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重(P1) 整(P2) 旗(P3) 鼓(P2)
清·蕭山湘靈子《軒亭冤》捲上:“依欲重振旗鼓,煩你擬篇男女乎權文,勸戒女子。”
年級字:偃(P0) 旗(P3) 僕(P4) 鼓(P2)
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同“偃旗息鼓”。
宋·蘇洵《權書·法制》:“偃旗僕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譁者斬。”
年級字:搴(P6+) 旗(P3) 取(P2) 將(P3)
《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取將,必有能者。”
年級字:偃(P0) 旗(P3) 息(P1) 鼓(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不動聲色大張旗鼓、揚旗吶喊偃:仰臥,引伸爲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年級字:鼓(P2) 餒(P0) 旗(P3) 靡(P0)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凡行陣參伍彌縫之際,略覺鼓餒旗靡處,得健銳兵數十屹立其間,則整而復進。”
年級字:星(P1) 旗(P3) 電(P2) 戟(P0)
年級字:黃(P1) 旗(P3) 紫(P2) 蓋(P2)
天空中出現狀如黃旗紫蓋的雲氣。舊爲皇帝出世的徵兆。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三年正月晦。”裴松之注引《江表傳》:“黃旗紫病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楊之君乎?”
年級字:斬(P2) 將(P3) 搴(P6+) 旗(P3)
《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年級字:收(P1) 旗(P3) 卷(P2) 傘(P2)
年級字:大(P1) 張(P2) 旗(P3) 鼓(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張:陳設,展示;旗鼓:旗幟和戰鼓。形容進攻的聲勢和規模很大。也形容羣衆活動聲勢和規模很大。
清·張春帆《宦海》第九回:“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出了鎮南關,便大張旗鼓,排齊隊伍,浩浩蕩蕩的向前進發。”
年級字:旗(P3) 幟(P3) 鮮(P2) 明(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
年級字:鼓(P2) 旗(P3) 相(P1) 當(P2)
兩軍對敵;對抗。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當”。
《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年級字:火(P1) 燒(P2) 旗(P3) 桿(P5)
年級字:卷(P2) 旗(P3) 息(P1) 鼓(P2)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清·孫鬱《繡幃燈·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年級字:紅(P1) 旗(P3) 報(P2) 捷(P5)
清代軍隊出征,打了勝仗,派專人手持紅旗,急馳進京報捷。現用作報喜的意思。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四回:“剛纔部裏來送信,說劍南倭寇已被文隱平定,一兩日就有紅旗報捷到京。”
年級字:掩(P4) 旗(P3) 息(P1) 鼓(P2)
①捲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年級字:旗(P3) 鼓(P2) 相(P1) 當(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旗 : 旗幟、旗號。
鼓 : 戰鼓、擊鼓。
相: 相等、相對。
當: 當局、當前。
古時戰爭或競賽皆有代表自己部隊的旗幟,同時也會大力擊鼓以作激勵。形4兩方部隊的旗幟數目和戰鼓數目相等。
《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管輅》裴松之注引《輅別傳》:「(管輅)問(單)子春:『今欲與輅為對者,若府君四坐之士邪?』子春曰:『吾欲自與卿旗鼓相當。』」
唐.楊炯〈從弟去溢墓志銘〉:「天下之寶,邦家之光。神鋒太峻,旗鼓相當。」
《新唐書.卷一一八.辛替否列傳》:「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
《明史.卷二一四.靳學顏列傳》:「夫陷鋒摧堅,旗鼓相當,兵之實也。」
清.查慎行〈虎林與同年許莘埜話舊時初自蜀歸〉詩四首之三:「旗鼓相當膽氣麤,生平事事不曾輸。」
《官場現形記》第三五回:「何孝先自辦此事以來,居然別開生路,與申大善士一幫,旗鼓相當,彼此各不相下。」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卷三.陳寶祠》:「予以杜郎入贅,勝負螟蛉,不意開罪封甥,禍不旋踵,……(氜聞之曰):『氜雖不敏,願與旗鼓相當,必不貽大人戚也。』」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三.韓昌黎詩》:「昌黎作〈雙鳥詩〉,喻己與東野一鳴,而萬物皆不敢出聲。東野詩亦云:『詩骨聳東野,詩濤湧退之。』居然旗鼓相當,不復謙讓。」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一.黃山谷詩》:「北宋詩推蘇、黃兩家,蓋才力雄厚,書卷繁富,實旗鼓相當,然其間亦自有優劣。」
《後漢書·隗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年級字:重(P1) 興(P2) 旗(P3) 鼓(P2)
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現下招集人才,團練軍馬,倘有機會可乘,一定重興旗鼓。”
年級字:重(P1) 振(P2) 旗(P3) 鼓(P2)
清·湘靈子《軒亭冤·驚夢》:“儂欲重振旗鼓,煩你擬篇男女平權文勸戒女子。”
年級字:旗(P3) 布(P1) 星(P1) 峙(P6)
年級字:偃(P0) 旗(P3) 臥(P3) 鼓(P2)
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同“偃旗息鼓”。
《梁書·王僧辯傳》:“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命衆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年級字:轍(P0) 亂(P2) 旗(P3) 靡(P0)
轍:車轍;靡:倒下。車轍錯亂,旗子倒下。形容軍隊潰敗逃竄。
《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年級字:斬(P2) 將(P3) 奪(P3) 旗(P3)
砍殺敵將,拔取敵旗。形容勇猛善戰。同“斬將搴旗”。
《羣音類選·官腔類·八義記·拷問如姬》:“只消受得瘞粉埋香,索強似斬將奪旗。”
年級字:搴(P6+) 旗(P3) 斬(P2) 將(P3)
《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年級字:扯(P4) 旗(P3) 放(P1) 炮(P2)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九章:“她扯旗放炮來考工廠,考不上怎樣回下堡村蛤蟆灘呢?”
年級字:旗(P3) 靡(P0) 轍(P0) 亂(P2)
年級字:旗(P3) 開(P1) 得(P1) 勝(P2)
剛一打開旗幟進入戰鬥,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一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年級字:五(P1) 星(P1) 紅(P1) 旗(P3)
詞性:名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寬比例為3:2。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來自浙江里安。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在2992幅(一說為3012幅)應徵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年級字:旌(P0) 旗(P3) 卷(P2) 舒(P2)
舒:展開。戰旗隨風飄動,有時捲起,有時展開。比喻戰事持續。
《三國志·魏書·傅嘏傳》:“掃除凶逆,芟荑遺寇,旌旗卷舒,日不暇給。”
年級字:斬(P2) 將(P3) 旗(P3)
砍殺敵將,拔取敵旗。形容勇猛善戰。同“斬將搴旗”。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今日固決死,願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年級字:扯(P4) 鼓(P2) 奪(P3) 旗(P3)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統雄兵劈面相持,驅貔虎扯鼓奪旗。”
年級字:正(P1) 正(P1) 之(P2) 旗(P3)
年級字:旌(P0) 旗(P3) 蔽(P5) 日(P1)
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裏特指戰旗。戰旗遮住了日光。形容軍隊數量衆多,陣容雄壯整齊。
《戰國策·趙策一》:“於是楚王遊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
年級字:別(P1) 樹(P1) 一(P1) 旗(P3)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唐義山、香山、牧之、昌黎,同學杜者;今年內其詩集,都有是別樹一旗。”
年級字:扯(P4) 順(P2) 風(P1) 旗(P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每到一處先替他向人報告,說這位就是唐觀察;有些扯順風旗的,亦就一口一聲的觀察。”
年級字:搖(P2) 旗(P3) 吶(P6) 喊(P2)
原指古代作戰時搖着旗子,大聲喊殺助威。現比喻給別人助長聲勢。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
年級字:拉(P1) 大(P1) 旗(P3) 作(P2) 虎(P1) 皮(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