕哩,今日果不其然。”
年級字:先(P2) 花(P1) 後(P1) 果(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七卷:“生下三女一男:兒子名曰承祖,長女名玉英,次女名桃英,三女名月英。元來是先花後果的。倒是玉英居長,次即承祖。”
年級字:倒(P2) 果(P1) 為(P2) 因(P1)
年級字:開(P1) 花(P1) 結(P1) 果(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年級字:擲(P4) 果(P1) 潘(P4) 郎(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劉孝標註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年級字:造(P1) 因(P1) 結(P1) 果(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結果的這場公案,原是上天給衆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
年級字:因(P1) 果(P1) 報(P2) 應(P2)
因果:原因和結果。佛教迷信,認爲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年級字:收(P1) 緣(P4) 結(P1) 果(P1)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年級字:倒(P2) 因(P1) 爲(P2) 果(P1)
年級字:食(P1) 不(P1) 果(P1) 腹(P4)
《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皋記下》:“和州劉錄事者,大曆中罷官居和州旁縣,食兼數人,尤能食鱠,常言鱠味未嘗果腹。”
年級字:收(P1) 因(P1) 結(P1) 果(P1)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
年級字:倒(P2) 果(P1) 爲(P2) 因(P1)
魯迅《墳·科學史教篇》:“日頌當前之結果,於學者獨恝然而置之,倒果爲因,莫此爲甚。”
年級字:擲(P4) 果(P1) 潘(P4) 安(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劉孝標註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年級字:言(P1) 信(P1) 行(P1) 果(P1)
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梁啓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發端及其略傳》:“正直謹嚴,言信行果。”
年級字:收(P1) 因(P1) 種(P1) 果(P1)
指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年級字:收(P1) 園(P1) 結(P1) 果(P1)
舊有因果報應之說,指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後果。同“收因結果”。
年級字:蘭(P3) 因(P1) 絮(P4) 果(P1)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
《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左傳·宣公三年》:“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
年級字:言(P1) 行(P1) 信(P1) 果(P1)
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郭沫若《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詞:“從今後,望言行信果,和睦萬邦。”
年級字:造(P1) 因(P1) 得(P1) 果(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可見造因得果,雖有人爲,也是上天暗中安排定的。”
年級字:果(P1) 熟(P2) 蒂(P0) 落(P2)
指果實成熟,果蒂自然脫落。也比喻時機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冰心《悼念茅公》:“他們都是當時文壇上朵朵怒放的奇花,花褪殘紅後,結了碩大深紅的果子,果熟蒂落,他們一個個地自己貢獻出來。”
年級字:絮(P4) 果(P1) 蘭(P3) 因(P1)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
《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左傳·宣公三年》:“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
年級字:來(P1) 因(P1) 去(P1) 果(P1)
謝覺哉《不惑集·領會》:“領會是‘心領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
年級字:因(P1) 果(P1)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碩(P5) 果(P1) 僅(P4) 存(P3)
詞性:形容詞
唯一留存下來的。比喻由於時間的推移,留存下來僅存的人或事物。
年級字:互(P2) 爲(P2) 因(P1) 果(P1)
年級字:自(P1) 食(P1) 其(P2) 惡(P3) 果(P1)
年級字:榴(P2) 槤(P2) 水(P1) 果(P1) 派(P2)
詞性:名詞
食品:
1. 「榴槤」- 學名:Durio zibethinus,又作榴蓮,別名麝香貓果。
為錦葵科榴槤屬植物。一般認為原產地在熱帶國家。例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
榴槤在東南亞被譽為「水果之王」,榴槤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它獨特的氣味以及外殼上的刺。
榴槤果實可以成長至30厘米(12英寸)長,直徑15厘米(6英寸)。
榴槤的形狀多是長橢圓形或圓形,顏色為綠色帶棕色,果肉呈淺黃色。2. 水果派
綜合不同水果放在一個用麵粉做成的小盆上經烘焙後進食。
3. 榴槤水果派
將榴槤砌碎並混合其他水果做成的派。
年級字:言(P1) 必(P2) 信(P1) 行(P1) 必(P2) 果(P1)
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