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àn chǎng
年級字:散(P2) 場(P2)
詞性:名詞
開場1.指戲劇等文娛演出結束,演員下場,觀眾散開離去。2.引申為結局
sàn huǒ
sǎn wén
年級字:散(P2) 文(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韻文,
駢文指文章內容不講究任何規格或韻律, 文筆比較隨意、輕鬆的一種文學體裁,其中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
sàn dì
年級字:散(P2) 地(P1)
1.閒散之地。多指閒散的官職。
2.兵家謂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作戰,其士卒在危急時容易逃亡離散,故名。
qiǎn sàn
huàn sàn
zhōng sàn
yún sàn
年級字:雲(P1) 散(P2)
詞性:形容詞
雲集像天空的雲那樣四處散開。比喻曾經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各個地方。
xiāo sàn
sì sàn
chù sàn
sàn fà
年級字:散(P2) 髮(P2)
詞性:動詞
發散,
散逸收集,
蘊蓄1.分散發出。
2.釋放出某種東西。
3.披散著頭髮,指解冠隱居。
sàn kāi
qū sàn
fā sàn
年級字:發(P1) 散(P2)
詞性:動詞
1.[光線等] 由一點向四周散開
發散透鏡
2.中醫指用發汗的藥物把體內的熱散出去
發散
3. 散開(如由一個共同中心向外延伸的幾條直線),數學上的發散狀態
pò sàn
年級字:魄(P5) 散(P2)
詞性:形容詞
魂飛魄散: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sàn luò
年級字:散(P2) 落(P2)
詞性:動詞
1.分散下落。
2.分散;分佈。
3.因分散而失落或流落。
chāi sàn
kuò sàn
fēn sǎn
wù sàn
年級字:霧(P3) 散(P2)
詞性:形容詞
1.喻消失淨盡。
2.喻盛多、廣泛。
3.意思是雲霧散去;像雲霧一般散開來去。
mí sàn
sàn bō
年級字:散(P2) 播(P2)
詞性:動詞
散佈,
傳播散出、散放,傳播到廣泛的範圍。
sàn bù
piāo sàn
chuī sàn
年級字:吹(P1) 散(P2)
詞性:動詞
1.吹之使散開。
例: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 石虎於太極殿前起樓,高四十丈……時亢旱,舂雜寶異香為屑,使數百人於樓上吹散之,名曰'芳塵'。” 宋蘇軾《六月七日》詩:“電眸虎齒霹靂舌,為餘吹散千峰雲。” 茅盾《鍛煉》十二:“東北風吹散了滿天的浮雲。”
2.猶拆散。
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你自私受軟口湯,到來吹散我們,我們自有説話處。”《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憶昭樓洪楊奏稿·真如鎮典鋪來信一》:“﹝城內窮民﹞刻下恐破城之後玉石不分,為賊盡力把守,未能速滅。倘得吹散此輩,然後攻城為容易。”
3.謂消弭事端。
例:《快心編一集》第一回:“我不是與 郝 家有甚親故替他吹散,實是為你計算。”
zǒu sàn
huì sàn
jiě sàn
sǎn luàn
sǎn màn
Sǎndǎ
年級字:散(P2) 打(P1)
詞性:名詞
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並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對方的、徒手對抗的武術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古傳散手(殺傷性強)、現代散打(限制較多)。古傳散手作為散打的最早發展要能對抗單人和兵器或多人的格鬥,用頭、指、掌、拳、肘、肩、膝、腿、胯、臂等部位攻擊,主要的技法為打、踢、拿、跌、摔等其中還有肘膝等技法,在格鬥中講究出其不意,不講究花法只講究打贏實用。現代散打就是常見的以直拳、擺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組成的以踢、打、摔結合的攻防技術。散打沒有套路,只有單招和組合,見招拆招
líng sǎn
sàn jǐn
sàn bù
Lǎn sǎn
xián sǎn
Jiù sàn
Ba kè
pī sǎn
sàn rè
年級字:散(P2) 熱(P2)
詞性:動詞
降溫,散去熱氣。
例:疏風散熱。
散熱的方式有輻射散熱,傳導散熱,對流散熱,蒸發散熱。
shū sàn
年級字:枝(P1) 分(P2) 葉(P1) 散(P2)
唐楊炯《爲薛令祭劉少監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漢,人神攸贊。開國承家,枝分葉散。三貂赫赫於臺省,駟馬諼諼於裏閈。”
年級字:冰(P1) 散(P2) 瓦(P2) 解(P2)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年級字:散(P2) 兵(P3) 遊(P2) 勇(P2)
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裏獨自行動的人。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佈告》:“爲着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遊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年級字:澆(P2) 醇(P5) 散(P2) 樸(P5)
年級字:冰(P1) 銷(P3) 葉(P1) 散(P2)
《隋書·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年級字:霧(P3) 散(P2) 雲(P1) 披(P2)
年級字:骨(P2) 肉(P1) 離(P2) 散(P2)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詩經·唐風·杕杜》小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爲沃所並爾。”
年級字:雲(P1) 消(P1) 雨(P1) 散(P2)
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尚書右僕射詔》:“干戈所指,雲消霧散。”
年級字:雲(P1) 開(P1) 霧(P3) 散(P2)
指天氣由陰暗轉爲明朗。常用以比喻怨憤、疑慮得以消除。
宋·陶佃《王君儀》詩:“雲開霧散卻晴霽,清風淅淅無纖塵。”
年級字:散(P2) 傷(P2) 醜(P3) 害(P1)
年級字:廣(P2) 陵(P2) 散(P2) 絕(P4)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年級字:雲(P1) 屯(P6+) 霧(P3) 散(P2)
《隋書·樑叡傳》:“所以周無上算,漢收下策,以其倏來忽往,雲屯霧散,強則騁其犯塞,弱又不可盡除故也。”
年級字:魄(P5) 消(P1) 魂(P4) 散(P2)
年級字:家(P1) 散(P2) 人(P1) 亡(P2)
明·華陽散人《鴛鴦針》第四回:“謀爲舉人急些也罷,若進士就遲一科也得,何必恁急急傾一家、補一家的?蕭掌科被他弄得家散人亡,我卻比他還便宜兩個人。”
年級字:風(P1) 行(P1) 雨(P1) 散(P2)
南朝·陳徐陵《與楊僕射書》:“又聞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風行雨散,東播西流。”
年級字:雨(P1) 消(P1) 雲(P1) 散(P2)
瞿秋白《赤都心史》八:“情愛呢?,可知,這甜情蜜意,禁不起——理性一閃,遲早是——雨消雲散。”
年級字:雲(P1) 散(P2) 風(P1) 流(P1)
三國·魏·王粲《贈蔡子篤》詩:“風流雲散,一別如雨。”
年級字:盡(P3) 歡(P1) 而(P1) 散(P2)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命酒更酌,盡歡而散。”
年級字:餘(P4) 霞(P3) 散(P2) 綺(P6)
清·洪昇《長生殿·定情》:“堪賞,圓月搖金,餘霞散綺,五雲多處易昏黃。”
年級字:投(P3) 閒(P3) 置(P3) 散(P2)
投、置:安放;閒、散:沒有事幹。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職位或沒有安排工作。
唐·韓愈《進學解》:“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閒置散,乃分之宜。”
年級字:五(P1) 零(P3) 四(P1) 散(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九回:“衆公子帶領人馬一擁齊上,把各兵殺的五零四散,各自逃生。”
年級字:陰(P2) 魂(P4) 不(P1) 散(P2)
年級字:散(P2) 陣(P2) 投(P3) 巢(P4)
年級字:散(P2) 言(P1) 碎(P3) 語(P1)
年級字:鳥(P1) 驚(P2) 魚(P1) 散(P2)
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同“鳥散魚潰”。
年級字:魄(P5) 散(P2) 魂(P4) 飛(P1)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補漏遲,只着我魄散魂飛。”明·徐霖《繡襦記》第三十出:“聽說罷心悲痛,駭得我魄散魂飛似癡。”
年級字:雲(P1) 飛(P1) 雨(P1) 散(P2)
隋·張公禮《龍藏寺碑》:“金編寶字,玉牒綸言,滿封盈函,雲飛雨散。”前蜀·貫休《行路難》詩之二:“雲飛雨散今如此,繡闥雕甍作荒谷。”
年級字:不(P1) 歡(P1) 而(P1) 散(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公子大慚,不歡而散。”
年級字:散(P2) 帶(P1) 衡(P4) 門(P1)
年級字:收(P1) 離(P2) 聚(P3) 散(P2)
年級字:雨(P1) 散(P2) 風(P1) 流(P1)
年級字:人(P1) 心(P1) 渙(P0) 散(P2)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元紀·順帝至正二十四》:“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騷動。”
年級字:魂(P4) 飄(P2) 魄(P5) 散(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八回:“娘娘見說,魂飄魄散,急下亭抱起,緊摟在懷。”
年級字:冰(P1) 消(P1) 雲(P1) 散(P2)
續範亭《三年不言之言》:“我看當時的情況,好像閻長官滿肚子的勇氣,被郭宗汾的這一席話,說得冰消雲散了。”
年級字:雨(P1) 零(P3) 星(P1) 散(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九回:“[張清、王英]殺散左哨軍兵,如摧枯拉朽的直衝進來,殺得賊兵四分五裂,七斷八續,雨零星散,亂竄奔逃。”
年級字:風(P1) 流(P1) 雲(P1) 散(P2)
象風和雲那樣流動散開。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
三國·魏·王粲《贈蔡子篤》詩:“風流雲散,一別如雨。”
年級字:魚(P1) 潰(P5) 鳥(P1) 散(P2)
《南史·宋武帝紀》:“番禺之功,俘級萬數,左裏之捷,鳥散魚潰。”
年級字:散(P2) 馬(P1) 休(P1) 牛(P1)
《書·武成》:“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
年級字:東(P1) 零(P3) 西(P1) 散(P2)
明·袁宏道《致蕭允升庶子》:“曾未幾何,而東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繼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會合,何可常也!”
年級字:一(P1) 鬨(P0) 而(P1) 散(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哄而散一哄而來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於是一鬨而散。」
年級字:止(P1) 戈(P0) 散(P2) 馬(P1)
年級字:如(P2) 鳥(P1) 獸(P3) 散(P2)
象一羣飛鳥走獸一樣逃散。形容潰敗逃散。也比喻集團或組織解散後,其成員各奔東西。
《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年級字:收(P1) 離(P2) 糾(P4) 散(P2)
年級字:煙(P2) 消(P1) 霧(P3) 散(P2)
巴金《海的夢》後篇一:“我很疲倦,但是我覺得暢快。在流了這麼多的眼淚以後,這許多日子來的陰鬱的思想都煙消霧散了。”
年級字:風(P1) 吹(P1) 雲(P1) 散(P2)
康濯《春種秋收》:“這事兒是風吹雲散,往後誰也不許提啦!”
年級字:煙(P2) 消(P1) 雲(P1) 散(P2)
《朱子全書·治道二·禎異》:“使一日之間,雲消霧散,堯天舜日,廓然清明。”
年級字:瓦(P2) 解(P2) 星(P1) 散(P2)
像瓦片破裂,像星星飛散。比喻家人離散,各奔東西。亦作“瓦解星飛”。
年級字:披(P2) 頭(P1) 散(P2) 髮(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那張三又挑唆閻婆去廳上披頭散髮來告道:‘宋江實是宋清隱藏在家,不令出官。相公如何不與老身做主去拿宋江。’”
年級字:魂(P4) 飛(P1) 魄(P5) 散(P2)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年級字:水(P1) 流(P1) 雲(P1) 散(P2)
年級字:魚(P1) 驚(P2) 鳥(P1) 散(P2)
《陳書·高祖紀上》:“公以國盜邊警,知無不爲,恤是同盟,誅其醜類,莫不魚驚鳥散,面縛頭懸。”
年級字:煙(P2) 霏(P0) 雨(P1) 散(P2)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絡繹縱橫,煙霏雨散。”李善注:“煙霏雨散,衆多也。”
年級字:冰(P1) 消(P1) 霧(P3) 散(P2)
北周·庚信《周大將軍琅邪定公司馬裔墓誌銘》:“都督始州諸軍事,蠻夷恃險,狼顧鴟張,高山尋雲,深谷無景,九地縱橫,三門起伏,危峯馬束,水險橋飛。遂得谷靜山空,冰消霧散。”
年級字:壞(P2) 植(P1) 散(P2) 羣(P6)
年級字:雲(P1) 收(P1) 雨(P1) 散(P2)
宋·周邦彥《燭影搖紅》詞:“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雲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
年級字:獸(P3) 聚(P3) 鳥(P1) 散(P2)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年級字:散(P2) 兵(P3) 游(P1) 勇(P2)
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裡獨自行動的人。
年級字:雲(P1) 屯(P6+) 鳥(P1) 散(P2)
《後漢書·南匈奴傳論》:“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塵,雲屯鳥散,更相馳突。”
年級字:拉(P1) 閒(P3) 散(P2) 悶(P3)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拉閒散悶耍子而已。”
年級字:鳥(P1) 散(P2) 魚(P1) 潰(P5)
潰:潰散。象鳥驚飛,象魚潰散而逃。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
《南史·宋武帝紀》:“番禺之功,俘級萬數,左裏之捷,鳥散魚潰。”
年級字:酒(P4) 闌(P0) 人(P1) 散(P2)
唐·蔣防《霍小玉傳》:“時春物尚餘,夏景初麗,酒闌賓散,離思縈懷。”
年級字:雲(P1) 屯(P6+) 飆(P0) 散(P2)
年級字:盛(P2) 筵(P0) 必(P2) 散(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
年級字:彩(P1) 雲(P1) 易(P2) 散(P2)
唐·白居易《簡簡吟》:“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年級字:雨(P1) 散(P2) 雲(P1) 飛(P1)
唐·白居易《五年秋病後獨宿香山寺三絕句》之二:“飲徒歌伴今何在,雨散雲飛盡不回。”唐·司空圖《遊仙詩》之二:“劉郎相約事難諧,雨散雲飛自此乖。”
年級字:散(P2) 灰(P2) 扃(P0) 戶(P1)
①在地上撒灰,將門戶關鎖。②舊時因以“散灰扃戶”譏諷防閒妻妾之病態心理與可笑行爲。
年級字:雨(P1) 收(P1) 雲(P1) 散(P2)
宋·陸游《水龍吟·春日遊摩訶池》詞:“惆悵年華暗換。黯銷魂、雨收雲散。”
年級字:天(P1) 女(P1) 散(P2) 花(P1)
原爲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後多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
《維摩經·觀衆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年級字:星(P1) 離(P2) 雨(P1) 散(P2)
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當筵意氣凌九宵,星離雨散不終朝。”
年級字:一(P1) 盤(P2) 散(P2) 沙(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欠缺團體的凝聚力、合羣力,各自行動,沒有組織起來。
一盤: 量沙粒的量詞。
散沙: 零散、鬆散的沙粒。
清·梁啓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論》:“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羣之德故也。”
年級字:星(P1) 落(P2) 雲(P1) 散(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六回:“這大聖把金箍棒幌一幌,碗來粗細,把那夥賊打得星落雲散。”
年級字:雨(P1) 散(P2) 雲(P1) 收(P1)
唐·溫庭筠《送崔郎中赴幕》詩:“心遊目送三千里,雨散雲收二十年。”唐·慎氏《感夫詩》:“當時心事已相關,雨散雲收一餉間,便是孤帆從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
年級字:魄(P5) 散(P2) 魂(P4) 飄(P2)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七回:“雙手攥定了這根九環錫杖,謹照着他的腰眼骨兒,着實斷送他一下,把個孽畜打得一個星飛繚亂,魄散魂飄。”
年級字:星(P1) 飛(P1) 雲(P1) 散(P2)
年級字:妻(P3) 離(P2) 子(P1) 散(P2)
年級字:一(P1) 片(P1) 散(P2) 沙(P2)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箇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
年級字:煙(P2) 飛(P1) 星(P1) 散(P2)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舉人、秀才的,呼朋引類,把持官府,起滅詞訟,每有將良善人家拆得煙飛星散的,難道不是大盜?”
年級字:冰(P1) 解(P2) 雲(P1) 散(P2)
宋·葉適《紀綱三》:“雖分四總管以固捍禦,委長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雲散,一城之地,劫制於虜,而號令不能及矣。”
年級字:休(P1) 牛(P1) 散(P2) 馬(P1)
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於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爲家,萬里爲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年級字:魄(P5) 散(P2) 魂(P4) 消(P1)
年級字:電(P2) 流(P1) 星(P1) 散(P2)
清·沈起鳳《諧鐸·獺祭》:“鸇曰:‘君善捕魚,我善捕雀,而雀之見我者,往往曉音駭翼,電流星散,以至十不獲一。’”
年級字:澆(P2) 淳(P6+) 散(P2) 樸(P5)
年級字:冰(P1) 銷(P3) 霧(P3) 散(P2)
唐·康駢《劇談錄·郭鄩見窮鬼》:“鄩復問雲:‘彼之聚斂豐盈,何以遽令散去?’雲:‘先得計於安品子,其餘冰銷霧散。’”
年級字:雲(P1) 消(P1) 霧(P3) 散(P2)
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尚書右僕射詔》:“干戈所指,雲消霧散。”
年級字:樹(P1) 倒(P2) 孫(P2) 散(P2)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臺,隨從的人也就一鬨而散。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啓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年級字:樹(P1) 倒(P2) 散(P2)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