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ēng
年級字:更(P1)
詞性:副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甲骨文從「丙」從「攴」,「丙」為聲符,下半部「攴」像手執著一條鞭。以鞭打的懲處使人改變的含義。
行為改變: 更改、更正、更生、自力更生。
外形改變: 更衣、更新、更換、更替。
程度改變: 更加、更好、更易、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更壞、更差、更難。
【量詞】古時夜間計時單位: 五更、更時、更鼓。
【姓氏】戰國時魏國有更羸。
《說文》:「改也。从攴丙聲。」
唐.王維〈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唐.元稹〈估客樂〉詩:「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
《左傳.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漢書.卷六一.張騫李廣利傳.張騫》:「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宋.陸游〈春夜讀書感懷〉詩:「悲哉白髮翁,世事已飽更。」
《史記.卷三○.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於都內。」
《淮南子.詮言訓》:「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
五代十國.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詩:「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宋.孫光憲〈更漏子.聽寒更〉詞:「聽寒更,聞遠雁,半夜蕭娘深院。」
gēng zhèng
Gèng jù
Gèng tòng
年級字:更(P1) 痛(P2)
詞性:助詞
更:愈加,更加。
痛:痛苦,悲傷。愈加痛苦,更加悲傷。
gèng jìn
gèng xiǎn
gèng hēi
gēng tì
gèng jìn
gēng gǎi
gèng xiàng
年級字:更(P1) 像(P1)
詞性:連詞
強調更加像似某一種人物或事物。常應用於【遞進複句】。
gèng nóng
gèng xiǎo
Gèng xiōng
gèng yuàn
gēng xīn
年級字:更(P1) 新(P1)
詞性:動詞
革新1. 革新,除舊佈新
祖國面貌日日更新
萬象更新2. 使精神上煥然一新
更新觀念,陶冶情操
3. 舊的去了,新的來到
漁船在不斷更新
必須更新工廠裡的設備
gèng bǐ
gēng huàn
gèng gāo
年級字:更(P1) 高(P1)
詞性:形容詞
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增高。
例如:小明長期參加跳繩運動,他比同齡的同學明顯長得更高。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程度上比原來的改變得進一步增高。
例子: 下了一天雨,竹園內的竹長得更高。
gèng nán
Gèng huài
gèng kǔv
gèng shǎo
年級字:更(P1) 少(P1)
詞性:形容詞
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減少。
例如:小明雖然在上次校際短跑比賽獲得冠軍,在今次校內比賽中他遇到更少的對手。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程度上比原改變得進一步減少。
例子:
下了一天雨,路上的行人更少。
gēng shēn
Gèng rè
年級字:更(P1) 熱(P2)
詞性:形容詞
1.受很多人普遍歡迎、關注的。
例:做了廣告,輿論會更熱。
2.溫度更高
例:四月的時候氣溫才二十四度,已經覺得熱。到六月時,大概會更熱。
gēng wú
gèng shì
Gèng hé
gèng hóng
gèng shèng
gèng zhòng
Yào gèng
chū gèng
chéng gèng
Gèng xū
wǔ gēng
Gèng xǐ
gèng hé
dìng gēng
年級字:定(P1) 更(P1)
詞性:名詞
舊時晚上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
gèng wéi
Gèng shén
gēng shì
gèng zhí
gèng jí
ɡènɡ yīng
gèng shū
Gèng jiān
jiāng gèng
gèng duō
年級字:更(P1) 多(P1)
詞性:形容詞
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增多。
例如:小明雖然在上次校內短跑比賽獲得冠軍,但在校際比賽中他遇到更加多強勁的對手。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程度上比原改變得進一步增加。
例子:
下了一天雨,路旁出現了更多積水。
sāngēng
gèng hǎo
年級字:更(P1) 好(P1)
詞性:形容詞,形容詞
比原來的、 比其他的、 比想像中中、 比預期中好。
zuò gèng
Huà gèng
biàn gēng
gèng què
gèng dà
年級字:更(P1) 大(P1)
詞性:形容詞
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增大。
例如:爸爸買了一台新車,行李箱的容積比以前更大。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計量程度上比原改變得進一步增大。
例子: 他的腳跟的紅腫因為沒有好好休息,今天腫起的部份變得更大。
gèng fēng
gēng yī
年級字:更(P1) 衣(P1)
詞性:動詞
易服,
换衣1.更換衣服
例:是日,武帝起更衣, 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 --《史記.外戚世家.衛皇后》
請更衣
2.避諱語。指去廁所大小便
例: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資治通鑑》
3.成年
例:到了更衣之年
gèng jiā
年級字:更(P1) 加(P1)
加倍,
尤其,
愈加,
越發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改變。
例如:小明雖然在上次校內短跑比賽獲得冠軍,但在校際比賽中他遇到更加強勁的對手。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程度上比原改變得進一步增加或減少。
例子:
1. 下了一天雨,路更加難走了。
2. 她健康恢復之後更加漂亮了。
年級字:更(P1) 深(P2) 人(P1) 靜(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師曰:‘更深人靜,共伊商量。’”
年級字:三(P1) 更(P1) 半(P1) 夜(P2)
《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樑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爲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年級字:灑(P4) 心(P1) 更(P1) 始(P2)
年級字:與(P2) 民(P1) 更(P1) 始(P2)
更始:重新開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採取某些重大措施。後比喻改革舊狀。
《莊子·盜跖》:“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漢書·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鑑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年級字:朝(P3) 更(P1) 暮(P5) 改(P2)
早晨剛改過,晚上又變了。形容主意不定,一會兒一個樣。亦作“朝更夕改”。
年級字:厲(P3) 精(P2) 更(P1) 始(P2)
厲:振作,奮勉;更始:除舊佈新。振奮精神,進行革新。
《漢書·宣帝紀》:“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
年級字:更(P1) 名(P2) 改(P2) 姓(P3)
年級字:改(P2) 姓(P3) 更(P1) 名(P2)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爲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明·無名氏《鬧銅臺》楔子:“則今日辭別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離水鄉。”
年級字:黑(P1) 更(P1) 半(P1) 夜(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有好差使就派了別人;這樣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沒良心的忘八羔子!”
年級字:三(P1) 老(P1) 五(P1) 更(P1)
《禮記·文王世子》:“遂設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樂記》:“食三老五更於大學。”
年級字:熬(P4) 更(P1) 守(P2) 夜(P2)
《人民文學》1977年1第一期:“總理經常熬更守夜,廢寢忘食地工作。”
年級字:深(P2) 更(P1) 半(P1) 夜(P2)
《宋史·趙昌言傳》:“時鹽城副使陳象輿與昌言善,知制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皆昌言同年,四人者,旦夕會昌年之第。京師爲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年級字:改(P2) 而(P1) 更(P1) 張(P2)
《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年級字:更(P1) 待(P3) 干(P1) 罷(P2)
年級字:歲(P2) 序(P2) 更(P1) 新(P1)
年級字:更(P1) 闌(P0) 人(P1) 靜(P2)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闌:將盡;人靜:沒有人的吵雜聲,一片寂靜。夜已很深,沒有人聲,一片寂靜。
宋·蔡絛《西清詩話》引楊鸞詩:“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蟻子又成團;每到更深人靜後,定來頭人咬楊鸞。”
年級字:故(P1) 更(P1) 新(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夫人之所以懼者,非朝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譬之昨死而今生,須從此滌故更新;再一餒,則不可爲矣。”
年級字:夜(P2) 靜(P2) 更(P1) 闌(P0)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現如今是阿誰,忙出去問真實,則見他氣丕丕的斜倚着門兒立。”
年級字:更(P1) 勝(P2) 一(P1) 籌(P5)
詞性:形容詞
「勝」勝利、勝任、優秀。
「籌」籌碼。用來計算數量的器具,或籌劃、計劃。
比原來更強、更優秀一點。
年級字:更(P1) 僕(P4) 難(P2) 終(P2)
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凡此之類,更僕難終。”
年級字:更(P1) 弦(P4) 改(P2) 轍(P0)
明·宋濂《諭安南國詔》:“揆於大義,必討無赦。如或更弦改轍,擇日臤親賢命而立之,庶幾可贖前罪。”
年級字:勵(P3) 精(P2) 更(P1) 始(P2)
《漢書·宣帝紀》:“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
年級字:連(P1) 更(P1) 曉(P4) 夜(P2)
年級字:更(P1) 姓(P3) 改(P2) 物(P1)
《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年級字:更(P1) 難(P2) 僕(P4) 數(P2)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年級字:萬(P2) 象(P1) 更(P1) 新(P1)
萬象:宇宙間一切景象;更:變更。事物或景象改換了樣子,出現了一番新氣象。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時節,萬物更新,正該鼓舞另立起來纔好。”
年級字:半(P1) 夜(P2) 三(P1) 更(P1)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這船上是什麼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年級字:寒(P2) 灰(P2) 更(P1) 然(P2)
《隋書·於仲文傳》:“伏願垂泣辜之恩,降雲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錄涓滴之功,則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勝區區之至,謹冒死以聞。”
年級字:日(P1) 異(P3) 月(P1) 更(P1)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三》:“文字之變,日異月更,不可窮詰。”
年級字:連(P1) 更(P1) 星(P1) 夜(P2)
年級字:更(P1) 唱(P1) 疊(P4) 和(P1)
明·宋濂《寄和右丞溫迪罕詩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疊和者,爲何如耶?”
年級字:更(P1) 僕(P4) 難(P2) 數(P2)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後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年級字:更(P1) 深(P2) 夜(P2) 靜(P2)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夜已很深,沒有一點聲響。形容夜深處於一片寂靜之中。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
年級字:自(P1) 力(P1) 更(P1) 生(P1)
更生:再次獲得生命,比喻振興起來。指不依賴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把事情辦好。
聞一多《組織民衆與保衛大西南》:“我們人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強起來了。”
年級字:更(P1) 進(P1) 一(P1) 竿(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年級字:解(P2) 弦(P4) 更(P1) 張(P2)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年級字:歷(P2) 精(P2) 更(P1) 始(P2)
年級字:夜(P2) 靜(P2) 更(P1) 深(P2)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現如今是阿誰,忙出去問真實,則見他氣丕丕的斜倚着門兒立。”
年級字:更(P1) 唱(P1) 迭(P0) 和(P1)
①彼此唱和。②指相互以詩詞酬答。③指互相呼應配合。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當年邀遊,更唱迭和,赴曲隨流。”清·錢泳《履園叢話·園林·逸園》:“太史之女曰蘊玉者,自號生香居士,亦能詩,與在山更唱迭和。”
年級字:更(P1) 長(P1) 夢(P3) 短(P2)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更長:指漫漫長夜;夢短:指睡眠不踏實,極易醒。形容思緒煩亂,很難入眠。
明·胡文煥《羣音類選〈清腔類·步步嬌〉》:“可憐正淒涼正眠,冷清清把紗窗半掩,更長夢短使人愁悶添。”
年級字:除(P2) 舊(P2) 更(P1) 新(P1)
年級字:更(P1) 僕(P4) 難(P2) 盡(P3)
梁啓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上篇:“如奈端因蘋實墜地而悟吸力之理;瓦特因沸水蒸騰而悟汽機之理;如此類者,更僕難盡。”
年級字:漏(P3) 盡(P3) 更(P1) 闌(P0)
漏: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更:夜間計時單位。喻指夜深之時。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直等的漏盡更闌,街衢靜悄。”
年級字:難(P2) 更(P1) 僕(P4) 數(P2)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後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年級字:更(P1) 令(P2) 明(P1) 號(P2)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年級字:改(P2) 弦(P4) 更(P1) 張(P2)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年級字:連(P1) 更(P1) 徹(P4) 夜(P2)
年級字:更(P1) 弦(P4) 易(P2) 轍(P0)
《明史·潘塤傳》:“今春秋已盛,更弦易轍,此其時也。”
年級字:少(P1) 不(P1) 更(P1) 事(P1)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
年級字:死(P3) 骨(P2) 更(P1) 肉(P1)
猶起死回生。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年級字:矯(P4) 國(P1) 更(P1) 俗(P2)
《戰國策·齊策六》:“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作“矯國更俗”。司馬貞索隱:“矯正國事,改更弊俗也。”
年級字:更(P1) 上(P1) 一(P1) 層(P3) 樓(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持續進步。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後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績再提高一步。
祝福語。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qiáng zhōng gèng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
年級字:強(P2) 中(P1) 更(P1) 有(P1) 強(P2) 中(P1) 手(P1)
明·周楫《西湖二集·俠女散財殉節》:“列位看官,你道強中更有強中手,丫環之中,尚有……頂天立地之人
bǎi chǐ gān tóu gèng jìn yī bù
年級字:百(P1) 尺(P1) 竿(P2) 頭(P1) ,(P1) 更(P1) 進(P1) 一(P1) 步(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
祝福語。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xíng bù gēng míng zuò bù gǎi xìng
年級字:行(P1) 不(P1) 更(P1) 名(P2) ,(P1) 坐(P1) 不(P1) 改(P2) 姓(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