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掀(P4) 天(P1) 揭(P3) 地(P1)
可以撼動天地。形容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
宋·辛學《〈寇忠愍詩集〉後序》:“萊公兩朝大臣,勳業之盛,掀天揭地。”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八回:“掀天揭地英雄手,拔石應宜似弄丸。”
年級字:深(P2) 厲(P3) 淺(P3) 揭(P3)
厲:連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淺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沒有用,只得連衣服下水。比喻處理問題要因地制宜。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後漢書·張衡傳》:“深厲淺揭,隨時爲義,曾何貪於支離,而席其孤技邪?”
年級字:揭(P3) 竿(P2) 而(P1) 起(P1)
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年級字:脣(P3) 揭(P3) 齒(P3) 寒(P2)
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同“脣亡齒寒”。
年級字:橫(P2) 刀(P1) 揭(P3) 斧(P3)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八節:“據說,茶販的隊伍往往是一個人擔茶葉,兩個人保衛,‘橫刀揭斧,叫呼踊躍’。”
年級字:斬(P2) 竿(P2) 揭(P3) 木(P1)
清·褚人獲《堅瓠補集·關社引》:“維茲六月,忽有斬竿揭木之事。”
年級字:昭(P2) 然(P2) 若(P3) 揭(P3)
昭然:明顯、顯著的樣子;揭:原意爲高舉,現也指揭開。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年級字:揭(P3) 地(P1) 掀(P4) 天(P1)
清·蔣漣《<於忠肅公集>序》:“公乃以一身支柱其間,扶危定傾,使揭地掀天之日,爲苞桑磐石之安。”
年級字:斬(P2) 木(P1) 揭(P3) 竿(P2)
揭:舉起;竿:竹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
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合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