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撓(P6) 直(P1) 爲(P2) 曲(P2)
漢荀悅《漢紀·成帝紀二》:“撓直爲曲,斫方爲圓;穢素絲之潔,推亮直之心。”
年級字:撓(P6) 耳(P1)
元關漢聊《蝴蝶夢》第一折:“我這裏急忙忙過六街三市,行行裏撓腮撧耳,抹淚揉眵。”
年級字:撓(P6) 曲(P2) 枉(P6) 直(P1)
漢桓寬《鹽鐵論·大論》:“俗非唐虞之時,而世非許由之民,而欲廢法以治,是猶不用隱括斧斤欲撓曲枉直也。”
年級字:不(P1) 折(P2) 不(P1) 撓(P6)
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年級字:不(P1) 撓(P6) 不(P1) 折(P2)
宋·劉炎《邇言》:“夫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髮衝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年級字:心(P1) 癢(P4) 難(P2) 撓(P6)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着小生迷留沒亂,心癢難撓。”
年級字:耳(P1) 撓(P6)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你這般撧耳撓腮,可又便怎生。”
年級字:撓(P6) 喉(P4) 嗓(P4)
明江廷訥《廣陵月》第二齣:“欲度新聲休走樣,忌的是撓喉捩嗓。”
年級字:不(P1) 撓(P6) 不(P1) 屈(P4)
清·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吾民族以不撓不屈之氣概,與外族戰,與土番戰,與寒暑戰,卒能斬荊披棘。”
年級字:抓(P1) 耳(P1) 撓(P6)
撓: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幫子。形容心裏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
年級字:臨(P3) 危(P3) 不(P1) 撓(P6)
年級字:以(P1) 指(P2) 撓(P6) 沸(P4)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年級字:必(P2) 不(P1) 撓(P6) 北(P1)
《呂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爲污矣;將衆則必不撓北矣。”
年級字:百(P1) 折(P2) 不(P1) 撓(P6)
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年級字:守(P2) 正(P1) 不(P1) 撓(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