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ēng
年級字:更(P1)
詞性:副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甲骨文從「丙」從「攴」,「丙」為聲符,下半部「攴」像手執著一條鞭。以鞭打的懲處使人改變的含義。
行為改變: 更改、更正、更生、自力更生。
外形改變: 更衣、更新、更換、更替。
程度改變: 更加、更好、更易、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更壞、更差、更難。
【量詞】古時夜間計時單位: 五更、更時、更鼓。
【姓氏】戰國時魏國有更羸。
《說文》:「改也。从攴丙聲。」
唐.王維〈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唐.元稹〈估客樂〉詩:「自茲相將去,誓死意不更。」
《左傳.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漢書.卷六一.張騫李廣利傳.張騫》:「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
宋.陸游〈春夜讀書感懷〉詩:「悲哉白髮翁,世事已飽更。」
《史記.卷三○.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於都內。」
《淮南子.詮言訓》:「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
五代十國.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詩:「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宋.孫光憲〈更漏子.聽寒更〉詞:「聽寒更,聞遠雁,半夜蕭娘深院。」
gèng hēi
gèng kǔv
gèng shǎo
年級字:更(P1) 少(P1)
詞性:形容詞
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減少。
例如:小明雖然在上次校際短跑比賽獲得冠軍,在今次校內比賽中他遇到更少的對手。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程度上比原改變得進一步減少。
例子:
下了一天雨,路上的行人更少。
Gèng shén
dìng gēng
年級字:定(P1) 更(P1)
詞性:名詞
舊時晚上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
gèng dà
年級字:更(P1) 大(P1)
詞性:形容詞
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增大。
例如:爸爸買了一台新車,行李箱的容積比以前更大。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計量程度上比原改變得進一步增大。
例子: 他的腳跟的紅腫因為沒有好好休息,今天腫起的部份變得更大。
gèng nán
Gèng xū
gèng shū
Gèng rè
年級字:更(P1) 熱(P2)
詞性:形容詞
1.受很多人普遍歡迎、關注的。
例:做了廣告,輿論會更熱。
2.溫度更高
例:四月的時候氣溫才二十四度,已經覺得熱。到六月時,大概會更熱。
Gèng jù
wǔ gēng
biàn gēng
gèng gāo
年級字:更(P1) 高(P1)
詞性:形容詞
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增高。
例如:小明長期參加跳繩運動,他比同齡的同學明顯長得更高。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程度上比原來的改變得進一步增高。
例子: 下了一天雨,竹園內的竹長得更高。
gèng shì
gēng shēn
gèng hóng
Gèng xǐ
gèng jìn
gèng jí
gēng shì
gèng zhòng
gèng shèng
gèng yuàn
gèng xiǎn
gèng hǎo
年級字:更(P1) 好(P1)
詞性:形容詞,形容詞
比原來的、 比其他的、 比想像中中、 比預期中好。
Gèng tòng
年級字:更(P1) 痛(P2)
詞性:助詞
更:愈加,更加。
痛:痛苦,悲傷。愈加痛苦,更加悲傷。
ɡènɡ yīng
gēng xīn
年級字:更(P1) 新(P1)
詞性:動詞
革新1. 革新,除舊佈新
祖國面貌日日更新
萬象更新2. 使精神上煥然一新
更新觀念,陶冶情操
3. 舊的去了,新的來到
漁船在不斷更新
必須更新工廠裡的設備
gèng fēng
Gèng jiān
gēng tì
gēng yī
年級字:更(P1) 衣(P1)
詞性:動詞
易服,
换衣1.更換衣服
例:是日,武帝起更衣, 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 --《史記.外戚世家.衛皇后》
請更衣
2.避諱語。指去廁所大小便
例: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資治通鑑》
3.成年
例:到了更衣之年
gèng duō
年級字:更(P1) 多(P1)
詞性:形容詞
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增多。
例如:小明雖然在上次校內短跑比賽獲得冠軍,但在校際比賽中他遇到更加多強勁的對手。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程度上比原改變得進一步增加。
例子:
下了一天雨,路旁出現了更多積水。
sāngēng
gèng zhí
Yào gèng
jiāng gèng
gèng xiǎo
gèng xiàng
年級字:更(P1) 像(P1)
詞性:連詞
強調更加像似某一種人物或事物。常應用於【遞進複句】。
gèng wéi
gèng hé
gēng zhèng
Gèng huài
gèng nóng
gèng què
gèng jìn
gèng bǐ
chéng gèng
zuò gèng
gēng gǎi
Huà gèng
Gèng xiōng
chū gèng
gēng wú
gèng jiā
年級字:更(P1) 加(P1)
加倍,
尤其,
愈加,
越發1. 表示比較兩者或多者同一性能或特質,在計量的程度上有遞進式的改變。
例如:小明雖然在上次校內短跑比賽獲得冠軍,但在校際比賽中他遇到更加強勁的對手。
2. 因發生了一些變化,程度上比原改變得進一步增加或減少。
例子:
1. 下了一天雨,路更加難走了。
2. 她健康恢復之後更加漂亮了。
gēng huàn
Gèng hé
年級字:黑(P1) 更(P1) 半(P1) 夜(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有好差使就派了別人;這樣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沒良心的忘八羔子!”
年級字:更(P1) 僕(P4) 難(P2) 數(P2)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後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年級字:更(P1) 勝(P2) 一(P1) 籌(P5)
詞性:形容詞
「勝」勝利、勝任、優秀。
「籌」籌碼。用來計算數量的器具,或籌劃、計劃。
比原來更強、更優秀一點。
年級字:灑(P4) 心(P1) 更(P1) 始(P2)
年級字:朝(P3) 更(P1) 暮(P5) 改(P2)
早晨剛改過,晚上又變了。形容主意不定,一會兒一個樣。亦作“朝更夕改”。
年級字:半(P1) 夜(P2) 三(P1) 更(P1)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這船上是什麼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年級字:更(P1) 弦(P4) 易(P2) 轍(P0)
《明史·潘塤傳》:“今春秋已盛,更弦易轍,此其時也。”
年級字:改(P2) 姓(P3) 更(P1) 名(P2)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爲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明·無名氏《鬧銅臺》楔子:“則今日辭別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離水鄉。”
年級字:更(P1) 進(P1) 一(P1) 竿(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年級字:更(P1) 令(P2) 明(P1) 號(P2)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年級字:改(P2) 弦(P4) 更(P1) 張(P2)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年級字:更(P1) 唱(P1) 疊(P4) 和(P1)
明·宋濂《寄和右丞溫迪罕詩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疊和者,爲何如耶?”
年級字:與(P2) 民(P1) 更(P1) 始(P2)
更始:重新開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採取某些重大措施。後比喻改革舊狀。
《莊子·盜跖》:“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漢書·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鑑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年級字:更(P1) 闌(P0) 人(P1) 靜(P2)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闌:將盡;人靜:沒有人的吵雜聲,一片寂靜。夜已很深,沒有人聲,一片寂靜。
宋·蔡絛《西清詩話》引楊鸞詩:“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蟻子又成團;每到更深人靜後,定來頭人咬楊鸞。”
年級字:三(P1) 老(P1) 五(P1) 更(P1)
《禮記·文王世子》:“遂設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樂記》:“食三老五更於大學。”
年級字:夜(P2) 靜(P2) 更(P1) 深(P2)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現如今是阿誰,忙出去問真實,則見他氣丕丕的斜倚着門兒立。”
年級字:更(P1) 僕(P4) 難(P2) 終(P2)
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凡此之類,更僕難終。”
年級字:歷(P2) 精(P2) 更(P1) 始(P2)
年級字:矯(P4) 國(P1) 更(P1) 俗(P2)
《戰國策·齊策六》:“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作“矯國更俗”。司馬貞索隱:“矯正國事,改更弊俗也。”
年級字:歲(P2) 序(P2) 更(P1) 新(P1)
年級字:更(P1) 難(P2) 僕(P4) 數(P2)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年級字:夜(P2) 靜(P2) 更(P1) 闌(P0)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現如今是阿誰,忙出去問真實,則見他氣丕丕的斜倚着門兒立。”
年級字:更(P1) 深(P2) 人(P1) 靜(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師曰:‘更深人靜,共伊商量。’”
年級字:解(P2) 弦(P4) 更(P1) 張(P2)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年級字:更(P1) 姓(P3) 改(P2) 物(P1)
《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年級字:更(P1) 名(P2) 改(P2) 姓(P3)
年級字:厲(P3) 精(P2) 更(P1) 始(P2)
厲:振作,奮勉;更始:除舊佈新。振奮精神,進行革新。
《漢書·宣帝紀》:“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
年級字:寒(P2) 灰(P2) 更(P1) 然(P2)
《隋書·於仲文傳》:“伏願垂泣辜之恩,降雲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錄涓滴之功,則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勝區區之至,謹冒死以聞。”
年級字:漏(P3) 盡(P3) 更(P1) 闌(P0)
漏: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更:夜間計時單位。喻指夜深之時。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直等的漏盡更闌,街衢靜悄。”
年級字:更(P1) 弦(P4) 改(P2) 轍(P0)
明·宋濂《諭安南國詔》:“揆於大義,必討無赦。如或更弦改轍,擇日臤親賢命而立之,庶幾可贖前罪。”
年級字:難(P2) 更(P1) 僕(P4) 數(P2)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說不完,一件一件說就需要很長時間,即使中間換了人也未必能說完。後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數也數不過來。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年級字:故(P1) 更(P1) 新(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夫人之所以懼者,非朝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譬之昨死而今生,須從此滌故更新;再一餒,則不可爲矣。”
年級字:更(P1) 唱(P1) 迭(P0) 和(P1)
①彼此唱和。②指相互以詩詞酬答。③指互相呼應配合。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當年邀遊,更唱迭和,赴曲隨流。”清·錢泳《履園叢話·園林·逸園》:“太史之女曰蘊玉者,自號生香居士,亦能詩,與在山更唱迭和。”
年級字:更(P1) 長(P1) 夢(P3) 短(P2)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更長:指漫漫長夜;夢短:指睡眠不踏實,極易醒。形容思緒煩亂,很難入眠。
明·胡文煥《羣音類選〈清腔類·步步嬌〉》:“可憐正淒涼正眠,冷清清把紗窗半掩,更長夢短使人愁悶添。”
年級字:連(P1) 更(P1) 星(P1) 夜(P2)
年級字:更(P1) 深(P2) 夜(P2) 靜(P2)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夜已很深,沒有一點聲響。形容夜深處於一片寂靜之中。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
年級字:更(P1) 僕(P4) 難(P2) 盡(P3)
梁啓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上篇:“如奈端因蘋實墜地而悟吸力之理;瓦特因沸水蒸騰而悟汽機之理;如此類者,更僕難盡。”
年級字:除(P2) 舊(P2) 更(P1) 新(P1)
年級字:萬(P2) 象(P1) 更(P1) 新(P1)
萬象:宇宙間一切景象;更:變更。事物或景象改換了樣子,出現了一番新氣象。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時節,萬物更新,正該鼓舞另立起來纔好。”
年級字:更(P1) 待(P3) 干(P1) 罷(P2)
年級字:深(P2) 更(P1) 半(P1) 夜(P2)
《宋史·趙昌言傳》:“時鹽城副使陳象輿與昌言善,知制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皆昌言同年,四人者,旦夕會昌年之第。京師爲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年級字:勵(P3) 精(P2) 更(P1) 始(P2)
《漢書·宣帝紀》:“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
年級字:三(P1) 更(P1) 半(P1) 夜(P2)
《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樑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爲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年級字:自(P1) 力(P1) 更(P1) 生(P1)
更生:再次獲得生命,比喻振興起來。指不依賴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把事情辦好。
聞一多《組織民衆與保衛大西南》:“我們人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強起來了。”
年級字:熬(P4) 更(P1) 守(P2) 夜(P2)
《人民文學》1977年1第一期:“總理經常熬更守夜,廢寢忘食地工作。”
年級字:連(P1) 更(P1) 曉(P4) 夜(P2)
年級字:日(P1) 異(P3) 月(P1) 更(P1)
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三》:“文字之變,日異月更,不可窮詰。”
年級字:死(P3) 骨(P2) 更(P1) 肉(P1)
猶起死回生。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年級字:連(P1) 更(P1) 徹(P4) 夜(P2)
年級字:少(P1) 不(P1) 更(P1) 事(P1)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
年級字:改(P2) 而(P1) 更(P1) 張(P2)
《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年級字:更(P1) 上(P1) 一(P1) 層(P3) 樓(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持續進步。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後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績再提高一步。
祝福語。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qiáng zhōng gèng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
年級字:強(P2) 中(P1) 更(P1) 有(P1) 強(P2) 中(P1) 手(P1)
明·周楫《西湖二集·俠女散財殉節》:“列位看官,你道強中更有強中手,丫環之中,尚有……頂天立地之人
bǎi chǐ gān tóu gèng jìn yī bù
年級字:百(P1) 尺(P1) 竿(P2) 頭(P1) ,(P1) 更(P1) 進(P1) 一(P1) 步(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
祝福語。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xíng bù gēng míng zuò bù gǎi xìng
年級字:行(P1) 不(P1) 更(P1) 名(P2) ,(P1) 坐(P1) 不(P1) 改(P2) 姓(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