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年級字:時(P1)
詞性:名詞,量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從「日」,「日」字象太陽之形。
從「寺」,嗣 - 後代子孫承繼的法規、制度。
按日出日落之間有次序定律的分段: 時、時間、時光。
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指定時間: 準時、按時。
忘記時間: 誤時、過時、失時。
過去多年: 古時、古代、歷史。
過去時間: 當時、那時、往時。
比賽活動: 計時。
經常性的: 時常。
非經常性的: 隨時、有時、不定時、有時候。
機會: 時機、時勢。
洽當的: 適時、合時。
不洽當的: 時不我與。
現在進行的: 當時、時下、時務、時事、時局、時勢、時裝、此時、這時。
文句有法則: 詩七言律詩。
手持法則、掌握: 持。
對人有禮、有序: 待。
心有依賴、依仗: 恃。
古時記載的曆法: 農曆、陰曆。
現代記載的曆法: 西曆、陽曆。
古時的記時單位:
共分十二個「時辰」,每兩小時一個「時辰」,以「十二地支」作紀錄單位。
「十二地支」的順序,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
深夜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為「子時」。
中午十一點至一點為「午時」。
【量詞】現代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 - 「時鐘」或「小時」: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
一「小時」為六十「分鐘」。
一「分鐘」為六十「秒鐘」。
十五「分鐘」為一「刻鐘」。
三十「分鐘」為「半小時」或「半個鐘」
七天為「一星期」或「一週」。
每「月」是三十天或三十一天。
二「月」只有二十八天,「潤年」二月有二十九天。
三個「月」為一「季」。
十二個「月」為一「年」,六個月便是「半年」。
每四「月」有一個「潤年」。
一百個「年」為一「世紀」,五十年便是「半個世紀」。
統稱: 時間、時候。
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一段短時間:短期、短暫、臨時。
一段長時間:長期、長久、長遠。
一段不長不段時間:中期。
【姓氏】明代有時大彬。
《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
《三國演義.第七回》:「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
《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wù shí
dùn shí
bào shí
年級字:報(P2) 時(P1)
詞性:動詞
報出時間,提醒人們當刻是什麽時分。古時用人力敲鐘或銅鑼。到了現代,時鐘可設整點報時、半點報時。鬧鐘更可選擇特定時間報時。電臺和電視臺也會定點用人聲報時。
zhǔn shí
lì shí
duō shí
shā shí
shī shí
zhī shí
年級字:之(P2) 時(P1)
詞性:代詞
文言文字詞「之」- 的。
「之時」- 指一段相關的時間、時代或時刻。
bùshí
Shí suí
bù shí
年級字:不(P1) 時(P1)
詞性:副詞
1. 不適時;不合時。
2. 隨時;臨時。
3. 時時。經常不斷地。
4. 不及時。
5. 不善。
yínshí
年級字:寅(P6+) 時(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黎明、早晨、日旦十二時辰。
古時十二時晨的「寅」時,即現代的凌晨三時到五時。傳説正是天光之際,是老虎最活躍的時候。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干。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
【時辰】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共十二時辰。
【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共十二生肖。
【五行】 金、木、水、火、土,共五種基本物質元素。
zhàn shí
xū shí
shí bào
jiù shí
年級字:舊(P2) 時(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口語以前、過去過去的時候;從前;昔時
例:著我舊時裳。 --《樂府詩集.陌上桑》
例:舊時茅店社林邊。 --宋. 辛棄疾《西江月》
例:舊時欄楯。 --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yī shí
年級字:一(P1) 時(P1)
詞性:形容詞,量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偶爾,
偶然,
暫時常常,
持久,
時常1. 一個季度。
2. 一個時期。
3. 一代;當代。
4. 一個時辰。
5. 暫時;一會兒。
6. 謂難得的時機或時刻。
7. 即時,立刻。
8. 突然;偶然。
9. 同時,一齊。
10.猶一旦。
shí zhí
年級字:時(P1) 值(P2)
詞性:名詞
市價 時價1.值日。
例:《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榭鎮妖》:“﹝ 吳君 ﹞又飛符一道,逕差時值功曹送至雨師處投下。”
2.猶時價,一定時間內的價格。
例: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目前米價既貴,將來夏春之際時值益昂,小民必艱粒食。”
3.指音符或休止符的長度,亦指一個音發出後所佔有的實際時間。
例:洪深《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三:“重讀的字音,時值自然較長。” 陳原《社會語言學》4·6:“所謂增加時值就是念得慢一些,念得重一些,念得響一些。”
dāng shí
liàn shí
zhè shí
zàn shí
Shí jīng
shí shí
shí pèng
shí zhōng
年級字:時(P1) 鐘(P2)
詞性:名詞
能報時的鐘;在規則的時間間隔內生成脈衝的同步器件。
shí jú
Zhōng shí
shí qī
cháng shí
shà shí
年級字:霎(P6+) 時(P1)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一會兒,
片刻極短促的時間。
《西遊記.第三回》:「霎時收了法像,將寶貝還變做個繡花針兒,藏在耳內。」
féng shí
年級字:逢(P4) 時(P1)
詞性:動詞
遇上好時運。
例:生不逢時。
唐權德輿《奉和張僕射朝天行》:“逢時自是山出雲,獻可還同石投水。” 明唐順之《丹陽別王道思》詩之三:“書生多落魄,羨子最逢時。”
chū shí
cǐ shí
shí guāng
sì shí
年級字:四(P1) 時(P1)
詞性:名詞
1.指四季;一年四季的農時;一日的朝、晝、夕、夜。見《易·恒》:“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2.一個時間。十二時之後第四個小時。
shí rèn
nián shí
年級字:年(P1) 時(P1)
1. 當年,往年時節。
2. 歲月;年代。
3. 方言。去年。
4. 指曆法的年月時日。
5. 年頭,年份。
shí biǎo
cān shí
shí máo
年級字:時(P1) 髦(P0)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摩登,
時興,
流行,
入時過時形象、合潮流、時尚。
時 : 時尚、時代。
髦 : 英髦、髧彼兩髦。
衣藉合潮流、入時。
打扮時尚。
《後漢書.卷六.孝順帝紀.贊曰》:「孝順初立,時髦允集。」
wù shí
年級字:務(P3) 時(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suí shí
shí yùn
年級字:時(P1) 運(P3)
詞性:名詞
1.古人迷信,認為人一生的吉凶遭際均由命運決定,並通過時間的運轉表現出來,稱為時運。2.謂時光流轉,節序變化
3.當時的運數;一時的運氣
chénshí
年級字:辰(P2) 時(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食時,
早食十二時辰。
古時十二時辰的第五個時辰,即現代的早上七時至九時:傳説這是 「羣龍行雨」時候,所以名為食時。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干。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
【時辰】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共十二時辰。
【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共十二生肖。
【五行】 金、木、水、火、土,共五種基本物質元素。
fǎng shí
shí zhuāng
xián shí
shí cháng
shí jī
shí duàn
年級字:時(P1) 段(P2)
詞性:名詞
時間段,指數據匯總顯示的時期或天數。如果以週為時段,則按週時段匯總所有相關的數據。一般認為,以週為時段是有效的運行MRP所允許的最大可能的時段。例:鑽石獨播劇場獲得同時段最受歡迎獎第一名。
xiǎo shí
年級字:小(P1) 時(P1)
詞性:量詞
小: 一小節、一小段。
時: 時間。
地球自轉為一天,一天的長度的量度單位是24小時,每一小時分為60分鐘。
shí shàng
shí chén
年級字:時(P1) 辰(P2)
詞性:名詞
時候,
時刻,
時間泛指時刻或時間。
十二個時辰: 古時計時的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按次序排列: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dìng shí
年級字:定(P1) 時(P1)
準時,
按時隨時1.按規定時間點火的或定時爆炸的2.具有一個有目的的時滯動作,不論操作力強度的大小,遲延時間是大體相同的,尤其用於繼電器
3.確定時間
4.按時,按照確定的時間
shí kōng
shèng shí
tóng shí
yè shí
mǎoshí
年級字:卯(P6+) 時(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日出,
又名日始、破曉、旭日十二時辰。
古時十二時辰的第四個時辰,即現代的凌時五時至早上七時:這是破曉時段,太陽漸漸升起,兔子也就開始出動。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干。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
【時辰】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共十二時辰。
【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共十二生肖。
【五行】 金、木、水、火、土,共五種基本物質元素。
jià shí
shí lìng
hé shí
yǒu shí
shí zhēn
shíchɑ̄
年級字:時(P1) 差(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時: 時間、時鐘。
差: 差別、差距。
兩處不同地方的時間差距。
兩地時間的差距。
jí shí
shí yí
zǐ shí
年級字:子(P1) 時(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夜半、子夜、中夜。深夜時間
子: 孩子、兒子。
時: 時間、時辰。
古時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即現代的晚上十一時至明天零晨一時:這時老鼠最活躍,繁殖力特強,所以名為子時。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干。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
【時辰】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共十二時辰。
【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共十二生肖。
【五行】 金、木、水、火、土,共五種基本物質元素。
jié shí
年級字:節(P1) 時(P1)
詞性:動詞
謂按照一定的時間來伺候。時,通“ 伺 ”。
例:唐韓愈《故幽州節度判官贈給事中清河張君墓誌銘》:“君弟復,亦進士。佐汴宋,得疾,變易喪心,驚惑不常。君得閒,即自視衣褥薄厚,節時其飲食,而匕筯進養之。”
xiàn shí
jí shí
shí shì
年級字:時(P1) 事(P1)
詞性:名詞
時事新聞、新聞【常見詞組】
時代的重大事情。也泛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事情;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報導的消息。
píng shí
rù shí
chǒushí
年級字:丑(P3) 時(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雞鳴、荒雞。十二時辰。
【時間】古時十二時辰的「丑」時,即現代的凌晨一時到三時。古代的農夫是在這個時間起牀,準備我在天亮到田裏工作前要吃飽的飼料。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干。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
【時辰】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共十二時辰。
【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共十二生肖。
【五行】 金、木、水、火、土,共五種基本物質元素。
fēng shí
年級字:峰(P3) 時(P1)
詞性:名詞
峰時(Tmax) 達到峰濃度所需的時間稱達峰時間(簡稱峰時),它取決於吸收速率和消除速率.通常吸收速率都大於消除速率,因而對峰時影響較大
jiè shíc
shí ér
年級字:時(P1) 而(P1)
表示不定時地重複發生;疊用,表示不同的現像在一定時間內交替發生。
shí shì
年級字:時(P1) 勢(P3)
詞性:名詞
當時的情勢或趨勢。
例:英雄造時勢。
時勢造英雄。
迫於時勢,他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呂氏春秋·察今》
shí wù
年級字:時(P1) 務(P3)
詞性:名詞
1.當前的重大事情或例:客觀形勢
不識時務
2.指農事
例:民不廢時務
3.時候
例:五月正是農忙時務
4.時俗,風俗
例:這廝壞了風俗,傷了時務
yòu shí
hé shí
年級字:何(P1) 時(P1)
詞性:代詞,副詞
1. 什麼時候。表示疑問。如:天下何时太平?
2. 什麼時候。表示時間難以確定。如:不知何時,被壓著一塊大石。
shí jié
年級字:時(P1) 節(P1)
詞性:名詞
季節,
時令,
節令1.季節;時令。如:清明時節;秋收時節。
2.時候。
shì shí
fèi shí
àn shí
年級字:案(P2) 時(P1)
詞性:形容詞
按時。按照約定或規定的時間。
例: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只要請先生指定一個日期及時間(下午),我當案時在內山書店相候。”
shí kè
年級字:時(P1) 刻(P2)
光陰,
時候,
時期,
時辰1. 特定的時間
2. 指具體的某一時間
3. 經常;每時每刻
Shí hóu
shí jiān
gǔ shí
年級字:古(P1) 時(P1)
詞性:形容詞
古代現代,
現時1. 古代的時候。
2. 往已久的時代。參考:
1.《史記·孝武本紀》:「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
2. 南朝 宋 鮑照《擬行路難》詩之一 :「不見栢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3. 唐 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4. 唐 白居易《登村東古塚》詩:「低古時塚,上有牛羊道。」
lín shí
shí dài
年級字:時(P1) 代(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紀元、世紀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
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 指一生中的某個時期。
shí chí
年級字:時(P1) 遲(P2)
詞性:形容詞
說時遲,那時快: 意指事情發生的速度不是記敘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shí hòu
年級字:時(P1) 候(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光陰,
功夫,
歲月,
工夫,
時分,
時刻,
時期,
時辰,
時間,
期間時間。
時: 時間。
候: 時節、氣候。
某事發生的時間, 事情、過程或情況經過的時間。
《公羊傳.莊公二十二年》:「冬,公如齊納幣。」
漢.何休.解詁:「凡婚禮皆用鴈,取其知時候。」
年級字:量(P2) 時(P1) 度(P2) 力(P1)
年級字:良(P1) 時(P1) 吉(P1) 日(P1)
美好的時辰,吉利的日子。後常用以稱宜於成親的日子。同“良辰吉日”。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新道臺擇了接印日期,頒了紅諭出去,到了良時吉日,便具了朝衣朝冠,到衙門接印。”
年級字:濟(P4) 世(P1) 匡(P0) 時(P1)
清·黃宗羲《黎眉郭公傳》:“錯綜今古,嘗懷濟世匡時之略,運會不偶。”
年級字:及(P2) 時(P1) 行(P1) 樂(P2)
漢樂府《西門行》詩:“夫爲樂,爲樂當及時。”《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爲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年級字:曠(P5) 日(P1) 累(P3) 時(P1)
宋·曾鞏《爲人後議》:“今世議者紛紛,至於曠日累時,不知所決者,蓋由不考於禮,而率其私見也。”
年級字:十(P1) 二(P1) 時(P1) 辰(P2)
詞性:名詞
時段、時間時間
古時計時的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按次序排列: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三國演義》第五九回:「相談有一個時辰,方回馬而別,各自歸寨。」
年級字:黃(P1) 金(P1) 時(P1) 代(P2)
指人一生中最爲寶貴的時期。也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鍊自己》:“人從十五歲至三十歲,是黃金時代。”
年級字:矯(P4) 時(P1) 慢(P2) 物(P1)
矯時,矯正時俗。慢,傲慢。指對現實不滿,態度傲慢。
《後漢書·彌衡傳》:“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
年級字:時(P1) 不(P1) 我(P1) 待(P3)
我待:“待我”的倒裝,等待我。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
年級字:良(P1) 時(P1) 美(P1) 景(P2)
唐·楊炯《送幷州旻上人詩序》:“良時美景,始雲蒸而電激;臨水登山,忽風流而雨散。”
年級字:甘(P2) 分(P2) 隨(P3) 時(P1)
元·無名氏《誶範叔》楔子:“常則是半生忙不遂,我平生志,居陋巷甘分隨時。”
年級字:運(P3) 轉(P2) 時(P1) 來(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至境界不順,希冀運轉時來,偶一推算,此亦人情之常,即使推算不準,亦屬無傷。”
年級字:遭(P3) 時(P1) 定(P1) 製(P3)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崔駰傳》:“故聖人執權,遭時定製,步驟之差,各有云設。”李賢注:“遭遇其時而定法制,不循於舊也。”
年級字:順(P2) 天(P1) 應(P2) 時(P1)
順:順從。應:適應。時:時機。指上要遵從天命,下要適應時機。
年級字:適(P3) 當(P2) 其(P2) 時(P1)
年級字:匡(P0) 時(P1) 濟(P4) 世(P1)
匡:糾正。濟:救助。挽救動盪的局勢。使其轉危爲安。
《後漢書·荀淑傳》:“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
年級字:祥(P2) 風(P1) 時(P1) 雨(P1)
年級字:時(P1) 移(P2) 俗(P2) 易(P2)
《淮南子·齊俗訓》:“時移則俗易。”漢·劉向《說苑·雜言》:“今夫世異則事變,事變則時移,時移則俗易。”
年級字:一(P1) 時(P1) 半(P1) 刻(P2)
元·吳昌齡《張天師》:“吾今用你壇前仗劍等待,休錯吾一時半刻。”
年級字:時(P1) 來(P1) 運(P3) 轉(P2)
清·姬文《市聲》第十七回:“阿大利時來運來,首先挑着糞擔,到租界出糞。”
年級字:遭(P3) 逢(P4) 時(P1) 會(P1)
鄭振鐸《論武俠小說》:“於是,國字號的東西,又蜂然的遭逢時會,一時並起。”
年級字:利(P2) 時(P1) 及(P2) 物(P1)
年級字:憫(P5) 時(P1) 病(P2) 俗(P2)
宋·曾鞏《答李訟書》:“足下自稱有憫時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年級字:生(P1) 不(P1) 逢(P4) 時(P1)
年級字:時(P1) 乖(P3) 運(P3) 乖(P3)
明·範受益《尋親記·告借》:“念奴家時乖運乖,告求人出於無奈。”
年級字:遜(P4) 誌(P5) 時(P1) 敏(P3)
《尚書·說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年級字:遭(P3) 時(P1) 不(P1) 偶(P3)
元·許衡《時務五事·爲君難·任賢》:“遭時不偶,務自韜晦。”
年級字:違(P6) 時(P1) 絕(P4) 俗(P2)
《後漢書·獨行傳·範冉》:“冉好違時絕俗,爲激詭之行。”
年級字:識(P2) 時(P1) 達(P1) 務(P3)
年級字:時(P1) 清(P1) 海(P1) 宴(P3)
《敦煌曲子詞·獻忠心》:“時清海宴定風波,恩光六塞,瑞氣遍山坡。”
年級字:適(P3) 時(P1) 應(P2) 務(P3)
年級字:獨(P4) 步(P1) 一(P1) 時(P1)
《晉書·陸喜傳》:“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言論慷慨,冠乎終古。”《宣和畫譜》卷十一:“論者謂熙獨步一時,雖年老落筆益壯,如隨其年貌焉。”
年級字:趨(P4) 時(P1) 奉(P3) 勢(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年級字:憤(P4) 時(P1) 疾(P2) 俗(P2)
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同“憤世嫉俗”。
《明史·姜士昌傳》:“居恆憤時疾俗,欲以身挽之。”
年級字:過(P1) 時(P1) 黃(P1) 花(P1)
黃花:菊花。重陽節後的菊花。比喻過了時的或失去意義的事物。
年級字:工(P1) 餘(P4) 之(P2) 時(P1)
詞性:名詞
指工作下班之後的時間,例如: 週末(一般是星期六、星期日)。
年級字:盛(P2) 極(P2) 一(P1) 時(P1)
清·方東樹《劉悌堂詩集序》:“劉氏名弗耀於遠,而其說盛行一時。”
年級字:不(P1) 違(P6) 農(P2) 時(P1)
年級字:運(P3) 拙(P5) 時(P1) 艱(P3)
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便似班定遠在玉門關,空學的兵書戰策,爭奈運拙時艱,淹留在此去住無門。”
年級字:四(P1) 時(P1) 之(P2) 氣(P1)
本指一年四季的氣象,後以“備四時之氣”喻指人的氣度弘遠。
年級字:一(P1) 時(P1) 伯(P2) 仲(P4)
清·吳蘭馨《絳蘅秋·秋社》:“看這怡蕉客所作諸詩,可的是一時伯仲呢!”
年級字:身(P1) 不(P1) 遇(P2) 時(P1)
年級字:玩(P1) 時(P1) 貪(P3) 日(P1)
年級字:失(P2) 時(P1) 落(P2) 勢(P3)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若不是我失時落勢,怎生的便攬禍招危。”
年級字:不(P1) 時(P1) 之(P2) 須(P4)
宋·蘇軾《後赤壁賦》:“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年級字:日(P1) 治(P2) 時(P1) 期(P2)
詞性:名詞
臺灣日據時期,為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後,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香港也有過一段短暫的時期為日本所佔領,也稱日治時期。
年級字:起(P1) 居(P2) 無(P2) 時(P1)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起居無時,惟適之安。”
年級字:與(P2) 時(P1) 消(P1) 息(P1)
指事物無常,隨時間的推移而興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
《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後漢書·孔融傳》:“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行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者也。”
年級字:一(P1) 時(P1) 之(P2) 權(P5)
《韓非子·難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淮南子·人間訓》:“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雍季之言,萬世之利也,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後萬世之利哉!’”
年級字:切(P2) 中(P1) 時(P1) 病(P2)
切:切合;中:恰好對上;病:害處。指發表的言論正好擊中當時社會的弊病。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王彥光》:“彥光時主麗水簿,慨然上疏陳十弊,皆切中時病。”
年級字:時(P1) 來(P1) 運(P3) 旋(P3)
本來處境不利,遇到機會,命運開始好轉。同“時來運轉”。
明·王玉峯《焚香記·相決》:“問何年是你的運來時旋?”
年級字:有(P1) 志(P2) 無(P2) 時(P1)
《後漢書·趙歧傳》:“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
年級字:阿(P2) 時(P1) 趨(P4) 俗(P2)
惲代英《再復畢幾庵書》:“故辦雜誌者,當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之耳。”
年級字:時(P1) 移(P2) 世(P1) 異(P3)
年級字:小(P1) 時(P1) 了(P1) 了(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年級字:吉(P1) 日(P1) 良(P1) 時(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一回:“宋江揀了吉日良時,焚一爐香,鳴鼓聚衆,都到堂上。”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子牙對懼留孫曰:‘命土行孫乘今日吉日良時,與鄧小姐成親,何如?’”
年級字:名(P2) 噪(P5) 一(P1) 時(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國師閱文偶誤》:“婁上王辰玉、松江董元宰入都,名噪一時。”
年級字:曾(P2) 幾(P1) 何(P1) 時(P1)
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
年級字:風(P1) 雨(P1) 時(P1) 若(P3)
《書·洪範》:“曰肅,時雨若……曰聖,時風若。”孔傳:“君行敬,則時雨順之。”
年級字:時(P1) 移(P2) 世(P1) 易(P2)
年級字:傳(P2) 誦(P4) 一(P1) 時(P1)
魯迅《洋服的沒落》:“這故事頗爲傳誦一時……不過其中是帶一點反對革命的意味的。”
年級字:切(P2) 中(P1) 時(P1) 弊(P5)
切:切合;中:恰好對上;弊:害處。指發表的言論正好擊中當時社會的弊病。
丁一嵐《不單是爲了紀念》:“這些雜文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中時弊而又短小精煉、妙趣橫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支持。”
年級字:匡(P0) 時(P1) 濟(P4) 俗(P2)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於正道。
唐·元稹《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漢徵極諫而文學稍進,匡時濟俗,罔不率繇。”
年級字:通(P3) 時(P1) 達(P1) 務(P3)
年級字:誑(P0) 時(P1) 惑(P5) 衆(P3)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陳蕃傳》:“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衆,誣污鬼神乎?”
年級字:田(P1) 月(P1) 桑(P4) 時(P1)
南朝齊·蕭子良《諫射雉啓》:“且田月向登,桑時告至。”
年級字:適(P3) 俗(P2) 隨(P3) 時(P1)
年級字:天(P1) 行(P1) 時(P1) 氣(P1)
行:流行;時:季節,氣候;氣:疫氣,疾病。因氣候不正常而引起的流行病。
《千金方》:“凡冬月,忽有大熱之時;夏月,忽有大涼之時,皆勿受之,有患天行時氣者,皆由犯此也。”
年級字:動(P1) 不(P1) 失(P2) 時(P1)
時:時宜,時機。行動不失時機。指不做不切合時宜的事。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機。”
年級字:時(P1) 日(P1) 曷(P0) 喪(P5)
語出《書·湯誓》“有衆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孔傳:“衆下相率爲怠情,不與上和合,比桀於日,曰:‘是日何時喪,我與汝俱亡!’欲殺身以喪桀。”
年級字:時(P1) 無(P2) 再(P1) 來(P1)
宋·邵雍《不再吟》:“春無再至,花無再開;人無再少,時無再來。”
年級字:時(P1) 異(P3) 勢(P3) 殊(P3)
年級字:時(P1) 移(P2) 世(P1) 變(P2)
唐·白居易《唐淮南節度使李公家廟碑銘序》:“朝當晏駕,時移世變,遂出掾高要,佐潯陽。”
年級字:運(P3) 開(P1) 時(P1) 泰(P4)
明·梁辰魚《浣紗記·宴臣》:“臺殿風微,山河氣轉,欣逢運開時泰。”
年級字:荒(P2) 時(P1) 暴(P4) 月(P1)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鬥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年級字:時(P1) 隱(P4) 時(P1) 現(P1)
明·袁宏道《廣莊·人間世》:“子房當烹狗藏弓之世,時隱時現,托赤松以自保。”
年級字:時(P1) 不(P1) 我(P1) 與(P2)
我與:“與我”的倒裝;與:等待。時間不會等待我們的。嗟嘆時機錯過,追悔不及。
年級字:敬(P2) 授(P4) 人(P1) 時(P1)
指將曆法付予百姓,使知時令變化,不誤農時。後以之指頒佈曆書。亦作“敬授民時”。
《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蔡沉集傳:“人時,謂耕穫之候”。《史記·五帝本紀》引作“敬授民時”。
年級字:時(P1) 隱(P4) 時(P1) 見(P1)
隱:隱沒。見:同“現”;出現。有時隱沒,有時出現。遠處事物忽明忽暗。
年級字:運(P3) 旺(P4) 時(P1) 盛(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我說你們放了他回去走走罷,你們斷不依我的話,如今只等他請出個運旺時盛的人來才罷。”
年級字:一(P1) 時(P1) 千(P1) 載(P3)
宋·秦觀《代回呂吏部啓》:“恭維某官望重本朝,才高當世,一時千載,韋平之遇已稀;四世五公,袁楊之興未艾。”
年級字:時(P1) 代(P2) 廣(P2) 場(P2)
詞性:名詞
一個代表了市中心或商業購物中心的大樓名稱。最先在美國紐約,後來在世界各地也帶,例如:中國香港、重慶.
年級字:時(P1) 來(P1) 運(P3) 來(P1)
本來處境不利,遇到機會,命運開始好轉。同“時來運轉”。
清·姬文《市聲》第十七回:“阿大利時來運來,首先挑着糞擔,到租界出糞。”
年級字:赫(P0) 一(P1) 時(P1)
宋·王安石《上杜學士書》:“雖將相大臣,氣勢烜赫,上所尊寵……一有罪過,糾詰按治。”
年級字:決(P2) 不(P1) 待(P3) 時(P1)
指對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後而立即執行。封建時代處決死囚多在秋後,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處決,故謂。
年級字:因(P1) 時(P1) 制(P2) 宜(P3)
《淮南子·氾論訓》:“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也。”
年級字:隨(P3) 時(P1) 隨(P3) 地(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清·週中孚《鄭堂札記》卷一:「遊山詩有時地之異宜,隨時隨地,設色佈景,否者皆陳言也。」
年級字:賞(P4) 不(P1) 逾(P6) 時(P1)
年級字:一(P1) 時(P1) 半(P1)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人生死則在一時半晌。你叫我斷了金波綠釀,卻不等閒的虛度時光。”
年級字:隨(P3) 地(P1) 隨(P3) 時(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年級字:千(P1) 歲(P2) 一(P1) 時(P1)
猶千載一時。一千年纔有這麼一個時機。形容機會極其難得。
年級字:時(P1) 望(P2) 所(P2) 歸(P3)
《晉書·阮籍傳》:“卿時望所歸,今欲屈卿同受顧託。”
年級字:時(P1) 運(P3) 亨(P0) 通(P3)
年級字:與(P2) 時(P1) 偕(P0) 行(P1)
年級字:待(P3) 時(P1) 而(P1) 動(P1)
年級字:玩(P1) 日(P1) 時(P1)
清·譚嗣同《興算學議·瀏陽興算學記》附錄《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其質地不近不能造就,及玩日愒時並無門徑,應避賢路,兼重既稟,若是者去;規避不與者,亦即開缺。”
年級字:順(P2) 時(P1) 隨(P3) 俗(P2)
年級字:不(P1) 時(P1) 之(P2) 需(P3)
不時:不是預定的時間。說不定什麼時候會出現的需要。
宋·蘇軾《後赤壁賦》:“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年級字:一(P1) 時(P1) 三(P1) 刻(P2)
清·李漁《凰求鳳·夥媒》:“機緣湊,把愁腸暫丟,便難成,也一時三刻展眉頭。”
年級字:日(P1) 許(P1) 多(P1) 時(P1)
年級字:權(P5) 時(P1) 制(P2) 宜(P3)
年級字:積(P3) 時(P1) 累(P3) 日(P1)
許地山《〈空山靈雨〉弁言》:“在睡着時,偶得趾離過愛,引領我到回憶之鄉,過那遊離的日子,更不得不隨醒隨記,積時累日,成此小冊。”
年級字:時(P1) 異(P3) 事(P1) 殊(P3)
殊:不同;差異。時間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樣。意思是事物隨着時間改變而發生變化。亦作“時異勢殊”。
年級字:逢(P4) 時(P1) 遇(P2) 節(P1)
時:季節;節:節氣。遇到四季節令。指過年過節的時候。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方纔老爹說的,他是個告命夫人,到家請會畫的替他追個像,把鳳冠補服畫起來,逢時遇節,供在家裏。”
年級字:時(P1) 和(P1) 歲(P2) 豐(P3)
四時和順,五穀豐收。用以稱頌太平盛世。同“時和年豐”。
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見時和歲豐,雨雪應時,輒喜不自勝,舉酒以屬羣臣。”
年級字:時(P1) 舉(P2) 盈(P4)
絀:不足、不夠。盈:有餘、多餘。當衰敗之時,而強作奢侈之事。盈,通“贏”。同“時絀舉贏”。
清·呂留良《與董方白書》:“度所費不下數千金,時絀舉盈,極爲民害。”
年級字:運(P3) 乖(P3) 時(P1) 蹇(P0)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三回:“這是弟子運乖時蹇,異事非常。”
年級字:命(P3) 蹇(P0) 時(P1) 乖(P3)
蹇:一足偏廢,引伸爲不順利;乖:不順利。指命運不濟,遭遇坎坷。這是唯心主義宿命論的觀點。
元·喬孟符《金錢記》第三折:“大古來布衣走上金鑾殿,可甚麼笙歌引至畫堂前,也是我時乖命蹇。”
年級字:時(P1) 運(P3) 不(P1) 齊(P2)
齊:同“濟”。遭遇逆境,命運不好。亦作“時運不濟”。
唐·王勃《滕王閣詩序》:“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年級字:時(P1) 和(P1) 年(P1) 豐(P3)
和:和平;年:年成;豐:盛,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詩經·小雅·華疏》:“萬物盛多,人民忠孝,則致時和年豐,故次華黍,歲豐宜黍稷也。”
年級字:時(P1) 亨(P0) 運(P3) 泰(P4)
年級字:通(P3) 時(P1) 達(P1) 變(P2)
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同“通權達變”。
年級字:一(P1) 時(P1) 之(P2) 選(P3)
《新唐書·韋抗傳》:“它所辟舉,如王維、王縉、崔殷等,皆一時選雲。”宋·曾鞏《〈范寬之奏議集〉序》:“其所引拔以言爲職者,如公,皆一時之選。”
年級字:藏(P2) 器(P2) 待(P3) 時(P1)
器:用具,引伸爲才能。比喻學好本領,等待施展的機會。
年級字:匡(P0) 國(P1) 濟(P4) 時(P1)
《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匡國濟時,除兇撥亂。”唐·李翱《卓異記·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齡初與杜如晦爲友,屬隋室喪亂,未嘗不慨然相顧,有匡國濟時之心。”
年級字:時(P1) 乖(P3) 運(P3) 拙(P5)
元·無名氏《娶小喬》頭折:“爭奈我時乖運拙難前進,幾時能夠朝帝闕受君恩。”
年級字:時(P1) 不(P1) 可(P1) 失(P2)
年級字:匡(P0) 俗(P2) 濟(P4) 時(P1)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於正道。
《宋書·明帝紀》:“王公卿尹,羣僚庶官,其有嘉謀直獻,匡俗濟時,鹹切事陳奏,無或依隱。”
年級字:雨(P1) 暘(P0) 時(P1) 若(P3)
語本《書·洪範》:“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二折:“雨暘時若在仁君,鼎鼐調和有大臣。”
年級字:哄(P3) 動(P1) 一(P1) 時(P1)
這~的事件,經過了一通空論,已經漸漸冷落了。(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
年級字:歲(P2) 時(P1) 伏(P4) 臘(P4)
歲時:一年四季;伏臘:伏日和臘日。指四季時節更換之時。
《舊唐書·張九齡傳》:“又以其弟九章,九皋爲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臘,皆得寧覲。”
年級字:與(P2) 時(P1) 推(P2) 移(P2)
唐·李白《冬夜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不凝滯於物,與時推移。”
年級字:囂(P6) 張(P2) 一(P1) 時(P1)
這幫土匪在這窮山溝也只能~,一待大軍到來,他們就會做鳥獸散了。
年級字:黃(P1) 金(P1) 時(P1) 間(P1)
《文匯報》:“黃金時間黃金節目……歡迎中外廠商特約播出廣告。”
年級字:風(P1) 行(P1) 一(P1) 時(P1)
風行:象颳風一樣流行。形容事物在一個時期內非常盛行。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回:“不是弟妄下雌黃,只怕唐兄印行的《不息齋稿》,雖然風行一時,決不能望《五丁閣稿》的項背哩!”
年級字:見(P1) 時(P1) 知(P1) 幾(P1)
年級字:冠(P5) 絕(P4) 一(P1) 時(P1)
冠絕:遙遙領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時期內超出同輩,首屈一指。
《晉書·劉聰載記》:“十王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
年級字:時(P1) 舉(P2) 贏(P5)
《史記·韓世家》:“往年秦拔宜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謂時絀舉贏。”
年級字:隨(P3) 時(P1) 施(P2) 宜(P3)
年級字:無(P2) 時(P1) 無(P2) 刻(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象掉下了一件什麼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年級字:避(P4) 跡(P2) 藏(P2) 時(P1)
唐·賈至《微子廟碑頌》:“而君崎嶇險阻,避跡藏時。”
年級字:運(P3) 拙(P5) 時(P1) 乖(P3)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五折:“也是我運拙時乖,舍死的盡心兒奈。”元·王德信《四塊玉》套曲:“莫不是你緣薄,都一般運拙時乖。”
年級字:立(P1) 時(P1) 三(P1) 刻(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1回:“有天聽了朋友一句玩笑話,便立時三刻逼我母親出去,一刻不能相容。”
年級字:乘(P2) 時(P1) 乘(P2) 勢(P3)
《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年級字:時(P1) 乖(P3) 運(P3) 舛(P0)
舛:違背,不相合。時運不順,命運不佳。指處境不順利。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不意時乖運舛,登時也就遇害。”
年級字:目(P1) 時(P1) 艱(P3)
蒿目:極目遠望;時艱:艱難的局勢。指對時事憂慮不安。
年級字:救(P3) 時(P1) 厲(P3) 俗(P2)
年級字:敬(P2) 授(P4) 民(P1) 時(P1)
指將曆法付予百姓,使知時令變化,不誤農時。後以之指頒佈曆書。同“敬授人時”。
年級字:世(P1) 異(P3) 時(P1) 移(P2)
世、時:社會、時代。異、移:不同、變化。社會變化了,時代不同了。亦作“時移世改”、“時移世異”、“時移俗易”、“時異事殊”。
年級字:時(P1) 易(P2) 世(P1) 變(P2)
晉·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年級字:猖(P6+) 獗(P6+) 一(P1) 時(P1)
猖獗:兇猛而放肆。形容壞人或反動勢力一時間顯得特別兇猛放肆。
年級字:不(P1) 合(P1) 時(P1) 宜(P3)
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年級字:揣(P4) 時(P1) 度(P2) 力(P1)
明·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書》:“不肖揣時度力,屢欲乞歸。”
年級字:遷(P5) 延(P4) 時(P1) 日(P1)
年級字:敬(P2) 時(P1) 愛(P1) 日(P1)
年級字:時(P1) 移(P2) 勢(P3) 易(P2)
清·杭世駿《質疑·諸史》:“時移勢易,踵事增華,亦不得獨罪商君矣。”
年級字:時(P1) 殊(P3) 風(P1) 異(P3)
時:時代。風:風俗。殊、異:不同。時代不同,風俗也不同。
年級字:時(P1) 運(P3) 不(P1) 濟(P4)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先對莫翁道:‘寄兒蒙公公相托,一向看牛不差。近來時運不濟,前日失了兩牛,今蹇驢又生病,寄兒看管不來。’”
年級字:不(P1) 失(P2) 時(P1) 機(P2)
失:耽誤,錯過。時機:具有時間性的機會。不錯過當前的機會。指辦事要抓住適宜的時間和有利的機會。
周恩來《關於黨的“六大”的研究》:“這時離國共分裂還有兩個月,如果……努力去做,還不失時機。”
年級字:名(P2) 震(P2) 一(P1) 時(P1)
年級字:不(P1) 識(P2) 時(P1) 務(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奉承、拍馬庇時務:當前的形勢和潮流。指不認識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後漢書·張霸傳》:“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結交,霸逡巡不答。衆人笑其不識時務。”
年級字:臨(P3) 時(P1) 演(P2) 員(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臨時: 短期或即日的聘任。
演員: 表演的人員。
年級字:時(P1) 不(P1) 再(P1) 來(P1)
時:時機。時機錯過就不會再來了。指行事不要放過時機。
《國語·越語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爲之災。”
年級字:妙(P2) 絕(P4) 時(P1) 人(P1)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
年級字:隨(P3) 時(P1) 制(P2) 宜(P3)
隨:根據;制:制訂,採取;宜:適宜的措施。根據當時的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
《晉書·周崎傳》:“州將使求援於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年級字:適(P3) 逢(P4) 其(P2) 時(P1)
年級字:識(P2) 時(P1) 通(P3) 變(P2)
年級字:時(P1) 至(P1) 運(P3) 來(P1)
南朝·宋·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年級字:運(P3) 蹇(P0) 時(P1) 乖(P3)
元·楊訥《西遊記》第四齣:“陳光蕊運蹇時乖,著王安僱咱船隻,一見他媳婦丰姿,又愛他錢財段匹,將主僕命喪江心。”
年級字:醫(P2) 時(P1) 救(P3) 弊(P5)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及唐元宗時,宰相姚元崇直奏十事,可以坐銷患害,立致昇平,惟慮至尊,未能留意。醫時救弊 ,無出於斯!”
年級字:審(P3) 時(P1) 度(P2) 勢(P3)
審:仔細研究;時:時局;度:估計;勢:發展趨勢。觀察分析時勢,估計情況的變化。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鄉試遇水火災》:“劉欲畢試以完大典,俱審時度勢,切中事理。”
年級字:名(P2) 重(P1) 一(P1) 時(P1)
名:名聲;一時:當代。一個時期內名聲很大,受到廣泛重視。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十七:“師住徑山時,名重一時,如侍郎張公子韶,狀元汪公聖錫少卿、馮公濟川俱問道。”
年級字:時(P1) 和(P1) 歲(P2)
四時和順,五穀豐收。用以稱頌太平盛世。同“時和年豐”。
《南齊書·王敬則傳》:“救民拯弊,莫過減賦。時和歲稔,尚爾虛乏,儻值水旱,寧可熟念?”
年級字:順(P2) 時(P1) 而(P1) 動(P1)
《左傳·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
年級字:應(P2) 時(P1) 對(P1) 景(P2)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應時對景,我們各賀一杯,你再說飛觴吧。”
年級字:運(P3) 移(P2) 時(P1) 易(P2)
《明史·金國鳳曹變蛟傳贊》:“金國鳳之善守,曹變蛟之力戰,均無愧良將材,然而運移時易,難於建功而易於挫敗。”
年級字:獨(P4) 步(P1) 當(P2) 時(P1)
《晉書·陸喜傳》:“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言論慷慨,冠乎終古。”
年級字:識(P2) 時(P1) 達(P1) 變(P2)
年級字:轟(P5) 動(P1) 一(P1) 時(P1)
治好了走出,沒有知道,死掉了擡出,就~了。(魯迅《馬上日記》)
年級字:生(P1) 不(P1) 遇(P2) 時(P1)
《詩經·大雅·桑柔》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記》:“吾先得榮後僇者,非智衰也;先遇明後遭險,君之易移也已矣,生不遇時,復何言哉。”
年級字:撥(P4) 亂(P2) 濟(P4) 時(P1)
《晉書·武帝紀》:“太祖皇帝撥亂濟時,扶翼劉氏,又用受命於漢。”
年級字:千(P1) 古(P1) 一(P1) 時(P1)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今天下之機杼在王,王若出兵以臨中原,天下響應,此千古一時也。”
年級字:四(P1) 時(P1) 八(P1) 節(P1)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節氣。
唐·馬總《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爲四時八節以紀育人。”唐·杜甫《短歌行贈四兄》詩:“四時八節還拘禮,女拜弟妻男拜弟。”
年級字:遵(P3) 養(P2) 時(P1) 晦(P0)
遵:遵循,按照;時:時勢;晦:隱藏。原爲頌揚周武王順應時勢,退守待時。後多指暫時隱居,等待時機。
年級字:遭(P3) 時(P1) 制(P2) 宜(P3)
《隋書·經籍志一》:“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
年級字:遵(P3) 時(P1) 養(P2) 晦(P0)
遵:遵循,按照;時:時勢;晦:隱藏。原爲頌揚周武王順應時勢,退守待時。後多指暫時隱居,等待時機。
年級字:時(P1) 日(P1)
蹉跎:時光白白過去。把時光白白地耽誤過去。指虛度光陰。
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郎君奉尊堂之命,遠來遊學,不可蹉跎時日。”
年級字:一(P1) 時(P1) 之(P2) 秀(P2)
《周書·唐瑾傳》:“時六尚書皆一時之秀,周文自謂得人,號爲六俊。”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四卷:“後主問帝:‘蕭妃何如此人?’帝曰:‘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也。’”
年級字:運(P3) 蹇(P0) 時(P1) 低(P2)
明·謝讜《四喜記·翠閣耽思》:“相拋萬里,想合受淒涼,是我運蹇時低。”
年級字:時(P1) 移(P2) 勢(P3) 遷(P5)
《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然則君臣無常位,陵谷有變遷,或棰塞長河,泥封函谷,時移世改,理有萬珠。”
年級字:風(P1) 靡(P0) 一(P1) 時(P1)
風靡:草木隨風倒下,引伸爲很風行。形容事物在一個時期裏極其盛行,象風吹倒草木一樣。
秦牧《幻想的彩翼》:“《牡丹亭》的故事曾經那麼風靡一時,賺了不少人的熱淚,就是一個例證。”
年級字:時(P1) 過(P1) 境(P2) 遷(P5)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演義》第一0六回:“凡我國民,應盡吾雪恥這天職,並望勿爲五分鐘之熱度,時過境遷,又復忘懷,則吾國真不救矣。”
年級字:通(P3) 時(P1) 合(P1) 變(P2)
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同“通權達變”。
清·梅曾亮《覆上汪尚書書》:“立者非他,通時合變,不隨俗爲陳言者是已。”
年級字:遭(P3) 際(P3) 時(P1) 會(P1)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一:“厥後遭際時會,擢授京尹。”
年級字:時(P1) 不(P1) 與(P2) 我(P1)
詞性:形容詞
歲不我與、時不我與錯失了時間、機會、失意、失望。
時: 時機、時勢。
不: 不是。
與: 與共。
我: 自己。
北周.庾信〈周使持節大將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方欲討論國恥,伸雪家冤,橫尸原野,是所甘心,時不我與,先從朝露。」也作「歲不我與」。
年級字:千(P1) 載(P3) 一(P1) 時(P1)
晉·王羲之《與會稽王箋》:“遇千載一時之運,顧智力屈於當年。”
年級字:待(P3) 時(P1) 守(P2) 分(P2)
待:等待;時:時機;分:本分。爲了等待好的時機而暫時安分守己。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想咱人不得志呵,當以待時守分,何日是我那發跡的時節也呵!”
年級字:刻(P2) 不(P1) 待(P3) 時(P1)
年級字:時(P1) 乖(P3) 運(P3) 蹇(P0)
時:時運,時機;乖:不順利;蹇:一足偏廢,引伸爲不順利。時運不好,命運不佳。這是唯心主義宿命論的觀點。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早是抱閒怨,時乖運蹇。又添這害相思,月值年災。”
年級字:遜(P4) 志(P2) 時(P1) 敏(P3)
《尚書·說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年級字:相(P1) 時(P1) 而(P1) 動(P1)
《左傳·隱公十一年》:“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年級字:不(P1) 入(P1) 時(P1) 宜(P3)
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年級字:揆(P0) 時(P1) 度(P2) 勢(P3)
年級字:時(P1) 乖(P3) 命(P3) 蹇(P0)
時:時運,時機;乖:不順利;蹇:一足偏廢,引伸爲不順利。時運不好,命運不佳。這是唯心主義宿命論的觀點。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早是抱閒怨,時乖運蹇。又添這害相思,月值年災。”
年級字:日(P1) 許(P1) 時(P1) 間(P1)
年級字:安(P1) 時(P1) 處(P2) 順(P2)
年級字:萬(P2) 世(P1) 一(P1) 時(P1)
《史記·吳王濞列傳》:“慧星出,蝗蟲數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之所起也。”
年級字:一(P1) 時(P1) 半(P1) 霎(P6+)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我覷這萬水千山,都只在一時半霎。”
年級字:撫(P5) 時(P1) 感(P3) 事(P1)
清·朱仕琇《與林穆庵書》:“故嘗讀孔北海與魏武帝及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彼其撫時感事,慷慨自數其齒,其言激壯,有足悲者。”
年級字:趨(P4) 時(P1) 附(P2) 勢(P3)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如此人趨時附勢以得富貴而自爲樂者也。”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二》:“蓋趨時附勢人情則然,古今所同也。何責於薄俗哉?”
年級字:一(P1) 時(P1) 半(P1) 會(P1) 兒(P1)
年級字:學(P1) 而(P1) 時(P1) 習(P1) 之(P2)
文言文字詞學到的知識可以時常應用實習。
學: 學習、求學。
而: 而且。
時: 時常、時候。
習: 練習、實習。
之: 所學習的事物。
學到的知識可以時常應用實習。
年級字:臨(P3) 時(P1) 抱(P1) 佛(P3) 腳(P2)
原意爲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後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猝張羅爲“臨時抱佛腳”。
年級字:時(P1) 勢(P3) 造(P1) 英(P1) 雄(P1)
時勢:一段時期內的客觀形勢。特定的歷史條件,如社會動盪,使人的聰明才智顯露出來,並相互作用,使之成爲英雄人物。
冰心《去國》:“以我這樣的少年,回到少年時代大有作爲的中國,正合了‘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那兩句話。”
年級字:此(P2) 一(P1) 時(P1) 彼(P5) 一(P1) 時(P1)
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年級字:彼(P5) 一(P1) 時(P1) 此(P2) 一(P1) 時(P1)
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年級字:天(P1) 時(P1) 地(P1) 利(P2) 人(P1) 和(P1)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年級字:說(P1) 時(P1) 遲(P2) 那(P1) 時(P1) 快(P1)
小說中的常用套語。意指事情發生的速度不是記敘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
cǐ shí wú shēng shèng yǒu shēng
年級字:此(P2) 時(P1) 無(P2) 聲(P1) 勝(P2) 有(P1) 聲(P1)
詞性:介詞
1. 默默無聲卻比有聲更感人。
2. 有時候不說話比說話更有用。
唐 白居易《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hǎo nǚ bù chuān jià shí yī
年級字:好(P1) 女(P1) 不(P1) 穿(P1) 嫁(P3) 時(P1) 衣(P1)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年級字:識(P2) 時(P1) 務(P3) 者(P1) 爲(P2) 俊(P4) 傑(P3)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乾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爲出色的人物。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fēn
年級字:清(P1) 明(P1) 時(P1) 節(P1) 雨(P1) 紛(P2) 紛(P2)
唐朝 杜牧 七言絕句 «清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年級字:識(P2) 時(P1) 務(P3) 者(P1) 為(P2) 俊(P4) 傑(P3)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幹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yǎng bīng qiān rì yòng bīng yī shí
年級字:養(P2) 兵(P3) 千(P1) 日(P1) ,(P1) 用(P1) 兵(P3) 一(P1) 時(P1)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yǎng jūn qiān rì yòng jūn yī shí
年級字:養(P2) 軍(P2) 千(P1) 日(P1) ,(P1) 用(P1) 軍(P2) 一(P1) 時(P1)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jī bù kě shī shí bù zài lái
年級字:機(P2) 不(P1) 可(P1) 失(P2) ,(P1) 時(P1) 不(P1) 再(P1) 來(P1)
《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yǎng jūn qiān rì yòng zài yī shí
年級字:養(P2) 軍(P2) 千(P1) 日(P1) ,(P1) 用(P1) 在(P1) 一(P1) 時(P1)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