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改(P2) 口(P1) 舌(P2)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尉數之曰:‘若復敢姍笑劉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對曰:‘民寧再受笞數十,終不能改口沓舌,妄諛劉侍御也!’”
年級字:改(P2) 步(P1) 改(P2) 玉(P1)
步:古代祭祀時祭者與屍相距的步數,以地位排列。改變步數,改換玉飾。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
《左傳·定公五年》:“六月,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將以玙璠(君所配玉)斂,仲樑懷弗與,曰:‘改步改玉。’”
年級字:改(P2) 換(P2) 家(P1) 門(P1)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若到陣上一戰成功,但得一官半職,改換家門,可也母親訓子有功也。”
年級字:改(P2) 而(P1) 更(P1) 張(P2)
《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年級字:改(P2) 玉(P1) 改(P2) 步(P1)
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後指改變制度或改朝換代。同“改步改玉”。
章炳麟《革命道德說》:“蒙古不道,宰割諸夏,改玉改步,人無異心。”
年級字:不(P1) 改(P2) 其(P2) 樂(P2)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年級字:改(P2) 容(P2) 易(P2) 貌(P2)
改、易:改變;容、貌:神色、相貌。變了神色或模樣。
《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年級字:知(P1) 過(P1) 能(P1) 改(P2)
《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樑·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年級字:改(P2) 俗(P2) 遷(P5) 風(P1)
《梁書·何胤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年級字:改(P2) 操(P2) 易(P2) 節(P1)
《三國志·吳志·黃蓋傳》:“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
年級字:一(P1) 改(P2) 故(P1) 轍(P0)
詞性:形容詞
成語
年級字:改(P2) 過(P1) 從(P1) 善(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七卷:“不知大舅怎生樣勸喻,便能改過從善。如此可見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一轉念耳。”
年級字:改(P2) 惡(P3) 從(P1) 善(P2)
《飛龍全傳》二十一回:“應該隱姓埋名,改惡從善,纔是正理。”
年級字:改(P2) 惡(P3) 向(P1) 善(P2)
明·無名氏《齊天大聖》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年級字:改(P2) 名(P2) 換(P2) 姓(P3)
《史記·貨殖列傳》:“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
年級字:改(P2) 行(P1) 爲(P2) 善(P2)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下》:“天子悲憐其意,遂下令曰:‘夫訓導不純,而愚民陷焉。或欲改行爲善,其道無由也。’”
年級字:改(P2) 行(P1) 自(P1) 新(P1)
《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今聞王改行自新,尊修經術,親近仁人……朕甚嘉焉。”
年級字:改(P2) 政(P3) 移(P2) 風(P1)
《東觀漢記·馬廖傳》:“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年級字:改(P2) 轍(P0) 易(P2) 途(P3)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
宋·楊夔《復宮闕後上執政書》:“前車已覆,後車豈可躡而行之,固當改轍易途,以取其不傾不蹶。”
年級字:朝(P3) 令(P2) 夕(P1) 改(P2)
早晨發佈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漢·鼌錯《論貴粟疏》:“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漢書·食貨志上》:“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年級字:改(P2) 過(P1) 遷(P5) 善(P2)
年級字:改(P2) 換(P2) 頭(P1) 面(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卻說鮮於同自吟了這八句詩,其志愈銳。怎奈時運不利,看看五十齊頭,‘蘇秦還是舊蘇秦’,不能勾改換頭面。”
年級字:面(P1) 不(P1) 改(P2) 色(P1)
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我這虎頭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
年級字:改(P2) 往(P1) 修(P2) 來(P1)
《後漢書·方術傳下·公沙穆》:“願改往修來,自求多福。”
年級字:翻(P2) 然(P2) 改(P2) 進(P1)
《孟子·萬章下》:“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年級字:風(P1) 雨(P1) 不(P1) 改(P2)
《詩·鄭風·風雨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年級字:更(P1) 姓(P3) 改(P2) 物(P1)
《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年級字:改(P2) 惡(P3) 爲(P2) 善(P2)
《禮記·中庸》“明則動,動則變”漢·鄭玄注:“動,動人心也;變,改惡爲善也。”
年級字:改(P2) 張(P2) 易(P2) 調(P4)
《晉書·琅邪悼王煥傳》:“正是匡矯末俗,改張易調之時,而猶當竭已罷之人,營無益之事,殫已困之財,修無用之費,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年級字:變(P2) 容(P2) 改(P2) 俗(P2)
《呂氏春秋·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年級字:改(P2) 轅(P0) 易(P2) 轍(P0)
轅:車轅;轍:車走過的痕跡,借指道路。改變車轅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變原來的態度和做法。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張秦》:“其初改轅易轍,如枯弦敝軫,雖成聲而跌宕不滿人耳;少焉遂使師曠忘味,鍾期改容也。”
年級字:良(P1) 弓(P1) 無(P2) 改(P2)
年級字:改(P2) 姓(P3) 易(P2) 代(P2)
《宋書·符瑞志上》:“歲星入太微,內有兵亂,人主以弱。三者,漢改姓易代之異也。”
年級字:改(P2) 樑(P5) 換(P2) 柱(P2)
郭沫若《文藝論集讀·梁任公〈墨子新社會之組織法〉》:“便是胡適和樑任也都很知道他這種宗教的循環論證不足以滿足我們近代人的要求,所以極力在用改樑換柱的方法,要把他的根本觀念改移到另一個較爲好看一點的節目上去。”
年級字:累(P3) 教(P1) 不(P1) 改(P2)
年級字:朝(P3) 更(P1) 暮(P5) 改(P2)
早晨剛改過,晚上又變了。形容主意不定,一會兒一個樣。亦作“朝更夕改”。
年級字:改(P2) 曲(P2) 易(P2) 調(P4)
《三國志·魏志·蔣濟傳》:“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公聽並觀,若事有未盡於理而物有未周於用,將改曲易調,遠與黃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跡,豈近習而已哉!”
年級字:改(P2) 柱(P2) 張(P2) 弦(P4)
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玉陛舒奇抱,看瑣尾啼飢衆紛擾,惟改柱張弦,掄才訪道。”
年級字:改(P2) 頭(P1) 換(P2) 面(P1)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第二一四首:“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
年級字:改(P2) 姓(P3) 更(P1) 名(P2)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爲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明·無名氏《鬧銅臺》楔子:“則今日辭別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離水鄉。”
年級字:朝(P3) 過(P1) 夕(P1) 改(P2)
年級字:改(P2) 行(P1) 從(P1) 善(P2)
《京本通欲小說·錯斬崔寧》:“不若改行從善,做個小小經紀,也得過養身活命。”
年級字:朝(P3) 聞(P2) 夕(P1) 改(P2)
《晉書·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年級字:改(P2) 玉(P1) 改(P2) 行(P1)
指死者身份改變,安葬禮數也應變更。後指改變制度或改朝換代。同“改步改玉”。
《國語·周語中》:“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不許,曰:‘……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年級字:屢(P4) 教(P1) 不(P1) 改(P2)
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犯錯誤的人,出岔子極少數堅持錯誤、屢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數是可以改正的。”
年級字:朝(P3) 令(P2) 暮(P5) 改(P2)
早晨發佈的命令,晚上就改了。比喻經常改變主張和辦法,一會兒一個樣。
年級字:改(P2) 途(P3) 易(P2) 轍(P0)
改變行車軌道,另走一條路。比喻改變方向、目標或做法。同“改轍易途”。
清·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年級字:移(P2) 風(P1) 改(P2) 俗(P2)
年級字:改(P2) 天(P1) 換(P2) 地(P1)
丁玲《杜晚香》:“外邊的驚天動地,改天換地,並沒有震動過這偏僻的山溝。”
年級字:改(P2) 朝(P3) 換(P2) 姓(P3)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一講:“中國歷代改朝換姓的時侯,兵權大的就爭王爭侯。”
年級字:遷(P5) 善(P2) 改(P2) 過(P1)
年級字:更(P1) 名(P2) 改(P2) 姓(P3)
年級字:死(P3) 不(P1) 改(P2) 悔(P3)
年級字:柴(P2) 天(P1) 改(P2) 玉(P1)
清·黃宗羲《餘恭人傳》:“柴天改玉之交,皇風未暢,鼎族阽危,謠言沸火。”
年級字:更(P1) 弦(P4) 改(P2) 轍(P0)
明·宋濂《諭安南國詔》:“揆於大義,必討無赦。如或更弦改轍,擇日臤親賢命而立之,庶幾可贖前罪。”
年級字:改(P2) 邪(P4) 歸(P3) 正(P1)
邪:不正當、不正派;歸:回到。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不再做壞事。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一回:“將軍棄邪歸正,與宋某等同替國家出力,朝廷自當重用。”
年級字:改(P2) 弦(P4) 易(P2) 張(P2)
《三國志·吳志·孫休傳論》:“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改弦易張,雖志善好學,何益救知己乎?”
年級字:改(P2) 是(P1) 成(P1) 非(P2)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元·嶽伯川《鐵柺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爲,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年級字:改(P2) 頭(P1) 換(P2) 尾(P1)
指改變原來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變動,而實質內容不變。
唐·彥惾《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下卷:“增加卷軸,添足篇章,依傍佛經,改頭換尾。”
年級字:變(P2) 風(P1) 改(P2) 俗(P2)
漢·王符《潛力夫·論三式》:“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
年級字:知(P1) 過(P1) 必(P2) 改(P2)
《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年級字:改(P2) 換(P2) 門(P1)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改變門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
明·宋應星《風俗議》:“爲士者,日思居官清要,而畎畝庶人,日督其稚頑子弟儒冠儒服,夢想科第,改換門楣。”
年級字:喬(P2) 妝(P4) 改(P2) 扮(P3)
喬:做假。喬妝:改變服裝、容顏。指化妝改變形象,掩飾本來的身份。亦作“喬裝打扮”、“喬裝改扮”。
年級字:易(P2) 轍(P0) 改(P2) 弦(P4)
變更車道,改換琴絃。比喻改變方向、計劃、做法或態度。
清·王韜《〈火器略說〉後跋》:“若一旦易轍改弦,以其材力聰明置之於有用之地,安見其必遜於西人也哉?”
年級字:改(P2) 節(P1) 易(P2) 操(P2)
改變原來的操行和志向。多指喪失應當堅守的節操;也指去惡爲善。同“改操易節”。
明·歸有光《上王都御史書》:“故以爲人之賢不肖有定,而古之知人者,決於一見,而終其身不易。彼有改節易操者,必其始非本性,有矯而爲之者。”
年級字:改(P2) 朝(P3) 換(P2) 代(P2)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四章:“但是袁所提的其他五個條件,與改朝換代只有程度上的差別。”
年級字:柴(P2) 天(P1) 改(P2) 物(P1)
《宋書·武帝紀贊》:“至於鍾石變聲,柴天改物,民已去晉,異於延康之初,功實靜亂,又殊感熙之末。”
年級字:面(P1) 不(P1) 改(P2) 容(P2)
年級字:喬(P2) 裝(P1) 改(P2) 扮(P3)
年級字:改(P2) 過(P1) 不(P1) 吝(P3)
《尚書·仲虺之誥》:“改過不吝。” 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述湯之所以王,則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言能納諫也。”
年級字:痛(P2) 改(P2) 前(P1) 非(P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癡公子很使噪脾錢》:“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年級字:改(P2) 柯(P1) 易(P2) 節(P1)
李盤《與李仲休》:“凡立身行己,利物濟人,皆吾本分內事,即使磨蠍終身,必不改柯易節。”
年級字:積(P3) 習(P1) 難(P2) 改(P2)
積習:長期形成的舊習慣。長期形成的舊習慣很難更改。
巴金《論自己的創作·小序》:“真是積習難改,拿起筆,就象扭開了龍頭,水荷荷地流個不停。”
年級字:翻(P2) 然(P2) 改(P2) 圖(P2)
《三國志·蜀志·呂凱傳》:“將軍若能翻然改圖,易跡更步,古人不難追,鄙土何足宰哉?”
年級字:改(P2) 換(P2) 門(P1) 庭(P2)
老舍《四世同堂》九四:“如今長期失業在家,回英國府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換門庭,另找洋主子纔好。”
年級字:改(P2) 換(P2) 門(P1) 閭(P0)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四六出:“一意要讀詩書,一身望改換門閭。”元·高明《琵琶記》第四齣:“[外怒介]畜生,我教你去赴選,也只是要改換門閭,光顯祖宗,你卻七推八阻,有許多說話。”
年級字:遁(P0) 名(P2) 改(P2) 作(P2)
年級字:改(P2) 柯(P1) 易(P2) 葉(P1)
《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年級字:改(P2) 惡(P3) 行(P1) 善(P2)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九十一卷:“夫欲修學,熟尋此文,改惡行善,速登神仙。”
年級字:然(P2) 改(P2) 途(P3)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徹底;途:途徑。指迅速地完全改變原來的道路。
《孟子·萬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年級字:改(P2) 過(P1) 作(P2) 新(P1)
元·施惠《幽閨記·會赦更新》:“陀滿興福,父母妻兒都殺戮,逃命潛奔,哨聚山林暫隱身,心闌意卸,天幸遭逢頒大赦,改過作新,作個清平無事人。”
年級字:改(P2) 弦(P4) 易(P2) 調(P4)
《隋書·樑彥光傳》:“請復爲相州,改弦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
年級字:改(P2) 弦(P4) 易(P2) 轍(P0)
琴換弦,車改道。比喻改變原來的方向、計劃、辦法等。
宋·王楙《野客叢書·張杜皆有後》:“使其子孫改弦易轍,務從寬厚,亦足以蓋其父之愆。”
年級字:改(P2) 名(P2) 易(P2) 姓(P3)
改換原來的姓名。多指爲了隱瞞原來的身分。同“改名換姓”。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三:“其後往往私創庵院,濫將無籍之徒收充,亦有逃軍囚匠改名易姓,削髮頂冠,人莫之識。”
年級字:改(P2) 行(P1) 遷(P5) 善(P2)
《新唐書·張巡傳》:“巡下車,以法誅之,赦餘黨,莫不改行遷善。”
年級字:死(P3) 不(P1) 悔(P3) 改(P2)
年級字:改(P2) 過(P1) 自(P1) 新(P1)
《史記·孝文本紀》:“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
年級字:知(P1) 錯(P1) 能(P1) 改(P2)
說明一個人犯了過錯,能下定決心好好改過,而且從此不再犯。
年級字:過(P1) 而(P1) 能(P1) 改(P2)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年級字:改(P2) 弦(P4) 更(P1) 張(P2)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jiāng shān yì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稟(P0) 性(P3) 難(P2) 移(P2)
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jiāng shān hǎo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好(P1) 改(P2) ,(P1) 秉(P5) 性(P3) 難(P2) 移(P2)
魯迅《淮風月談·後記》:“然而‘江山好改,秉性難移’,我知道自己終於不能安分守己。”
jiāng shān yì gǎi bǐng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秉(P5) 性(P3) 難(P2) 移(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jiāng shān yì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易(P2)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yǒu zé gǎi zhī wú zé jiā miǎn
年級字:有(P1) 則(P3) 改(P2) 之(P2) ,(P1) 無(P2) 則(P3) 加(P1) 勉(P3)
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註》:“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爲學之本矣。”
xíng bù gēng míng zuò bù gǎi xìng
年級字:行(P1) 不(P1) 更(P1) 名(P2) ,(P1) 坐(P1) 不(P1) 改(P2) 姓(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頭武松的便是!”
jiāng shān hǎo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江(P2) 山(P1) 好(P1)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後來還要開開口。”
shān hé yì gǎi běn xìng nán yí
年級字:山(P1) 河(P1) 易(P2) 改(P2) ,(P1) 本(P2) 性(P3) 難(P2) 移(P2)
yǒu zé gǎi zhī wú zé jiā miǎn
年級字:有(P1) 則(P3) 改(P2) 之(P2) ,(P1) 無(P2) 則(P3) 嘉(P4) 勉(P3)
指凡有缺點錯誤被人指出應該改過,沒缺點、錯誤就用以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