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年級字:文(P1)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斑,
斐,
斕,
斌。「文」字甲金文象人身上有花紋形。字象一直立的人胸前有花紋的模樣,其中以畫上心形為最普遍,但也有單單畫上「交叉」紋,甚至一圓點的。甲金文「文」字亦有完全省去交叉紋,戰國竹簡與小篆均承此形。
紋身。
刺畫花紋:文身。
知識、學問: 文字、天文、文藝、文章、文書、文獻、文采、文件、文體、文言文、文化、文明、文壇、文物、文科、文昌、文盲。
性格: 文靜、文雅、斯文。
形象: 文質彬彬。
禮節: 繁文縟節。
職業: 文職、文官。
掩飾:文過飾非。
工具: 文具。
量詞:古時小銅錢,一文不名、分文不取。
姓氏: 香港有文灼非。
《莊子.逍遙游》:「越人斷髪文身。」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孔穎達疏:「文身者,謂以丹青文飾其身。」
《說文》:「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
戰國《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文亡(無)隱意」,指文章沒有隱沒不發的意念。
《周易.賁.彖》:「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wén zōng
年級字:文(P1) 宗(P2)
1.備受尊崇的文章宗伯2.明清時稱提學、學政為文宗。亦用以尊稱試官
wén lián
wén wù
年級字:文(P1) 物(P1)
1. 指禮樂制度。古代用文物明貴賤,制等級,故云。
2. 文彩物色。
3. 指車服旌旗儀仗之類。
4. 文人,文士。
5. 歷代相傳的文獻古物。
6. 借謂文化悠久。
yì wén
kè wén
wén běn
年級字:文(P1) 本(P2)
詞性:名詞
同一文件的不同語言或不同措詞的本子。
例子: 這個文件有中、英文兩個文本。
wén píng
wén xiù
年級字:文(P1) 秀(P2)
詞性:名詞
詩僧,昭宗時居長安,為文章供奉,與鄭穀、齊己為詩友,曾遊南五台。
zhāo wén
年級字:昭(P2) 文(P1)
顯揚文采。語出《左傳·桓公二年》:“火、龍、黼、黻、昭其文也
wén huà
年級字:文(P1) 化(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一種修養代表。
具有知識、學問和修養。
1. 他是一位很有文化的君子[有修養的人]。
2. 中國的水墨晝是世界繪畫藝術中最有特色的文化。
漢.劉向《說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文選.束晳.補亡詩六首之六》:「文化內輯,武功外悠。」
Lù wén
年級字:陸(P3) 文(P1)
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2年1月畢業於東北大學礦井建設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並於1982年2月就職於西南科技大學至今。
Yè wén
年級字:葉(P1) 文(P1)
詞性:名詞
葉文,原籍黑龍江省鶴崗市。 2000年10月21日至今,在黑龍江都市女性頻率擔任主持人。曾編輯主持過《女性娛樂報導》,和雙語節目《超越夢想》,《玫瑰風景線》,《女性完全關注》等節目。 2003年9月至今,擔任《新大學時代》及《葉文有話要說》節目的編輯與主持人。主持風格清新自然,個性張揚,受到眾多聽眾的喜愛。另有清代同名女性畫家。
chéng wén
年級字:程(P2) 文(P1)
詞性:名詞
科舉考試時,由官方撰定或錄用考中者所作,以為範例的文章;科場應試者進呈的文章。
wén yǎ
wén gǎo
Yīngwén
年級字:英(P1) 文(P1)
詞性:名詞
英語(English),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根據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計算,英語是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英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二語言,也是歐盟的,最多國際組織和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人數,僅少於漢語和西班牙語母語使用者人數。英語由古代從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荷蘭及周邊移民至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在19至20世紀的,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
Dài wén
年級字:代(P2) 文(P1)
詞性:名詞
代文(纈沙坦膠囊),適應症為治療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
guó wén
年級字:國(P1) 文(P1)
1. 國家的禮樂制度。
2. 指本國的文字。舊也藉指中小學的語文課。
wēn wén
wén jǐn
年級字:文(P1) 錦(P3)
詞性:名詞
文彩斑爛的織錦。
《漢書·貨殖傳序》:“富者土木被文錦,犬馬餘肉粟。” 唐柳宗元《答吳武陵<非國語>書》:“是猶用文錦覆陷阱也。”《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楚威王聞莊生之賢,遣使持黃金百鎰、文錦千端、安車駟馬,聘為上相。” 清吳偉業《和楊鐵崖天寶遺事詩》:“給來妙服裁文錦,賞就新詩賜餅金。”
yù wén
年級字:玉(P1) 文(P1)
詞性:名詞
玉簡上的文字或用作文字的美稱。
例:《藝文類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元帝 《荊州長沙寺阿育王像碑》:“蓋聞琁璣玉衡,穹昊所以紀物;金版玉文,淳精所以播氣。”
wén míng
年級字:文(P1) 明(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開明粗野,
野蠻,
陋習指有良好的知識、文化、文藝的涵養,持有客觀、開明、和平和包容的態度,是人類智慧的進化。
文: 從「文字」持續廷伸至各種知識、學問和修養: 天文、文藝 、文書、文質彬彬。
明: 從「日」、「月」全面的光,照亮大地,含「開明」、「明白」意思。能知、能解,才到能明,故此也是一種智慧的根基。
運用知識和開明的態度,令世界萬物活的明亮、和暖和有朝氣。
英文 culture 可翻譯為 文化,但文化不等於文明。例如海盗的行為是一種文化,但不是一種文明的文化。
英文 civilisation 是解釋為有高階文化組織的社會,這也不是完全等於文明的定義。
1. the stage of human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organisation that is considered most advanced.
2. the process by which a society or place reaches an advanced stag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organisation.
人物 - 指有良好的修養,待人有禮,具有廣闊的知識、信念、哲學、文學、藝術、教育、信仰、習俗、科學特色,透過良好教育、體驗、沉澱和積累而顯現出開放、明智的境界、抱著客觀和包容的態度。
社會 - 指社會具有良好的文化,經濟、文藝發展均衡,法制有序,公平、公正、公開,人民生活和諧,安居樂業,對鄰近地方和世界抱著和平、客觀和包容的原則和方針。
《周易.乾.文言》:天下文明。
《尚書.舜典》:睿哲文明。
《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wén fǎ
lì wén
wén jìng
wén kè
年級字:文(P1) 課(P1)
詞性:名詞
語文作業。
例:朱自清 《失名<冬天>序》:“我今夏在 揚州 審查小學國文成績,偶然從一本國民學校底文課裡,看到這一句。”
Wén zhōng
wén zhí
Zhōngwén
年級字:中(P1) 文(P1)
Chinese language; written Chinese; Chinese script
xiàwén
年級字:下(P1) 文(P1)
1.指文章中某段或某句后面的文字 。2.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
zhōng wén
年級字:中(P1) 文(P1)
詞性:名詞
漢文中文(Chinese),漢語的書寫系統。中文也是現代漢語和漢字的民間通俗統稱,包括書寫體系,也包括發音體系,一般指標準語。中文的使用人數在17億以上,範圍包括中國全境(大陸、港澳、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等的海外華人地區。
zhōu wén
年級字:週(P2) 文(P1)
詞性:名詞
即 周文王 。
《後漢書·桓帝紀》:“今京師廝舍,死者相枕,郡縣阡陌,處處有之,甚違周文掩胔之義。”《三國志·魏志·管寧傳》:“ 周文啟龜,以卜良佐。” 晉張協《雜詩》之六:“ 王陽驅九折, 周文走岑崟。” 唐孫公輔《新修夏邑縣城門樓記》:“ 周文緩而靈臺成,漢文約而露臺捨。”
sǎn wén
年級字:散(P2) 文(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韻文,
駢文指文章內容不講究任何規格或韻律, 文筆比較隨意、輕鬆的一種文學體裁,其中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
tiáo wén
wén gé
年級字:文(P1) 革(P2)
詞性:名詞
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毛澤東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hàn wén
年級字:漢(P4) 文(P1)
詞性:名詞,代詞
中文,
華文1.漢語;漢字。
2.漢代的文章。
3.漢文帝,劉恆的省稱。
wén wán
wén chāo
lùn wén
wén cái
wén tǐ
年級字:文(P1) 體(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指文章、文學作品的體裁。
diàn wén
wén zhì
gǔ wén
年級字:古(P1) 文(P1)
詞性:名詞
白話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宣王太史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或异;指秦以前的文獻典籍;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漢朝通行隸書,囙此把秦以前的字體叫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裏的古文。
gào wén
年級字:告(P1) 文(P1)
詞性:名詞
祭文。
《明史·沉鯉傳》:“﹝帝﹞議分遣大臣禱天下名山大川……﹝ 鯉﹞請齋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屬致之,罷寺觀勿禱。” 明李贄有《關王告文》。
chéng wén
年級字:成(P1) 文(P1)
詞性:名詞
1. 形成樂章、文采、文辭、禮儀等的總稱。
《荀子·樂論》:“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韓詩外傳》卷五:“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備珍,則聖人所以分賢愚,明貴賤。” 漢揚雄《法言·君子》:“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 漢班固《白虎通·情性》:“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 晉潘岳《笙賦》:“邇不逼而遠無攜,聲成文而節有敘。”《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自幼聰明,舉筆成文,琴棋書畫,無所不通。”2. 現成的文章。
漢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 唐劉知幾《史通·申左》:“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 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稱傳而行也。” 清金一《文學觀》:“夫謂語必己造,事不古同,誠不免以刻覈待古人,雖以《六經》之尊,除《大易》而外,若《書》、《詩》、《禮》,類皆集成典成文而為書者也。 ”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詩三札》:“我國雖無'散文詩'之成文,然如屈原《卜居》、《漁父》諸文以及莊子《南華經》中多少文字,是可以稱為'散文詩'的。”
3. 用文字固定下來,成為書面。
《魏書·常景傳》:“案如經禮,事無成文;即之愚見,謂不應服。” 徐懷中《西線軼事》一:“適應了隨時隨地面對各種嚴格的要求,適應了多少條成文不成文的紀律規定。”
wài wén
shī wén
yáng wén
年級字:洋(P1) 文(P1)
詞性:名詞
外國的語言文字。
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正在忙亂之際,忽然一個電信局信差送來一封洋文電報。”
魯迅《朝花夕拾·瑣記》:“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 王西彥《夜宴》四:“無論對學生或聽差,說話總愛夾雜一些洋文。”
Wáng wén
年級字:王(P1) 文(P1)
詞性:名詞
王文,男,博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助理,傑出青年獲得者,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德馬普青年科學家進化基因組學小組組長,細胞與分子進化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quán wén
wén jiáo
年級字:文(P1) 嚼(P5)
詞性:形容詞
咬文嚼字: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Liú wén
年級字:劉(P1) 文(P1)
劉文,安徽蕪湖人,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電視攝影專業,1991年調至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歷任編導、攝影、製片人、部門主任、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 《舌尖上的中國》總監製人。原中文國際頻道(四套)副總監,原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兼任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受聘於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導師,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研究員。 2014年7月30日因涉及經濟問題被帶走調查。
wén kē
年級字:文(P1) 科(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理科1.文科又稱人文社會科學。顧名思義,廣義的文科即以人類社會獨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狹義的文科則指高中,分文理科時選擇的科目。
2.從前科舉制時以經學考選文士之科,別於武舉而言。教學上指歷史、哲學、文學、語言、經濟等學科.
wén wén
年級字:文(P1) 文(P1)
詞性:名詞
1.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例:《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清李調元《卍齋瑣錄》卷五:“ 吳任臣雲:'《獸經》曰:文文善呼,雙雙善行。'”
2.謂崇尚禮文儀節。
例:金 王若虛 《諸史辨惑上》:“ 殷 道親親立弟, 週 道尊尊立子。 殷 道質質者法天,親其所親故立弟; 週 道文文者法地,敬其本始故立長子。”
yǔ wén
年級字:語(P1) 文(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語言和文字。
yè wén
Shì wén
年級字:市(P2) 文(P1)
詞性:名詞
市文,樹冠開張,樹形較矮,枝條較密、較短細,節間短,春梢長12cm以內,結果早,豐產穩產,果實8月中下旬著色,9月下旬成熟。
fàn wén
年級字:範(P3) 文(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模範的文章。
教學中作為模範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範本。常常用於文書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資料編寫前的參考。
shǎo wén
年級字:少(P1) 文(P1)
詞性:形容詞
缺少文才。
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説士,東鄉坐而責之:'趣為我語。'其椎少文如此。”《三國志·魏志·荀彧傳》“ 太祖遂為魏公矣” 裴松之注引《荀彧別傳》:“取士不以一揆, 戲志才、 郭嘉等有負俗之譏, 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 宋秦觀《盜賊》下:“夫豪傑之士,固有文武縱橫之間無不可者,椎魯少文獨可以任之大事者。使天下豪傑皆文武縱橫之才,二科足以取之;若有椎魯少文之人,則不可得而取之矣。”
wén xiàn
zhèng wén
diǎn wén
wén ruò
Dé wén
年級字:德(P4) 文(P1)
詞性:名詞
德語(Deutsch)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是德國、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的唯一官方語言,也是瑞士、比利時、盧森堡的官方語言之一,包括高地德語與低地德語兩大分支內的數十種方言。德語共同標準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馬丁·路德的聖經翻譯。它最初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瑞士大部、波蘭大部、列支敦士登、盧森堡、法國東北部、意大利東北部,比利時東部使用。另外,在德國的前殖民地內,例如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喀麥隆、加納、多哥、貝寧擁有大量德語的學習者,在東歐的一些國家中,仍有少量的說德語的少數民族。歐洲語言管理中心2015年9月最新的數據顯示…
wén dàng
wén jiào
年級字:文(P1) 書(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文: 文章、文件。
書: 書籍、書經。
wén zhāi
年級字:文(P1) 摘(P2)
詞性:名詞
1.對文章、著作所作的簡要摘述
2.指選出來的文章片段
mài wén
年級字:賣(P3) 文(P1)
詞性:動詞
以寫作詩文換取錢財。
例:唐杜甫《聞斛斯六官未歸》詩:“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錢。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 明李開先《李崆峒傳》:“ 崆峒雖四次下吏,而晚景富貴驕奢,以其據紛華之地,而多賣文之錢耳。” 茅盾《創作生涯的開始》:“至於今後怎麼辦,也許要長期蟄居地下,靠賣文維持生活了。”
wén tán
wén wǔ
年級字:文(P1) 武(P2)
詞性:名詞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
2.文才和武略。
3.文臣和武將,文武官員。
xīn wén
年級字:新(P1) 文(P1)
詞性:名詞
1. 新近撰寫的文章。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適見新文,甚可觀。” 唐李白《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因有此贈》詩:“雪山掃粉壁,墨客多新文。”2. 體式新穎別緻的文章。
唐杜甫《哭王彭州掄》詩:“新文生沉謝,異骨降松喬。”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敬賀新禧》:“過了一夜,又是一年,人既突變為新人,文也突進為新文了。”
3. 指詭異而趨時的文體、文風。
宋 沉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會公主文,決意痛懲,凡為新文者,一切棄黜。”
4. 新花樣。
《紅樓夢》第四五回:“這會子我又興出新文來,熬什麼燕窩粥,老太太、太太、 鳳姐姐,這三個人便沒話,那些底下老婆子丫頭們,未免嫌我太多事了。”
5. 猶新聞。
《紅樓夢》第四八回:“且説平兒見香菱去了,就拉寳釵悄悄説道:'姑娘可聽見我們的新文沒有?'”《天雨花》第四回:“眾人聽了方曉得,哈哈大笑叫新文。”
wén zì
年級字:文(P1) 字(P1)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翰墨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瑯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zhuàn wén
wén pǐ
wén xì
年級字:文(P1) 系(P2)
詞性:名詞
指文吏之法;指《易》之《文言》、《系辭》,傳為孔子所作。
wén yì
běn wén
wén bǐ
fǎ wén
年級字:法(P1) 文(P1)
詞性:名詞
屬於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是繼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之後,使用者人數最多的羅曼語言之一。
zuò wén
pī wén
年級字:批(P2) 文(P1)
詞性:名詞
1.[上級或有關部門]批覆的文件,也指批示的文字。
wéi wén
年級字:為(P2) 文(P1)
詞性:動詞
成文,成字
例:為文猶可識。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wén jí
rén wén
kē wén
tú wén
qū wén
年級字:區(P2) 文(P1)
詞性:名詞
區文,男,1966年2月出生,漢族,籍貫桂平市西山鎮,198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中央黨校大學學歷,現任貴港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主任,擬提拔擔任副處級領導職務。
duàn wén
wén qián
sī wén
年級字:斯(P2) 文(P1)
詞性:形容詞
優雅粗魯1.溫文爾雅。
2.斯文,是指很有涵養、文質彬彬,有禮貌、有教養,又優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
wén máng
Wénbīn
年級字:文(P1) 彬(P6+)
文彬,1989年9月14日生,性別,是一名女韓國歌手。
shén wén
xì wén
年級字:戲(P2) 文(P1)
詞性:名詞
1.戲文:戲劇裡的對白
2.南曲戲文,又稱南戲。宋 元 時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和北方的雜劇、院本相對稱。由 宋 雜劇、唱賺、宋詞以及里巷歌謠等綜合發展而成。一般認為是 中國 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 代雖不如雜劇盛行,但在南方民間仍廣泛流傳。
明 成化 、 弘治 以後,南戲進一步發展演變為傳奇。對 明 、 清 兩代的戲曲影響頗大。
明祝允明《猥談》:“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
明徐渭《南詞敘錄》:“南戲始於宋光宗朝, 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號曰'永嘉雜劇'”。
wén xué
年級字:文(P1) 學(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語言文字作品。
用語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
wén mò
年級字:文(P1) 墨(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1.指寫文章、著述等
家中文墨。 --清. 例:袁枚《祭妹文》
粗知文墨。
2.溫文有禮的樣子
wén miào
年級字:文(P1) 廟(P3)
詞性:名詞
武廟孔子 廟。
例:唐 朝封 孔子 為 文宣王 ,稱其廟為 文宣王 廟。元 明 以後省稱為文廟。元方回《前參政浙西廉訪徐子方得代送別》詩:“ 武林增炳煥,文廟鬱岩嶤。”《明史·禮志四》:“天下文廟,惟論傳道以列位次;闕裡家廟,宜正父子以敘彝倫。” 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今值文廟丁期,禮當釋奠。”
rì yǔ
年級字:日(P1) 文(P1)
詞性:名詞
日本語言在文字、書寫管道、書本(紙張等)上的表現管道稱為日文。
zhì wén
年級字:質(P4) 文(P1)
詞性:形容詞
1.謂其資質具有文德。
2.實質內容與外在形式。
3.質樸與華美。
wén zhāng
年級字:文(P1) 章(P3)
詞性:名詞
作品 著作泛指著作。原指文辭, 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wén jiàn
wén chāng
年級字:文(P1) 昌(P1)
詞性:名詞
古稱紫貝,自西漢建寘已有2100多年歷史,為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海南閩南文化發源地,海南文昌航太發射中心所在地,是中國第四座航太之城,處於瓊北綜合經濟區域“一小時經濟圈”、“海澄文”一體化綜合經濟圈,瓊北重要的經濟、文化、交通、科技、旅遊區域中心之一。
wén shǐ
Ài wén
年級字:愛(P1) 文(P1)
植株較矮小,樹形緊湊,樹姿開張。成齡葉片厚而硬,正面深綠、平滑,葉長橢圓形、葉柄較寬,葉尖尖銳。果實中等大,單果重250-363.7克,果實長卵形或寬橢圓形,果腹較突出,果皮紫紅色,果肉淡黃色;貯藏後果皮底色橙黃、蓋色鮮紅,果肉橙黃色。
xiù wén
xíng wén
yuán wén
chéng wén
年級字:呈(P2) 文(P1)
詞性:名詞
舊時下對上的一種公文;向政府官員遞交的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文件或陳述觀點的聲明。
例:遞交呈文
jì wén
年級字:棄(P4) 文(P1) 就(P1) 武(P2)
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聞詩禮傳家,此子棄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讀《武經七書》麼?”
年級字:不(P1) 直(P1) 一(P1) 文(P1)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年級字:文(P1) 圓(P1) 質(P4) 方(P1)
年級字:文(P1) 化(P1) 習(P1) 俗(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人類在團體中、社會中的生活而漸漸演進成的行為、感受、反應等。其中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宗教、道德規範、典章制度等等。
年級字:文(P1) 武(P2) 略(P3)
韜:指《六韜》,古代兵書,內容分文、武、龍、虎、豹、犬六韜;略:指《三略》,古代兵書,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謀略。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年級字:市(P2) 民(P1) 文(P1) 學(P1)
封建社會後期,適應城市居民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內容大多描寫市民社會的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階層的思想和願望。宋元明話本是其代表作品。
年級字:粗(P2) 通(P3) 文(P1) 墨(P2)
粗:略微;通:通曉。文墨:指寫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寫作方面的學問。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長安人氏,略知書史,粗通文墨。”
年級字:文(P1) 過(P1) 遂(P0) 非(P2)
宋·蘇軾《論時政狀》:“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此臣之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年級字:文(P1) 君(P2) 司(P1) 馬(P1)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動臨邛富商卓王孫寡居的女兒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與之結爲夫婦。卓王孫不認這門親事,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了個酒館,文君當爐賣酒,相如穿着犢鼻褲與奴僕一道洗器皿,卓王孫感到恥
年級字:武(P2) 偃(P0) 文(P1) 修(P2)
文治已實行,武備已停止。形容天下太平。亦作“文修武偃”。
明湯顯祖《還魂記·榜下》:“正此引奏,前日先生看定狀元試卷,蒙聖旨武偃文修,今其時矣!”
年級字:飛(P1) 文(P1) 染(P3) 翰(P0)
《舊五代史·唐書·盧程傳》:“承業之曰:公稱文士,即合飛文染翰,以濟霸國,嘗命草辭,自陳短拙,及留職務,又以爲辭,公所能者何也。”
年級字:文(P1) 章(P3) 山(P1) 斗(P1)
語本《新唐書·韓愈傳》:“自愈之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年級字:舞(P3) 文(P1) 弄(P2) 墨(P2)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筆。故意玩弄文筆。原指曲引法律條文作弊。後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隋書·王充傳》:“明習法令,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年級字:掌(P3) 上(P1) 觀(P2) 文(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
年級字:半(P1) 文(P1) 半(P1) 白(P1)
這篇文章……唯一的缺點,是“~,似通非通” ★瓊瑤《匆匆太匆匆》
年級字:廣(P2) 文(P1) 先(P2) 生(P1)
①唐杜甫稱鄭虔爲“廣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閒散的儒學教官。
據《新唐書·鄭虔傳》載,玄宗愛鄭虔才,爲置廣文館,以之爲博士。唐·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早第紛紛厭樑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直(P1)
直:同“值”。一分錢一文錢也不值。形容沒有任何價值。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八:“有人讚歎此事,如虎帶角;有人輕毀此事,一文不值,一等是恁麼事,因什麼毀贊不是。”
年級字:聖(P4) 神(P1) 文(P1) 武(P2)
《書·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年級字:舞(P3) 筆(P1) 弄(P2) 文(P1)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
年級字:人(P1) 文(P1) 薈(P0) 萃(P5)
年級字:強(P2) 文(P1) 假(P1) 醋(P5)
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二折:“有一等寒儉的泛泛之徒,他出來的不誠心,無實行,一個個強文假醋。”
年級字:經(P1) 文(P1) 緯(P0) 武(P2)
唐·許敬宗《定宗廟樂議》:“早復聖蹟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於名言。”
年級字:入(P1) 文(P1) 出(P1) 武(P2)
唐·張說《河西節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總軍挾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間,式遏戎虜。”
年級字:潘(P4) 文(P1) 樂(P2) 旨(P2)
《晉書·樂廣傳》:“廣善清言而不長於筆,將讓尹,請潘岳爲表。嶽曰:‘當得君意。’廣乃作二百句語,述己之志。嶽因取次比,便成名筆。時人鹹雲:‘若廣不假嶽之筆,嶽不取廣之旨,無以成斯美也。’”
年級字:文(P1) 不(P1) 加(P1) 點(P1)
點:塗上一點,表示刪去。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漢·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爲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
年級字:較(P2) 武(P2) 論(P2) 文(P1)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此書講道學,籌經濟談天測地,較武論文,無不原原本本,窮極要妙,此其本領之大也。”
年級字:文(P1) 宗(P2) 學(P1) 府(P2)
年級字:反(P1) 面(P1) 文(P1) 章(P3)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詩》:巨屨揚矣,於彼高岡;大足光矣,於彼馨香。’春輝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帶貶,反面文章,含蓄無窮,頗有風人之旨。’”
年級字:舞(P3) 弄(P2) 文(P1) 墨(P2)
①玩弄法律條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辭;耍筆桿子。亦作“舞文弄墨”。
年級字:舞(P3) 文(P1) 飾(P3) 智(P3)
年級字:文(P1) 深(P2) 網(P2) 密(P2)
年級字:斯(P2) 斯(P2) 文(P1) 文(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慣了,乍見了你這破落戶,還被人笑話死了呢。”
年級字:偃(P0) 武(P2) 興(P2) 文(P1)
《漢書·循吏傳·黃霸》:“太尉官罷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興文也。”
年級字:遺(P3) 文(P1) 逸(P6) 句(P2)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雖千古茫昧,理世玄遠,遺文逸句,容或可尋,沿途隱顯,方土可驗。”
年級字:驥(P0) 子(P1) 龍(P2) 文(P1)
驥子:千里馬;龍文:駿馬名,舊時多指神童。原爲佳子弟的代稱。後多比喻英才。
《南史·張融傳》:“延俊從父兄宣明二子景鸞、景鴻,並有逸才,河東呼景鸞爲驥子,景鴻爲龍文。”
年級字:以(P1) 文(P1) 亂(P2) 法(P1)
年級字:大(P1) 塊(P2) 文(P1) 章(P3)
大塊:大地。原指大自然錦繡般美好的景色。後用以稱讚別人內容豐富的長篇文章。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年級字:臨(P3) 文(P1) 不(P1) 諱(P6)
年級字:文(P1) 搜(P3) 丁(P1) 甲(P1)
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詩泣鬼神,寶氣騰吳練;文搜丁甲,精芒全爍秦金。”
年級字:斯(P2) 文(P1) 掃(P1) 地(P1)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清·徐坷《清稗類鈔·三十四》:“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作監臨,斯文掃地。”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士(P1)
宋·陸游《閒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年級字:偃(P0) 武(P2) 崇(P3) 文(P1)
《魏書·咸陽王禧傳》:“國朝偃武崇文,偏舍來久,州鎮兵人,或有雄勇,不閒武藝。”
年級字:雕(P3) 文(P1) 刻(P2) 鏤(P0)
年級字:善(P2) 文(P1) 能(P1) 武(P2)
既有文才,又通武藝。現常指既能動筆又有實際工作能力。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則爲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年級字:文(P1) 書(P1) 校(P1) 尉(P0)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文: 文章、文件。
書: 書籍、書經。
官階。
年級字:班(P2) 馬(P1) 文(P1) 章(P3)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並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遊學》:“夔龍禮樂承先範,班馬文章勘墨鉛。”
年級字:犀(P2) 頂(P2) 龜(P3) 文(P1)
頭頂骨隆起如犀角,腳掌上有龜背紋。舊時所謂貴人之相。
語出《後漢書·李固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
年級字:單(P2) 文(P1) 孤(P3) 證(P4)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涑水》:“考服虔之說,又與俗符,賢於杜氏單文孤證矣。”
年級字:深(P2) 文(P1) 巧(P2) 詆(P0)
《史記·汲鄭列傳》:“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罪。”
年級字:繁(P3) 文(P1) 節(P1)
文:規定、儀式;縟:繁多;節:禮節。過分繁瑣的儀式或禮節。也比喻其他繁瑣多餘的事項。
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年級字:以(P1) 視(P1) 文(P1)
從縫隙裏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郄,通“隙”。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仰天嘆曰:‘夫子之爲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郄視文。越人(扁鵲名)之爲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年級字:文(P1) 過(P1) 飾(P3) 非(P2)
文、飾:掩飾;過、非:錯誤。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莊子·盜跖》:“辯足以飾非。”唐·劉知幾《史通·惑經》:“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社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年級字:地(P1) 下(P1) 修(P2) 文(P1)
《太平御覽》卷八八引王隱《晉書》:“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顏淵、卜商今見在爲修文郎。”
年級字:允(P5) 文(P1) 允(P5) 武(P2)
年級字:文(P1) 武(P2) 差(P2) 事(P1)
年級字:餘(P4) 風(P1) 遺(P3) 文(P1)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而樂鬆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爲驩兜,蔡邕比之俳優,其餘風遺文,蓋蔑如也。”
年級字:百(P1) 代(P2) 文(P1) 宗(P2)
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遠的年代裏堪爲文人楷模的人物。
《晉書·陸機傳》:“制曰:‘故足遠超枚(枚乘)馬(司馬相如),……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年級字:酸(P3) 文(P1) 假(P1) 醋(P5)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倆人酸文假醋的滿嘴裏噴了會子四個字兒的匾。”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取(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又且一清如水,分文不取。”
年級字:大(P1) 做(P1) 文(P1) 章(P3)
比喻爲達到某種目的,在某些問題上橫生枝節,或借題發揮,擴大事態。
年級字:不(P1) 名(P2) 一(P1) 文(P1)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年級字:執(P4) 文(P1) 害(P1) 意(P1)
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推考其故,蓋提舉鹽事司執文害意,謂非貧乏不在此數。”
年級字:文(P1) 質(P4) 斌(P0) 斌(P0)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同“文質彬彬”。
年級字:被(P2) 發(P1) 文(P1) 身(P1)
被發: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年級字:祝(P2) 發(P1) 文(P1) 身(P1)
削短頭髮,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異族的風俗服制。
《轂樑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晉·孫綽《喻道論》:“周之泰伯遠棄骨肉,託跡異域,祝發文身,存之不反,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
年級字:雕(P3) 文(P1) 織(P3) 採(P2)
年級字:舞(P3) 文(P1) 巧(P2) 詆(P0)
年級字:修(P2) 文(P1) 偃(P0) 武(P2)
唐·薛逢《九日曲池遊眺》:“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
年級字:大(P1) 作(P2) 文(P1) 章(P3)
年級字:識(P2) 文(P1) 斷(P3) 字(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當着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
年級字:文(P1) 身(P1) 剪(P3) 髮(P2)
年級字:通(P3) 文(P1) 達(P1) 藝(P5)
年級字:一(P1) 代(P2) 文(P1) 宗(P2)
宗:宗師。一個時代爲衆人所宗仰的文學家。亦作“當世辭宗”、“一代宗匠”、“一代辭宗”。
年級字:斷(P3) 髮(P2) 文(P1) 身(P1)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祼以爲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咬(P2) 文(P1) 嚼(P5) 字(P1)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年級字:通(P3) 文(P1) 達(P1) 理(P2)
年級字:文(P1) 化(P1) 遺(P3) 產(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文(P1) 恬(P5) 武(P2) 嬉(P4)
恬:安閒;嬉:玩樂。文官安閒自得,武官遊蕩玩樂。指官吏只知貪圖安逸享受,吃喝玩樂,不關心國事。
唐·韓愈《平淮西碑》:“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爲當然。”
年級字:主(P1) 文(P1) 譎(P0) 諫(P0)
主文:用譬喻來規勸;譎諫:委婉諷刺。通過詩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進行諷諫。
《毛詩序》:“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年級字:深(P2) 文(P1) 周(P2) 內(P1)
清·錢謙益《兵部尚書李公神道碑》:“小大之獄,必以情本倫常依法比,不爲深文周內。”
年級字:多(P1) 文(P1) 為(P2) 富(P3)
《禮記·儒行》:“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孔子家語·儒行》:“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而多文以為富。”
年級字:文(P1) 采(P1) 風(P1) 流(P1)
橫溢的才華與瀟灑的風度。亦指才華橫溢與風度瀟灑的人物。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清·惲敬《同遊海幢寺記》:“夫士大夫登朝之後,大都爲世事牽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風流、友朋意氣相尚。”
年級字:文(P1) 武(P2) 兼(P3) 備(P2)
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雙全。亦作“文武兼濟”、“文武兼全”。
年級字:文(P1) 行(P1) 出(P1) 處(P2)
文:學問;行:品行;出:作官;處:隱居。舊指文人的學問、品行和對待出仕隱退的態度。
《周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年級字:文(P1) 似(P3) 其(P2) 人(P1)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侯(P5)
指筆、硯、紙、墨。古人戲稱筆爲管城侯毛元銳,硯爲即墨侯石虛中,紙爲好畤侯楮知白,墨爲鬆滋侯易玄光,故稱。
年級字:文(P1) 子(P1) 同(P1) 升(P1)
語出《論語·憲問》:“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爲文矣。’”
年級字:披(P2) 髮(P2) 文(P1) 身(P1)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髮披散,身刺花紋。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望(P2) 文(P1) 生(P1) 義(P3)
文:文字,指字面;義:意義。不瞭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
清·張之洞《輶軒語·語學》:“空談臆說,望文生意。”
年級字:被(P2) 髮(P2) 文(P1) 身(P1)
被髮: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年級字:博(P4) 文(P1) 約(P2) 禮(P2)
《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年級字:文(P1) 章(P3) 經(P1) 濟(P4)
年級字:道(P1) 德(P4) 文(P1) 化(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行為品德的風氣。
年級字:流(P1) 言(P1) 飛(P1) 文(P1)
猶言流言蜚語。毫無根據的話。指背後散佈的誹謗性的壞話。
年級字:文(P1) 無(P2) 加(P1) 點(P1)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寶(P2)
宋·梅堯臣《再和潘歙州紙硯》詩:“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
年級字:揆(P0) 文(P1) 奮(P2) 武(P2)
語出《書·禹貢》:“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孔傳:“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年級字:緯(P0) 武(P2) 經(P1) 文(P1)
年級字:文(P1) 章(P3) 宗(P2) 工(P1)
年級字:望(P2) 文(P1) 生(P1) 訓(P3)
不瞭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同“望文生義”。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藝(P5)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自古書、畫、琴、棋,謂之文房四藝。”
年級字:文(P1) 君(P2) 新(P1) 寡(P4)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年級字:一(P1) 文(P1) 如(P2) 命(P3)
把一文錢看得象性命那樣重。比喻極端吝嗇。同“一錢如命”。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個毛病,嗇細非常,一文如命。”
年級字:文(P1) 理(P2) 不(P1) 通(P3)
《舊五代史·選舉志》:“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
年級字:文(P1) 弱(P3) 書(P1) 生(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士龍爲人,文弱可愛。”
年級字:文(P1) 子(P1) 文(P1) 孫(P2)
《書·立政》:“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於庶獄庶慎,惟正是乂之。”孔傳:“文子文孫,文王之子孫。”一說爲守文之子孫。見孫星衍疏。
年級字:不(P1) 文(P1) 不(P1) 武(P2)
唐·韓愈《瀧吏》詩:“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得無蝨其間,不文亦不武。”
年級字:文(P1) 通(P3) 殘(P5) 錦(P3)
典出《南史·江淹傳》。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輕時就很有才華。傳說他晚年夢見晉張協對他說:“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江淹把幾尺殘錦奉還,張大怒說:“那得割截都盡。”江淹的文才從此大不如前。
年級字:文(P1) 過(P1) 其(P2) 實(P1)
《後漢書·馮衍傳下》:“顯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過其實,遂廢於家。”
年級字:以(P1) 文(P1) 害(P1) 辭(P5)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朱熹集註:“文,字也。辭,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
年級字:偃(P0) 革(P2) 尚(P2) 文(P1)
《新唐書·蕭俛傳》:“穆宗初,兩河底定,俛與段文昌當國,謂四方無虞,遂議太平事,以爲武不可黷,勸帝偃革尚文。”
年級字:文(P1) 章(P3) 蓋(P2) 世(P1)
年級字:遂(P0) 非(P2) 文(P1) 過(P1)
漢荀悅《漢紀·昭帝紀》:“遂非文過,知而不改。”《孟子·公孫丑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爲之辭。”
年級字:緣(P4) 文(P1) 生(P1) 義(P3)
文:文字,指字面。只根據字面理解內容,牽強附會,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義”。
年級字:道(P1) 德(P4) 文(P1) 章(P3)
宋·辛棄疾《漁家傲·爲餘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臺位。”
年級字:文(P1) 修(P2) 武(P2) 偃(P0)
年級字:官(P2) 樣(P1) 文(P1) 章(P3)
舊時官場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語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沒有實際內容的空話,或照例敷衍的虛文濫調。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文章官樣》:“王安國曰:‘文章格調須是官樣。’”
年級字:微(P2) 文(P1) 深(P2) 詆(P0)
《漢書·鹹宣傳》:“稍遷至御史中丞,使治主父偃及淮南反獄,所以微文深詆,殺者甚衆。”
年級字:樊(P6+) 川(P2) 文(P1) 集(P3)
詞性:名詞
《樊川文集》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部詩文集。本書收錄了唐朝有 小李杜 之稱中的杜牧的大量詩詞,閱讀後有助於了解杜牧詩詞的風格,享受詩人所創作之詩的意境之美。
年級字:煩(P4) 文(P1) 禮(P2)
《朱子語類》卷二四:“秦之所謂損益,亦見得週末許多煩文縟禮如此,故直要損其太過,益其欠處,只是損益得太甚。”
年級字:文(P1) 人(P1) 相(P1) 輕(P2)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年級字:不(P1) 立(P1) 文(P1) 字(P1)
佛家語,指禪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經卷,唯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傳法授受。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七:“師問:‘祇如古德,豈不是以心傳心?’峯曰:‘兼不立文字語句。’”
年級字:文(P1) 修(P2) 武(P2) 備(P2)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規,已符合標準。備:準備完畢。謂文治和軍備都已達到了理想的要求。
年級字:文(P1) 章(P3) 魁(P6) 首(P1)
魁首:爲首的,這裏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寫得最好,文才極高。
年級字:文(P1) 經(P1) 武(P2) 緯(P0)
經、緯:編織物的縱線與橫線。指從文武兩方面治理國家。
唐·顏真卿《郭公廟碑銘》:“文經武緯,訓徒陟步。”
年級字:文(P1) 弛(P4) 武(P2) 玩(P1)
清·夏燮《中西紀事·剿撫異同》:“成廟暮年,深見承平日久,文弛武玩,禁菸之令稍以操切治之,輒啓邊釁。”
年級字:通(P3) 文(P1) 調(P4) 武(P2)
明·無名氏《精忠記·嚴刑》:“我這裏是甚麼衙門?誰許你通文調武,可惡!”
年級字:深(P2) 文(P1) 附(P2) 會(P1)
牽強而苛細地援引法律條文陷人以罪。同“深文傅會”。
年級字:文(P1) 不(P1) 對(P1) 題(P2)
文章裏的意思跟題目對不上。指人說話或寫文章不能針對主題。
冰心《我的學生》:“她睡夢中常說英語—有時文不對題的使人發笑。”
年級字:文(P1) 婪(P6) 武(P2) 嬉(P4)
年級字:文(P1) 君(P2) 新(P1) 醮(P6)
醮:舊指女子出嫁,這裏指再嫁。原指漢代卓文君嫁司馬相如事。後指寡婦再嫁。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年級字:俗(P2) 下(P1) 文(P1) 字(P1)
年級字:高(P1) 文(P1) 大(P1) 冊(P4)
原指朝廷發佈的重要文書,如詔今制誥等。引申爲經典性著述。
宋·汪藻《<蘇魏公集>序》一時高文大冊,悉出其手。”
年級字:浮(P3) 文(P1) 巧(P2) 語(P1)
年級字:溫(P2) 文(P1) 爾(P6) 雅(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溫文儒雅形容高尚有禮的形像。
「溫」態度溫和、溫柔、溫良。
「文」文質彬彬,舉動斯文,有禮貌。
「爾」如此的、這樣的。
「雅」優雅、典雅、高雅大方。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陳錫九》:「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年級字:祖(P1) 武(P2) 宗(P2) 文(P1)
南朝梁王中《頭陀寺碑文》:“惟齊繼五帝洪名,紐三王絕業,祖武宗文之德,昭升嚴配;格天光表之功,弘啓興復。”
年級字:字(P1) 順(P2) 文(P1) 從(P1)
清·陳田《〈明詩紀事戊籤〉序》:“其間獨照之匠,若荊川、遵巖、震川,變秦漢爲歐曾,易詰屈謷牙爲字順文從。”
年級字:文(P1) 人(P1) 無(P2) 行(P1)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物(P1)
宋·陳師道《〈寇參軍集〉序》:“張、李氏之墨,吳、唐、蜀、閩、兩越之紙,端溪、歙穴之硯,鼠須栗尾狸毫兔穎之筆,所謂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極天下之選。”
年級字:文(P1) 章(P3) 宿(P3) 老(P1)
《新唐書·李嶠傳》:“李嶠富才思,然其仕前與王勃、楊盈川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而爲文章宿老,一時學者取法焉。”
年級字:唾(P6) 地(P1) 成(P1) 文(P1)
唐·馮贄《雲仙雜記》有“唾地成文”一目,贊李賀雲:“有人謁李賀,見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年級字:典(P2) 章(P3) 文(P1) 物(P1)
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
《明史·文苑傳·徐一夔》:“幸而天曆間虞集倣六典法,纂《經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
年級字:分(P2) 文(P1) 未(P1) 取(P2)
年級字:文(P1) 武(P2) 全(P2) 才(P1)
《舊五代史·和凝傳》:“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氣,後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
年級字:喬(P2) 文(P1) 假(P1) 醋(P5)
年級字:秉(P5) 文(P1) 兼(P3) 武(P2)
唐·牛肅《紀聞·吳保安》:“李將軍秉文兼武,受命專征。”
年級字:咬(P2) 文(P1) 字(P1)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同“咬文嚼字”。
年級字:文(P1) 武(P2) 雙(P2) 全(P2)
文:文才;武:武藝。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藝都很出衆。
《舊唐書·李光弼傳》:“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
年級字:深(P2) 文(P1) 大(P1) 義(P3)
年級字:識(P2) 文(P1) 談(P2) 字(P1)
明·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孩兒也,你是個識文談字的人。”
年級字:文(P1) 章(P3) 宗(P2) 匠(P3)
年級字:披(P2) 發(P1) 文(P1) 身(P1)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髮披散,身刺花紋。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文(P1) 化(P1) 背(P1) 景(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信念、哲學、文學、藝術、建築、教育、信仰、習俗、科學特色的綜合統稱。
「文化」的關鍵含義是一種修養代表。在一段時期內一個地方、民族、或是一個國家的信念、哲學、文學、藝術、建築、教育、信仰、習俗、科學特色的綜合統稱。
例如:
1. 他是一位很有文化的君子[有修養的人]。
2. 中國的水墨晝是世界繪畫藝術中最有特色的文化。
「背景」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
指一個人對認識文化的修養程度。
年級字:偃(P0) 武(P2) 行(P1) 文(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
年級字:文(P1) 奸(P3) 濟(P4) 惡(P3)
年級字:斷(P3) 發(P1) 文(P1) 身(P1)
《左傳·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文身,祼以為飾,豈禮也哉。”《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年級字:高(P1) 文(P1) 典(P2) 冊(P4)
《西京雜記》卷三:“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馳檄用枚皋;廊廟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冊用相如。”
年級字:膏(P3) 粱(P0) 文(P1) 繡(P4)
語本《孟子 ·告子上》:“《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繡也。”岐注:“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繡,繡衣服也。
年級字:棄(P4) 文(P1) 存(P3) 質(P4)
年級字:滿(P2) 腹(P4) 文(P1) 章(P3)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他憑着滿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轉千階。”
年級字:演(P2) 武(P2) 修(P2) 文(P1)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那其間教訓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軍。”
年級字:偃(P0) 兵(P3) 修(P2) 文(P1)
《後漢書·杜詩傳》:“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偃兵修文,羣帥反旅。”
年級字:舞(P3) 文(P1) 玩(P1) 法(P1)
年級字:一(P1) 文(P1) 不(P1) 值(P2)
明·畢魏《三報恩·罵佞》:“最可悲年少科名,弄得一文不值。”
年級字:繁(P3) 文(P1) 末(P3) 節(P1)
文:規定、儀式;節:禮節。過分繁瑣的儀式和禮節。比喻瑣碎多餘的事情。
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年級字:才(P1) 兼(P3) 文(P1) 武(P2)
《後漢書·盧植傳》:“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
年級字:龜(P3) 文(P1) 鳥(P1) 跡(P2)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第七卷:“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彩衆美,合而爲字,是曰古文。”
年級字:枕(P5) 典(P2) 席(P4) 文(P1)
漢·李尤《牀兒銘》:“虛左致賢,設坐來賓。筵牀對兒,盛養已陳。餚仁飯義,枕典席文。”
年級字:文(P1) 獻(P3) 之(P2) 家(P1)
年級字:講(P3) 文(P1) 張(P2) 字(P1)
年級字:孤(P3) 文(P1) 斷(P3) 句(P2)
魯迅《〈古小說鉤沉〉序》:“《莊子》舉宋鈃之言,孤文斷句,更不能推見其旨。”
年級字:文(P1) 理(P2) 俱(P6) 愜(P0)
文、理:指文辭表達和思想內容;愜:滿足、滿意。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令人滿意。
《舊唐書·陸扆傳》:“扆文思敏速,初無思慮,揮翰如飛,文理俱愜。”
年級字:大(P1) 有(P1) 文(P1) 章(P3)
指話語、文章、或已表露的現象之中,很有令人難以捉摸的意思或別的情況。
清·無名氏《三俠五義》:“艾虎聽了,暗暗思忖道:‘這話語之中大有文章。’”
年級字:文(P1) 星(P1) 高(P1) 照(P2)
年級字:多(P1) 文(P1) 爲(P2) 富(P3)
《禮記·儒行》:“不祈多積,多文以爲富。”《孔子家語·儒行》:“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爲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爲土地,不求多積而多文以爲富。”
年級字:文(P1) 從(P1) 字(P1) 順(P2)
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文從字順各識職,有欲求之此其躅。”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名(P2)
年級字:能(P1) 文(P1) 能(P1) 武(P2)
清·錢採《說岳全傳》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漢。”
年級字:舞(P3) 文(P1) 弄(P2) 法(P1)
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條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條文,舞弊徇私。
《史記·貨殖列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僞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於賂遺也。”
年級字:出(P1) 文(P1) 入(P1) 武(P2)
唐·劉禹錫《寄毗陵楊給事》詩之一:“好著櫜鞬莫惆悵,出文入武是全才。”
年級字:文(P1) 籍(P4) 先(P2) 生(P1)
年級字:文(P1) 身(P1) 斷(P3) 髮(P2)
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俗。身刺花紋,截短頭髮,以爲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後常用以指較落後地區的民俗。
年級字:半(P1) 文(P1) 不(P1) 白(P1)
聽了喬泰這一遍~的話,那女子猶豫起來。 ★高羅佩《狄公案·四漆屏》
年級字:通(P3) 文(P1) 達(P1) 禮(P2)
年級字:情(P2) 文(P1) 並(P2) 茂(P4)
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二湯》:“桐邑楊米人曾爲二姬作《雙珠記傳奇》,情文並茂。惜尚祕之枕函,餘未得而讀之。”
年級字:奇(P2) 文(P1) 瑰(P3) 句(P2)
年級字:秉(P5) 文(P1) 經(P1) 武(P2)
南朝·樑·沈約《王亮等封侯詔》:“秉文經武,任惟腹心。”
年級字:賣(P3) 文(P1) 爲(P2) 生(P1)
唐·杜甫《聞斛斯六官未歸》:“故人南郡去,雲索作碑錢。本賣文爲活,翻令室倒懸。”
年級字:有(P1) 文(P1) 無(P2) 行(P1)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或有文無行,久而穢跡惡聲,使人不屑齒錄者,其勢亦可以乞食。”
年級字:文(P1) 期(P2) 酒(P4) 會(P1)
宋·柳永《玉蝴蝶》:“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年級字:以(P1) 文(P1) 會(P1) 友(P1)
年級字:析(P4) 律(P5) 舞(P3) 文(P1)
宋蘇舜欽《論五事·景祐四年五月七日閣門下》:“臣竊見州縣之吏,多是狡惡之人……清白者必多方以誤之,貪婪者則啖利以制之,然後析律舞文,鬻獄市令,上下其手,輕重厥刑。”
年級字:廢(P4) 文(P1) 任(P3) 武(P2)
文:文治;任:任用;武:武力。廢掉文治,任用武力。指輕文重武。
《戰國策·秦策》:“仍廢文任武,綴甲歷兵,效勝於戰場。”
年級字:文(P1) 以(P1) 載(P3) 道(P1)
載:裝載,引伸爲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爲了說明道理的。
宋·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年級字:橫(P2) 不(P1) 文(P1)
康有爲《大同書》辛部第十三章:“當太平之世,地地相等,無有都會、鄉邑之殊……無據亂世,學校全聚京都,而鄉邑則皆橫僿不文之俗。”
年級字:質(P4) 非(P2) 文(P1) 是(P1)
漢·揚雄《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質非也……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年級字:文(P1) 人(P1) 學(P1) 士(P1)
年級字:文(P1) 山(P1) 會(P1) 海(P1)
年級字:同(P1) 文(P1) 共(P1) 軌(P5)
同文:全國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軌:全國車轍闊狹相同。統一文字,統一車轍。比喻國家統一。
《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年級字:表(P2) 面(P1) 文(P1) 章(P3)
追求~,不講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制止。(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年級字:孤(P3) 文(P1) 只(P1) 義(P3)
清·龔自珍《〈春秋決事比〉自序》:“斯時通古今者起,以世運如是其殊科,王與霸如是其殊統;考之孤文只義之僅存,而得之乎出沒隱顯之間;……竹帛爛,師友斷,疑信半;爲立德、適道、達權之君子,若此其難也。”
年級字:文(P1) 昭(P2) 武(P2) 穆(P6)
古代宗法制度,宗廟位次,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遞爲昭穆,左爲昭,右爲穆。祭祀時,子孫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禮。周文王於周爲穆,文王之子武王則爲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爲穆。
年級字:身(P1) 無(P2) 分(P2) 文(P1)
年級字:旁(P1) 文(P1) 剩(P3) 義(P3)
年級字:慧(P3) 業(P2) 文(P1) 人(P1)
《宋書·謝靈運傳》:“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
年級字:文(P1) 治(P2) 武(P2) 力(P1)
年級字:文(P1) 章(P3) 星(P1) 斗(P1)
年級字:圖(P2) 文(P1) 並(P2) 茂(P4)
年級字:文(P1) 人(P1) 墨(P2) 客(P2)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而那些封建舊文化培養出來的文人墨客、風流雅士,置國事於不問,整天吃花酒,作豔詩。”
年級字:飾(P3) 非(P2) 文(P1) 過(P1)
年級字:魚(P1) 質(P4) 龍(P2) 文(P1)
年級字:同(P1) 文(P1) 共(P1) 規(P4)
年級字:迴(P3) 文(P1) 織(P3) 錦(P3)
典出《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爲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爲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凡八百四十字。”
年級字:厚(P2) 貌(P2) 深(P2) 文(P1)
清·陳夢雷《絕交書》:“指天誓日,厚貌深文,足以動人。”
年級字:弄(P2) 法(P1) 舞(P3) 文(P1)
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條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條文,以達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史記·貨殖列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僞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於賂遺也。”
年級字:文(P1) 章(P3) 命(P3)
憎:厭惡。文章厭惡命運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年級字:偃(P0) 武(P2) 修(P2) 文(P1)
《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年級字:文(P1) 人(P1) 墨(P2) 士(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百回:“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那泣紅亭的碑記付給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這碑記日日尋訪,何能湊巧?”
年級字:多(P1) 文(P1) 強(P2) 記(P1)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台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餘杭人也,辯才冠衆,多聞強記,時天台人推爲傑出。”
年級字:高(P1) 文(P1) 典(P2) 策(P4)
宋·王安石《翰林學士除三司使制》:“閎言崇議,足以經綸王家;高文典策,足以鼓動當世。”
年級字:深(P2) 文(P1) 周(P2) 納(P4)
周納:羅織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據事實,牽強附會地給人硬加罪名。
《史記·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漢書·路溫舒傳》:“上奏畏卻,則鍛鍊而周納之。”
年級字:文(P1) 質(P4) 彬(P6+) 彬(P6+)
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年級字:文(P1) 經(P1) 武(P2) 略(P3)
年級字:文(P1) 章(P3)
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色彩絢麗的花紋。泛指華美鮮豔的色彩。
《荀子非相》:“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
年級字:文(P1) 治(P2) 武(P2) 功(P1)
《禮記·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災,比皆有功烈於民者也。”
年級字:文(P1) 風(P1) 不(P1) 動(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偏生那玉堅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風不動。”
年級字:文(P1) 武(P2) 之(P2) 道(P1)
先秦·孔子《論語·子張》:“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
年級字:拘(P4) 文(P1) 牽(P3) 義(P3)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值(P2)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漳州保福院從展禪師》:“有人讚嘆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輕毀此事分文不值。”
年級字:雄(P1) 文(P1) 大(P1) 手(P1)
年級字:琴(P2) 挑(P3) 文(P1) 君(P2)
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動對方的愛慕之情,並表達自己的愛意。亦作“琴心相挑”。
年級字:片(P1) 文(P1) 只(P1) 事(P1)
《宋書·志序》:“司馬遷制一家之言,始區別名題,至乎禮儀刑政,有所不盡,乃於紀傳之外,創立八書,片文只事,鴻纖備舉。”
年級字:言(P1) 文(P1) 行(P1) 遠(P1)
明·張溥《〈壬申文選〉序》:“言文行遠,國家賴之。”參見“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年級字:文(P1) 如(P2) 其(P2) 人(P1)
宋·蘇軾《答張文潛書》:“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爲不如;其爲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爲人。”
年級字:溫(P2) 文(P1) 儒(P6) 雅(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爲首的是個半老的儒者氣象……次後便是一個溫文儒雅的白面書生。”
年級字:奇(P2) 文(P1) 共(P1) 賞(P4)
年級字:深(P2) 文(P1) 傅(P0) 會(P1)
年級字:乃(P2) 武(P2) 乃(P2) 文(P1)
本用以讚譽天子之德,指其文經天地,武定禍亂。後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亦作乃文乃武。
語出《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年級字:文(P1) 絲(P2) 不(P1) 動(P1)
年級字:一(P1) 紙(P2) 空(P1) 文(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回:“活佛喇嘛毫無見識,一任外人播弄,徒憑袁總統一紙空文,豈即肯拱手聽命,就此安靜麼?”
年級字:文(P1) 江(P2) 學(P1) 海(P1)
年級字:一(P1) 文(P1) 不(P1) 名(P2)
西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年級字:乃(P2) 文(P1) 乃(P2) 武(P2)
唐·王勃《九成宮頌》:“一陰一陽,神道也。乃文乃武,聖圖也。”
年級字:深(P2) 文(P1) 曲(P2) 折(P2)
年級字:深(P2) 文(P1) 峻(P4) 法(P1)
shé huà wéi lóng bù biàn qí wén
年級字:蛇(P4) 化(P1) 爲(P2) 龍(P2) ,(P1) 不(P1) 變(P2) 其(P2) 文(P1)
《史記·外戚世家》:“蛇化爲龍,不變其文;家化爲國,不變其姓。”
wén wǔ zhī dào yī zhāng yī chí
年級字:文(P1) 武(P2) 之(P2) 道(P1) ,(P1) 一(P1) 張(P2) 一(P1) 弛(P4)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鬆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爲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zǔ shù yáo shùn xiàn zhāng wén wǔ
年級字:祖(P1) 述(P6) 堯(P0) 舜(P0) ,(P1) 憲(P0) 章(P3) 文(P1) 武(P2)
yī wén qián nán dǎo yīng xióng hàn
年級字:一(P1) 文(P1) 錢(P2) 難(P2) ,(P1) 倒(P2) 英(P1) 雄(P1) 漢(P4)
比喻一個很小的困難卻使一個很大的事情無法進行,無法完成。也指一個很有本事的人,面對一個小問題而束手無策。
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
xī xiào nù mà jiē chéng wén zhāng
年級字:嬉(P4) 笑(P1) 怒(P2) 罵(P3) ,(P1) 皆(P3) 成(P1) 文(P1) 章(P3)
宋·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贊》之一:“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yán ér wú wén xíng zhī bù yuǎn
年級字:言(P1) 而(P1) 無(P2) 文(P1) ,(P1) 行(P1) 之(P2) 不(P1) 遠(P1)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北周·庚信《燕射歌辭·角調曲》:“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義而無立,勤則無成。”
Shì jiè fēi wù zhí wén huà yí chǎn
年級字:世(P1) 界(P2) 非(P2) 物(P1) 質(P4) 文(P1) 化(P1) 遺(P3) 産(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yán zhī wú wén xíng zhī bù yuǎn
年級字:言(P1) 之(P2) 無(P2) 文(P1) ,(P1) 行(P1) 之(P2) 不(P1) 遠(P1)
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亦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yán zhī bù wén xíng zhī bù yuǎn
年級字:言(P1) 之(P2) 不(P1) 文(P1) ,(P1) 行(P1) 之(P2) 不(P1) 遠(P1)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宋·陸游《嚴州到任謝王丞相啓》:“黼黻聖猷,謂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甄陶士類,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長。“
yán zhī wú wén xíng ér bù yuǎn
年級字:言(P1) 之(P2) 無(P2) 文(P1) ,(P1) 行(P1) 而(P1) 不(P1) 遠(P1)
《左傳·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