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曾(P2)
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 曾 céng
〈副〉
(1) (形聲。從八,從曰。本義未明。副詞。用來加強語氣)
(2) 過去發生過——表示有過某些行為或情況 [once]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唐· 白居易《憶江南》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又如:曾不(不曾);幾年前我曾見過他一面;我曾去過杜坪鄉
(4) 已經 [already]——表示動作行為已經進行。如:似曾相識
詞性變化
◎ 曾 céng
〈形〉
(1) 通“層”。重疊 [overlapped]
有虞之王,燒曾藪,斬群害,以為民利。 ——《管子·輕重戊》
大廈曾架,擬於崑崙。 ——《淮南子·本經》
盪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2) 另見 zēng
常用詞組
曾幾何時 曾經 曾經滄海
基本詞義
◎ 曾 zēng
〈形〉
(1) 重。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係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grandchildren and great-grandparents]
自此而曾焉。 ——清· 洪亮吉《治平篇》
曾元時不分。
計高曾之時。
視高曾之時。
高曾時為一戶者。
(2) 又如:曾翁(稱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孫和玄孫)
(3) 謙詞。猶“末” [I]
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 ——《左傳》
(4) 又如:曾臣(末臣)
(5) 高舉的樣子 [high]
[鳳皇]曾逝萬仞之上。 ——劉安《淮南子·覽冥》
詞性變化
◎ 曾 zēng
〈動〉
(1) “增”的本字。增加 [increase]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下子》
曾欷歔餘鬱邑兮。 ——《楚辭·離騷》
(2) 又如:曾思(反复思考);曾折(曾撓。屈曲貌);曾益(增加,增強);曾巢(在高物上架巢);曾逝(高飛遠去)
◎ 曾 zēng
〈副〉
(1) 乃,竟 [actually]
曾不若孀妻弱子。 ——《列子·湯問》
曾不能疾走。 ——《戰國策·趙策》
曾不慘然。 ——清· 黃宗羲《原君》
長曾不盈寸。 ——明· 魏學《核舟記》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2) 表示相承,相當於“則”、“是”、“就” [then]
我曾無閭里之聞,窮巷之知者何?——《淮南子》
(3) 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 [what]。如:曾奈(怎奈)
◎ 曾 zēng
〈名〉
(1) 姓
(2) 另見 céng
【姓氏】
年級字:曾(P2) 母(P1) 投(P3) 杼(P6+)
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爲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年級字:曾(P2) 無(P2) 與(P2) 二(P1)
晉·劉琨《勸進表》:“億兆攸歸,曾無與二。”《晉書·解系孫旂等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衆望攸歸,曾無與二。”
年級字:似(P3) 曾(P2) 相(P1) 識(P2)
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年級字:曾(P2) 不(P1) 慘(P3) 然(P2)
年級字:曾(P2) 經(P1) 滄(P5) 海(P1)
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裏。
《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爲水。”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年級字:曾(P2) 幾(P1) 何(P1) 時(P1)
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
年級字:曾(P2) 參(P3) 殺(P4) 人(P1)
《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年級字:得(P1) 未(P1) 曾(P2) 有(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