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wàng wú yín
wàng yáng xīng tàn
dé lǒng wàng shǔ
正確字:得隴望蜀
錯在哪裏:
形近錯
音近錯
義近錯
異體字
年級字:得(P1) 望(P2) 蜀(P1)
錯別字
漫無止境,
貪得無厭,
貪心不足,
得寸進尺,
貪猥無厭適可而止,
知足不辱隴:古代地名;相當於今甘肅東部。蜀:古代地名;相當於四川中西部。
得到了隴地後;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貪心不足。
bù fú zhòng wàng
wàng ér què bù
Wàng fēng pī mí
正確字:望風披靡
錯在哪裏:
形近錯
音近錯
義近錯
異體字
年級字:望(P2) 風(P1) 披(P2)
錯別字
節節敗退,
風聲鶴唳,
潰不成軍所向無敵,
所向披靡,
勢如破竹披靡:草木隨風倒伏。草一遇到風就倒伏了。比喻軍隊毫無鬥志,老遠看到對方的氣勢很盛,沒有交鋒就潰散了。
Kě wàng bù kě jí
年級字:雲(P1) 之(P2) 望(P2)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趙岐注:“霓,虹也。雨則虹見,故大旱而思見之。”
年級字:望(P2) 風(P1) 而(P1) 逃(P2)
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
《資治通鑑·樑記·武帝天監四年》:“淵藻是蕭衍骨肉至親,必死無理,若克涪城,淵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將望風而去。”
年級字:冠(P5) 蓋(P2) 相(P1) 望(P2)
冠蓋:指仁宦的冠服和車蓋,用作官員代稱;相望:互相看得見。形容政府的使節或官員往來不絕。
《戰國策·魏策四》:“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
年級字:銳(P4) 挫(P4) 望(P2) 絕(P4)
年級字:望(P2) 塵(P2) 奔(P3) 北(P1)
年級字:代(P2) 馬(P1) 望(P2) 北(P1)
漢·王符《潛夫論·實邊》:“且夫人重遷,戀慕墳墓,賢不肖之所同也。……代馬望北,狐死首丘,邊民謹頓,尢惡內留。”
年級字:毋(P0) 望(P2) 之(P2) 禍(P4)
《史記·春申君傳》:“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年級字:巴(P1) 高(P1) 望(P2) 上(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別說是鴛鴦,憑他是誰,那一個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頭的?”
年級字:遷(P5) 延(P4) 觀(P2) 望(P2)
年級字:望(P2) 穿(P1) 秋(P1) 水(P1)
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對遠地親友的殷切盼望。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年級字:望(P2) 其(P2) 肩(P3) 項(P3)
年級字:引(P2) 領(P2) 而(P1) 望(P2)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年級字:望(P2) 塵(P2) 奔(P3) 潰(P5)
指只看見敵方軍馬揚起的塵土便奔逃潰散。形容軍無鬥志。亦作“望塵奔北”。
《北史·魏紀二·太武帝》:“諸軍同日皆監江,所過城邑,莫不望塵奔潰,其降附者不可勝數。”
年級字:望(P2) 洋(P1) 興(P2) 嘆(P3)
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年級字:東(P1) 觀(P2) 西(P1) 望(P2)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6卷:“張公也慌張了,東觀西望,恐怕有人撞見。”
年級字:觀(P2) 望(P2) 不(P1) 前(P1)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難確定時,懷着猶豫不定的心情,觀察事物的發展,暫不前進。
《史記·信陵君列傳》:“名爲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年級字:毋(P0) 望(P2) 之(P2) 福(P1)
《史記·春申君傳》:“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年級字:大(P1) 失(P2) 人(P1) 望(P2)
年級字:威(P3) 望(P2) 素(P4) 著(P2)
威望:威信,聲望;素:一向;著:明顯。一向很有威望。
《宋史·宗澤傳》:“澤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誅舍賊者數人。下令曰:‘爲盜者贓無輕重,並從軍法。’由是盜賊屏息,民賴以安。”
年級字:衆(P3) 望(P2) 攸(P6+) 歸(P3)
《晉書·解系閻鼎等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衆望攸歸,曾無與二。”
年級字:衆(P3) 望(P2) 所(P2) 歸(P3)
衆望:衆人的希望;歸:歸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羣衆的信任。
《晉書·列傳三十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衆望攸歸,曾無與二。”宋·陳亮《復陸伯壽》:“舍試揭榜,伏承遂釋褐於崇化堂前,衆望所歸,此選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氣爲之光鮮。”
年級字:東(P1) 張(P2) 西(P1) 望(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三巧兒只爲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從此時常走向前樓,在簾內東張西望。”
年級字:項(P3) 背(P1) 相(P1) 望(P2)
項:頸項。原指前後相顧。後多形容行人擁擠,接連不斷。
年級字:放(P1) 眼(P1) 望(P2) 去(P1)
詞性:動詞
年級字:時(P1) 望(P2) 所(P2) 歸(P3)
《晉書·阮籍傳》:“卿時望所歸,今欲屈卿同受顧託。”
年級字:延(P4) 頸(P3) 鶴(P2) 望(P2)
《三國志·蜀書》:“今寇虜作害,民被荼毒,思漢之士,延頸鶴望。”
年級字:望(P2) 塵(P2) 而(P1) 拜(P2)
指迎候有權勢的人,看見車揚起的塵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
《晉書·潘岳傳》:“與石崇等謅事賈謐,每侯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
年級字:想(P1) 望(P2) 風(P1) 采(P1)
想望:仰慕。風采:風度神采。非常仰慕其人,渴望一見。
《漢書·霍光傳》:“初輔幼主,政由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年級字:望(P2) 空(P1) 捉(P2) 影(P2)
猶言捕風捉影。比喻言論行動以似是而非的跡象爲依據。
年級字:碩(P5) 望(P2) 宿(P3) 德(P4)
年級字:得(P1) 隴(P0) 望(P2) 蜀(P1)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爲白。”
年級字:望(P2) 風(P1) 而(P1) 靡(P0)
①見對方的威勢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懼之狀。②望見對方就爲之折服傾倒。形容欽敬之狀。③形容軍無鬥志。同“望風披靡”。
《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慄。”唐·陳子昂《堂弟孜墓誌銘》:“是以鄉里長幼,望風而靡;邦國賢豪,聞名而悅服。”
年級字:遲(P2) 疑(P3) 顧(P3) 望(P2)
唐·劉餗《惰唐嘉話》卷中:“[李勣]今若即發者,我死後可親任之,如遲疑顧望,便當殺之。”
年級字:望(P2) 洋(P1) 而(P1) 嘆(P3)
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同“望洋而嘆”。
年級字:東(P1) 瞧(P3) 西(P1) 望(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劉老老只聽見咯噹咯噹的響聲,很似打鑼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
年級字:掃(P1) 墓(P3) 望(P2) 喪(P5)
掃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指酷吏必當有惡報,指日可待。
語出《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嚴延年遷河南太守,其母從東海來,欲從延年臘,到洛陽,適見奏報引決囚人。母大驚,謂延年曰:“我不自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東歸,掃除墓地耳!”後歲餘,延年果敗。
年級字:德(P4) 隆(P3) 望(P2) 重(P1)
《晉書·會稽文孝王道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羣僚皆應盡敬。”
年級字:人(P1) 微(P2) 望(P2) 輕(P2)
宋·岳飛《奏乞罷制置使職事狀》:“竊念臣人微望輕,難任斯職。”
年級字:望(P2) 風(P1) 希(P2) 旨(P2)
《三國志·魏書·杜畿傳》:“近司隸校尉孔羨闢大將軍狂悖之弟,而有司嘿爾,望風希旨,甚於受屬。”
年級字:入(P1) 井(P2) 望(P2) 天(P1)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年級字:公(P1) 才(P1) 公(P1) 望(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年級字:望(P2) 風(P1) 希(P2) 指(P2)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恕傳》:“近司隸校尉孔羨闢大將軍狂悖之弟,而有司默爾,望風希指,甚於受屬。”
年級字:德(P4) 隆(P3) 望(P2) 尊(P3)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年級字:東(P1) 望(P2) 西(P1) 觀(P2)
《再生緣》第十一回:“這邊受專心等,東望西觀只候臨。”
年級字:懸(P5) 懸(P5) 而(P1) 望(P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五:“吾憐君而相贈,豈望報乎?君可速歸,恐尊嫂懸懸而望也。”
年級字:名(P2) 德(P4) 重(P1) 望(P2)
年級字:不(P1) 負(P3) 眾(P3) 望(P2)
年級字:眾(P3) 望(P2) 所(P2) 歸(P3)
眾望:眾人的希望;歸:歸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眾的信任。
《晉書·列傳三十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宋·陳亮《复陸伯壽》:“舍試揭榜,伏承遂釋褐於崇化堂前,眾望所歸,此選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氣為之光鮮。”
年級字:望(P2) 風(P1) 捕(P2) 影(P2)
《朱子全書》:“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
年級字:重(P1) 望(P2) 高(P1) 名(P2)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一·臺省互改》:“唯顧涇陽憲臣以銓郎救辛總憲外謫,後再入吏部,最爲創見,然重望高名,終不得志而去。”
年級字:望(P2) 子(P1) 成(P1) 龍(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教育、育兒、期望。
家長要有望子成龍的願望,更要有培養和教育孩子成材的行動。
年級字:望(P2) 秋(P1) 先(P2) 零(P3)
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弱,經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言》:“松柏之姿,經霜猶茂。臣蒲柳之質,望秋先零,受命之異也。”
年級字:道(P1) 相(P1) 望(P2)
《左傳·昭公二年》:“宮室茲侈,道殣相望。” 漢·劉向《新序·善謀下》:“相攻擊十年,兵凋民勞,百姓空虛,道殣想望,槥車相屬,寇盜滿山,天下搖動。”
年級字:望(P2) 風(P1) 承(P4) 旨(P2)
年級字:望(P2) 表(P2) 知(P1) 裏(P1)
年級字:望(P2) 塵(P2) 追(P1) 跡(P2)
年級字:功(P1) 高(P1) 望(P2) 重(P1)
明·孫梅錫《琴心記·相如受世》:“將軍不必怨悵,你功高望重,不久自明。”
年級字:遲(P2) 回(P1) 觀(P2) 望(P2)
《清史稿·李森先傳》:“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葛亮臣,一經懲創,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爲戒耳。”
年級字:望(P2) 息(P1) 心(P1)
《南史·何點傳》:“豫章王嶷命駕造點,點從後門遁去。司徒竟陵王子良聞之,曰:‘豫章王尚,吾當望岫息心。’”
年級字:昂(P4) 首(P1) 望(P2) 天(P1)
仰起頭,望着天。喻指眼光向上,作風浮泛,不肯放下架子、深入基層。
清·歸莊《王大癡像贊》:“昂其首,睅其目,舉觴而望青天者,是爲王大癡。”
年級字:權(P5) 重(P1) 望(P2) 崇(P3)
年級字:望(P2) 風(P1) 而(P1) 降(P2)
風:蹤影。降:投降。看見敵人的影子便繳械投降。形容軍隊毫無士氣。
年級字:極(P2) 目(P1) 遠(P1) 望(P2)
三國·魏·王朗《與許靖書》:“子雖在裔土,想亦極目而迥望,側耳而遐聽,延頸而鶴立也。”
年級字:亥(P0) 豕(P0) 相(P1) 望(P2)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一》:“吳興淩氏諸刻,急於成書射利,又慳於倩人編摩,其間亥豕相望,何怪其然?”
年級字:望(P2) 塵(P2) 不(P1) 及(P2)
年級字:望(P2) 塵(P2) 莫(P2) 及(P2)
莫:不;及:趕上。望見前面騎馬的人走過揚起的塵土而不能趕上。比喻遠遠落在後面。
《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後漢書·趙諮傳》:“令敦煌曹暠,諮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諮不爲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
年級字:登(P1) 高(P1) 望(P2) 遠(P1)
《呂氏春秋·順說》:“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年級字:望(P2) 眼(P1) 將(P3) 穿(P1)
年級字:望(P2) 梅(P2) 閣(P4) 老(P1)
年級字:望(P2) 文(P1) 生(P1) 義(P3)
文:文字,指字面;義:意義。不瞭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
清·張之洞《輶軒語·語學》:“空談臆說,望文生意。”
年級字:望(P2) 眼(P1) 欲(P5) 穿(P1)
唐·白居易《寄微之》詩:“白頭吟處變,青眼望中穿。”宋·楊萬里《晨炊橫塘橋酒家小窗》詩:“飢望炊煙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帘。”
年級字:望(P2) 影(P2) 揣(P4) 情(P2)
年級字:望(P2) 梅(P2) 止(P1) 渴(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畫餅充飢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年級字:望(P2) 息(P1) 心(P1)
遙望山巒巍峨而塵念隨之平息。多指遁世隱居。亦喻知難而止息。
南朝·樑·吳均《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年級字:倚(P5) 閭(P0) 望(P2) 切(P2)
閭:古代里巷的門。靠在里巷的門口向遠處殷切地望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心情十分殷切。亦作“倚閭而望”、“倚門而望”、“倚門倚閭”、“倚門之望”、“倚門而望”、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親老多病,倚閭望切,屢屢寄信前來叫卑職回去。”
年級字:獲(P5) 隴(P0) 望(P2) 蜀(P1)
《後漢書·岑彭傳》載:東漢初年,隗器和公孫述分別割據於隴、蜀兩地,光武帝劉秀使岑彭等率軍攻打隗器所佔的西城、上邽兩地,並在給岑彭的信中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年級字:大(P1) 旱(P2) 望(P2) 雲(P1)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年級字:遙(P3) 遙(P3) 在(P1) 望(P2)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鴝鵒之巢,遠哉遙遙。”
年級字:喜(P1) 出(P1) 望(P2) 外(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喜從天降、大喜過望意想不到的喜事。
喜: 喜悦、喜慶。
出: 超出、出乎意料。
望: 期望、希望。
外: 內外、界外。
遇到意料不到的好事而特別喜悦。
宋.蘇軾〈與李之儀書〉:「契闊八年,豈謂復有見日?漸近中原,辱書尤數,喜出望外。」
《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桂生喜出望外,做夢也想不到此。接銀在手,不覺屈膝下拜。」
年級字:望(P2) 風(P1) 撲(P2) 影(P2)
比喻做事沒有把握,沒有目標。也比喻毫無根據地盲目尋求。
年級字:望(P2) 而(P1) 生(P1) 畏(P4)
《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年級字:犀(P2) 牛(P1) 望(P2) 月(P1)
《關尹子·五鑑》:“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年級字:望(P2) 塵(P2) 靡(P0) 及(P2)
年級字:望(P2) 聞(P2) 問(P1) 切(P2)
中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年級字:望(P2) 斷(P3) 白(P1) 雲(P1)
《新唐書·狄仁傑傳》:“親在河陽,仁杰在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
年級字:大(P1) 失(P2) 所(P2) 望(P2)
年級字:鷹(P2) 望(P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崔生鷹覷鶻望,去門縫裏一瞧,那笑的卻是一個女孩兒,約有十六歲。”
年級字:道(P1) 高(P1) 望(P2) 重(P1)
鄭觀應《與青城山人書》:“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張大同,聯合世界異同之民族,組織全球統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綱,必以道德爲本。”
年級字:望(P2) 塵(P2) 拜(P2) 伏(P4)
年級字:意(P1) 出(P1) 望(P2) 外(P1)
年級字:極(P2) 目(P1) 迥(P6+) 望(P2)
三國·魏·王朗《與許靖書》:“子雖在裔土,想亦極目而迥望,側耳而遐聽,延頸而鶴立。”
年級字:肩(P3) 背(P1) 難(P2) 望(P2)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七卷:“則尤簪纓世胄,肩背難望者矣!”
年級字:望(P2) 衡(P4) 對(P1) 宇(P4)
衡:用橫木做門,引伸爲門;宇:屋檐下,引伸爲屋。形容住處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司馬德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歡情自接。”
年級字:遲(P2) 徊(P5) 觀(P2) 望(P2)
劉揆一《黃興傳記》:“主張國內軍事當局,乘日本大隈內閣遲徊觀望之時,及早自動,以武力收回青島。”
年級字:陟(P0) 瞻(P0) 望(P2)
陟:登、升;岵:有草木的山。指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
《詩經·魏風·陟岵》:“陟彼枯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年級字:遲(P2) 疑(P3) 觀(P2) 望(P2)
清·李漁《比目魚·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該速速抽身,爲什麼還要遲疑觀望?”
年級字:門(P1) 閭(P0) 之(P2) 望(P2)
《戰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年級字:望(P2) 風(P1) 而(P1) 遁(P0)
年級字:望(P2) 帝(P3) 啼(P4) 鵑(P4)
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爲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爲杜鵑鳥,啼聲悽切。後常指悲哀悽慘的啼哭。
元·關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裏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年級字:資(P2) 深(P2) 望(P2) 重(P1)
宋·蘇軾《答試館職人啓》:“非獨使之業廣而材成,抑將待其資深而望重。”
年級字:望(P2) 屋(P1) 而(P1) 食(P1)
年級字:大(P1) 喜(P1) 過(P1) 望(P2)
過:超過;望:希望。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漢書·黥布傳》:“出就舍,張御食飲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年級字:想(P1) 望(P2) 丰(P3) 采(P1)
年級字:想(P1) 望(P2) 風(P1) 褱(P0)
年級字:不(P1) 負(P3) 衆(P3) 望(P2)
年級字:望(P2) 其(P2) 項(P3) 背(P1)
清·汪琬《與周處士書》:“言論之超卓雄偉,真有與詩書六藝相表裏者,非後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項也。”
年級字:望(P2) 文(P1) 生(P1) 訓(P3)
不瞭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同“望文生義”。
年級字:東(P1) 西(P1) 望(P2)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程相公此時兩隻眼睛不夠使的,正在東睃西望,又聽得那爲吆喝:‘吃酪罷!好乾酪哇!’”
年級字:才(P1) 望(P2) 高(P1) 雅(P3)
《舊唐書·陸象先傳》:“陸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所及。”
年級字:德(P4) 尊(P3) 望(P2) 重(P1)
《東周列國志》第七五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獻上良馬,以備驅馳之用。”
年級字:守(P2) 望(P2) 相(P1) 助(P1)
守望:防守瞭望。爲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禍,鄰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年級字:望(P2) 風(P1) 響(P2) 應(P2)
望:看。風:風聲。看到對方有什麼舉動,就積極響應。
年級字:望(P2) 門(P1) 投(P3) 止(P1)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
年級字:德(P4) 高(P1) 望(P2) 重(P1)
《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羣僚皆應盡敬。”
年級字:一(P1) 望(P2) 無(P2) 邊(P1)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在鄱陽湖旁邊的一座大山上,太陽剛剛出來,把一望無邊的湖水照得金光閃閃。”
年級字:引(P2) 首(P1) 以(P1) 望(P2)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新五代史·唐臣傳·郭崇韜》:“況今大號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年級字:瞻(P0) 望(P2) 諮(P4) 嗟(P0)
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諮嗟。”
年級字:止(P1) 渴(P3) 望(P2) 梅(P2)
清·孫雨林《皖江血·拒敵》:“止渴望梅,究有何益,此誠吾黨大不幸了!”
年級字:有(P1) 負(P3) 衆(P3) 望(P2)
年級字:望(P2) 而(P1) 卻(P2) 步(P1)
卻步:不敢前進,向後退。形容事物可怕或討厭,使人一看就往後退縮。
秦牧《象和蟻的童話》:“凡這一切,都很可能使某一部分有條件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望而卻步。”
年級字:年(P1) 高(P1) 望(P2) 重(P1)
鄒韜奮《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而且不僅知識青年的自由安全毫無保障,甚至年高望重爲中外人士所敬佩的馬寅初先生,也……”
年級字:佔(P3) 風(P1) 望(P2) 氣(P1)
明沈德符《野獲編·言事·言官一言之失》:“壬辰以外察原任去官,四君者……真實可惜;其他佔風望氣,詈夷爲跖,自棄名教者,固不可勝數矣。”
年級字:一(P1) 望(P2) 而(P1) 知(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清·李綠園《歧路燈》:“又說了一回話,大約言語甜俗,意味粗淺,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年級字:望(P2) 風(P1) 披(P2) 靡(P0)
披靡:草木隨風倒伏。草一遇到風就倒伏了。比喻軍隊毫無鬥志,老遠看到對方的氣勢很盛,沒有交鋒就潰散了。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應風披靡,吐芳揚烈。”《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粟。”
年級字:遷(P5) 延(P4) 顧(P3) 望(P2)
年級字:一(P1) 望(P2) 無(P2) 際(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形容景色非常遼闊。
《老殘遊記.第一回》:「朝東觀看,只見海中白浪如山,一望無際。」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四回:「一望無際,似有千里之遙。」
年級字:枯(P2) 苗(P1) 望(P2) 雨(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寡君望蹇先生之臨,如枯苗望雨。”
年級字:戴(P3) 盆(P2) 望(P2) 天(P1)
頭上頂着盆子看天。比喻行爲和目的相反,願望不可能達到。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以爲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家室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
年級字:望(P2) 雲(P1) 之(P2) 情(P2)
《新唐書·狄仁傑傳》:“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
年級字:出(P1) 人(P1) 望(P2) 外(P1)
宋·葉適《高夫人墓誌銘》:“每族裏計較家事,極爲退懦卑約,示若無有,人或頗忽易,逮其一旦張豐大,出人望外數等,人皆驚不意,以爲何術能然,直以爲勉強然爾;至其久無不然。”
年級字:望(P2) 屋(P1) 以(P1) 食(P1)
年級字:望(P2) 天(P1) 打(P1) 卦(P1)
詞性:形容詞
無聊、無所事事、呆望著重天空打發時間,無聊。
望天: 遠望天空。
打卦: 占卦。
年級字:肩(P3) 背(P1) 相(P1) 望(P2)
年級字:大(P1) 眼(P1) 望(P2) 小(P1) 眼(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衆人大眼望小眼,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
年級字:騎(P2) 鶴(P2) 望(P2) 揚(P2) 州(P3)
比喻欲集做官、發財、成仙於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年級字:可(P1) 望(P2) 不(P1) 可(P1) 即(P1)
即:接近。能望見,但達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還不能實現的事物。
唐·宋之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明·劉基《登臥龍山寫懷二十八韻》:“白雲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年級字:大(P1) 旱(P2) 望(P2) 雲(P1)
雲霓:下雨的徵兆。好象大旱的時候盼望寸水一樣。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年級字:可(P1) 望(P2) 而(P1) 不(P1) 可(P1) 即(P1)
能望見,但達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還不能實現的事物。
唐·宋之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明·劉基《登臥龍山寫懷二十八韻》:“白雲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年級字:可(P1) 望(P2) 而(P1) 不(P1) 可(P1) 求(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可望而不可及隨手可得指可以望見,但沒有希望可以得到。
「可望」眼睛可以望見的距離。
「而不可」但不可以
「求」祈求、強求。
年級字:可(P1) 望(P2) 而(P1) 不(P1) 可(P1) 及(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可望而不可求隨手可得指可以望見,但無法接近。
「可望」眼睛可以望見的距離。
「而不可」但不可以。
「及」到達,遙不可及。
郭沫若《月蝕》:「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們的鼓聲透過了幾千萬重的黑幕,傳達到我耳裏來了!」
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
年級字:這(P1) 山(P1) 望(P2) 着(P2) 那(P1) 山(P1) 高(P1)
比喻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環境不滿意,老認爲別的工作、別的環境更好。
清·李光庭《鄉萬解頤·地部》:“若這山看着那山高,畔援歆羨之詞也。”
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
年級字:這(P1) 山(P1) 望(P2) 著(P2) 那(P1) 山(P1) 高(P1)
比喻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環境不滿意,老認為別的工作、別的環境更好。
清·李光庭《鄉萬解頤·地部》:“若這山看着那山高,畔援歆羨之詞也。”
dōng xiàng ér wàng bù jiàn xī qiáng
年級字:東(P1) 向(P1) 而(P1) 望(P2) ,(P1) 不(P1) 見(P1) 西(P1) 牆(P2)
《呂氏春秋·去尤》:“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