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擿 」
年級字:發(P1) 奸(P3) 伏(P4)
發、擿:揭發;奸: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祕的壞人壞事。
年級字:植(P1) 索(P3) 塗(P5)
謂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同“擿埴索塗”。
唐·段成式《西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上》:“方蒙袂輯履,有憤於黔婁,擿植索塗,見稱於揚子,差不同耳。”
年級字:冥(P6) 行(P1)
冥:昏暗;冥行:夜間行路;擿:點;埴:地。夜間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着手杖點地而行。比喻研求學問,不識門徑,暗中探索。
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
年級字:索(P3) 途(P3)
指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同“擿埴索塗”。
《蘇軾集·錄單鍔吳中水利書》:“鈞曰:‘水之患,天數也。’按行者駕輕舟於汪洋之陂,視之茫然,猶擿埴索途,以爲不可治也。”
年級字:發(P1) 隱(P4) 伏(P4)
宋·秦觀《越州請立程給事祠堂狀》:“[程給事]發隱擿伏,敏捷如神。”
年級字:發(P1) 姦(P5) 伏(P4)
發、擿:揭發;姦: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年級字:伏(P4) 發(P1) 隱(P4)
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
年級字:奸(P3) 發(P1) 伏(P4)
《三國志·任蘇杜鄭倉傳》:“自太祖迄於鹹熙,魏郡太守陳國吳瓘、清河太守樂安任燠、京兆太守濟北顏斐、弘農太守太原令狐邵、濟南相魯國孔乂,或哀矜折獄,或推誠惠愛,或治身清白,或擿奸發伏,鹹爲良二千石。”
年級字:索(P3) 塗(P5)
擿埴:敲地;索:探求;塗:道路。指盲人用杖點地探求道路。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
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