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ōng
年級字:攻(P3)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金文從「攴」,「工」聲,「攴」象手持棍棒之形,有攻擊之意。疑本義是攻擊。《說文》:「攻,擊也。从攴工聲。」
金文表示攻打、進攻,㚄鼎:「攻龠(躍)無啻(敵)」。又表示軍事,典籍作「戎公」,王孫誥鐘:「」《詩.大雅.江漢》:「肇敏戎公。」《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又用作官名。
行動、進擊: 攻打、進攻、攻擊、圍攻、攻專佔、攻取、攻下、 攻守俱佳。
軍事: 武于戎攻、攻陷、 攻城。
脋迫,計謀: 攻心計。
用藥: 以毒攻毒。
指責。如:群起而攻之。
研習、研究: 攻讀、專攻、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古時通「功」: 功績。
《說文》:「攻,擊也。从攴工聲。」
《詩.大雅.江漢》:「肇敏戎公。」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又用作官名。
huǒ gōng
zhǔgōng
年級字:主(P1) 攻(P3)
亦稱“主要突擊”。進攻的軍隊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主要兵力對敵人實施的攻擊,目的是迅速突破敵人陣地,以便分割殲滅敵人 。
zǒng gōng
年級字:總(P2) 攻(P3)
詞性:動詞
指對敵方發動的全面攻擊或全線出擊。
例:發動總攻
例: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百合花》:“這天打海岸的部隊決定晚上總攻。”
gōng jī
jìn gōng
gōng zhàn
gōng pò
gōng xīn
年級字:攻(P3) 心(P1)
詞性:動詞
從精神或思想上瓦解對方,使其心服
例: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攻心戰。
gōng kè
年級字:攻(P3) 克(P4)
詞性:形容詞
佔據,
佔領,
攻下,
攻陷,
霸占撤離1.攻下城鎮、據點。
2.戰勝,佔領、勝利。古代多用於戰爭,現在其意義拓展到完成一個項目,完成一個難題都可稱之為攻克。
gōng dǎ
年級字:攻(P3) 打(P1)
詞性:動詞
攻擊防守1.軍事力量進攻,襲擊
例:攻打敵人的橋頭堡
2.衝擊,尤指對城堡或者防守的陣地發起軍事衝鋒或者猛攻
例:攻打太原
gōng guān
年級字:攻(P3) 關(P2)
1. 攻打關隘
通關斬將,勢如破竹2. 集中力量研究、攻克某一課題或項目
攻關莫畏難,苦戰能過關
gōng shì
wéi gōng
年級字:圍(P3) 攻(P3)
詞性:動詞
1.包圍起來加以攻擊2.引申為眾人一齊批評、指責某個人
zhǔ gōng
年級字:主(P1) 攻(P3)
詞性:動詞
助攻亦稱主要突擊,進攻的軍隊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主要兵力對敵人實施的攻擊,目的是迅速突破敵人陣地,以便分割殲滅敵人。
例:一連主攻司令部
fǎn gōng
年級字:攻(P3) 瑕(P0) 索(P3) 垢(P5)
清·王晫《今世說·規箴》:“吾儕本相好,攻瑕索垢,當猛鷙如寇讎,毋留纖塵,爲後人口實。”
年級字:攻(P3) 苦(P1) 食(P1) 啖(P0)
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啖,亦作“淡”。同“攻苦食淡”。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年級字:攻(P3) 苦(P1) 食(P1) 淡(P2)
攻:做;若:艱苦;淡:清淡。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淡)。”
年級字:攻(P3) 城(P2) 掠(P5) 地(P1)
年級字:攻(P3) 瑕(P0) 指(P2) 失(P2)
清·顧炎武《與友人書》:“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爲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後人。”
年級字:掠(P5) 地(P1) 攻(P3) 城(P2)
明·無名氏《精忠記·應詔》:“勤王報國應無憚,掠地攻城也畏難。”
年級字:內(P1) 外(P1) 夾(P3) 攻(P3)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間內外夾攻,方能取勝。”
年級字:指(P2) 南(P1) 攻(P3) 北(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
年級字:以(P1) 夷(P3) 攻(P3) 夷(P3)
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顏師古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互相攻擊也。”《明史·李材傳》:“給事中唐堯欽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年級字:以(P1) 攻(P3) 爲(P2) 守(P2)
宋·陳亮《酌古論一·先主》:“以攻爲守,以守爲攻,此兵之變也。”
年級字:攻(P3) 城(P2) 略(P3) 地(P1)
年級字:遠(P1) 交(P1) 近(P2) 攻(P3)
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時戰國時秦國採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年級字:攻(P3) 苦(P1) 茹(P0) 酸(P3)
明·袁宏道《壽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課子。”
年級字:兼(P3) 弱(P3) 攻(P3) 昧(P6)
年級字:禁(P4) 攻(P3) 寢(P5) 兵(P3)
梁啓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以禁攻寢兵爲務。”
年級字:攻(P3) 城(P2) 野(P2) 戰(P4)
年級字:攻(P3) 疾(P2) 防(P3) 患(P3)
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銘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年級字:攻(P3) 其(P2) 不(P1) 備(P2)
年級字:貧(P3) 病(P2) 交(P1) 攻(P3)
年級字:攻(P3) 心(P1) 扼(P6)
清·魏源《聖武紀》卷一:“先取山海關,則關外諸城唾手可得,此攻心扼吭之法也。”
年級字:攻(P3) 心(P1) 爲(P2) 上(P1)
《三國志·蜀志·馬謖傳》:“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
年級字:飢(P3) 渴(P3) 交(P1) 攻(P3)
年級字:攻(P3) 過(P1) 箴(P0) 闕(P6+)
晉·葛洪《抱朴子·漢過》:“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爲者。”
年級字:攻(P3) 無(P2) 不(P1) 克(P4)
《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年級字:十(P1) 圍(P3) 五(P1) 攻(P3)
兵力超過敵人十倍就可以包圍它,超過五倍就可以攻擊它。
《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年級字:急(P1) 痛(P2) 攻(P3) 心(P1)
年級字:鳴(P4) 鼓(P2) 而(P1) 攻(P3)
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年級字:攻(P3) 守(P2) 同(P1) 盟(P5)
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戰時彼此聯合進攻或防衛。現多指壞人互相訂約,爲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後來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我恐朝鮮將來有事,中、日兩國,必然難免爭端吧。”
年級字:驅(P4) 羊(P1) 攻(P3) 虎(P1)
驅:趕。驅趕羊羣去進攻老虎。形容以弱敵強,力量懸殊,必遭覆滅。
《史記·張儀列傳》:“且夫爲從者,無以異於驅羣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羣羊,臣竊以爲大王之計過也。”
年級字:攻(P3) 苦(P1) 食(P1) 儉(P3)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餘舉進士,不能攻苦食儉。”
年級字:攻(P3) 其(P2) 無(P2) 備(P2)
年級字:反(P1) 攻(P3) 倒(P2) 算(P2)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復。
年級字:裏(P1) 外(P1) 夾(P3) 攻(P3)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乃取其軍號,內外夾攻,號令相應,淮人以爲神,遂人敗之。”
年級字:以(P1) 攻(P3) 為(P2) 守(P2)
宋·陳亮《酌古論一·先主》:“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年級字:他(P1) 山(P1) 攻(P3) 錯(P1)
年級字:什(P1) 圍(P3) 伍(P3) 攻(P3)
古時兵法,謂以十敵一則圍殲之,以五敵一則攻擊之。參見“十圍五攻”。
宋·秦觀《李陵論》:“古之善用兵者,雖能以寡覆衆,而什圍伍攻之道未嘗忽焉。”
年級字:以(P1) 毒(P4) 攻(P3) 毒(P4)
攻:治。中醫用語,指用含有毒性的藥物治療毒瘡等惡性病。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或利用惡人來對付惡人。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年級字:不(P1) 攻(P3) 自(P1) 破(P2)
無須攻擊,自己就會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唐·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也。”
年級字:以(P1) 守(P2) 爲(P2) 攻(P3)
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爲攻者也。”
年級字:近(P2) 交(P1) 遠(P1) 攻(P3)
年級字:攻(P3) 心(P1) 為(P2) 上(P1)
《三國志·蜀志·馬謖傳》:“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年級字:函(P4) 矢(P0) 相(P1) 攻(P3)
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年級字:群(P6) 起(P1)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年級字:羣(P6) 起(P1)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年級字:鳴(P4) 鼓(P2)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年級字:明(P1) 鼓(P2) 而(P1) 攻(P3) 之(P2)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gōng wú bù qǔ zhàn wú bù shèng
年級字:攻(P3) 無(P2) 不(P1) 取(P2) ,(P1) 戰(P4) 無(P2) 不(P1) 勝(P2)
《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chū qí bù yì gōng qí bù bèi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P1) 攻(P3) 其(P2) 不(P1) 備(P2)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gōng qí yī diǎn bù jí qí yú
年級字:攻(P3) 其(P2) 一(P1) 點(P1) ,(P1) 不(P1) 及(P2) 其(P2) 餘(P4)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有偏見的批評。
對於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zhàn wú bù shèng gōng wú bù kè
年級字:戰(P4) 無(P2) 不(P1) 勝(P2) ,(P1) 攻(P3) 無(P2) 不(P1) 克(P4)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捲上:“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球至於今,邈不可得。”
yǐ zǐ zhī máo gōng zǐ zhī dùn
年級字:以(P1) 子(P1) 之(P2) 矛(P3) ,(P1) 攻(P3) 子(P1) 之(P2) 盾(P3)
子:對別人的稱呼;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擋住敵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對方的觀點、方法或言論來反駁對方。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chū qí bù yì gōng qí wú bèi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P1) 攻(P3) 其(P2) 無(P2) 備(P2)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後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tā shān zhī shí kě yǐ gōng yù
年級字:他(P1) 山(P1) 之(P2) 石(P1) ,(P1) 可(P1) 以(P1) 攻(P3) 玉(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
成語比喻別處地方也有它好的方法、資源和人才優勢。鼓勵要用客觀和廣闊的胸襟,多向其他地方學習,增加見聞,補足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他山: 其他,山是指地方。
他山之石: 別處地方的石礦、石頭。
攻玉: 琢磨成為玉器,方法。
zhàn wú bù shèng gōng wú bù qǔ
年級字:戰(P4) 無(P2) 不(P1) 勝(P2) ,(P1) 攻(P3) 無(P2) 不(P1) 取(P2)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gōng wú bù kè zhàn wú bù shèng
年級字:攻(P3) 無(P2) 不(P1) 克(P4) ,(P1) 戰(P4) 無(P2) 不(P1) 勝(P2)
攻:攻打;克:攻克。沒有攻佔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