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
年級字:明(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光亮、暗甲金文從「日」從「月」,原始的光的來源。
光亮:明月、明燈、光明、明亮、照明、月是故鄉明。
美麗、具吸引力: 明珠、明星、明艷、明眸、明媚、鮮明、山明水秀、春光明媚。
1. 視覺,眼力:失明、明目、眼明手快。
2. 清楚理解:明白、明明、明知、明瞭、明晰、明確、證明、説明、分明、明朗、深明大義、不明事理、自知之明。
3. 公開,不隱蔽:透明、明顯、表明、聲明、明槍易擋,暗箭難防、光明正大、光明磊落、明目張膽。
4. 公正: 明鏡、明鑑、明察秋毫。
5. 睿智:聰明、明智、發明、英明、高明、精明 賢明、明君、明主、神明、文明、明智之舉。
6. 保守: 明哲保身。
7. 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
8. 將會來臨的時間:明天、明日、明年、黎明、明日黃花。
9. 致愛的女兒: 掌上明珠。
古字: 朙。
【中國朝代名稱】 明朝、明代。
【中國地方】昆明。
【中國詩人】陶淵明。
【姓名】清代有明耀光。
【中國節日】清明。
【外來翻譯語】三明治、三文治。
「日」、「月」合併代表不論日夜都照亮大地、照亮生命萬物。光是暖的,也是讓大地得到溫暖,充滿生命力和朝氣。
《說文》:「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明,古文朙。」
《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Zhòng míng
年級字:仲(P4) 明(P1)
詞性:名詞
人名人物名字: 仲明。
míng lǐ
míng mèi
年級字:明(P1) 媚(P4)
詞性:形容詞
明朗昏暗,
陰霾1.[景物] 明麗嫵媚。
2.[眼睛] 明閃閃有魅力。
3.鮮妍悅目。
jīn míng
fēn míng
míng nián
gāi míng
年級字:該(P2) 明(P1)
詞性:動詞
通曉。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才博贍,學綜該明。” 唐李德裕《<黠戛斯朝貢圖傳>序》:“其所述作,該明古今。” 元揭傒斯《贈醫者湯伯高序》:“來旴江,得湯伯高,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於徐。”
Mò míng
年級字:莫(P2) 明(P1)
詞性:名詞
網劇《器靈》主角—莫明(天工會)普通少年,幼時父親失踪,與母親相依為命,十歲左右被迫輟學,混跡於市井。身手敏捷,頭腦靈活,接受能力很高,電子遊戲高手(尤其擅長格鬥遊戲用的最好的是KOF97的八神)。愛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希望減低母親的壓力。愛好自由,不喜愛管束,因為見過很多是是非非的爭執,因此也不相信世界上有絕對的正義。不喜歡麻煩別人,也不喜歡別人麻煩自己,但因為出身社會底層,雖然愛好自由,但是依然有種來自市井的俠氣,尤其對弱勢群體有著無法見死不救的執念,儘管嘴上嫌麻煩也會去幫忙。
guāng míng
sōng míng
年級字:鬆(P4) 明(P1)
詞性:名詞
山鬆多油脂,劈成細條,燃以照明,叫“松明”。
宋梅堯臣《宣城雜詩》之十八:“野糧收橡子,山屋點松明。” 明陸深《燕閒錄》:“深山老松,心有油者如蠟, 山西人多以代燭,謂之松明,頗不畏風。”《人民日報》1974.9.26:“燃起篝火,松明,照樣開隧道。”
fā míng
年級字:發(P1) 明(P1)
詞性:動詞
發現,
出現,
獨創,
創造,
發覺抄襲,
摹仿,
模仿1. 創造出從前沒有的事物或方法: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術是由中國首先發明的。
2. 說明,發揮。
3. 專利上指對產品、方法或其改 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發明可以獲得專利權。
míng shì
年級字:明(P1) 示(P1)
詞性:動詞
用語言,行動明顯地表示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和立場。
míng lì
年級字:明(P1) 麗(P2)
詞性:名詞
明麗,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分院,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有《粉領一族》《阿詩瑪新傳》等。
míng xiǎn
míng mù
qīng míng
年級字:清(P1) 明(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清明節,
踏清節,
行清節,
掃墓節人類傳統文化,中國農曆節氣。
指清明節。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掃墓節、行清節,節期在每年春季四月初的時間,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同時也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的節日!
掃墓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拜祭己故的親人或朋友,表示紀念和尊重。
yuán míng
年級字:圓(P1) 明(P1)
詞性:形容詞
1.指圓鏡明亮光潔。
例:唐 白居易 《以鏡贈別》詩:“月破天闇時,圓明獨不歇。”
2.佛教語。謂徹底領悟。
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劫比羅伐窣堵國》:“今產太子,當證三菩提,圓明一切智。” 宋沉遼《代人上杭守趙資政生辰》詩:“至誠無隱蔽,妙識造圓明。”
míng jìng
biāo míng
年級字:標(P2) 明(P1)
詞性:名詞
1.在物品上做出記號以顯示於人2.比較確切地表明
3.指明某物的位置
Kè míng
míng lǎng
zhào míng
年級字:照(P2) 明(P1)
詞性:動詞
照亮1.照亮。例:在沒有發明電燈的年代,人們多以煤油、蠟燭供照明用。
2.供照亮用的設備或照明器所產生的亮度。例:燈光照明、舞臺照明。
míng wēi
míng móu
biǎo míng
年級字:表(P2) 明(P1)
表白,
講明,
證實,
證明,
說明,
闡明暗示1.表示清楚
表明立場
表明態度2. 比較確切地指出;相當肯定地顯示
他們的笑聲表明他們幸福
3. 說明[自己] 的意見或感情,說出 [自己] 的想法
他強烈表明了他對這個問題的意見
zhù míng
kūn míng
年級字:昆(P4) 明(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中國雲南省省會。市區面積2199平方公里, 市區人口129萬, 中國西南重鎮, 雲南省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西南交通樞紐。別名春城。
kè míng
míngtáng
bù míng
年級字:不(P1) 明(P1)
了然1. 不理解;不明白。
2. 不賢明。
3. 不明顯。
4. 猶不潔。
jiǎn míng
Yáomíng
年級字:姚(P0) 明(P1)
姚明,1980年生於上海市徐匯區,祖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前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司職中鋒,中職聯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8年4月,他入選王非執教的國家隊,開始籃球生涯。 2002年,他以狀元秀身份被NBA的休斯敦火箭隊選中。 2003年至2008年連續六個賽季入選NBA西部全明星陣容。 2009年,姚明收購上海男籃,成為上海大鯊魚籃球俱樂部老闆。 2011年7月20日,姚明正式宣布退役。 2013年,姚明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4年6月,參加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客串嘉賓。 2015年2月10日,姚明正式成為北京申辦冬奧會形像大使之一。
qí míng
年級字:齊(P2) 明(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1.整齊而嚴明。
2.謂在祭祀前齋戒沐浴,靜心潔身。
3.敏捷明智。
míng xī
míng kuài
年級字:明(P1) 快(P1)
詞性:形容詞
晦澀1.明白流暢
例:明快的筆調
2.爽朗活潑,辦事麻利果斷
例:我羨慕你思想明快,思路廣闊
3. 〈方〉∶ 光明燦爛,明亮
例:明快的效果
míng xīng
míng míng
zhèng míng
Xiǎn míng
shēn míng
míng wǎn
míng liàng
年級字:明(P1) 亮(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亮堂昏暗,
陰暗1.清晰。
2.光明而堅貞。
3.光亮;光線充足。
4.清晰而響亮。
5.明白清楚。
6.發亮。
yīng míng
míng tiān
年級字:明(P1) 天(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來日,
翌日昨天今天的下一天。
1. 指月光滿天。
2. 今天的下一天。
3. 不遠的將來;未來。
yuè míng
shén míng
chá míng
míng huǒ
年級字:明(P1) 火(P1)
詞性:名詞
古代占卜和祭祀時,用銅鏡映日聚光所點燃的火;明亮的火光;謂公開搶劫。
tōng míng
suàn míng
míng huī
shuō míng
shēng míng
fā míng
shùn míng
Huì míng
年級字:惠(P2) 明(P1)
詞性:名詞
惠明,男,1969年生,副教授,工學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師,中國微生物學會永久會員、河南省生物工程學會會員、河南省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發酵工程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主講《發酵原理》、《工業微生物資源與菌種選育》、《釀酒》等多門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
míng àn
年級字:明(P1) 暗(P2)
詞性:名詞
1.亦作“ 明闇 ”。明與暗;明顯與隱晦。
例:《漢書·劉向傳》:“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見矣。” 漢王充《論衡·答佞》:“深謀明術,深淺不能並行,明暗不能並知。” 晉張華《答何劭》詩之二:“明闇信異姿,靜躁亦殊形。”
2.比喻政治清明與黑暗。
例:《漢書·終軍傳》:“夫明闇之徵,上亂飛鳥,下動淵魚。”
3.喻指聰慧或愚昧。
例:宋 歐陽修 《為君難論下》:“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明暗也。”
4.比喻真假;是非。
例:《西遊記》第九五回:“﹝后妃等﹞一個個上前拜告道:‘望聖僧救得我真公主來,分了明暗,必當重謝。’”
wèn míng
gāo míng
年級字:高(P1) 明(P1)
詞性:形容詞
1.見解獨到不同凡人,或技藝高超。
2.具有獨到見解,高超技藝的人。
Fāng míng
年級字:方(P1) 明(P1)
詞性:名詞
人名男姓明字。
míngzhī
Hǎi míng
年級字:海(P1) 明(P1)
詞性:名詞
海明,男,內觀文化(Vipassana Education )創立者, 催眠(Milton H. Erikson)與心智研究所創辦人,北京海明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北京大學醫學院“心理諮詢與治療”研究生,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特約心理專家。
míng biàn
年級字:明(P1) 辨(P5)
詞性:動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明: 明智、英明、精明。
辨: 分辨、辨別。
精準地分辨差異或對錯。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清.劉開〈問說〉:「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
jīng míng
míng chè
Míngzhī
年級字:明(P1) 之(P2)
詞性:名詞
小說類型異術異能內容簡介這是篇茶馀飯後侃大山的消遣文字,主角自然是強大無敵、超級好運,順便聊聊精神明和物質,方家勿笑。種馬,不喜勿進!
míng què
xiān míng
年級字:鮮(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色彩鮮明,
明顯,
明晰,
昭著,
顯明混濁,
含糊,
暗淡,
模糊,
灰暗,
隱晦,
不清不楚常用形容詞
1. 色彩 - 色彩鮮明 - 非常悅目, 明亮, 有吸引力。
2. 立場 - 立場鮮明 - 非常明顯地為什麼人或為什麼理由做事。參考:
1. 《漢書·游俠傳·陳遵》:「公府掾吏率皆羸車小馬,不上鮮明。」
2. 《新唐書·李貞素傳》:「性和裕,衣服喜鮮明。」
3. 《漢書·馬宮傳》:「下君章有司,皆以為四輔之職為國維綱,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鮮明固守,無以居位。」
4. 《資治通鑒·漢平帝元始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鮮明,猶言精明也。」
5. 《漢書·司馬遷傳》「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
6.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文穎 曰:「未遇刑自殺,為鮮明也。」
7. 黃侃 《讀<漢書><后漢書>札記》:「鮮明,猶今所云漂亮矣。」
8. 胡采 《<在和平的日子里>序》:「對于一個作者來說,即使他的創作思想,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是深刻和發光的,而表現在作品中,也必須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
9. 丁玲 《糧秣主任》:「這幾個人的影子也就浮上我的腦際,而且更鮮明。」
yào míng
年級字:耀(P3) 明(P1)
詞性:動詞
彰明。
例:《國語·楚語上》:“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
Míng ruì
年級字:明(P1) 瑞(P3)
富察·明瑞(?—1768年),字筠亭,滿洲鑲黃旗人,承恩公富文之子,大學士傅恆之侄,清朝中期名將、外戚。明瑞最初以官學生的身份襲公爵。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明瑞因平定阿睦爾撒納有功,擢升為戶部侍郎,授參贊大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明瑞師徵霍集占,因功賞戴雙眼花翎,並加贈雲騎尉世職,擢升為正白旗漢軍都統。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明瑞出任伊犁將軍,加贈並騎都尉世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明瑞以雲貴總督兼任兵部尚書,出征緬甸。十一月,因徵緬有功,封一等誠嘉毅勇公。乾隆三十三年二月(1768年),明瑞的軍隊被緬軍包圍,力戰後自殺。乾隆帝親臨其府奠酒,諡果烈。
míng qiáng
míng jié
míng jiàn
tiǎo míng
年級字:挑(P3) 明(P1)
詞性:動詞
公開,揭開。
例:《花城》1981年第6期:“ 多妞的心境再也不能平靜了,她要找長喜談談,把關係挑明。”
《花城》1981年增刊第4期:“嫌少哇,說個數吧,反正挑明了就這麼回事啦!”
Míng lěi
年級字:明(P1) 磊(P5)
詞性:形容詞
明:亮,清楚。
磊:心地光明坦白。表示清白,做事光明磊落。
Míng lì
年級字:明(P1) 力(P1)
詞性:名詞
小說類型玄幻小說內容簡介在一個需要智慧,膽量,手段的滄瀾大陸上,一個左眼18年未睜開的少年怎樣成長為世界舞台的主角,以他獨特的理解震撼那些阻擋他的龐然大物。明力是看穿虛妄,還是通往古今?
míng dài
míng bái
jiàn míng
jiǎng míng
bùmíng
年級字:不(P1) 明(P1)
1.尚未清楚地辨明、確定或明確方位的 。2.(意思)含混的,含糊的。
míng zhì
年級字:明(P1) 智(P3)
詞性:形容詞
理智,
聰明愚蠢觀察敏銳而判斷正確;領悟恰當中肯之點和重要之點的能力
明智的態度
明智之舉
Míng dì
年級字:明(P1) 帝(P3)
詞性:名詞
魏明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即位,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然而統治後期,大興土木,耽於享樂。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四歲,廟號烈祖,諡號明皇帝,葬於高平陵。因其臨終前託孤不當,導致後來朝政動盪。
Xiānmíng
chén míng
lí míng
dá míng
qǐ míng
年級字:啟(P4) 明(P1)
詞性:名詞
1.古代指日出前,出現在東方天空的金星2.開通明達
míng xì
年級字:明(P1) 細(P1)
詞性:形容詞
詳細粗略、含湖「明」明確、清晰易明。
「細」詳細、細節。
指具有明確詳細的資料。
wǔ míng
年級字:五(P1) 明(P1)
詞性:名詞
1.見“ 五明扇 ”。2.梵語意譯。佛教所說的古 印度 五種學問。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見《菩薩地持經》卷三。
北周庾信《奉和闡弘二教應詔》詩:“五明教已設,三元法復開。”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別。二曰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曰醫方明,禁呪閑邪,藥石針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偽。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 章炳麟《建立宗教論》:“縱令勤學五明,豈若專門之善於此,則不能無賴於居士。”
Sī míng
lún míng
tòu míng
míng cháo
年級字:明(P1) 朝(P3)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明代中國朝代之一,自1368年至-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共二百七十六年。
míng chù
míng chá
Xiānmíng
xiǎn míng
Míngjìng
年級字:明(P1) 鏡(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1.明亮的鏡子,比喻完美的典範2.用以稱頌官吏判案公正,沒有冤屈
shī míng
年級字:失(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又稱為盲(blind),指視力殘疾中程度較重的一類。狹義指視力喪失到全無光感;廣義指雙眼失去辨解周圍環境的能力。
Guō míng
年級字:郭(P0) 明(P1)
郭明,原名郭錫洪,革命烈士,祖籍福建上杭,生於上海。民國27年(1938)在青年會中學讀高中時,參加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上海學生界抗日救亡協會"。民國28年(1939)參加中國共產黨,在校曾任黨支部書記。民國29年(1940)考入之江大學,繼續從事學生工作。民國35年(1946)調中共上海市文委系統工作,任上海文藝青年聯誼會執行委員。
míng qīng
míng liǎo
年級字:明(P1) 瞭(P6)
詞性:動詞
明解、明白明白、 瞭解。
參考:宋.郭熙《山水訓.:「高遠者明瞭,深遠者細碎。」
cōng míng
míng liǎo
shuō míng
zhǐ míng
míng huáng
wén míng
年級字:文(P1) 明(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開明粗野,
野蠻,
陋習指有良好的知識、文化、文藝的涵養,持有客觀、開明、和平和包容的態度,是人類智慧的進化。
文: 從「文字」持續廷伸至各種知識、學問和修養: 天文、文藝 、文書、文質彬彬。
明: 從「日」、「月」全面的光,照亮大地,含「開明」、「明白」意思。能知、能解,才到能明,故此也是一種智慧的根基。
運用知識和開明的態度,令世界萬物活的明亮、和暖和有朝氣。
英文 culture 可翻譯為 文化,但文化不等於文明。例如海盗的行為是一種文化,但不是一種文明的文化。
英文 civilisation 是解釋為有高階文化組織的社會,這也不是完全等於文明的定義。
1. the stage of human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organisation that is considered most advanced.
2. the process by which a society or place reaches an advanced stag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organisation.
人物 - 指有良好的修養,待人有禮,具有廣闊的知識、信念、哲學、文學、藝術、教育、信仰、習俗、科學特色,透過良好教育、體驗、沉澱和積累而顯現出開放、明智的境界、抱著客觀和包容的態度。
社會 - 指社會具有良好的文化,經濟、文藝發展均衡,法制有序,公平、公正、公開,人民生活和諧,安居樂業,對鄰近地方和世界抱著和平、客觀和包容的原則和方針。
《周易.乾.文言》:天下文明。
《尚書.舜典》:睿哲文明。
《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míng rì
míngyuè
年級字:明(P1) 月(P1)
詞性:形容詞
明亮的月光。
明: 明亮、光明、照明。
月: 日月、月光、月亮、月色。
時間: 農曆每月第十五日滿月的日子,月色特別明亮。
情景: 光明、美好的晚上。
《文選.宋玉.神女賦》:「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
《文選.陸機.擬明月何皎皎》:「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文選.班固.西都賦》:「隨候明月,錯落其間。」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明月珠子,的皪江靡。」
míng dēng
年級字:明(P1) 燈(P1)
詞性:名詞
1.作為光明和鼓舞源泉的象徵性標誌2.亦作“ 明鐙 ”。明亮的燈
3.點燈
4.比喻指引人朝光明方向前進的人或事物
dōng míng
年級字:東(P1) 明(P1)
詞性:名詞
《初學記》卷十引《神異經》:“東方 東明山 有宮,青石為牆,面一門,門有銀牓,以青石碧鏤,題云‘天地長男之宮’”。後因以“東明”代指東宮
年級字:説(P1) 明(P1) 文(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
専名術言,
文體用文字或語言解釋和讓其他人明白的文法和格式。
説: 解説。
明: 明白、證明。
文: 文法、文體。
香港標準字:「説」,「說」是異體字。參巧《香港小學字詞表 2007》
台灣標準字:「說」
年級字:三(P1) 明(P1) 治(P2)
三文治
年級字:黃(P1) 仲(P4) 明(P1)
詞性:名詞
人名人物名字: 黃仲明。
年級字:孔(P3) 明(P1) 燈(P1)
詞性:名詞
利用熱空氣比重較輕能上升的原理製成的一種紙燈,上部沒有口,燈心燒著後,熱空氣充滿在裡邊,使燈升到空中去。相傳是三國時諸葛亮發明的,亮字孔明,所以叫孔明燈。
年級字:清(P1) 明(P1) 柳(P3)
詞性:名詞
本品呈細圓柱形,長達50cm,直徑2~8m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具細縱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面具髓。名稱來源於清明節。
年級字:說(P1) 明(P1) 文(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
文體用文字或語言解釋和讓其他人明白的文法和格式。
說: 解說。
明: 明白、證明。
文: 文法、文體。
香港標準字:「説」,「說」是異體字。參巧《香港小學字詞表 2007》
台灣標準字:「說」
年級字:清(P1) 明(P1) 節(P1)
詞性:名詞
清明,
踏青節,
行清節,
掃墓節人類傳統文化,中國農曆節氣。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掃墓節、行清節,節期在每年春季四月初的時間,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同時也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的節日!
掃墓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拜祭己故的親人或朋友,表示紀念和尊重。
1. 唐 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2. 唐 皇甫冉《清明日青龍寺上方賦得多字》:「已度清明節,春秋如客何。」
3. 唐 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年級字:明(P1) 昭(P2) 昏(P3) 蒙(P3)
昭:明白;蒙:愚昧無知。聰明而通曉事理,愚昧而不明事理。
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衆萬之生,誰非天邪?明昭昏蒙,誰使然邪?”
年級字:愛(P1) 恨(P4) 分(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愛憎分明陳若曦《耿爾在北京》:“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愛憎分明、堅強獨立的小睛會怕人‘閒話’。”
年級字:春(P1) 光(P1) 明(P1) 媚(P4)
詞性:形容詞
元·宋方壺《鬥鵪鶉·踏青》套曲:“時遇着春光明媚,人賀豐年,民樂雍熙。”
年級字:尹(P0) 明(P1) 達(P1)
指玉的色彩晶瑩發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同“孚尹旁達”。
宋·葉適《中奉大夫尚書工部侍郎曾公墓誌銘》:“公孚尹明達,既早慧,長益貫研古今,出其英華,皆有新意。”
年級字:明(P1) 火(P1) 執(P4) 杖(P2)
點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開搶劫。後比喻公開地、毫不隱藏地幹壞事。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執仗 ,無非赤手求財。”
年級字:連(P1) 明(P1) 達(P1) 夜(P2)
《解放日報》1944.9.2:“沒有鞋面,就把沒有縫上袖子的一個襖襟子用了,連明達夜做了一雙。”
年級字:棄(P4) 暗(P2) 投(P3) 明(P1)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面。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今將軍既知順逆,棄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年級字:明(P1) 推(P2) 暗(P2) 就(P1)
表面上推拒,暗地裡接受。形容裝腔作勢、假意拒絕的樣子。
清·李漁《慎鸞交·債餌》:“那老婆子走來央求我,被我故意作難,說了幾句明推暗就的話,少不得我前腳走到,他後腳自會趕來。”
年級字:彰(P6) 明(P1) 較(P2) 著(P2)
彰、明、較、著:都是明顯的意思。指事情或道理極其明顯,很容易看清。
年級字:神(P1) 而(P1) 明(P1) 之(P2)
《周易·繫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年級字:明(P1) 皓(P6+) 齒(P3)
明亮的眼睛,潔白的牙齒。形容女子容貌美麗,也指美麗的女子。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年級字:公(P1) 正(P1) 廉(P4) 明(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七回:“二則象大帥這樣公正廉明,做屬員的人,只要自己謹慎小心……還愁將來不得差缺嗎?”
年級字:正(P1) 身(P1) 明(P1) 法(P1)
《晉書·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
年級字:賞(P4) 罰(P5) 分(P2) 明(P1)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漢書·張敞傳》:“敞爲人敏疾,賞罰分明。”
年級字:愛(P1) 分(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愛恨分明陳若曦《耿爾在北京》:“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愛憎分明、堅強獨立的小睛會怕人‘閒話’。”
年級字:蔽(P5) 聰(P3) 塞(P3) 明(P1)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二、是對於現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先由努力,後成自然。”
年級字:明(P1) 發(P1) 不(P1) 寐(P3)
年級字:外(P1) 寬(P2) 內(P1) 明(P1)
年級字:明(P1) 刑(P3) 弼(P0) 教(P1)
弼:輔助。用刑法曉喻人民,使人們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達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尚書·大禹漠》:“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
年級字:開(P1) 宗(P2) 明(P1) 義(P3)
開宗:闡發宗旨;明義:說明意思。指說話、寫文章一開始就講明主要意思。
《孝經·開宗明義》宋·邢昺題解:“開,張也;宗,本也;明,顯也;義,理也。言此章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章也。”
年級字:明(P1) 媒(P3) 正(P1) 禮(P2)
年級字:長(P1) 夜(P2) 難(P2) 明(P1)
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詞:“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
年級字:絕(P4) 頂(P2) 聰(P3) 明(P1)
郭沫若《莊子的批判》:“莊子是絕頂聰明的人,他的門徒大約也是些~的人。”
年級字:奉(P3) 如(P2) 神(P1) 明(P1)
象對待神靈那樣崇奉。形容對某人或某種事物極其尊重。
年級字:明(P1) 罰(P5) 敕(P0) 法(P1)
年級字:水(P1) 秀(P2) 山(P1) 明(P1)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年級字:明(P1) 目(P1) 達(P1) 聰(P3)
年級字:明(P1) 火(P1) 執(P4) 仗(P3)
明:點明;執:拿著;仗:兵器。點著火把,拿著武器。形容公開搶劫或肆無忌憚地干壞事。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執仗,無非赤手求財。”
年級字:明(P1) 光(P1) 爍(P5) 亮(P1)
年級字:明(P1) 堂(P2) 正(P1) 道(P1)
年級字:恩(P2) 怨(P3) 分(P2) 明(P1)
恩:恩惠;怨:仇恨。對於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年級字:昏(P3) 鏡(P2) 重(P1) 明(P1)
元·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今日投至見大人,似那撥雲見日,昏鏡重明。”
年級字:明(P1) 德(P4) 惟(P0) 馨(P4)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發的香氣。真正能夠發出香氣的是美德。
《尚書·君陳》:“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年級字:明(P1) 火(P1) 執(P4) 械(P3)
年級字:敬(P2) 若(P3) 神(P1) 明(P1)
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樣敬重對方。形容對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極點。多用作貶義。
《左傳·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年級字:閉(P2) 明(P1) 塞(P3) 聰(P3)
年級字:二(P1) 分(P2) 明(P1) 月(P1)
古人認爲天下明月共三分,揚州獨佔二分。原用於形容揚州繁華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當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唐·徐凝《憶揚州》詩:“蕭娘臉上難生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年級字:黜(P0) 幽(P4) 陟(P0) 明(P1)
《宋書·鄧琬傳》:“孤以不才,任居藩長,大懼宗稷,殲覆待日。故招徒楚郢,飛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廟復安,海昏有紹。”
年級字:白(P1) 蠟(P4) 明(P1) 經(P1)
白蠟:比喻光禿空白。明經: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屢試不中。
唐·張鷟《朝野僉載》:“張鷟號青錢學士,以其萬選萬中。時有明經董萬九上不第,號白蠟明經,與鷟爲對。”
年級字:賞(P4) 信(P1) 罰(P5) 明(P1)
年級字:來(P1) 歷(P2) 不(P1) 明(P1)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鄭仙姑》:“適新建縣有闕氏者,僱一婢,來歷不明。”
年級字:考(P3) 績(P3) 幽(P4) 明(P1)
考績:考覈官吏政績;幽:昏暗;明:清白。指考覈官吏政績得失。
年級字:風(P1) 清(P1) 月(P1) 明(P1)
微風清涼,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同“風清月朗”。
明·劉基《橫碧樓記》:“又聞柯亭有美竹,可爲笛,風清月明,登樓一吹,可以來鳳凰,驚蟄龍,真奇事也。”
年級字:莫(P2) 明(P1) 其(P2) 妙(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魏翩仞莫明其妙,陶子堯卻不免心上一呆。”
年級字:明(P1) 刑(P3) 不(P1) 戮(P6+)
《商君書·賞刑》:“故禁奸止過,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國無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年級字:暗(P2) 鬥(P2) 明(P1) 爭(P2)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七章:“南方的桂滇黔等小軍閥,暗鬥明爭,弄得全中國民不聊生!中國政治真糟啦!”
年級字:明(P1) 察(P2) 暗(P2) 訪(P3)
從明裏細心察看,從暗裏詢問瞭解。指用各種方法朝廷調查研究。
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一回:“我住在此處,徒佔一席,於事無濟,倒不如仍然到外面去,明察暗訪。”
年級字:眼(P1) 明(P1) 手(P1) 快(P1)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想起俺少時節,眼明手捷,體快身輕。”
年級字:深(P2) 切(P2) 著(P2) 明(P1)
《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年級字:連(P1) 明(P1) 連(P1) 夜(P2)
唐·白居易《水堂醉臥問杜三十一》詩:“那似此堂簾幕底,連明連夜碧潺湲?”
年級字:明(P1) 珠(P1)
薏苡: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可供食用釀酒,並入藥。薏米被進讒的人說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誣衊,蒙受冤屈。
《後漢書·馬援傳》:“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爲種,軍還,載之一車。……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爲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
年級字:正(P1) 大(P1) 光(P1) 明(P1)
年級字:明(P1) 窗(P2) 淨(P2) 几(P1)
宋·歐陽修《試筆》:“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年級字:休(P1) 明(P1) 盛(P2) 世(P1)
休明:美好,清平;盛:興旺;世:世代。美好清平的興盛時代。
晉·潘岳《西征賦》:“當休明之盛世,託菲薄之陋質。”
年級字:經(P1) 明(P1) 行(P1) 修(P2)
《三國志·魏書·高柔傳》:“今博士皆經明行修,一國清選。”
年級字:明(P1) 揚(P2) 仄(P0) 陋(P5)
年級字:月(P1) 明(P1) 星(P1) 稀(P3)
三國·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年級字:賞(P4) 罰(P5) 不(P1) 明(P1)
賞罰不清楚不明白。該獎賞的不獎賞,該懲罰的不懲罰。
年級字:含(P4) 糊(P4) 不(P1) 明(P1)
他發着高熱,~地說了好些話,可是沒有人明白那是什麼意思。
年級字:去(P1) 暗(P2) 投(P3) 明(P1)
年級字:明(P1) 哲(P4) 保(P2) 身(P1)
明智的人善於保全自己。現指因怕連累自己而迴避原則鬥爭的處世態度。
《詩·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年級字:白(P1) 黑(P1) 分(P2) 明(P1)
年級字:背(P1) 暗(P2) 投(P3) 明(P1)
離開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脫離反動陣營,投向進步方面。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今將軍既知順逆,棄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年級字:若(P3) 明(P1) 若(P3) 暗(P2)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對情況的瞭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對周圍環境不作系統的周密的研究,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對於中國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年級字:明(P1) 月(P1) 入(P1) 懷(P3)
南朝宋·鮑照《代淮王》詩:“朱城九門門九閨,願逐明月入君懷。”
年級字:聰(P3) 明(P1) 智(P3) 能(P1)
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不覺魏鵬漸漸長大……聰明智能,熟於經史。
年級字:賞(P4) 罰(P5) 嚴(P4) 明(P1)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
年級字:光(P1) 明(P1) 正(P1) 大(P1)
年級字:喪(P5) 明(P1) 之(P2) 痛(P2)
喪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兒子,哭瞎眼睛。後指喪子的悲傷。
年級字:淡(P2) 泊(P3) 明(P1) 志(P2)
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年級字:無(P2) 明(P1) 業(P2) 火(P1)
年級字:明(P1) 婚(P3) 正(P1) 娶(P4)
指經過正式手續的婚姻,現指符合婚姻法規定的合法婚姻。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那裏是明婚正娶,公然的傷風敗俗。”
年級字:明(P1) 恥(P5) 教(P1) 戰(P4)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年級字:聰(P3) 明(P1) 正(P1) 直(P1)
年級字:明(P1) 廉(P4) 暗(P2) 察(P2)
年級字:耳(P1) 聰(P3) 目(P1) 明(P1)
年級字:涇(P0) 渭(P0) 分(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黑白分明良莠不分事情清楚分明,不混亂。
涇: 涇河。
渭: 渭河。
分: 分辨。
明: 明確。
因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指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語本《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年級字:眼(P1) 明(P1) 心(P1) 亮(P1)
年級字:暗(P2) 箭(P2) 明(P1) 槍(P2)
《羣英類選·清腔類·玉交枝》:“忽心癡撞入他迷魂陣圖裏,暗箭明槍難躲避。”
年級字:明(P1) 賞(P4) 不(P1) 費(P3)
《商君書·賞刑》:“善因天下之貨,以賞天下之人。故曰:‘明賞不費。’”
年級字:聰(P3) 明(P1) 睿(P4) 智(P3)
年級字:聰(P3) 明(P1) 智(P3) 慧(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智慧」具有豐富知識,領悟力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運用。
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不覺魏鵬漸漸長大……聰明智慧,熟於經史。”
年級字:明(P1) 驗(P3) 大(P1) 效(P3)
年級字:明(P1) 珠(P1) 投(P3) 暗(P2)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裏。同“明珠暗投”。
年級字:聰(P3) 明(P1) 一(P1) 世(P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傢俬》:“若我斷不出此事,枉自聰明一世。每日退堂,便將畫圖展玩,千思萬想。”
年級字:彰(P6) 明(P1) 昭(P2) 着(P2)
年級字:賞(P4) 罰(P5) 信(P1) 明(P1)
年級字:明(P1) 鏡(P2) 高(P1) 懸(P5)
傳說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人心膽。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
年級字:明(P1) 辨(P5) 是(P1) 非(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明: 明智、英明、精明。
辨: 分辨、辨別。
是: 對的事、正確的事。
非: 非法、不對的事、不正確的事。
精準地分辨對和錯的分別。
年級字:察(P2) 察(P2) 而(P1) 明(P1)
《晉書·皇甫謐傳》:“若乃聖帝之創化也,參德乎二皇,齊風乎虞夏,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年級字:明(P1) 查(P2) 暗(P2) 訪(P3)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18回:“差你往齊東村明查暗訪,這十三條命案是否服毒?”
年級字:明(P1) 教(P1) 不(P1) 變(P2)
《商君書·賞刑》:“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於民務,國無異俗。”
年級字:明(P1) 效(P3) 大(P1) 驗(P3)
年級字:磊(P5) 落(P2) 光(P1) 明(P1)
《明史·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傳贊》:“綢繆庶務,數進讜言,跡其居心行已,磊落光明,剛言鯁亮,有古大臣節概。”
年級字:一(P1) 晦(P0) 一(P1) 明(P1)
《莊子·田子方》:“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訓》:“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緒。”
年級字:廉(P4) 明(P1) 公(P1) 正(P1)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第十一卷:“以爾廉平公正,命長郡治。”
年級字:不(P1) 明(P1) 不(P1) 白(P1)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怎麼不明不白,着他父子每胡廝鬧了一夜。”
年級字:明(P1) 公(P1) 正(P1) 道(P1)
年級字:彰(P6) 明(P1) 較(P2) 着(P2)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年級字:冰(P1) 雪(P1) 聰(P3) 明(P1)
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冰雪淨聰明,雷霆走精銳。”
年級字:慈(P2) 明(P1) 無(P2) 雙(P2)
《後漢書·荀爽傳》:“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潁川爲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年級字:精(P2) 明(P1) 強(P2) 幹(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六回:“承輝這個人,甚是精明強幹。”
年級字:同(P1) 明(P1) 相(P1) 照(P2)
指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傑出人物得賢者揄揚而聲名更顯。
年級字:柳(P3) 暗(P2) 花(P1) 明(P1)
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
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鳳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樓歌灑換離顏。”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級字:心(P1) 開(P1) 目(P1) 明(P1)
年級字:明(P1) 珠(P1) 彈(P4) 雀(P3)
漢·揚雄《太玄經·唐》:“明珠彈于飛肉,其得不復。測曰:明珠彈肉,費不當也。”
年級字:詞(P1) 約(P2) 指(P2) 明(P1)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
年級字:掌(P3) 上(P1) 明(P1) 珠(P1)
晉·傅玄《短歌行》:“昔君視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棄我溝渠。”
年級字:下(P1) 落(P2) 不(P1) 明(P1)
下落:着落,去處。指不知道要尋找的人或物在什麼地方。
年級字:明(P1) 爭(P2) 暗(P2) 鬥(P2)
巴金《家》三:“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沒有一天不在明爭暗鬥。”
年級字:光(P1) 明(P1) 磊(P5) 落(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聶小倩》:“公子光明磊落,爲天人所欽矚。”
年級字:外(P1) 簡(P2) 內(P1) 明(P1)
年級字:聰(P3) 明(P1) 絕(P4) 世(P1)
年級字:春(P1) 和(P1) 景(P2) 明(P1)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年級字:憂(P3) 盛(P2) 危(P3) 明(P1)
年級字:至(P1) 聖(P4) 至(P1) 明(P1)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臣等聞玄祖之道,用慈儉爲先;素王之風,以仁義是首,相沿百世,作則千年,至聖至明,不可易也。”
年級字:旗(P3) 幟(P3) 鮮(P2) 明(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
年級字:先(P2) 見(P1) 之(P2) 明(P1)
明·指眼力。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指對事物發展的預見性。
《後漢書·楊彪傳》:“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年級字:聰(P3) 明(P1) 伶(P4) 俐(P4)
詞性:形容詞
聰明
聰明:智力發達,天資高。伶俐:靈活、乖巧。形容小孩頭腦機靈,活潑且乖巧。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原來這樂和是一個聰明伶俐的人;諸般樂品學着便會;作事道頭知尾;說起槍棒武藝,如糖似蜜價愛。”
年級字:明(P1) 明(P1) 赫(P0) 赫(P0)
年級字:明(P1) 法(P1) 審(P3) 令(P2)
審:謹慎。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謹慎發佈命令,避免出現差錯。
年級字:明(P1) 媒(P3) 正(P1) 娶(P4)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論起初婚,王氏在前,只因休了一番,這平氏到是明媒正娶,又且平氏年長一歲,讓平氏爲正房,王氏反做偏房,兩個姐妹相稱。”
年級字:重(P1) 明(P1) 繼(P3) 焰(P6)
明·李贄《五宗說》:“因其支分派別,源流不絕,則名之曰宗;因其重明繼焰,明明無盡,則稱之曰燈,其實一也。”
年級字:秀(P2) 水(P1) 明(P1) 山(P1)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年級字:明(P1) 婚(P3) 正(P1) 配(P3)
指經過正式手續的婚姻,現指符合婚姻法規定的合法婚姻。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你小姐元是我崔文遠明婚正配許與侄兒崔通的。”
年級字:仙(P2) 露(P2) 明(P1) 珠(P1)
唐太宗《三藏聖教序》:“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年級字:山(P1) 明(P1) 水(P1) 秀(P2)
宋·黃庭堅《驀山溪·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年級字:黑(P1) 白(P1) 分(P2) 明(P1)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
年級字:霞(P3) 明(P1) 玉(P1) 映(P3)
年級字:彰(P6) 明(P1) 昭(P2) 著(P2)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這個名目,叫做‘賣瘋’,卻是揹着人在外面暗做的,沒有彰明昭著在自己家裏做的。”
年級字:明(P1) 公(P1) 正(P1) 義(P3)
年級字:明(P1) 公(P1) 正(P1) 氣(P1)
年級字:若(P3) 明(P1) 若(P3) 昧(P6)
比喻對情況的瞭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以畜寡人義》:“此等若明若昧之論,作記者無由知之。”
年級字:來(P1) 去(P1) 分(P2) 明(P1)
年級字:明(P1) 明(P1) 白(P1) 白(P1)
詞性:形容詞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賬目已明明白白,並無分文來去。」
年級字:水(P1) 明(P1) 山(P1) 秀(P2)
年級字:知(P1) 人(P1) 之(P2) 明(P1)
前任督憲是兄弟同門世好,最有~。閣下不以兄弟不才,時加教誨,爲幸多矣!(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二回)
年級字:愛(P1) 分(P2) 明(P1)
周恩來《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
年級字:明(P1) 目(P1) 張(P2) 膽(P3)
明目:睜亮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原指有膽識,敢做敢爲。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
《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爲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年級字:公(P1) 明(P1) 正(P1) 大(P1)
清·陳確《翠薄山房帖》:“若一本於公明正大之心,則豈直如此而已。”
年級字:無(P2) 明(P1) 無(P2) 夜(P2)
《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所以一耽了這件的滋味,定是無明無夜,拋家失業,失魂落魄,忘飧廢寢的。”
年級字:簡(P2) 明(P1) 扼(P6) 要(P1)
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講話、演說、寫文章和寫決議案,都應當簡明扼要。”
年級字:明(P1) 善(P2)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年級字:連(P1) 明(P1) 徹(P4) 夜(P2)
姚雪垠《長夜》二:“離開信陽的時侯,平漢線南段的客車已經不通,所有的車輛都是連明徹夜地運輸軍隊。”
年級字:花(P1) 明(P1) 柳(P3) 媚(P4)
《儒林外史》第一回:“遇着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年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
年級字:自(P1) 知(P1) 之(P2) 明(P1)
自知:自己瞭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瞭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年級字:獎(P3) 罰(P5) 分(P2) 明(P1)
爲人主管者必須公正無私,~,才能樹立良好的紀律,使衆人信服。
年級字:清(P1) 風(P1) 明(P1) 月(P1)
只與清風、明月爲伴。比喻不隨便結交朋友。也比喻清閒無事。
《南史·謝惠傳》:“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
年級字:明(P1) 正(P1) 典(P2) 刑(P3)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處以極刑。舊時多用於處決犯人的公文或佈告中。
宋·呂頤浩《辭免赴召乞納節致仕札子》:“如是託疾,自當明正典刑;如委實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閒退。”
年級字:明(P1) 搶(P2) 暗(P2) 偷(P2)
碧野《大巴山人》:“最使她痛恨的是,有些壞人濫伐森林,把木材明搶暗偷運出山去販賣。”
年級字:含(P4) 明(P1) 隱(P4) 跡(P2)
晉·幹寶《搜神記》卷二:“妙哉隗生!含明隱跡而莫之聞,可謂鏡窮達而洞吉凶者也。”
年級字:明(P1) 月(P1) 清(P1) 風(P1)
只與清風、明月爲伴。比喻不隨便結交朋友。也比喻清閒無事。
《南史·謝惠傳》:“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
年級字:深(P2) 切(P2) 着(P2) 明(P1)
年級字:曖(P0) 昧(P6) 不(P1) 明(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俠腸,埋沒得曖昧不明,我安龍媒真真的愧悔無地!”
年級字:明(P1) 知(P1) 故(P1) 問(P1)
清·無名氏《繡花鞋》:“明人何必細說。你也知道是誰,卻就是明知故問呢!”
年級字:明(P1) 珠(P1) 暗(P2) 投(P3)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裏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比喻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裏。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年級字:察(P2) 察(P2) 為(P2) 明(P1)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專在細枝末節上顯示精明。
《晉書·皇甫謐傳》:“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年級字:明(P1) 揚(P2) 側(P3) 陋(P5)
側陋:之地位低下而才德兼備的賢人。明察薦舉出身微賤而德才兼備的人。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年級字:明(P1) 媚(P4) 迷(P2) 人(P1)
詞性:形容詞
昏暗,
陰霾1.[景物] 明麗嫵媚。
2.[眼睛] 明閃閃有魅力。
3.鮮妍悅目。
年級字:花(P1) 明(P1) 柳(P3) 暗(P2)
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
唐·李商隱《夕陽樓》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年級字:明(P1) 來(P1) 暗(P2) 往(P1)
年級字:正(P1) 明(P1) 公(P1) 道(P1)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二回:“你這話不怕薰的人慌!你要是正明公道的人,沒的敢說你不是個大的們!人幹不出來的事,你幹出來了!還要賣人的老婆?你賣墳上的樹,賣老婆使不得麼?”
年級字:闡(P0) 幽(P4) 明(P1) 微(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孝子》:“司風教者,重務良多,無暇彰表,則闡幽明微,賴茲芻蕘。”
年級字:高(P1) 明(P1) 遠(P1) 識(P2)
高明:(見解或技能)高超。遠識:遠大的眼光。指見識高遠。亦作“高明遠見”。
年級字:清(P1) 澈(P4) 透(P3) 明(P1)
詞性:形容詞
景色優美怡人。
年級字:明(P1) 若(P3) 觀(P2) 火(P1)
年級字:深(P2) 明(P1) 大(P1) 義(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只是要娶到家來作個媳婦,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塗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年級字:蔽(P5) 明(P1) 塞(P3) 聰(P3)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看得清楚。矇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宋·曾鞏《洪範傳》:“夫然,故蔽明塞聰,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
年級字:聰(P3) 明(P1) 才(P1) 智(P3)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年級字:明(P1) 心(P1) 見(P1) 性(P3)
①佛教語。指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現心性。
年級字:高(P1) 明(P1) 鏡(P2)
秦始皇有一方鏡,能照見人心等。比喻執法者判案公正嚴明。
《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
年級字:明(P1) 火(P1) 持(P4) 杖(P2)
年級字:涇(P0) 渭(P0) 自(P1) 明(P1)
年級字:明(P1) 槍(P2) 暗(P2) 箭(P2)
魯迅《三閒集·通信》:“現在正有許多正人君子和革命文學家,用明槍暗箭,在辦我革命及不革命之罪。”
年級字:鬼(P2) 瞰(P6) 高(P1) 明(P1)
指鬼神窺望顯達富貴人家,將禍害其滿盈之志。同“鬼瞰其室”。
《隋書·裴肅傳》:“竊見高熲以天挺良才,元勳佐命,陛下光寵,亦已優隆。但鬼瞰高明,世疵俊異,側目求其長短者,豈可勝道哉!”
年級字:明(P1) 日(P1) 黃(P1) 花(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年級字:識(P2) 明(P1) 智(P3) 審(P3)
年級字:自(P1) 作(P2) 聰(P3) 明(P1)
自以爲聰明而亂作主張。指過高地估計自己,主觀地辦事。
《尚書·蔡仲之命》:“無作聰明,亂舊章。”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嚴州分水縣,故額草書‘分’字,縣令自作聰明者,謂草體非宜,自真書三字刻而立之。”
年級字:窗(P2) 明(P1) 幾(P1) 淨(P2)
宋·蘇轍《寄範文景仁》詩:“欣然為我解東閣,明窗淨几舒華茵。”
年級字:是(P1) 非(P2) 分(P2) 明(P1)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故賢聖之君,博觀始終,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年級字:大(P1) 明(P1) 法(P1) 度(P2)
宋·王安石《上時政疏》:“蓋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衆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年級字:窗(P2) 明(P1) 几(P1) 淨(P2)
宋·蘇轍《寄範文景仁》詩:“欣然爲我解東閣,明窗淨几舒華茵。”
年級字:棄(P4) 明(P1) 投(P3) 暗(P2)
指拋棄光明的、正確的,投向黑暗的、錯誤的道路。與“棄暗投明”意相反,亦作“背明投暗”。
年級字:皓(P6+) 齒(P3) 明(P1)
皓:白色的樣子;眸:眼珠,泛指眼睛。潔白的牙齒,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麗,亦喻指美女。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年級字:另(P2) 請(P1) 高(P1) 明(P1)
年級字:奉(P3) 若(P3) 神(P1) 明(P1)
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樣。形容對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年級字:明(P1) 如(P2) 指(P2) 掌(P3)
年級字:聖(P4) 帝(P3) 明(P1) 王(P1)
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後泛稱歷代英明的帝王。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
年級字:察(P2) 察(P2) 爲(P2) 明(P1)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專在細枝末節上顯示精明。
《晉書·皇甫謐傳》:“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年級字:明(P1) 見(P1) 萬(P2) 里(P1)
對於外界或遠方的情況,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預見。
《後漢書·竇融傳》:“書嫗至,河西鹹驚,以爲天子明見萬里之外。”
年級字:月(P1) 明(P1) 千(P1) 里(P1)
月光普照大地。後多用作友人或戀人相隔遙遠,月夜倍增思唸的典故。
南朝宋·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年級字:更(P1) 令(P2) 明(P1) 號(P2)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年級字:明(P1) 知(P1) 故(P1) 犯(P4)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問:‘一切含靈具有佛性,既有佛性,爲甚麼卻撞入驢胎馬腹?’師曰:‘知而故犯。’”
年級字:三(P1) 大(P1) 發(P1) 明(P1)
年級字:明(P1) 白(P1) 了(P1) 當(P2)
詞性:形容詞
明白了
年級字:明(P1) 升(P1) 暗(P2) 降(P2)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6回:“就是再添一千個都老爺,也抵不上兩個監督、一個織造的好:這叫做‘明升暗降’。”
年級字:心(P1) 明(P1) 眼(P1) 亮(P1)
年級字:精(P2) 明(P1) 能(P1) 幹(P2)
《新唐書·蘇弁傳》:“弁通學術,吏事精明,承延齡後,平賦緩役,略煩苛,人賴其寬。”
年級字:未(P1) 明(P1) 求(P2) 衣(P1)
年級字:黜(P0) 陟(P0) 幽(P4) 明(P1)
《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孔傳:“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年級字:月(P1) 是(P1) 故(P1) 鄉(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借月亮表示思鄉的情懷。
月: 月亮。
故鄉: 故里、家鄉,出生、成長的地方。
明: 光明。
作者描述在戰爭時期,身處塞外所感受到的淒涼和孤單,借月亮的光度表示思鄉的情懷。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年級字:明(P1) 鼓(P2)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cōng míng fǎn bèi cōng míng wù
年級字:聰(P3) 明(P1) 反(P1) 被(P2) 聰(P3) 明(P1) 誤(P5)
宋·蘇軾《東坡續集·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fēn
年級字:清(P1) 明(P1) 時(P1) 節(P1) 雨(P1) 紛(P2) 紛(P2)
唐朝 杜牧 七言絕句 «清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ī cūn
年級字:柳(P3) 暗(P2) 花(P1) 明(P1) 又(P1) 一(P1) 村(P1)
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míng qiāng yì duǒ àn jiàn nán fáng
年級字:明(P1) 槍(P2) 易(P2) 躲(P1) ,(P1) 暗(P2) 箭(P2) 難(P2) 防(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元·無名氏《獨角牛》:“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年級字:兼(P3) 聽(P1) 則(P3) 明(P1) ,(P1) 偏(P4) 信(P1) 則(P3) 闇(P0)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míng bai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明(P1) 白(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míng xiū zhàn dào àn dù chén cāng
年級字:明(P1) 修(P2) 棧(P1) 道(P1) ,(P1) 暗(P2) 度(P2) 陳(P2) 倉(P2)
詞性:動詞
成語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míng qiāng hǎo duǒ àn jiàn nán fáng
年級字:明(P1) 槍(P2) 好(P1) 躲(P1) ,(P1) 暗(P2) 箭(P2) 難(P2) 防(P3)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於防備。亦作“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míng xiū zhàn dào àn dù chén cāng
年級字:明(P1) 修(P2) 棧(P1) 道(P1) ,(P1) 暗(P2) 渡(P2) 陳(P2) 倉(P2)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shén ér míng zhī cún hū qí rén
年級字:神(P1) 而(P1) 明(P1) 之(P2) ,(P1) 存(P3) 乎(P2) 其(P2) 人(P1)
《易·繫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míng chá qiū háo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爲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dàn bó míng zhì níng jìng zhì yuǎn
年級字:澹(P0) 泊(P3) 明(P1) 志(P2) ,(P1) 寧(P4) 靜(P2) 致(P3) 遠(P1)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着,專心致志,纔可有所作爲。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īng tàn bù yán lěng rè zì míng
年級字:冰(P1) 炭(P3) 不(P1) 言(P1) ,(P1) 冷(P2) 熱(P2) 自(P1) 明(P1)
《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mí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明(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明·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八回:“燕青牽了那匹千里龍駒,徑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míng qiāng róng yì duǒ àn jiàn zuì nán fáng
年級字:明(P1) 槍(P2) 容(P2) 易(P2) 躲(P1) ,(P1) 暗(P2) 箭(P2) 最(P2) 難(P2) 防(P3)
指公開攻擊容易對付,暗地陷害劫難於防備。同“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dàn bó yǐ míng zhì 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年級字:淡(P2) 泊(P3) 以(P1) 明(P1) 志(P2) ,(P1) 寧(P4) 靜(P2) 以(P1) 致(P3) 遠(P1)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着,纔可有所作爲。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 ér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之(P2) 末(P3) ,(P1) 而(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