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明(P1) 知(P1) 故(P1) 問(P1)
清·無名氏《繡花鞋》:“明人何必細說。你也知道是誰,卻就是明知故問呢!”
年級字:非(P2) 親(P1) 非(P2) 故(P1)
故:老友。不是親屬,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沒有什麼關係。
唐·馬戴《寄賈島》詩:“佩玉與鏗金,非親亦非故。”
年級字:久(P1) 經(P1) 世(P1) 故(P1)
年級字:習(P1) 故(P1) 安(P1) 常(P1)
陳熾《〈盛世危言〉序》:“中國乃閉關絕市而不能,習故安常而不可。”
年級字:虛(P4) 應(P2) 故(P1) 事(P1)
故事:成例。照例應付,敷衍了事。指用敷衍的態度對待工作。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一回:“他既自己情願,你們代我著實重打,若再虛應故事,定要狗命。”
年級字:欲(P5) 故(P1) 縱(P5)
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大人這裏還不要就答應他,放出一個欲擒故縱的手段,然後許其成事。”
年級字:玩(P1) 故(P1) 習(P1) 常(P1)
年級字:無(P2) 故(P1) 呻(P5) 吟(P5)
年級字:依(P2) 然(P2) 如(P2) 故(P1)
依然:仍舊;故:過去,從前。指人沒有什麼長進,還是從前的老樣子。
年級字:新(P1) 故(P1) 代(P2) 謝(P2)
指生物體不斷用新物質代替舊物質的過程。也指新事物不斷產生發展,代替舊的事物。同“新陳代謝”。
年級字:去(P1) 故(P1) 就(P1) 新(P1)
《史記·律書》:“三月也,律中姑洗。”張守節正義:“《白虎通》雲:‘沽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去故就新,莫不鮮明也。”
年級字:故(P1) 甚(P4) 其(P2) 詞(P1)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漢奸》:“蓋我軍所用偵探,率以數百錢,遣無賴小民,道聽途說,或且故甚其詞,以恫喝將士,搖動人心。”
年級字:狂(P3) 奴(P2) 故(P1) 態(P2)
狂奴:對狂士的親昵稱呼;故態:老樣子,老脾氣。舊稱狂士的老脾氣。
《後漢書·嚴光傳》:“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車駕即日幸其館。”
年級字:傾(P4) 蓋(P2) 如(P2) 故(P1)
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
年級字:故(P1) 人(P1) 之(P2) 意(P1)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
年級字:不(P1) 忘(P2) 故(P1) 舊(P2)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多謝大王不忘故舊。”
年級字:丹(P4) 心(P1) 如(P2) 故(P1)
年級字:去(P1) 故(P1) 納(P4) 新(P1)
年級字:鼎(P5) 新(P1) 革(P2) 故(P1)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掉舊的,建立拳的。
年級字:變(P2) 故(P1) 易(P2) 常(P1)
《逸周書·史記》:“好變故易常者亡,昔陽氏之君,自伐而好變,事無故業,官無定位,民運於下,陽氏以亡。”
年級字:蹈(P3) 常(P1) 習(P1) 故(P1)
宋·蘇軾《伊尹論》:“後之君子,蹈常而習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年級字:故(P1) 作(P2) 玄(P3) 虛(P4)
《十月》1981年第1期:“‘你知道我們兩個之間的關係嗎?’我眉毛一揚,故作玄虛地問她。”
年級字:納(P4) 新(P1) 吐(P2) 故(P1)
原指人呼吸時,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現多用來比喻揚棄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年級字:安(P1) 堵(P4) 如(P2) 故(P1)
《史記·高祖本紀》:“諸吏人皆案堵如故。”漢·荀悅《漢紀·高祖紀》:“吏人皆安堵如故,民爭獻牛灑。”
年級字:平(P1) 白(P1) 無(P2) 故(P1)
樑斌《紅旗譜》三十二:“眼看平白無故被他們拿去。不,這等於是他們砸明火、路劫!”
年級字:棄(P4) 故(P1) 攬(P6) 新(P1)
年級字:十(P1) 親(P1) 九(P1) 故(P1)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受千辛萬苦,想十親九故。”
年級字:故(P1) 態(P2) 復(P4) 還(P1)
唐·劉禹錫《砥石賦》:“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
年級字:毛(P1) 舉(P2) 細(P1) 故(P1)
毛:瑣碎;細故:小事。指煩瑣地列舉小事情,加以責難或攻擊。
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治有大體,不當毛舉細故;令在必行,不當徒爲文具。”
年級字:迎(P2) 新(P1) 送(P1) 故(P1)
年級字:革(P2) 故(P1) 立(P1) 新(P1)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寬厚出名的,講究忠信。是一個勵精圖治,革故立新的單于。”
年級字:無(P2) 親(P1) 無(P2) 故(P1)
年級字:無(P2) 緣(P4) 無(P2) 故(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缺乏理據。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四回:“好好兒的,從那裏說起!無緣無故白受了一場氣!”
年級字:觸(P6) 目(P1) 如(P2) 故(P1)
觸目:目光所及。故:舊的,過去的,本來的。滿眼看到的都是過去的老樣子。
宋·李昌令《樂善錄·洪州劉生》:“未週歲,公主忽告殂,國主不勝其哀,怒曰:‘吾不敢復見劉生,其官物不一與,遣歸洪州。’生恍疑夢覺,觸目如故。”
年級字:引(P2) 新(P1) 吐(P2) 故(P1)
年級字:沾(P3) 親(P1) 帶(P1) 故(P1)
元·高文秀《黑旋風》第四折:“因此上裝一個送飯的沾親帶友,那一個管牢的便不亂扯胡揪。”
年級字:一(P1) 見(P1) 如(P2) 故(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泛泛之交,
貌合神離初次見面就像一位認識了很長時間的朋友一樣交談順暢。
「一見」第一次見面。
「如」像似、有如。
「故」故鄉、故人,老朋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子產,如舊相識。」
宋·張洎《賈氏譚錄》:「李鄴侯(泌)爲相日,吳人顧況西遊長安,鄴侯一見如故。」
年級字:自(P1) 我(P1) 作(P2) 故(P1)
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年級字:班(P2) 荊(P5) 道(P1) 故(P1)
班:鋪開;道:敘說。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後的情況。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年級字:指(P2) 親(P1) 托(P3) 故(P1)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指親托故廝還,趨時附勢故相干。”
年級字:江(P2) 山(P1) 如(P2) 故(P1)
明·胡文煥《泰和記·蘇子瞻泛遊赤壁》:“嘆興亡,江山如故,何處覓曹郎。”
年級字:奉(P3) 行(P1) 故(P1) 事(P1)
奉行:遵照辦理;故事:老規矩、老章程。按照老規矩辦事。
《漢書·魏相傳》:“相明《易經》有師法,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以爲古今異制,方今務在奉行故事而已。”
年級字:故(P1) 步(P1) 自(P1) 畫(P1)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我國自印度思想輸入以後,幾千年來溺佛者遁世無營,避佛者亦故步自畫。”
年級字:吸(P2) 新(P1) 吐(P2) 故(P1)
漢·王吉《諫昌邑王疏》:“吸新吐故以練臧,專意積精以適神,於以養生,豈不長哉!”
年級字:九(P1) 故(P1) 十(P1) 親(P1)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着狂朋怪友,又不曾關節做九故十親。”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親笑恥。”
年級字:三(P1) 親(P1) 六(P1) 故(P1)
年級字:遺(P3) 黎(P4) 故(P1) 老(P1)
明·宋濂《曾君石表碑》:“當宋初改物,遺黎故老猶有存者。”
年級字:故(P1) 入(P1) 人(P1) 罪(P4)
年級字:故(P1) 弄(P2) 玄(P3) 虛(P4)
故:故意;弄:玩弄;玄虛:用來掩蓋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騙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騙人。
《韓非子·解老》:“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
年級字:故(P1) 作(P2) 高(P1) 深(P2)
本來並不高深,故意裝出高深的樣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艱深詞語,掩飾內容的淺薄。
年級字:故(P1) 劍(P4) 情(P2) 深(P2)
故劍:比喻結髮之妻。結髮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爲皇后。”
年級字:不(P1) 經(P1) 世(P1) 故(P1)
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爲人處世的經驗。
魯迅《花邊文學·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年級字:厭(P2) 故(P1) 喜(P1) 新(P1)
《問答上》:“使天地大義有所廢闕,而厭故喜新,敗亡相尋而不悟也。”
年級字:溫(P2) 故(P1) 知(P1) 新(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溫故「溫」溫習。
「故」舊的。
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年級字:故(P1) 弄(P2) 虛(P4) 玄(P3)
沙汀《困獸記》十一:“他既不滿意呂康的故弄虛玄,對於吳楣也有一點討厭,覺得他太張巴,太繁瑣。”
年級字:一(P1) 改(P2) 故(P1) 轍(P0)
詞性:形容詞
成語
年級字:襲(P5) 人(P1) 故(P1) 智(P3)
襲:因襲,套用。智:指計算。套用別人使用過的計策。
年級字:他(P1) 鄉(P2) 故(P1) 知(P1)
明·天然智叟《石頭點·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他鄉故知,分外親熱。”
年級字:儉(P3) 故(P1) 能(P1) 廣(P2)
年級字:故(P1) 舊(P2) 不(P1) 棄(P4)
故舊:舊交,舊部下;棄:拋棄。不輕易拋棄老朋友、老部下。
《論語·微子》:“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年級字:故(P1) 我(P1) 依(P2) 然(P2)
故我:舊日的我。仍舊是過去的我。指自己的境況和從前一樣,沒有變化。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說這次必要高中了。究竟到了出榜還是個依然故我,也無味的很。”
年級字:拾(P2) 陳(P2) 蹈(P3) 故(P1)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三》:“觀其妙趣天得,自成一家,不肯拾陳蹈故。”
年級字:言(P1) 之(P2) 有(P1) 故(P1)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其言之有故,其持之成理,上傅會乎經義,使人主中其臘毒而不自知,君子所深惡也。”
年級字:禾(P1) 黍(P6+) 故(P1) 宮(P2)
清·吳趼人《痛史》第17回:“一路上曉行夜宿,只覺得景物都非,不勝禾黍故宮之感。”
年級字:故(P1) 技(P2) 重(P1) 演(P2)
《人民日報》1966.1.7:“所謂‘停止轟炸’,這不過是約翰遜政府的故技重演。”
年級字:明(P1) 知(P1) 故(P1) 犯(P4)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問:‘一切含靈具有佛性,既有佛性,爲甚麼卻撞入驢胎馬腹?’師曰:‘知而故犯。’”
年級字:老(P1) 於(P2) 世(P1) 故(P1)
老:老練,富有經驗;世故:處世經驗。指對社會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閱歷。
年級字:薄(P4) 物(P1) 細(P1) 故(P1)
《漢書·匈奴傳上》:“薄物細故,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昆弟之歡。”
年級字:依(P2) 然(P2) 故(P1) 我(P1)
年級字:踏(P2) 故(P1) 習(P1) 常(P1)
年級字:安(P1) 常(P1) 守(P2) 故(P1)
習慣於日常的平穩生活,保守舊的一套。指守舊不知變革。
明·海瑞《申軍門吳堯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來,千萬人以鼓舞作興,翻然改革望之矣。”
年級字:送(P1) 故(P1) 迎(P2) 新(P1)
舊指歡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來接替的官吏。後也用於一般人事往來。
《漢書·王嘉傳》:“吏或居官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
年級字:門(P1) 生(P1) 故(P1) 吏(P0)
《後漢書·袁紹傳》:“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
年級字:吐(P2) 故(P1) 納(P4) 新(P1)
原指人呼吸時,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現多用來比喻揚棄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年級字:微(P2) 過(P1) 細(P1) 故(P1)
《三國志·魏書·中山恭王傳》:“其微過細故,當掩覆之。”
年級字:故(P1) 態(P2) 復(P4) 作(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八大王》:“今老將就木,潦倒不能橫飛,故態復作,我自不懈耳。”
年級字:持(P4) 之(P2) 有(P1) 故(P1)
持:持論,主張;有故:有根據。指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一定的根據。
《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年級字:安(P1) 常(P1) 習(P1) 故(P1)
習:習慣;故:舊例。安於常規,習慣舊例。形容按照常規和老套辦事,守舊而不思變革。
宋·劉挈《論人才》:“有安常習故樂於無事之論,有變古更法喜於敢為之論。”
年級字:鑽(P3) 故(P1) 紙(P2) 堆(P2)
故紙:指古籍。指一味鑽研古籍而脫離現實。亦作“鑽故紙”、“鑽研故紙”。
《柏楊雜文集·濁世人間》:“關於這些,我們既沒有時間鑽故紙堆,也沒有能力鑽故紙堆,我們只是提醒讀者老爺,這種把一半中國人硬生生折喪成殘廢的文化,至少在中國已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年級字:深(P2) 情(P2) 故(P1) 劍(P4)
故劍:比喻結髮之妻。結髮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爲皇后。”
年級字:飽(P1) 練(P2) 世(P1) 故(P1)
指對世態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豐富的處世經驗。同“飽諳世故”。
宋·葉適《郭府君墓誌銘》:“察江之言,皆飽練世故而不回撓,是足以繼其父兄矣。”
年級字:革(P2) 故(P1) 鼎(P5) 新(P1)
革:改變,革除;故:舊的;鼎:樹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年級字:故(P1) 土(P1) 難(P2) 離(P2)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裏指故鄉、祖國。難於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年級字:故(P1) 態(P2) 復(P4) 萌(P6)
故態:老脾氣,老樣子;復:又;萌:發生。指舊的習氣或毛病等又出現了。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爾果悔,是亦易得,即多於是,亦易得,但恐故智復萌耳。”
年級字:故(P1) 宮(P2) 禾(P1) 黍(P6+)
《詩經·王風·黍離》序:“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宗廟宮室,盡爲禾黍,閔周室之顛覆。”
年級字:故(P1) 家(P1) 喬(P2) 木(P1)
《儒林外史》第四回:“餘大先生道:‘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裏沒不第二副。’”
年級字:故(P1) 步(P1) 自(P1) 封(P1)
故:舊;故步:舊時行步之法,引伸爲舊法;封: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進步。
《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年級字:按(P2) 堵(P4) 如(P2) 故(P1)
《漢書·高帝紀上》:“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顏師古注:“應劭曰:‘按,按次第。堵,牆堵也。’言不遷動也。”
年級字:不(P1) 主(P1) 故(P1) 常(P1)
《莊子·天運》:“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
年級字:喜(P1) 新(P1) 厭(P2) 故(P1)
喜歡新的,厭棄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同“喜新厭舊”。
年級字:朝(P3) 章(P3) 國(P1) 故(P1)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日記或書信,是向來有些讀者的。先前是在看朝章國故,麗句清詞,如何抑揚,怎樣請託,於是害得名人連寫日記和信也不敢隨隨便便。”
年級字:襲(P5) 故(P1) 蹈(P3) 常(P1)
襲:沿襲;故:老辦法;蹈:踩,引伸爲遵循;常:常規,老規矩。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宋·蘇軾《伊尹論》:“後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年級字:蹈(P3) 常(P1) 襲(P5) 故(P1)
蹈:踩,引伸爲遵循;常:常規,老規矩;襲:沿襲;故:老辦法。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宋·蘇軾《伊尹論》:“後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於天下。”
年級字:安(P1) 故(P1) 重(P1) 遷(P5)
漢劉向《說苑·修文》:“觸情從欲,謂之禽獸;苟可而行,謂之野人;安故重遷,謂之衆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謂之土。”
年級字:人(P1) 情(P2) 世(P1) 故(P1)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回:“正是人情世故,轉面炎涼。”
年級字:無(P2) 故(P1) 實(P1)
南朝梁·鍾嶸《詩口序》:“‘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
年級字:多(P1) 故(P1) 之(P2) 秋(P1)
多故:多變亂多患難;秋:指某個時期。指多事故多患難的時期。
《金史·宣宗季下》:“今多故之秋,人才難得,朕欲除大罪外,徙刑追配有武藝善掌兵者,量才復用。”
年級字:飽(P1) 經(P1) 世(P1) 故(P1)
宋·陸游《書興》詩:“佔得溪山卜數椽,飽經世故氣猶全。”
年級字:安(P1) 然(P2) 如(P2) 故(P1)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你只看這一個,那一個,都是爲誰而卒?豈可我做兒的倒安然如故?”
年級字:飽(P1) 世(P1) 故(P1)
宋·樓鑰《吳參議達觀齋》詩:“吳侯晚到東海濱,飽諳世故無戚欣。”
年級字:憑(P4) 白(P1) 無(P2) 故(P1)
年級字:蹈(P3) 故(P1) 習(P1) 常(P1)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八回:“生死存亡,近在眉睫,豈可蹈故習常,依違容忍?”
年級字:誅(P5) 故(P1) 誤(P5)
漢·王充《論衡·答佞》:“故曰:刑故無小,宥過無大。聖君原心省意,故誅故貰誤。”
年級字:戴(P3) 笠(P0) 故(P1) 交(P1)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香巖、倦圃,領袖一時。唯時戴笠故交,擔簦才子,並與宴遊之席,各傳酬和之篇。”
年級字:故(P1) 更(P1) 新(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夫人之所以懼者,非朝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譬之昨死而今生,須從此滌故更新;再一餒,則不可爲矣。”
年級字:循(P5) 常(P1) 習(P1) 故(P1)
循常:遵循常規。習故:學習陳舊的作風。遵守舊規,沿襲先例。形容因襲保守,不願變通。亦作“循故襲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年級字:門(P1) 生(P1) 故(P1) 舊(P2)
年級字:婚(P3) 姻(P5) 的(P1) 故(P1) 事(P1)
詞性:名詞
林海音作品。
年級字:月(P1) 是(P1) 故(P1) 鄉(P2) 明(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借月亮表示思鄉的情懷。
月: 月亮。
故鄉: 故里、家鄉,出生、成長的地方。
明: 光明。
作者描述在戰爭時期,身處塞外所感受到的淒涼和孤單,借月亮的光度表示思鄉的情懷。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年級字:他(P1) 鄉(P2) 遇(P2) 故(P1) 知(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表達出一種和知己、好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使人高興得難以言喻的感覺。
他鄉: 別的地方。
故知: 知己,在出生地、故鄉結識的好朋友。
在遠離家鄉的地方遇到了老朋友。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個,今日又去打虎,誰知恰好遇見賢侄。邂逅相逢,真是『萬里他鄉遇故知』可謂三生有幸!」
ān yú gù sú nì yú jiù wén
年級字:安(P1) 於(P2) 故(P1) 俗(P2) ,(P1) 溺(P3) 於(P2) 舊(P2) 聞(P2)
俗:習俗。溺:沉溺,陷入。拘守於老習慣,侷限於舊見聞。形容因循守舊,安於現狀。
《史記·商君列傳》:“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