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斷(P3) 腸(P5) 崖(P5)
詞性:名詞
斷腸崖位於浙江雁蕩山臥龍谷的盡頭,也就是小龍湫的源頭,是名作家金庸武俠名著《神鵰俠侶》中小龍女與楊過定下十六年始得重見之盟的地方,充滿了夢幻色彩,與絕情谷齊名,曾有「斷腸崖上嘆絕情,絕情谷底哭斷腸」的淒美句子。因為楊過與小龍女的淒美愛情而聞名。景色秀美,與電視中所見的雲氣繚繞相差不大,乃文人墨客常至之地。
年級字:掛(P2) 斷(P3) 線(P2)
詞性:動詞
年級字:欲(P5) 斷(P3) 魂(P4)
詞性:副詞
愁緒,
魂勞夢斷,
極度思念,
精神困乏開懷,
心情開朗1. 唐 戴叔倫 《春怨》: 「金鴨香消欲斷魂,梨花春雨掩重門。欲知別後相思意,回看羅衣積淚痕。」
2. 唐 李珣 《浣溪沙·入夏偏宜澹薄妝》: 「...。訪舊傷離欲斷魂,無因重見玉樓人,六街微雨鏤香塵。早為不逢巫峽夢,那堪虛度錦江春,遇花傾酒莫辭頻。紅藕花香到檻頻,可堪閒憶似花人,舊歡如夢絕音塵。翠疊畫屏山隱隱,冷鋪文簟水潾潾,斷魂何處一蟬新。」
3. 唐 宋之問 《江亭晚望》: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
4. 宋 釋祖欽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其一》: 「...,一點清香欲斷魂。」
5. 宋 陸游 《秋晚思梁益舊遊》: 「幅巾筇杖立籬門,秋意蕭條欲斷魂。恰似嘉陵江上路,冷雲微雨濕黃昏。」
6. 宋 喻良能 《次韻王待制遊東坡留題十一絕》: 「雪堂風物渺江村,行客恓迷欲斷魂。不見當年謫仙面,空馀春柳典型存。」
7. 明 周詩 《寒夜曲》: 「少年離別不堪言,每聽砧聲欲斷魂。不是羅幃怨明月,向來愁緒怕黃昏。」
8. 宋 方回 《後秋思五言五首其一》: 「...,獨許一身存。今日重陽日,登樓欲斷魂。」
9.宋 趙蕃 《病中即事十五首其一》: 「...。睡思渾無思,吟魂欲斷魂。鐘聲才近寺,雞叫已遙村。」
10.唐 任翻 《冬暮野寺》: 「...。飄泊仍千里,清吟欲斷魂。」
11.宋 吳則禮 《至楚懷慎漢公》: 「...,不見君來欲斷魂。」
唐朝 杜牧 七言絕句 «清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年級字:斷(P3) 橋(P2) 堤(P4)
詞性:名詞
建設名白堤、沙堤、白沙堤白沙堤: 又名沙堤、斷橋堤、白堤。建於唐朝之前的期間。位於中國淅江省杭州的西湖,湖內孤山的東北面,是一個名勝地點。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年級字:連(P1) 連(P1) 不(P1) 斷(P3)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獨(P4) 行(P1) 獨(P4) 斷(P3)
行事專斷,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形容作風不民主。同“獨斷獨行”。
郭希仁《從戎紀略》:“彥彪令各營於肩章均添‘四標’字樣,官長進謁皆稱邱大帥,儼然以兵馬都督自居,調遣佈置,獨行獨斷。”
年級字:斷(P3) 決(P2) 如(P2) 流(P1)
《周書·李彥傳》:“彥在尚書十有五載,,屬軍國草創,庶務殷繁,留心省閱,未嘗懈怠,斷決如流,略無疑滯。”
年級字:斷(P3) 頭(P1) 將(P3) 軍(P2)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年級字:當(P2) 機(P2) 立(P1) 斷(P3)
漢·陳琳《答東阿王箋》:“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
年級字:斷(P3) 鶴(P2) 繼(P3)
截短鶴的長腿,接長野鴨的短腿。比喻違反自然規律,辦不成的事。
年級字:柔(P3) 腸(P5) 寸(P1) 斷(P3)
清·沙張白《再來詩讖記》:“先夫之亡,妾柔腸寸斷。”
年級字:斷(P3) 金(P1) 零(P3) 粉(P2)
斷折的花鈿和零散的鉛粉。借指因遭橫逆而結局不圓滿的風流韻事。
清·龔自珍《百字令》詞:“龍華劫換,問何人料理,斷金零粉。”
年級字:同(P1) 心(P1) 斷(P3) 金(P1)
年級字:斷(P3) 畫(P1) 粥(P5)
斷:切斷;齏:醬菜或醃菜之類。指食物粗簡微薄。形容貧苦力學。
宋·釋文瑩《湘山野錄》:“范仲淹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爲四塊,早晚取兩塊,斷齏數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
年級字:武(P2) 斷(P3) 鄉(P2) 曲(P2)
《史記·平準書》:“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
年級字:魂(P4) 飛(P1) 目(P1) 斷(P3)
年級字:斷(P3) 怪(P1) 除(P2) 妖(P3)
明·無名氏《大破蚩尤》第二折:“我我我,仗神鋒斷怪除妖,是是是,賃道法驅邪斬虎。”
年級字:遺(P3) 編(P3) 斷(P3) 簡(P2)
宋·呂大臨《〈考古圖〉後記》:“雖遺編斷簡,僅存二三,然世移俗革,人亡書殘,不復想見先王之緒餘。”
年級字:斷(P3) 管(P2) 殘(P5) 沈(P2)
明·焦竑《李氏〈焚書〉序》:“宋元豐間,禁長公之筆墨,家藏墨妙,抄割殆盡,見者若祟。不逾時而徵求鼎沸,斷管殘沈,等于吉光片羽。”
年級字:斷(P3) 塊(P2) 粥(P5)
清·馮桂芬《潘紱庭京卿五十壽序》:“少陵秋風茅屋,而有廣廈萬間之願;希文斷齏塊粥,而有先憂後樂之志。”
年級字:割(P3) 恩(P2) 斷(P3) 義(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年級字:魂(P4) 勞(P2) 夢(P3) 斷(P3)
年級字:枯(P2) 蓬(P4) 斷(P3) 草(P1)
乾枯、斷折的蓬草。因易隨風飄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蹤難定。
年級字:斷(P3) 飄(P2) 萍(P5)
明·梅鼎祚《玉合記·祝髮》:“想歸海樓船未有期,夢與飄風會,似斷梗飄萍誰可系。”
年級字:斷(P3) 章(P3) 取(P2) 義(P3)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爲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年級字:仁(P3) 柔(P3) 寡(P4) 斷(P3)
章炳麟《駁康有爲論革命書》:“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則仁柔寡斷之主,漢獻、唐昭之儔耳!”
年級字:截(P3) 斷(P3) 衆(P3) 流(P1)
《五燈會元·雲門偃禪師法嗣·德山緣密禪師》:“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衆流,一句隨波逐浪。”《朱子語類》卷七六:“如復其天地之心神者,妙萬物而爲言,此截斷衆流句。”
年級字:斷(P3) 章(P3) 截(P3) 句(P2)
不顧上下文義,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彎曲原意。斷、截:割裂。
年級字:斷(P3) 木(P1) 掘(P5) 地(P1)
語出《易·繫辭下》。宋·黃庭堅《題王黃州墨跡後》詩:“掘地與斷木,智不如機春。”
年級字:章(P3) 決(P2) 句(P2) 斷(P3)
年級字:分(P2) 斷(P3) 帶(P1)
南朝·樑·陸罩《閨怨》詩:“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
年級字:氣(P1) 斷(P3) 聲(P1) 吞(P3)
年級字:斷(P3) 袖(P2) 餘(P4) 桃(P2)
年級字:應(P2) 機(P2) 立(P1) 斷(P3)
漢·陳琳《答東阿王箋》:“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
年級字:義(P3) 斷(P3) 恩(P2) 絕(P4)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年級字:房(P1) 謀(P4) 杜(P2) 斷(P3)
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爲美談。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年級字:接(P2) 連(P1) 不(P1) 斷(P3)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陳設兵衛,自王宮起,直至光家之門,街衢皆滿,接連不斷。”
年級字:琴(P2) 斷(P3) 朱(P1) 絃(P6+)
清·洪昇《長生殿·幸恩》:“奴家楊氏,幼適裴門,琴斷朱絃,不幸文君早寡,香含青瑣,肯容韓掾輕偷。”
年級字:魂(P4) 銷(P3) 腸(P5) 斷(P3)
宋·劉過《賀新郎》詞:“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料彼此,魂銷腸斷。”
年級字:識(P2) 文(P1) 斷(P3) 字(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當着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
年級字:斷(P3) 飄(P2) 蓬(P4)
梗:植物的枝莖;蓬:蓬蒿,遇風常吹折離根,飛轉不已。如同折斷的枝莖,飄飛的蓬蒿一般。形容人東奔西走,生活不固定。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一個世家千金小姐,弄得一生伶仃孤苦,有如斷梗飄蓬,生死存亡,竟難預定。”
年級字:優(P3) 柔(P3) 寡(P4) 斷(P3)
《韓非子·亡徵》:“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年級字:暗(P2) 弱(P3) 無(P2) 斷(P3)
《資治通鑑·卷九十一·晉元帝太興三年》:“(司馬保)好讀書而暗弱無斷,故及於難”。
年級字:一(P1) 筆(P1) 勾(P4) 斷(P3)
宋·陳亮《與吳益恭書》:“此事今已一筆勾斷云云。”
年級字:斷(P3) 寸(P1) 紙(P2)
宋·鄧椿《畫繼》卷一:“收藏古畫,往往斷縑寸紙,皆可珍惜。”
年級字:衡(P4) 陽(P1) 雁(P3) 斷(P3)
衡山南峯有回雁峯,相傳雁來去以此爲界。比喻音信不通。
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年級字:斷(P3) 壁(P2) 殘(P5)
壁:圓形扁平中間有孔的玉器;璋:象半個圭的玉器。殘缺不全的璋壁。比喻雖然殘缺仍然是很珍貴的東西。
宋·孫覿《李茂嘉寄茶》:“蠻珍分到謫仙家,斷壁殘璋裹絳紗。”
年級字:斷(P3) 零(P3) 璧(P6)
葉景葵《〈忘山廬日記〉序》:“辛亥以後,會面甚稀,今得於斷縑零璧中溫其緒論,斯誠光緒以來讀書明理之君子矣。”
年級字:遲(P2) 疑(P3) 不(P1) 斷(P3)
唐·韓愈《淪淮西事宜狀》:“遲疑不斷,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年級字:目(P1) 斷(P3) 魂(P4) 銷(P3)
目斷:竭盡目力所見。指竭盡目力也看不見,因而內心十分悲痛。形容因離別而十分傷心。亦作“目斷魂消”。
年級字:九(P1) 迴(P3) 腸(P5) 斷(P3)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年級字:斷(P3) 飛(P1) 蓬(P4)
如同折斷的枝莖,飄飛的蓬蒿一般。形容人東奔西走,生活不固定。同“斷梗飄蓬”。
宋·陸游《拆號前一日作》詩:“飄零隨處是生涯,斷梗飛蓬但可嗟。”
年級字:斷(P3) 壁(P2) 殘(P5)
殘垣:倒了的短牆。殘存和坍塌了的牆壁。形容殘敗的景象。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園濱文述農門首,擡頭一看,只見斷壁頹垣,荒涼滿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燒的。”
年級字:金(P1) 斷(P3) 決(P2)
如同金屬的刀斧砍物,骨製成的錐子解結。形容決斷迅速。
清·錢謙益《復李叔則書》:“叔則不以此時金斷觿決,示斗極於中流,而又奚待與?”
年級字:斷(P3) 無(P2) 此(P2) 理(P2)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一個少年婦女,獨自在外,又無同伴,靠賣詩文過日子,恐怕世上斷無此理。”
年級字:斷(P3) 尺(P1)
明·葉盛《水東日記·王元章畫梅》:“今人間往往有其所畫梅花,斷縑尺楮,人爭寶之,多元章自書所題其上。”
年級字:龍(P2) 斷(P3) 之(P2) 登(P1)
年級字:投(P3) 鞭(P2) 斷(P3) 流(P1)
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裏,就能截斷水流。比喻人馬衆多,兵力強大。
《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衆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年級字:殘(P5) 編(P3) 斷(P3) 簡(P2)
北周·庚信《謝滕王集序啓》:“某本乏財用,無多作述……至如殘編落簡,併入塵埃;赤軸青箱,多從灰燼。
年級字:柔(P3) 茹(P0) 寡(P4) 斷(P3)
柔茹:柔軟。指處事軟弱,不果斷。亦作“柔懦寡斷”。
年級字:斷(P3) 墨(P2) 殘(P5)
明·王世貞《題俞紫芝急救章》:“子中獨能尋考遺則於斷墨殘楮,遂與仲溫並驅。”
年級字:斷(P3) 織(P3) 之(P2) 誡(P0)
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的兒子。後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
年級字:眼(P1) 穿(P1) 腸(P5) 斷(P3)
眼穿:望眼欲穿。眼慾望穿,腸欲盼斷。形容盼望、相思之極。
宋·柳永《安公子》詞:“當初不合輕分散,及至厭厭獨自個,卻眼穿腸斷。”
年級字:漂(P2) 零(P3) 蓬(P4) 斷(P3)
年級字:言(P1) 語(P1) 道(P1) 斷(P3)
原爲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後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年級字:斷(P3) 長(P1) 補(P2) 短(P2)
截斷長的來補短的。比喻取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短處。
《禮記·王制》:“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爲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
年級字:斷(P3) 碎(P3) 璧(P6)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儀禮》:“雖寂寥片言,斷圭碎璧,猶可寶也。”
年級字:續(P3) 斷(P3) 鶴(P2)
《莊子·駢拇》:“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年級字:斷(P3) 線(P2) 風(P1) 箏(P2)
象放上天斷了線的風箏一樣。比喻一去不回來的人或東西。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摑着手分開雲雨,騰的似線斷風箏。”
年級字:斷(P3) 紙(P2) 餘(P4) 墨(P2)
《宣和書·詹鸞》:“綵鸞以書《唐韻》名於時,至今斷紙餘墨,人傳寶之。”
年級字:抽(P3) 刀(P1) 斷(P3) 水(P1)
抽刀:拔出刀來。水:流水。抽出刀來要斬斷流水。比喻無濟於事,反會加速事態的發展。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年級字:獨(P4) 斷(P3) 獨(P4) 行(P1)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第十九章:“予已預備隨時辭職,以便足下獨斷獨行。”
年級字:闇(P0) 弱(P3) 無(P2) 斷(P3)
《資治通鑑·卷九十一·晉元帝太興三年》:“(司馬保)好讀書而闇弱無斷,故及於難”。
年級字:斷(P3) 線(P2) 子(P1)
《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若是這廝識局知趣,見機而作,恰是斷線鷂子,一般再也不來,落得先前受用一番,且又完名全節。”
年級字:斷(P3) 還(P1) 歸(P3) 宗(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如今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
年級字:琴(P2) 斷(P3) 朱(P1) 弦(P4)
年級字:斷(P3) 壁(P2) 頹(P5)
頹垣:倒了的矮牆。坍塌的牆壁,殘毀的矮牆。形容殘敗的景象。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園濱文述農門首,擡頭一看,只見斷壁頹垣,荒涼滿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燒的。”
年級字:先(P2) 斷(P3) 後(P1) 聞(P2)
年級字:優(P3) 遊(P2) 不(P1) 斷(P3)
年級字:斷(P3) 簡(P2) 遺(P3) 編(P3)
簡:古時用以書寫的竹片。編:穿簡的皮條。指殘缺不全的古籍。
唐·陸龜蒙《藥名離合夏日即事三首》詩之三:“青箱有意終須續,斷簡遺編一半通。”
年級字:思(P2) 斷(P3) 義(P3) 絕(P4)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年級字:斷(P3) 雁(P3) 孤(P3) 鴻(P6+)
鴻:鴻雁。離了羣的孤獨大雁。比喻孤身獨處,多指未成婚的男子。
明·張鳳翼《紅拂記·楊公完偶》:“徐生,你一向斷雁孤鴻,可曾尋偶否?”
年級字:多(P1) 謀(P4) 善(P2) 斷(P3)
晉·陸機《辨亡論》:“而加之篤敬,申之以節儉,疇諮峻茂,好謀善斷。”
年級字:斷(P3) 殘(P5) 壁(P2)
老舍《鼓書藝人》九:“一片焦土和斷垣殘壁。一股股濃煙,火舌直往天上冒。”
年級字:優(P3) 游(P1) 不(P1) 斷(P3)
年級字:出(P1) 死(P3) 斷(P3) 亡(P2)
《荀子·富國》:“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爲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年級字:鴻(P6+) 斷(P3) 魚(P1) 沉(P2)
年級字:誓(P4) 天(P1) 斷(P3) 髮(P2)
年級字:繩(P2) 鋸(P4) 木(P1) 斷(P3)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年級字:殘(P5) 斷(P3) 璧(P6)
宋·樓鑰《跋傅夢良所藏山谷書漁父詩》:“書既刊諸石,此雖僅得三分之一,殘圭斷璧要自可寶。”
年級字:夢(P3) 斷(P3) 魂(P4) 勞(P2)
睡夢中也在思想着,弄得神魂不寧。亦作“夢斷魂消”。
年級字:斷(P3) 缺(P3) 璧(P6)
清·葉廷琯《吹網錄·二礎雲麾碑》:“餘近得拓本,字雖漫漶,其存者尚有神采。斷珪缺璧,彌見珍奇。”
年級字:成(P1) 城(P2) 斷(P3) 金(P1)
成城,團結得像城堡一樣堅固;斷金,力量大得能折斷金屬。指萬衆一心,力量無比強大。
語出《國語·周語下》:“故諺曰:‘衆心成城,衆口鑠金。’”又《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年級字:當(P2) 斷(P3) 不(P1) 斷(P3)
年級字:隔(P3) 皮(P1) 斷(P3) 貨(P2)
指隔着封皮,判斷貨物的好壞。比喻憑外部現象推測內部底細。
《歧路燈》第八回:“不是爲他中了舉,便說深遠。只是那光景兒,我就估出來六七分。兄弟隔皮斷貨,是最有眼色的。”
年級字:斷(P3) 羽(P1) 絕(P4) 鱗(P4)
元·柯丹邱《荊釵記·套書》:“因科舉離鄉半春,從別後斷羽絕鱗。今日天教遇你們,趁良使附歸音信。”
年級字:斷(P3) 絲(P2) 連(P1)
藕已折斷,但還有許多絲連接着未斷開。比喻沒有徹底斷絕關係。多指男女之間情思難斷。
年級字:斷(P3) 髮(P2) 文(P1) 身(P1)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祼以爲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煙(P2) 斷(P3) 火(P1) 絕(P4)
《文選·江淹〈恨賦〉》:“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裏。”李善注:“煙斷火絕,喻人之死也。”
年級字:斷(P3) 手(P1) 續(P3) 玉(P1)
斷:砍下;續:接上。砍下手來再接上一塊玉。比喻得不償失。
《韓非子·用人》:“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厚德迫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禍。”
年級字:雨(P1) 斷(P3) 雲(P1) 銷(P3)
宋·石孝友《醉落魄》詞:“歸期莫負青箋約。雨斷雲銷,總是初情薄。”
年級字:雄(P1) 雞(P1) 斷(P3) 尾(P1)
斷尾:斷去尾巴。本指雄雞因怕做祭祀的犧牲而自殘其身。後比喻人怕被殺而自盡。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犧也。’”
年級字:斷(P3) 雨(P1) 殘(P5) 雲(P1)
清·洪昇《長生殿·獻發》:“想春遊春,從曉和昏,豈知有斷雨殘雲。”
年級字:魚(P1) 沉(P2) 鴻(P6+) 斷(P3)
明·王玉峯《焚香記·餞別》:“又恐魚沉鴻斷,阻隔雲山,銜悲飲淚有萬千。”
年級字:斷(P3) 編(P3) 殘(P5) 簡(P2)
編:穿簡的細長皮條;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指殘缺不全的書籍文章。
宋·黃庭堅《讀書呈幾復》:“身入羣經作蠹魚,斷編殘簡伴閒居。”
年級字:斷(P3) 子(P1) 絕(P4) 孫(P2)
明·柯丹丘《荊釵記·執柯》:“你再不娶親,我只愁你斷子絕孫誰拜墳。”
年級字:妄(P4) 下(P1) 判(P3) 斷(P3)
詞性:動詞
年級字:孤(P3) 文(P1) 斷(P3) 句(P2)
魯迅《〈古小說鉤沉〉序》:“《莊子》舉宋鈃之言,孤文斷句,更不能推見其旨。”
年級字:恩(P2) 斷(P3) 義(P3) 絕(P4)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年級字:豕(P0) 分(P2) 蛇(P4) 斷(P3)
年級字:斷(P3) 香(P1) 零(P3) 玉(P1)
清·洪昇《長生殿·尸解》:“這是我斷香零玉沉埋處,好結果一場廝耨,空落得薄命留。”
年級字:斷(P3) 爛(P3) 朝(P3) 報(P2)
斷爛:形容陳腐雜亂;朝報:古代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奏章之類的文件。指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記載。
《宋史·王安石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爲斷爛朝報。”
年級字:斷(P3) 袖(P2) 之(P2)
《漢書·董賢傳》:“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
年級字:逸(P6) 塵(P2) 斷(P3)
唐許堯佐《柳氏傳》:“[許俊]遂升堂,出翊札示柳氏,挾之跨鞍馬,逸塵斷鞅,倏忽乃至。”
年級字:淚(P2) 幹(P2) 腸(P5) 斷(P3)
年級字:斷(P3) 蛟(P6+) 刺(P3) 虎(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載:相傳晉周處曾射蛟殺虎,爲民除害。
年級字:斷(P3) 杼(P6+) 擇(P5) 鄰(P3)
孟母爲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廢學業,用被割斷的紗不成布來做比喻;孟母三遷居處,選擇良好的環境,來影響孟子的成長。
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學,若吾斷斯織也。’”
年級字:能(P1) 謀(P4) 善(P2) 斷(P3)
善:擅長;斷:決斷。形容人能不斷思考,並善於判斷。
年級字:路(P1) 斷(P3) 人(P1) 稀(P3)
路被隔斷,行人稀少。形容某種災害嚴重,以致路無行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一向恁麼去,路絕人稀。”
年級字:源(P3) 源(P3) 不(P1) 斷(P3)
年級字:魂(P4) 銷(P3) 目(P1) 斷(P3)
年級字:迴(P3) 腸(P5) 寸(P1) 斷(P3)
明·湯顯祖《還魂記·詰病》:“我發短迴腸寸斷,眼昏眵淚雙淹。”
年級字:滔(P3) 滔(P3) 不(P1) 斷(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安老先生]將作了個破題兒,又早被姑娘接過話來,滔滔不斷的一套,把他四位湊起來二百多周兒、商量了將及一年的一個透鮮的招兒,說了個隔腸如見!”
年級字:斷(P3) 章(P3) 取(P2) 意(P1)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爲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同“斷章取義”。
年級字:以(P1) 義(P3) 斷(P3) 恩(P2)
《晉書·劉毅傳》:“凡所以立品設狀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虛飾名譽,相爲好醜。雖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門外之事,以義斷恩。”
年級字:決(P2) 斷(P3) 如(P2) 流(P1)
《周書·裴漢傳》:“漢善尺牘,尤便簿領,理識明贍,決斷如流。”
年級字:斷(P3) 長(P1) 續(P3) 短(P2)
續:接、補。截斷長的來補短的。比喻取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短處。
《荀子·禮論》:“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敬愛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
年級字:斷(P3) 浮(P3) 萍(P5)
宋·秦觀《別賈耘老》詩:“人生百齡同臂伸,斷梗浮萍暫相親。”
年級字:綿(P4) 延(P4) 不(P1) 斷(P3)
《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雍,終爲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
年級字:斷(P3) 井(P2) 頹(P5)
井:指井欄;垣:短牆。斷了的井欄,倒塌的短牆。形容庭院破敗的景象。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年級字:文(P1) 身(P1) 斷(P3) 髮(P2)
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身刺花紋,截短頭髮,以爲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後常用以指較落後地區的民俗。
年級字:壯(P1) 士(P1) 斷(P3) 腕(P4)
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傷,就立即截斷,以免毒性擴散全身。比喻作事要當機立斷,不可遲疑、姑息。
唐·竇皐《述書賦下》:“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
年級字:斷(P3) 袖(P2) 之(P2) 寵(P3)
斷:截斷;寵:寵愛,寵幸。指男子搞同性戀的行徑,指男寵。
東漢·班固《漢書·董賢傳》:“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
年級字:武(P2) 斷(P3) 專(P2) 橫(P2)
武斷:只憑主觀想象作判斷。專橫:專制強橫。形容憑藉權勢獨斷專行,蠻橫跋扈。
年級字:一(P1) 刀(P1) 兩(P1) 斷(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堅決、忍心,斷絕相方的關係。
一刀: 用刀斬開或分割開。
兩段: 兩節。
一刀便可以分成兩段。
比喻斷絕相方的關係。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段,未稱宗師。」
《朱子語類》卷四十四:「觀此可見克己者是從根源上一刀兩斷,便斬絕了,更不復萌。」
年級字:斷(P3) 章(P3) 摘(P2) 句(P2)
唐·李商隱《唐容州經略使〈元結文集〉後序》:“其疾怒急擊,快利勁果,出行萬里,不見其敵;高歌酣顏,入飲於朝,斷章摘句,如振如生。”
年級字:斷(P3) 發(P1) 文(P1) 身(P1)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文身,祼以為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殘(P5) 章(P3) 斷(P3) 簡(P2)
指殘缺不全的書籍或零散不整的詩文字畫。編,用來穿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簡,竹簡,古代用來書寫的竹片。同“斷編殘簡”。
宋·陸游《會稽志序》:“秦漢晉唐以降金石刻,歌詩賦詠,殘章斷簡,靡有遺者。”
年級字:斷(P3) 髮(P2) 紋(P3) 身(P1)
剪短頭髮,身上刺着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同“斷髮文身”。
馮至《伍子胥》九:“在吳越的邊境上還有許多野人,他們是斷髮紋身的。”
年級字:遺(P3) 篇(P3) 斷(P3) 簡(P2)
清·梅曾亮《陳碩士〈學士授經圖〉記》:“而苟其學之不足傳,與傳之不得其人,雖當時爲諸儒所宗,而遺篇斷簡不可見於後世者,往往有之。”
年級字:肝(P4) 腸(P5) 寸(P1) 斷(P3)
年級字:七(P1) 斷(P3) 八(P1) 續(P3)
①形容散亂,不相照應。②斷接之處甚多。形容十分破爛。
《秦並六國平話》卷中:“應榮聖刀頭引舉三軍喊殺,秦兵敗走,東砍西伐,七斷八續。”
年級字:獨(P4) 斷(P3) 專(P2) 行(P1)
草明《乘風破浪》九:“她好像完全看不見他的顯著的成績,而成天提醒他不要驕傲,不要獨斷專行。”
年級字:柔(P3) 寡(P4) 斷(P3)
語出《韓非子·亡徵》:“緩心面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茹,通“懦”。
年級字:目(P1) 斷(P3) 鱗(P4) 鴻(P6+)
鱗鴻:魚和雁,比喻書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書信到來。
年級字:斷(P3) 鬚(P6)
髭:嘴上邊的鬍子。頻頻搓轉鬍子,以致搓斷了幾根。形容寫詩時反覆推敲的情態。
年級字:無(P2) 腸(P5) 可(P1) 斷(P3)
宋·石孝祥《愁倚闌》詞:“衰草低襯斜陽。斜陽外,水冷雲黃。借使有腸也須斷,況無腸。”
年級字:殘(P5) 篇(P3) 斷(P3) 簡(P2)
北周·庚信《謝滕王集序啓》:“某本乏財用,無多作述……至如殘編落簡,併入塵埃;赤軸青箱,多從灰燼。”
年級字:杜(P2) 斷(P3) 房(P1) 謀(P4)
《新唐書·杜如晦傳》:“每議事帝所,玄齡必曰:‘非如晦莫籌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齡策也。蓋如晦長於斷,而玄齡善謀,兩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濟謀,以佐佑帝。”
年級字:山(P1) 窮(P3) 水(P1) 斷(P3)
年級字:逢(P4) 機(P2) 立(P1) 斷(P3)
唐·元載《故相國杜鴻漸神道碑》:“觀公之辨政,消煩解結,逢機立斷。”
年級字:愁(P3) 腸(P5) 寸(P1) 斷(P3)
愁腸:憂思縈繞的心腸。愁得腸子都斷成一段段的。形容憂愁到了極點。
晉·傅玄《雲歌》:“青山徘徊,爲我愁腸。” 唐·張鷟《遊仙窟》:“淚臉千行,愁腸寸斷,端坐橫琴,涕血流襟。”
年級字:飄(P2) 蓬(P4) 斷(P3)
飄飛的蓬草和隨波逐流的斷樹枝。比喻到處漂泊,行蹤無定。
宋·宗澤《上鄭龍圖求船書》:“全家百指,如飄蓬斷梗,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年級字:斷(P3) 線(P2) 偶(P3) 戲(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六:“猶如斷線偶戲,手足撣軟,連話都無了。”
年級字:不(P1) 斷(P3) 如(P2) 帶(P1)
猶不絕如縷。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
《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晉汔隋,老佛顯行,聖道不斷如帶。”
年級字:望(P2) 斷(P3) 白(P1) 雲(P1)
《新唐書·狄仁傑傳》:“親在河陽,仁杰在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
年級字:好(P1) 謀(P4) 善(P2) 斷(P3)
年級字:斷(P3) 織(P3) 勸(P4) 學(P1)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後漢書:樂羊子妻傳》載:“遠尋師,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年級字:龍(P2) 斷(P3) 可(P1) 登(P1)
年級字:斷(P3) 決(P2) 腹(P4)
《戰國策·楚策一》:“有斷脰決腹,壹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
年級字:頹(P5) 斷(P3) 塹(P0)
宋歐陽修《真州東園記》:“園之廣百畝,而流水橫其前,清池浸其右,高臺起其北……此前日之頹垣斷塹而荒墟也。”
年級字:斷(P3) 簡(P2) 殘(P5) 編(P3)
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編:穿簡的細長皮條。指殘缺不全的書籍。
北周·庚信《謝滕王集序啓》:“某本乏財用,無多作述……至如殘編落簡,併入塵埃;赤軸青箱,多從灰燼。
年級字:斷(P3) 根(P1) 絕(P4) 種(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八十一卷:“真人甲乙,上帝已徵,身佩玉符丹文金章,列名元圖,三欲已忘,元始符命,斬滅屍形,斷根絕種,勿得飛揚。”
年級字:淚(P2) 乾(P1) 腸(P5) 斷(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氣的彩雲哭個淚乾腸斷。”
年級字:斷(P3) 鶴(P2) 續(P3)
斷:截斷;續:接;鳧:野鴨。截斷鶴的長腿去接續野鴨的短腿。比喻行事違反自然規律。
《莊子·駢拇》:“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年級字:雁(P3) 斷(P3) 魚(P1) 沉(P2)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雁斷魚沉,久隔音塵,此後相思兩地分。”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年級字:路(P1) 上(P1) 行(P1) 人(P1) 欲(P5) 斷(P3) 魂(P4)
唐朝 杜牧 七言絕句 «清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wù shì
年級字:清(P1) 官(P2) 難(P2) 斷(P3) 家(P1) 務(P3) 事(P1)
俗語。表示家族糾紛情況復雜,外人沒法斷定誰是誰非。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
bǎi zú zhī chóng zhì duàn bù jué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至(P1) 斷(P3) 不(P1) 蹶(P6+)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文選·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衆也。”
bǎi zú zhī chóng duàn ér bù jué
年級字:百(P1) 足(P1) 之(P2) 蟲(P4) ,(P1) 斷(P3) 而(P1) 不(P1) 蹶(P6+)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èr rén tóng xīn qí lì duàn jīn
年級字:二(P1) 人(P1) 同(P1) 心(P1) ,(P1) 其(P2) 利(P2) 斷(P3) 金(P1)
《周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