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林(P1) 海(P1) 音(P1)
詞性:名詞
人名作家
https://athenaspace.com/site/writerApp/essayPreviewFirst.php?hwID=22223611610422260822360822&cmsLogin=
年級字:林(P1) 家(P1) 暘(P0)
詞性:名詞
年級字:紅(P1) 樹(P1) 林(P1)
詞性:名詞
紅樹林(Mangrove)指生長在熱帶、亞熱帶低能海岸潮間帶上部,受週期性潮水浸淹,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灌木或喬木組成的潮灘濕地木本生物群落。組成的物種包括草本、藤本紅樹。它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塗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度的特殊生態系。
突出特徵:根係發達,能在海水中生長。
年級字:林(P1) 下(P1) 風(P1) 韻(P3)
年級字:綠(P1) 林(P1) 好(P1) 漢(P4)
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人們。舊時也指聚衆行劫的羣盜股匪。
《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羣入野澤,掘鳧芘而食之,更相侵奪。……於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臧於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年級字:林(P1) 革(P2) 音(P1)
《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鴞恆惡鳴,今來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爲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則化也。”
年級字:林(P1) 寒(P2) 澗(P4) 肅(P4)
年級字:聲(P1) 振(P2) 林(P1) 木(P1)
《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年級字:綠(P1) 林(P1) 豪(P5) 客(P2)
綠林:西漢王匡、王鳳爲首的“綠林軍”。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裝力量指傷害人民的羣盜股匪。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烏將軍一飯必酬》:“暮雨蕭蕭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年級字:深(P2) 山(P1) 窮(P3) 林(P1)
唐·柳宗元《零都郡復乳穴記》:“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窮林,冰雪之所儲,豺虎之所廬。”
年級字:長(P1) 林(P1) 豐(P3) 草(P1)
幽深的樹林,茂盛的野草。指禽獸棲止的山林草野,舊常喻隱居之地。
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雖飾以金鑣、饗以嘉餚,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年級字:衆(P3) 議(P5) 成(P1) 林(P1)
指衆人的議論可使人相信平地上出現森林。比喻流言多可以亂真。
《淮南子·說山訓》:“衆議成林,無翼而飛。”高誘注:“衆人皆議平地生林,無翼之禽能飛,凡人信之以爲實然也。”
年級字:把(P1) 臂(P2) 入(P1) 林(P1)
把:指挽着;林:山林。互挽手臂,表示親熱。舊指相偕歸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謝公(安)道:豫章(謝鯤)若遇七賢必自把臂入林。”
年級字:林(P1) 林(P1) 總(P2) 總(P2)
唐·柳宗元《貞符》:“惟人之初,總總而生, 林林而羣。”
年級字:焚(P5) 林(P1) 而(P1) 獵(P4)
焚燒樹木林,獵取禽獸。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久打算。
《韓非子·難一》:“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必無獸。”《淮南子·主術訓》:“故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年級字:林(P1) 下(P1) 風(P1) 範(P3)
林下:幽僻之境;風範:風度。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
年級字:林(P1) 下(P1) 高(P1) 風(P1)
年級字:肉(P1) 山(P1) 脯(P0) 林(P1)
積肉如山,列脯如林。原是夏桀生活芒淫的故事,後比喻宴會的奢侈。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夏》:“以人架車,肉山脯林,以酒爲池,一鼓而牛飲者三千餘人。”
年級字:豐(P3) 草(P1) 長(P1) 林(P1)
唐·杜甫《進三大禮賦表》:“臣生長陛下純樸之俗,行四十載矣。與麋鹿同羣而處,浪跡於陛下豐草長林,實自弱冠之年矣。”
年級字:林(P1) 棲(P3) 谷(P2) 隱(P4)
年級字:桂(P1) 林(P1) 一(P1) 枝(P1)
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爲晉時郤詵的自謙語。後稱譽人才學出衆。
《晉書·郤詵傳》:“累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爲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爲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年級字:彈(P4) 雨(P1) 槍(P2) 林(P1)
清·孫雨林《皖江血·拒敵》:“且劃策,彈雨槍林,木壞山隤,江城付動灰。”
年級字:獨(P4) 木(P1) 不(P1) 林(P1)
年級字:林(P1) 寒(P2) 洞(P2) 肅(P4)
寒:寒冷;肅:肅殺。形容秋冬時林木蕭疏,溪澗淺落的景象。
北朝後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
年級字:棄(P4) 車(P1) 走(P1) 林(P1)
《左傳·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趙旃棄車而走林。”
年級字:瓊(P0) 林(P1) 玉(P1) 樹(P1)
唐·蔣防《霍小玉傳》:“但覺一室之中,若瓊林玉樹,互相照曜,轉盼精彩射人。”
年級字:林(P1) 下(P1) 清(P1) 風(P1)
《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藝,必竟脫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種文雅可觀,料不是油鹽醬醋的惡氣。必然言談舉止,都帶些林下清風。”
年級字:瑤(P0) 林(P1) 玉(P1) 樹(P1)
年級字:綠(P1) 林(P1) 大(P1) 盜(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既作綠林大盜,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
年級字:綠(P1) 林(P1) 豪(P5) 士(P1)
陶成章《浙案紀略》上卷第四章第二節:“其同鄉許振鵬……去之寧波,由王金髮介紹,因得入大嵐山,連結綠林豪士。”
年級字:瑤(P0) 林(P1) 瓊(P0) 樹(P1)
年級字:綠(P1) 林(P1) 強(P2) 盜(P3)
魯迅《書信集·致趙家璧》:“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
年級字:鐘(P2) 鼎(P5) 山(P1) 林(P1)
宋·辛棄疾《臨江仙·再用韻送祐之弟歸浮樑》詞:“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一:“疏雨梧桐,微雲河漢,鐘鼎山林無限悲。”
年級字:深(P2) 山(P1) 老(P1) 林(P1)
秦牧《莽原語絲》:“還有些人,鑽到深山老林裏找人蔘、採木耳,摘蘑菇。”
年級字:池(P2) 酒(P4) 林(P1)
《史記·殷本紀》:“扞帝紂呴大冣樂戲於沙丘,以酒爲池,縣肉爲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閒,爲長夜之飲。”
年級字:寄(P3) 跡(P2) 山(P1) 林(P1)
年級字:焚(P5) 林(P1) 而(P1) 田(P1)
燒燬樹林以獵取野獸。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韓非子·難一》:“焚林而田,偷取多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後必無復。”
年級字:林(P1) 下(P1) 風(P1) 氣(P1)
林下:幽僻之境;風氣:風度。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
年級字:嘯(P6) 聚(P3) 山(P1) 林(P1)
嘯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來。指反抗反動統治而聚衆起事。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我這夥好漢,非比嘯聚山林之輩。”
年級字:槍(P2) 林(P1) 刀(P1) 樹(P1)
年級字:窮(P3) 猿(P4) 奔(P3) 林(P1)
窮猿:被獵人緊追的猿猴。比喻在窮困中急於找一個棲身的地方。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北門之嘆,久已上聞。窮猿奔林,豈暇擇木。”
年級字:巢(P4) 林(P1) 一(P1) 枝(P1)
指鷦鷯築巢,只不過佔用一根樹枝。後以之比喻安本分,不貪多。
語出《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
年級字:山(P1) 林(P1) 隱(P4) 逸(P6)
年級字:林(P1) 下(P1) 風(P1) 致(P3)
年級字:窮(P3) 猿(P4) 投(P3) 林(P1)
窮猿:被獵人緊追的猿猴。比喻在窮困中急於找一個棲身的地方。
年級字:焚(P5) 林(P1) 而(P1) 狩(P0)
南朝·宋·袁淑《防禦索虜議》:“是由涸澤而漁,焚林而狩。”
年級字:焚(P5) 林(P1) 而(P1)
宋·秦觀《李訓論》:“焚林而畋,明年無獸;竭澤而魚,明年無魚。”
年級字:深(P2) 山(P1) 密(P2) 林(P1)
魯迅《彷徨·傷逝》:“我看見怒濤中的漁夫,戰壕中的兵士,摩托車中的貴人,洋場上的投機家,深山密林中的豪傑。”
年級字:言(P1) 談(P2) 林(P1)
《晉書·裴秀傳》:“樂廣嘗與頠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頠辭論豐博,廣笑而不言。時人謂頠爲言談之林藪。”
年級字:池(P2) 魚(P1) 林(P1) 木(P1)
《淮南子·說山訓》:“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爲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爲之殫。”
年級字:林(P1) 下(P1) 風(P1) 度(P2)
年級字:茂(P4) 林(P1) 修(P2) 竹(P1)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年級字:青(P1) 林(P1) 黑(P1) 塞(P3)
唐·杜甫《夢李白》詩:“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年級字:槍(P2) 林(P1) 彈(P4) 雨(P1)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的日子,江水山覺得還是纔開始,卻一晃就過去了四年多。”
年級字:酒(P4) 池(P2) 肉(P1) 林(P1)
古代傳說,殷紂以酒爲池,以肉爲林,爲長夜之飲。原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後也形容酒肉極多。
《史記·殷本紀》:“以酒爲池,懸肉爲林。”《漢書·張騫傳》:“行賞賜,酒池肉林。”
年級字:筆(P1) 墨(P2) 之(P2) 林(P1)
漢·王充《論衡·對作》:“漢家極筆墨之林,書論之造,漢家尤多。”
年級字:瓊(P0) 林(P1) 玉(P1) 質(P4)
年級字:焚(P5) 林(P1) 竭(P6) 澤(P5)
清·黃宗羲《明司馬澹若張公傳》:“竊恐焚林竭澤之後,能無魚驚鳥散之憂?”
年級字:桂(P1) 林(P1) 杏(P2) 苑(P6)
古時鄉試例在農曆八月舉行,考中稱折桂;會試例在農曆三月舉行,考中稱探杏。因以之指鄉試、會試。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桂林杏苑,空成魂夢之遊;虎鬥龍爭,又見戰徵之事。”
年級字:林(P1) 籟(P0) 泉(P1) 韻(P3)
年級字:綠(P1) 林(P1) 豪(P5) 傑(P3)
清·李漁《玉搔頭·逼氛》:“有誰人道我的不是,又喜得有兩個綠林豪傑率衆來歸,要助我力圖大事。”
年級字:孤(P3) 木(P1) 不(P1) 成(P1) 林(P1)
年級字:獨(P4) 木(P1) 不(P1) 成(P1) 林(P1)
zhǐ jiàn shù mù bù jiàn sēn lín
年級字:只(P1) 見(P1) 樹(P1) 木(P1) ,(P1) 不(P1) 見(P1) 森(P2) 林(P1)
毛澤東《矛盾論·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
fén lín ér tián jié zé ér yú
年級字:焚(P5) 林(P1) 而(P1) 田(P1) ,(P1) 竭(P6) 澤(P5) 而(P1) 漁(P2)
竭:使……乾涸;漁:打魚。燒燬森林捕捉野獸,排幹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餘地。
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鑽燧取火,構木爲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shēn zài lín quán xīn huái wèi què
年級字:身(P1) 在(P1) 林(P1) 泉(P1) ,(P1) 心(P1) 懷(P3) 魏(P0) 闕(P6+)
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着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hé zé ér yú fén lín ér liè
年級字:涸(P6+) 澤(P5) 而(P1) 漁(P2) ,(P1) 焚(P5) 林(P1) 而(P1) 獵(P4)
涸:使水乾枯;澤:聚水的窪地;焚:燒燬。把池水戽幹來捕魚,將林地燒燬來打獵。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