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í zhǐ
néng zhǐ
年級字:能(P1) 指(P2)
詞性:名詞
能指和所指是語言學上的一對概念,能指意為語言文字的聲音,形象;所指則是語言的意義本身。
zhōngzhǐ
zhōng zhǐ
cóng zhǐ
年級字:從(P1) 指(P2)
詞性:介詞
1.聽從指導: 聽命,服從,遵從指示教導。
2.從指引: 由指示,引導...
zhǐ diǎn
Zhǐ nán
年級字:指(P2) 南(P1)
詞性:名詞
1.為人們提供指導性資料或情況的東西(如旅遊指南、操作手冊)2. 比喻辯別方向的依據
jiè zhǐ
年級字:戒(P3) 指(P2)
用金屬或其他材料做成的小環,常鑲有寶石,戴在手指上作為裝飾品、紀念物或護身符,或用作印章
zhǐ kòng
suǒ zhǐ
zhǐ shù
年級字:指(P2) 數(P2)
1. 屈指計數。
2. 引申為籌算。
3. 指責數落。
4. 數學名詞。表示一個數自乘若干次的數字。記在這個數的右上角。
5. 統計中反映各個時期某一社會現像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它是某一社會現象的報告期數值對基期數值之比。指數分個體指數和總指數,前者如個別產品的產量指數、個別商品的價格指數等;後者如全部產品的產量指數、全部商品的價格指數等。指數還可推廣用於計劃檢查和社會現像在不同地區間的對比。
zhǐ zhēn
年級字:指(P2) 針(P2)
詞性:名詞
鐘錶上訓示時間針,儀錶上訓示度數的針;比喻辨別方向的依據。
zhǐ jiān
zhǐ míng
zhǐ rì
zhǐ suàn
年級字:指(P2) 算(P2)
詞性:名詞
指算一般指心算,雙手握拳,掌心向內,兩拳間隔不要太開,胳膊抬平,出指時從右手的食指開始,食指伸出代表1;中指伸出代表2;無名指伸出代表3;小指伸出代表4;四個手指收回伸出大拇指代表5;當數到9時,把伸出的五個指頭收回,伸出左手的食指代表10;11為左手伸出的食指不動,右手的食指再次伸出,依次往下至19;再收回右手的五各指頭,伸出左手的中指就是20了,就這樣數到49時,收回右手和左手伸出的指頭,伸出左手的大拇指代表50,以次類推至100。(注意:手心朝裏,兩拳間隔距離以方便雙手出指為准,既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
zhǐ kào
yí zhǐ
年級字:頤(P0) 指(P2)
詞性:動詞
用下巴示意以指揮人
例:今陛下力製天下,頤指如意。 --《漢書.賈誼傳》
yáo zhǐ
年級字:遙(P3) 指(P2)
詞性:副詞
遠處指點,
向遠方指附近,
近在咫尺,
近在眉睫,
天涯比鄰,
迫在眉睫,
觸手可及,
一步之遙在遠處指點;向遠方指。參考:
1. 唐 李遠《贈潼關不下山僧》詩:「窗中遙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關。」
2. 清 趙翼《茅山紀遊》詩:「遙指大茅峰,直上青冥裡。」
3. 唐 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xiǎo zhǐ
liù zhǐ
年級字:六(P1) 指(P2)
詞性:名詞,形容詞,量詞
1.謂上下四方。
2.謂一手(或腳)長六個指頭。
3.量詞。六隻手指。
zhǐ wén
shí zhǐ
zhǐ lìng
年級字:指(P2) 令(P2)
詞性:名詞
1.指導;號令
2.舊時公文的一種,是上級對下級呈請的批示
3.告訴計算機從事某一特殊運算的代碼
qū zhǐ
年級字:屈(P4) 指(P2)
詞性:名詞,數詞
常見詞組首屈一指。喻特出。
1. 彎著指頭計數。
2. 比喻時間短或數量少。3.
《三國志·魏志·張郃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後蜀孟昶《玉樓春·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詞:“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馬行街舖席》:“南食則 寺橋 金 家, 九曲子 週 家最為屈指。”
唐劉禹錫《讓同平章事表》:“剋期而進,屈指可平。”
宋洪邁《容齋續筆·顏魯公》:“豈唯唐朝人士罕見比倫,自漢以來,殆可屈指也。”
清呂留良《<賴古堂集>序》:“一時同學,厪有存者,宇內屈指, 櫟園巋然其一也。”
zhǐ pài
年級字:指(P2) 派(P2)
詞性:動詞
指使,
指揮1.指任派定
例:奉上級指派幫助建設老區
2.指定委派
例:指派一個委員會
zhǐ dǎo
zhǐ lù
zhǐ zhe
zhǐ chū
zhǐ jiá
zhǐ huī
年級字:指(P2) 揮(P3)
詞性:名詞,動詞
常見詞組帶領,
指使,
指導,
率領,
領導以手或手持物揮動示意、發令調遣。
唐 宋 詔敕和命令的統稱。
軍職名。
五代、宋軍隊的編制單位。
專指領導樂隊、合唱隊進行排練和演出的人。其職責為根據音樂作品的內容和風格,以手勢、身體動作和麵部表情來指示節拍、速度、力度、思想感情等的變化。
「指」指示、指令。
「揮」揮動、揮令。
以手或手持物揮動示意、發令調遣。也包括安排和謂意之所向。
Xíng zhǐ
年級字:行(P1) 指(P2)
詞性:形容詞
行:行列:字裏行間。
指:意義,目的。字裏行間的意義。
zhǐ shǐ
mǔ zhǐ
zhǐ yìn
Zhǐ jiān
zhǐ wàng
zhǐ shì
年級字:指(P2) 示(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引導,
批示,
指導,
指引,
指揮,
指點,
教導指引,示範。
指: 指出、指引、指導、指令。
示: 表示、示範。
以手指點及表示。
猶指點,指引。
上級機關或領導對下級發布的指令性意見或文件。
《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杜叡等二人在谷中監督匠作,依法製造,孔明每日往來指示。」
zhǐ biāo
zhǐ yǐn
shí zhǐ
zhǐ féng
年級字:指(P2) 縫(P4)
詞性:名詞
指與指間的空隙。
例:楊朔 《雪花飄在滿洲》:“他才從魔鬼的指縫間遺落下來,直到輪船駛出 大沽口 ,才大膽地吸進一口自由的空氣。”
zhǐ huà
年級字:指(P2) 劃(P4)
詞性:動詞
講話時用手勢比劃示意。
例:梁斌《播火記》二四:“ 朱老忠一隻手叉在腰里,一隻手指劃著,氣憤憤地說:'那還有假話!鬧紅軍是一件風火事兒,還能隨便說。'”
zhǐ zhǎng
年級字:指(P2) 掌(P3)
詞性:名詞
1.比喻事理淺顯易明或對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例:語出《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朱熹集注:“指其掌,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晉葛洪《抱朴子·對俗》:“苟得其要,則八極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遠,有若同時。” 宋司馬光《劉道原<十國紀年>序》:“坐聽其談,滾滾無窮,上下數千載間,細大之事如指掌。” 清昭槤《嘯亭雜錄·舒梁阿三公遠見》:“嘗見梁文莊詩正掌戶部時上疏稿,核計度支盈絀,如在指掌。”
2.比喻事情容易辦。
例:語出《禮記·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三國志·魏志·鍾會傳》:“ 蜀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今我伐之,如指掌耳。” 唐白行簡《李娃傳》:“生亦自負,視上第如指掌。”《遼史·太宗紀下》:“非汴州炎熱,水土難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
zhǐ míng
年級字:指(P2) 名(P2)
詞性:名詞
1.猶知名;著名。謂其人之名受人注意2.猶知名;著名。謂詩文、技藝等受人注意
zhǐ zé
zhǐ tou
zhǐ dìng
年級字:指(P2) 揮(P3) 家(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以手或手持物揮動示意音樂的演出。
專指領導樂隊、合唱隊進行排練和演出的人。其職責為根據音樂作品的內容和風格,以手勢、身體動作和麵部表情來指示節拍、速度、力度、思想感情等的變化。
「指」指示、指令。
「揮」揮動、揮令。
以手或手持物揮動示意、發令調遣。也包括安排和謂意之所向。
年級字:發(P1) 縱(P5) 指(P2) 示(P1)
發:發現;縱:放縱,也通“蹤”。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暗中操縱指揮。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年級字:指(P2) 事(P1) 類(P3) 情(P2)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
年級字:指(P2) 日(P1) 誓(P4) 心(P1)
唐·李德裕《〈異域歸忠傳〉序》:“惟嗢沒斯精誠上達,天誘其衷。拔自狼居之山,願拜龍顏之主,封章瀝懇,指日誓心,不奪之誠,介如石矣。”
年級字:點(P1) 指(P2) 腳(P2)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同“點手莋腳”。
年級字:指(P2) 山(P1) 賣(P3) 磨(P3)
指着山上的石頭當磨來賣。比喻事情還沒有頭緒就過早說出去或答應下來。也指以有名無實的手法進行欺騙。
元·嶽伯川《呂洞賓度鐵柺李》第一折:“出來的都關來節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賣磨,將百姓劃地爲牢。”
年級字:彈(P4) 指(P2) 之(P2) 間(P1)
詞性:形容詞
唐·司空圖《偶書之四》:「平生多少事,彈指一時休。」
年級字:明(P1) 如(P2) 指(P2) 掌(P3)
年級字:望(P2) 風(P1) 希(P2) 指(P2)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恕傳》:“近司隸校尉孔羨闢大將軍狂悖之弟,而有司默爾,望風希指,甚於受屬。”
年級字:指(P2) 腹(P4) 為(P2) 婚(P3)
《魏書·王寶興傳》:“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
年級字:屈(P4) 指(P2) 可(P1) 數(P2)
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唐安公美政頌》:“今文儒之盛,其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非皆不能,蓋忽不爲爾。”
年級字:拱(P4) 揖(P0) 指(P2) 麾(P0)
年級字:食(P1) 指(P2) 大(P1) 動(P1)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預兆,後形容看到有好吃的東西而貪婪的樣子。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
年級字:髮(P2) 上(P1) 指(P2) 冠(P5)
年級字:旁(P1) 指(P2) 曲(P2) 諭(P6)
年級字:射(P2) 魚(P1) 指(P2) 天(P1)
年級字:攻(P3) 瑕(P0) 指(P2) 失(P2)
清·顧炎武《與友人書》:“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爲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後人。”
年級字:指(P2) 囷(P0) 相(P1) 贈(P5)
囷:圓形的穀倉。指着穀倉裏的糧食,表示要捐贈給他人。形容慷慨資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贈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寬心住數日,待江北探細的回,別有區處。’”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指(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年級字:首(P1) 屈(P4) 一(P1) 指(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首:首先。扳指頭計算,首先彎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爲最好的。
聞一多《家書——給父母親》:“此校確係美國之首屈一指,我畢業於此後,縱慾繼續研究,在此邦亦無處可去也。”
年級字:千(P1) 人(P1) 所(P2) 指(P2)
年級字:指(P2) 揮(P3) 若(P3) 定(P1)
形容態度冷靜,考慮周全,指揮起來就象一切都事先規定好了似的。
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年級字:指(P2) 瑕(P0) 造(P1) 隙(P4)
猶言尋找事端,製造分裂。瑕,玉上的斑點。隙,裂縫。
宋·朱熹《少帥魏國張公行狀下》:“彼或內變既平,指瑕造隙,肆無厭之慾,發難從之請,其將何詞以對?”
年級字:指(P2) 天(P1) 畫(P1) 地(P1)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招聚天下豪傑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闢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後漢書·侯霸傳》:“歆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田裏。”
年級字:指(P2) 南(P1) 攻(P3) 北(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
年級字:指(P2) 日(P1) 可(P1) 待(P3)
指日:可以指出日期,爲期不遠;待:期待。爲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十一回:“是以我主上神佑,泥馬渡江,正位金陵,用賢任能,中興指日可待。”
年級字:折(P2) 膠(P3) 墮(P5) 指(P2)
宋·蘇軾《磨衲贊》:“折膠墮指,此衲不寒,爍石流金,此衲不熱。”宋·周密《齊東野語·曝日》:“《冬日初出銘》曰:‘折膠墮指,夢想負背。’”
年級字:指(P2) 東(P1) 畫(P1) 西(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四:“說青道黃,指東劃西。”宋·釋惟白《續傳燈錄》:“際出今日去卻之乎者也,更不指東畫西。”
年級字:交(P1) 臂(P2) 歷(P2) 指(P2)
交臂:兩手反縛;歷指:古代拶指的刑罰。象罪犯兩手反縛、受拶指的刑罰一般。形容痛苦萬狀,毫無自由。
《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爲得矣。”
年級字:使(P2) 臂(P2) 使(P2) 指(P2)
《管子·輕重乙》:“若此,則如胸中使臂,臂之使指也。”《漢書·賈誼傳》:“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年級字:點(P1) 指(P2) 劃(P4) 腳(P2)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同“點手劃腳”。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道人]只見來到肆前,果然一個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那裏點指劃腳教人下棋。”
年級字:指(P2) 麾(P0) 可(P1) 定(P1)
語出《史記·陳丞相世家》:“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漢書·陳平傳》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年級字:髮(P2) 指(P2) 眥(P0) 裂(P3)
髮指:頭發直豎;眥裂:眼眶裂開。頭髮向上豎,眼瞼全張開。形容非常憤怒。
《史記·項羽本紀》:“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年級字:指(P2) 不(P1) 勝(P2) 屈(P4)
指:手指;屈:彎曲。扳着指頭數也數不過來。形容爲數很多。
清·陳康祺《郎潛記聞》:“本朝大臣奪情任事者,指不勝屈。”
年級字:爛(P3) 如(P2) 指(P2) 掌(P3)
年級字:頤(P0) 指(P2) 氣(P1) 使(P2)
頤指:動下巴示意,指揮別人;氣使:用神情氣色支使人。不說話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權勢的人指揮別人的傲慢態度。
《漢書·貢禹傳》:“家富勢足,目指氣使。”《資治通鑑·唐紀·昭宣帝天佑二年》:“見朝士,皆頤指氣使,旁若無人。”
年級字:駢(P0) 拇(P4) 枝(P1) 指(P2)
駢母:腳上的拇指與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比喻多餘的、無用的東西。
《莊子·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
年級字:指(P2) 雁(P3) 爲(P2) 羹(P4)
元·宋方壺《醉花陰·雪浪銀濤套·古水仙子曲》:“當初指雁爲羹,充飢畫餅,道無情卻有情。”
年級字:指(P2) 揮(P3) 可(P1) 定(P1)
指一經調度安排,不須多久,局勢即可平定。同“指麾可定”。
宋·周煇《清波別志》捲上:“某生長北方,聞燕人思歸之情切矣,今若舉事,指揮可定。”
年級字:視(P1) 指(P2) 使(P2)
《戰國策·燕策一》:“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矣。”
年級字:指(P2) 天(P1) 爲(P2) 誓(P4)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揹負,真若可信。”
年級字:指(P2) 東(P1) 話(P1) 西(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三荷包再問問他,他便指東話西,一味支吾。又說:“臨時我自來照料。”又說:“連我也不懂得甚麼。”三荷包無可奈何,只得辭了出來,又與丁師爺商量。”
年級字:指(P2) 腹(P4) 爲(P2) 婚(P3)
《魏書·王寶興傳》:“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爲親。”
年級字:瞭(P6) 若(P3) 指(P2) 掌(P3)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一樣。
《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鹹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年級字:指(P2) 雁(P3) 為(P2) 羹(P4)
年級字:令(P2) 人(P1) 髮(P2) 指(P2)
《莊子·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年級字:指(P2) 桑(P4) 說(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衆丫頭媳婦無不言三語四,指桑說槐,暗相譏刺。”
年級字:染(P3) 指(P2) 垂(P2) 涎(P6+)
《元史·郝經傳》:“病民諸奸各持兩端,觀望所立,莫不凱覦神器,染指垂涎。”
年級字:以(P1) 指(P2) 撓(P6) 沸(P4)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年級字:指(P2) 李(P2) 推(P2) 張(P2)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比較》:“臨期聽比,無指李推張之弊。”
年級字:指(P2) 東(P1) 劃(P4) 西(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四:“說青道黃,指東劃西。”
年級字:指(P2) 雞(P1) 罵(P3) 狗(P2)
指着雞罵狗。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年級字:指(P2) 空(P1) 話(P1) 空(P1)
元·王曄《桃花女》第四折:“非是我指空話空,做這等巧神通,也只爲結婚姻本待諧鸞鳳。”
年級字:言(P1) 近(P2) 指(P2) 遠(P1)
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孫奭疏:“言辭之近而指意遠者,乃爲善言者也。”
年級字:計(P2) 日(P1) 指(P2) 期(P2)
年級字:口(P1) 講(P3) 指(P2) 畫(P1)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爲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年級字:臂(P2) 指(P2)
漢·王充《論衡·感虛》:“曾母……以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弛至問母……” 《後漢書·周磐傳》:“磐同郡蔡順……嚐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弛歸。”
年級字:指(P2) 破(P2) 迷(P2) 團(P3)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九回:“玉蟾道:‘妹子也疑這個託字不妥,今聽姐姐之言,真是指破迷團,後人受益不淺。’”
年級字:指(P2) 豬(P2) 罵(P3) 狗(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百般指豬罵狗,欺侮俺娘兒們。”
年級字:惡(P3) 籍(P4) 盈(P4) 指(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龍飛相公》:“此非所能效力,惟善可以已之。然君惡籍盈指,非大善不可復挽。”何垠注:“惡籍盈指,猶言惡事紀載已滿,不勝指也。”
年級字:指(P2) 日(P1) 可(P1) 下(P1)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這最後的抵抗如被衝破,武昌城便指日可下。”
年級字:指(P2) 日(P1) 而(P1) 待(P3)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一回:“將來執掌昭陽,可指日而待,爲何夫人雙眉反蹙起來?”
年級字:意(P1) 指(P2)
《漢書·揚雄傳下》:“今吾子乃抗辭幽說,閎意眇指,獨馳騁於有亡之際,而陶治大爐,旁薄羣生,歷覽者茲年矣,而殊不寤。”
年級字:瞭(P6) 如(P2) 指(P2) 掌(P3)
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一樣。
《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鹹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年級字:拱(P4) 揖(P0) 指(P2) 揮(P3)
年級字:指(P2) 手(P1) 頓(P2) 腳(P2)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三三:“這時她還在那裏指手頓腳的撒野,張裕民不管三七二十一,兩步搶到她面前,厲聲問道:‘你要幹什麼?’”
年級字:雪(P1) 鴻(P6+) 指(P2) 爪(P1)
年級字:指(P2) 樹(P1) 爲(P2) 姓(P3)
年級字:指(P2) 日(P1) 成(P1) 功(P1)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覷曹操易如反掌,剋日而破,指日成功。”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與我謹守堤岸,不可滲泄,指日成功,共享其利。”
年級字:指(P2) 東(P1) 說(P1) 西(P1)
曹禺《雷雨》第三幕:“你要罵我就罵我,別指東說西,欺負媽媽好說話。”
年級字:以(P1) 指(P2) 測(P4) 河(P1)
《荀子·勸學》:“不道禮憲,以《詩》、《書》爲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年級字:戟(P0) 指(P2) 怒(P2) 目(P1)
年級字:千(P1) 夫(P2) 所(P2) 指(P2)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指(P2) 不(P1) 勝(P2) 僂(P0)
形容數量很多,扳着指頭數也數不過來。僂:彎曲。同“指不勝屈”。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吳喆》:“奇遇之多,指不勝僂,若今日所昵,未數數覯也。”
年級字:指(P2) 天(P1) 誓(P4) 日(P1)
誓:發誓。指着天對着太陽發誓。表示意志堅決或對人表示忠誠。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揹負,真若可信。”
年級字:指(P2) 山(P1) 說(P1) 磨(P3)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回:“如何遠打週折,指山說磨,拿人家來比奴一節,不是那樣人。”
年級字:指(P2) 天(P1) 射(P2) 魚(P1)
漢·劉向《說苑·尊賢》:“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
年級字:指(P2) 手(P1) 點(P1) 腳(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彥思]走將出來時,衆人便指手點腳,當一場笑話。”
年級字:點(P1) 指(P2) 畫(P1) 字(P1)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家禮·婚禮》:“諸婚娶兩家,並用點指畫字,寫立合同文約,明白具載往回聘禮。”
年級字:目(P1) 指(P2) 氣(P1) 使(P2)
目指:動一下眼睛來指物;氣使:用噓氣聲支使人。用眼神和氣色指使人。形容驕橫傲慢的樣子。
漢·劉向《說苑·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
年級字:發(P1) 蹤(P5) 指(P2) 使(P2)
鄒韜奮《萍蹤憶語》四:“美國在一九一七年的參加世界大戰,也是出於華爾街的發蹤指使。”
年級字:指(P2) 親(P1) 托(P3) 故(P1)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指親托故廝還,趨時附勢故相干。”
年級字:十(P1) 指(P2) 連(P1) 心(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成語心連心真誠的愛和互信。
十指: 兩人,兩雙手,共十隻手指緊扣一起。
連心: 心連心。
指兩人的心靈像雙手緊握在一起。
比喻真誠的愛和互信。
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四四齣》:「哎也!焚燒十指連心痛,圖得三生見面圓。」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 十指連心,可憐昏死在地。
年級字:一(P1) 彈(P4) 指(P2) 頃(P0)
唐·白居易《禽蟲十二章》詩:“何異浮生臨老日,一彈指頃報恩仇。”
年級字:摘(P2) 瑕(P0) 指(P2) 瑜(P0)
明·袁宏道《送徐太府見可入計序》:“士之執舉子業者盈庭,公摘瑕指瑜,無不心折。”
年級字:眥(P0) 裂(P3) 髮(P2) 指(P2)
《史記·項羽本紀》:“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年級字:戟(P0) 指(P2) 嚼(P5) 舌(P2)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頭。形容憤怒之極。
魯迅《華蓋集·“碰壁”之餘》:“或則戟指嚼舌,噴血而亡。”
年級字:頤(P0) 指(P2) 風(P1) 使(P2)
以下巴的動向和臉色來指揮人。常以形容指揮別人時的傲慢態度。
《元典章·戶部二·使臣》:“累年以來,朝廷使臣以致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內外諸衙門一切出使臣人等,每到外路,挾恃威勢,頤指風使,外路官司抑曲將迎,恐咈其意。”
年級字:意(P1) 妙(P2) 指(P2)
清·龔自珍《六經正名》:“《孝經》者,曾子以後,支流苗裔之書,平易氾濫,無大疵,無閎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錄中,與《坊記》、《緇衣》、《孔子閒居》、《曾子天圓》比,非《中庸》、《祭義》、《禮運》之倫也。”
年級字:發(P1) 縱(P5) 指(P2) 使(P2)
瞿秋白《赤都心史》四一:“幾十年前,發縱指使略奪東亞滿洲的參謀本部——彼得之城,不意今日又成遠東革命聲浪留音之機。”
年級字:惜(P2) 指(P2) 失(P2) 掌(P3)
惜:吝惜。因捨不得一個指頭而失掉一個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南史·阮佃夫傳》:“又廬江何恢有妓張耀華美而有寵,……見張氏,悅之,頻求。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耶?’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年級字:發(P1) 蹤(P5) 指(P2) 示(P1)
詞性:動詞
成語蹤:蹤跡。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在幕後操縱指揮。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年級字:不(P1) 吝(P3) 指(P2) 教(P1)
《舊唐書·裴度傳》:“大則以訏謨排禍難,小則以讜正匡過失,內不慮身計,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難也。”
年級字:指(P2) 鹿(P2) 爲(P2) 馬(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爲亂,恐羣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爲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年級字:如(P2) 臂(P2) 使(P2) 指(P2)
《漢書·賈誼傳》:“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年級字:指(P2) 方(P1) 畫(P1) 圓(P1)
明·宋濂《王府君墓誌銘》:“或共其議論,輒掀眉吐氣,指方畫圓,滾滾數千言不休。”
年級字:指(P2) 掌(P3) 可(P1) 取(P2)
掌:手掌。手掌裏的東西隨時可以取得。形容非常容易。
《舊唐書·張濬傳》:“若能此際排難解紛,陳師鞠旅,共誅寇盜,迎奉鑾輿,則富貴功名,指掌可取。”
年級字:指(P2) 桑(P4) 罵(P3)
指着桑樹罵槐樹。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那一個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
年級字:染(P3) 指(P2) 於(P2) 鼎(P5)
鼎:古代用青銅製成的炊具,多爲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裏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年級字:誓(P4) 日(P1) 指(P2) 天(P1)
年級字:指(P2) 手(P1) 畫(P1) 腳(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侯、張幹辦在宋江前面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着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年級字:詞(P1) 約(P2) 指(P2) 明(P1)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
年級字:指(P2) 手(P1) 劃(P4) 腳(P2)
用手指,用腳劃。形容說話時用手腳示意,也比喻瞎指揮,亂加指點批評。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問起根由,毛潑皮指手劃腳,剖說那事。”
年級字:誓(P4) 天(P1) 指(P2) 日(P1)
年級字:寸(P1) 指(P2) 測(P4) 淵(P5)
《孔叢子·答問》:“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蒙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聖,殆非所望也。”
年級字:十(P1) 手(P1) 爭(P2) 指(P2)
語出《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年級字:語(P1) 近(P2) 指(P2) 遠(P1)
太平天國·汪吉人等《〈欽定軍次實錄〉序》:“文淺意深,語近指遠。”
年級字:指(P2) 鹿(P2) 作(P2) 馬(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成語有意誤導。
指: 指稱。
鹿: 花鹿。
為: 成為。
馬: 馬隻。
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三國志·魏志·鮑勳傳》:「落下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勳奏絀遣。而曜密表勳私解邕事。昭曰:『勳指鹿作馬,收付廷尉。』」
年級字:指(P2) 日(P1) 高(P1) 升(P1)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文臣》:“代天巡狩,贊稱巡按;指日高升,預賀官僚。”
年級字:指(P2) 名(P2) 道(P1) 姓(P3)
歐陽山《三家巷》一:“人家又沒有指名道姓,你動不動就東拉西扯地胡纏些什麼?”
年級字:如(P2) 指(P2) 諸(P4) 掌(P3)
《論語·八佾》:“或問褅之說。子曰:‘子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年級字:指(P2) 矢(P0) 天(P1) 日(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竇氏》:“女要誓;南指矢天日,以堅永約,女乃允之。”
年級字:發(P1) 綜(P5) 指(P2) 示(P1)
獵人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在後面操縱指揮。
《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年級字:十(P1) 指(P2) 有(P1) 長(P1) 短(P2)
唐劉商《胡笳十八拍》詩:“莫以胡兒可羞恥,恩情亦各言其子;手中十指有長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年級字:伸(P2) 手(P1) 不(P1) 見(P1) 五(P1) 指(P2)
清·頤瑣《黃繡球》第四回:“走入一間小房,黑漆漆的伸手不見五指,腳踏下去,七高八低,都是泥土。”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年級字:牧(P2) 童(P1) 遙(P3) 指(P2) 杏(P2) 花(P1) 村(P1)
唐朝 杜牧 七言絕句 «清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shí mù suǒ shì shí shǒu suǒ zhǐ
年級字:十(P1) 目(P1) 所(P2) 視(P1) ,(P1) 十(P1) 手(P1) 所(P2) 指(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為指行事沒有秘密,自己要常常警惕,不要行差踏錯。
十目所視: 十目,多隻眼睛看著。
十手所指: 十手,多人指證著。
指行事沒有秘密,自己要常常警惕。
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羣衆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
宋.陸九淵〈與嚴泰伯〉三首之一:「古人謂戒謹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庸敢有戲論乎?」
《歧路燈.第二一回》:「這譚紹聞也覺得今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心中老大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