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秋(P1) 豪(P5) 之(P2) 末(P3)
《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爲小。”
年級字:始(P2) 末(P3) 緣(P4) 由(P1)
始末:事情從頭到尾的經過。緣由:緣故由來。事情的經過和原因。亦作“始末原由”。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你將始末緣由,細細說來,不可欺隱。”
年級字:細(P1) 微(P2) 末(P3) 節(P1)
年級字:枝(P1) 末(P3) 生(P1) 根(P1)
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起承轉收以詩……一篇之中,四起四收,非喏蟲相銜成青竹蛇而何?兩間萬物之生,無有尻下出頭,枝末生根之理。”
年級字:末(P3) 路(P1) 窮(P3) 途(P3)
《吳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年級字:末(P3) 大(P1) 必(P2) 折(P2)
末:樹梢,末梢。樹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幹。喻下屬權重,危及上級。
《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年級字:末(P3) 學(P1) 膚(P3) 受(P2)
漢·張衡《東都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踐目者也。”
年級字:背(P1) 本(P2) 趨(P4) 末(P3)
古代常以農業爲本,手工、商賈爲末。指背離主要部分,追求細微末節。
年級字:捐(P4) 本(P2) 逐(P4) 末(P3)
《北史·李諤傳》:“捐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年級字:本(P2) 同(P1) 末(P3) 異(P3)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來的末流則有所不同。
年級字:本(P2) 同(P1) 末(P3) 離(P2)
《後漢書·臧洪傳》:“……子謂餘身死而名滅,僕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本同末離,努力努力,夫復何言!”
年級字:離(P2) 本(P2) 依(P2) 末(P3)
《晉書·刑法志》:“然而律文煩廣,事比衆多,離本依末。”
年級字:錐(P0) 刀(P1) 之(P2) 末(P3)
年級字:繁(P3) 文(P1) 末(P3) 節(P1)
文:規定、儀式;節:禮節。過分繁瑣的儀式和禮節。比喻瑣碎多餘的事情。
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年級字:弱(P3) 本(P2) 強(P2) 末(P3)
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倘有結盟聯黨之事,是下有自固之術,私有倚倚之端,外爲假公濟私之舉,內藏弱本強末之弊。”
年級字:離(P2) 本(P2) 末(P3)
猶言捨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漢書·嚴安傳》:“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年級字:張(P2) 本(P2) 繼(P3) 末(P3)
《宋書·禮志一》:“[《左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學者好之。”
年級字:棄(P4) 本(P2) 逐(P4) 末(P3)
棄:捨棄;逐:追求。古指丟棄農桑從事工商等其他事業。現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年級字:片(P1) 長(P1) 末(P3) 技(P2)
清·沈葆楨《復奏洋務事宜疏》:“抑知片長末技,以備顧問,以供驅策,未嘗不可。”
年級字:雕(P3) 蟲(P4) 末(P3) 技(P2)
清·納蘭性德《賦論》:“即詩賦一道,猶可以見賢人君子之用心,若遂薄之爲雕蟲末技,吾未見揚雄之《法言》、《太玄》可直駕《離騷》而上之。”
年級字:秋(P1) 毫(P4) 之(P2) 末(P3)
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年級字:離(P2) 本(P2) 趣(P3) 末(P3)
漢·徐幹《中論·考僞》:“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僞成。”
年級字:天(P1) 末(P3) 涼(P2) 風(P1)
天末:天的盡頭;涼風:特指初秋的西南風。原指杜甫因秋風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摯友李白。後常比喻觸景生情,思念故人。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年級字:凶(P3) 終(P2) 隙(P4) 末(P3)
兇: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後漢書·王丹傳》:“張、陳兇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年級字:背(P1) 本(P2) 就(P1) 末(P3)
《三國志·蜀志·呂凱傳》:“何期臣僕吳越,背本就末乎?”
年級字:去(P1) 末(P3) 歸(P3) 本(P2)
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爲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爲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後漢書·章帝本紀》:“比年陰陽不調,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年級字:末(P3) 路(P1) 之(P2) 難(P2)
末路:最後的一段路程。走最後一段路程是艱難的。比喻越到最後,工作越艱鉅。也比喻保持晚節不易。
《戰國策·秦策五》:“‘行百里路,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年級字:膚(P3) 末(P3) 支(P1) 離(P2)
清·方苞《書柳文後》:“彼言涉於道,多膚末支離,而無所歸宿。”
年級字:尋(P3) 流(P1) 逐(P4) 末(P3)
猶捨本求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年級字:強(P2) 弩(P0) 之(P2) 末(P3)
強弩所發的矢,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
《史記·韓安國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年級字:岑(P0) 樓(P2) 齊(P2) 末(P3)
只比較末端,方寸的木頭也可高過高樓。比喻不從本着手,則無法認清事實。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岑樓齊末,不識高卑。”
年級字:棄(P4) 末(P3) 返(P2) 本(P2)
年級字:世(P1) 界(P2) 末(P3) 日(P1)
詞性:形容詞
末日1. 天主教和基督教教義中稱世界被毀滅的那一天。
2. 地救結束或消亡的日子。
3. 一種絕望的含義。
年級字:本(P2) 末(P3) 源(P3) 流(P1)
源:水源。流:從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後。
年級字:去(P1) 本(P2) 趨(P4) 末(P3)
年級字:本(P2) 末(P3) 倒(P2) 置(P3)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未嘗不本末倒置。”
年級字:分(P2) 寸(P1) 之(P2) 末(P3)
南朝·樑·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寧當爭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
年級字:細(P1) 枝(P1) 末(P3) 節(P1)
《禮記·樂記》:“鋪筵席,陳遵俎,列籩豆,以升降爲禮者,禮之末節也。”
年級字:桑(P4) 末(P3) 景(P2)
夕陽的餘輝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時光。同“桑榆暮景”。
年級字:逐(P4) 末(P3) 忘(P2) 本(P2)
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今題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詠赤城而必雲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過也。”
年級字:損(P5) 本(P2) 逐(P4) 末(P3)
《隋書·李諤傳》:“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爲用也。損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年級字:捨(P3) 本(P2) 逐(P4) 末(P3)
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年級字:降(P2) 本(P2) 流(P1) 末(P3)
猶言捨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年級字:務(P3) 本(P2) 抑(P6) 末(P3)
《漢書·鄭弘傳》:“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後教化可興。”
年級字:崇(P3) 本(P2) 抑(P6) 末(P3)
注重根本,輕視枝末。古代“本”多指農業,“末”多指工商業。
《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
年級字:末(P3) 節(P1) 細(P1) 行(P1)
年級字:頭(P1) 上(P1) 末(P3) 下(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19回:“恰似俺們把這樁事放在頭裏一般,頭上末下就讓不得這一夜兒!”
年級字:強(P2) 本(P2) 弱(P3) 末(P3)
年級字:末(P3) 如(P2) 之(P2) 何(P1)
年級字:逐(P4) 末(P3) 棄(P4) 本(P2)
唐·魏徵《嫂叔舅服議》:“今在舅服止一時,爲姨居喪五月,徇名喪實,逐末棄本。”
年級字:封(P1) 胡(P1) 羯(P6+) 末(P3)
均爲兄弟的小名:封指謝韶,胡指謝朗,羯指謝玄,末指謝川。後用以稱美兄弟子侄之辭。
《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謝道韞)初適凝之,還,甚不樂。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惡,汝何恨也?’答曰:‘一門叔父有阿大(謝尚)、中郎(謝據);羣從兄弟復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年級字:窮(P3) 途(P3) 末(P3) 路(P1)
《吳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傳》:“子胥曰:‘夫人賑窮途,少飯亦何嫌哉?”
年級字:德(P4) 本(P2) 財(P3) 末(P3)
語出《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爲本財爲末也。”
年級字:兇(P3) 終(P2) 隙(P4) 末(P3)
兇:殺人;隙:嫌隙,仇恨;終、末:最後,結果。指彼此友誼不能始終保持,朋友變成了仇敵。
《後漢書·王丹傳》:“張、陳兇其終,蕭、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鮮矣。”
年級字:進(P1) 本(P2) 退(P2) 末(P3)
本:根本;末:枝節。指重視根本、主要的東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西漢·桓寬《鹽鐵論·本議》:“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年級字:強(P2) 弩(P0) 末(P3) 矢(P0)
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同“強弩之末”。
年級字:棄(P4) 本(P2) 求(P2) 末(P3)
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同“棄本逐末”。
年級字:旁(P1) 枝(P1) 末(P3) 節(P1)
年級字:棄(P4) 末(P3) 反(P1) 本(P2)
年級字:逐(P4) 末(P3) 捨(P3) 本(P2)
《隋書·禮儀志四》:“長吏華浮,奉客以求小譽,逐末捨本,政之所疾,宜謹察之。”
年級字:雕(P3) 蟲(P4) 末(P3)
明·唐順之《答翁東厓總制書》:“俟公破虜功成,當以向時雕蟲末伎,作爲鐃歌鼓吹曲,以繼《采芑》《江漢》之餘響。”
年級字:始(P2) 末(P3) 原(P1) 由(P1)
始末:事情從頭到尾的經過。原由:緣由;來由。事情的經過和原因。同“始末緣由”。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直到午後,史湘雲纔來,寶玉方放了心,見面時就把始末原由告訴他,又要與他詩看。”
年級字:去(P1) 本(P2) 就(P1) 末(P3)
年級字:捨(P3) 本(P2) 求(P2) 末(P3)
舍:捨棄;求: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呂氏春秋·上農》:“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年級字:封(P1) 胡(P1) 遏(P0) 末(P3)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羣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年級字:末(P3) 大(P1) 不(P1) 掉(P2)
年級字:叨(P0) 陪(P3) 末(P3) 座(P2)
叨:謙詞,受到(好處);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後的座位。這是受人宴請的客氣話。
wú yuán zhī shuǐ wú běn zhī mò
年級字:無(P2) 源(P3) 之(P2) 水(P1) ,(P1) 無(P2) 本(P2) 之(P2) 末(P3)
háo mò bù zhā jiāng xún fǔ kē
年級字:毫(P4) 末(P3) 不(P1) ,(P1) 將(P3) 尋(P3) 斧(P3) 柯(P1)
比喻禍害萌生時若不重視,釀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難。
《孔子家語·觀周》:“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爲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王肅注:“札,拔也;尋,用者也。”
háo mò bù duō jiāng chéng fǔ kē
年級字:豪(P5) 末(P3) 不(P1) 掇(P0) ,(P1) 將(P3) 成(P1) 斧(P3) 柯(P1)
豪,通“毫”。比喻禍害初萌生時若不加重視,釀成大患後再要消除,就很困難。
《逸周書·觀周》:“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末不掇,將成斧柯。”孔晁注:“此言防患在微也。”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 ér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之(P2) 末(P3) ,(P1) 而(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