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道(P1) 無(P2) 拾(P2) 遺(P3)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
年級字:易(P2) 於(P2) 拾(P2) 遺(P3)
年級字:補(P2) 闕(P6+) 拾(P2) 遺(P3)
闕:通“缺”,缺失。拾遺:補錄遺漏。補錄缺失遺漏的內容。
《晉書·張軌傳》:“聖王將舉大事,必崇三訊之法,朝置諫官以匡大理,疑承弼以補闕拾遺。”
年級字:路(P1) 無(P2) 拾(P2) 遺(P3)
指東西掉在路上,人們不會撿起據爲己有。形容社會風尚好。
《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初仕爲中都宰,中都魯邑製爲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僞,……”
年級字:拾(P2) 遺(P3) 補(P2) 闕(P6+)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年級字:路(P1) 不(P1) 拾(P2) 遺(P3)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年級字:道(P1) 不(P1) 拾(P2) 遺(P3)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年級字:補(P2) 過(P1) 拾(P2) 遺(P3)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左拾遺,
右拾遺古時輔助王帝找出和填補過失、遺漏的工作。
唐朝及後來朝代設置的官位,分左、右拾遺,意思是為皇帝撿起的遺漏的工作,是諫官的一種。當時左拾遺比右拾遺大一些,直到元代以右為大。
「補過」填補、補救,過失、過錯。
「拾遺」執拾、拾取,遺忘、遺漏。
《漢書·汲黯傳》:「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
jǔ rú hóng máo qǔ rú shí yí
年級字:舉(P2) 如(P2) 鴻(P6+) 毛(P1) ,(P1) 取(P2) 如(P2) 拾(P2) 遺(P3)
舉一根羽毛,拾一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