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拔(P4) 幟(P3) 樹(P1) 幟(P3)
年級字:拔(P4) 毛(P1) 連(P1) 茹(P0)
鬢角上發現幾根白髮,這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頭髮根上還許帶着一顆鮮亮的肉珠。 ★梁實秋《中年》
年級字:弩(P0) 張(P2) 劍(P4) 拔(P4)
明豐道生《真賞齋賦》:“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壇山,吉日癸巳,親題材石間,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年級字:神(P1) 采(P1) 英(P1) 拔(P4)
年級字:老(P1) 天(P1) 拔(P4) 地(P1)
年級字:堅(P3) 忍(P1) 不(P1) 拔(P4)
宋·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年級字:拔(P4) 樹(P1) 搜(P3) 根(P1)
年級字:拔(P4) 樹(P1) 撼(P5) 山(P1)
愛情是不可羈絆的力量。它會使怯懦者勇敢,愚笨者聰明。使人霎那間產生~的力量,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美或精巧。沒有了愛情便沒有世界。 ★蘇叔陽《榆棠院的羅曼斯
年級字:移(P2) 山(P1) 拔(P4) 海(P1)
晉·葛洪《抱朴子·交際》:“勢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雲。”
年級字:一(P1) 毛(P1) 不(P1) 拔(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吝嗇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楊朱的極端爲我主義。後形容爲人非常吝嗇自私。
《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
年級字:拔(P4) 十(P1) 得(P1) 五(P1)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年級字:拔(P4) 苗(P1) 助(P1) 長(P1)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年級字:拔(P4) 山(P1) 鼎(P5)
《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年級字:超(P4) 群(P6) 拔(P4) 類(P3)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這驌郎文藝固是超群軼類,憐與素臣天生神力彷彿。”
年級字:拔(P4) 叢(P3) 出(P1) 類(P3)
《宋書·孝義傳·潘綜》:“二子微猷,彌久彌芳。拔叢出類,景行朝陽。”
年級字:超(P4) 塵(P2) 拔(P4) 俗(P2)
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年級字:拔(P4) 山(P1) 超(P4) 海(P1)
北周·庾信《擬連珠》:“經天緯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年級字:進(P1) 賢(P4) 拔(P4) 能(P1)
年級字:拔(P4) 轄(P0) 投(P3) 井(P2)
《漢書·陳遵傳》:“遵耆酒,每天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
年級字:拔(P4) 樹(P1) 尋(P3) 根(P1)
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一折:“俺那裏有的是秦人晉人,你可也休將咱盤問,則管裏絮叨叨拔樹尋根。”
年級字:投(P3) 石(P1) 拔(P4) 距(P2)
年級字:力(P1) 可(P1) 拔(P4) 山(P1)
楚·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年級字:堅(P3) 韌(P6) 不(P1) 拔(P4)
宋·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年級字:痛(P2) 心(P1) 拔(P4) 腦(P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陸機與長沙顧母書,述從祖弟士橫死。乃言,痛心拔腦,有如孔懷。”
年級字:雁(P3) 過(P1) 拔(P4) 毛(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一回:“他既沒有那雁過拔毛的本事,就該悄悄兒走,怎麼好好兒的把人家拆弄個稀爛。”
年級字:拔(P4) 丁(P1) 抽(P3)
元·無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衆恐有不能了達,心生疑惑者,請垂下問,我與他拔丁抽楔。”
年級字:拔(P4) 幟(P3) 易(P2) 幟(P3)
《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年級字:抽(P3) 筋(P3) 拔(P4) 骨(P2)
年級字:拔(P4) 宅(P5) 上(P1) 昇(P3)
拔:拔起;宅:住宅。古代傳說修道的人全家同昇仙界。
晉·王韶之《太清記·拔宅》:“許真君拔宅上昇,惟車轂錦帳墮故宅”。
年級字:抽(P3) 丁(P1) 拔(P4)
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大衆恐有不能了達,心生疑惑者,請垂下問,我與他抽丁拔楔。”一本作“抽丁抽楔”。
年級字:箭(P2) 拔(P4) 弩(P0) 張(P2)
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六章:“大部分的時候是含精養銳的,必要時才一用力,正不必面紅耳赤,箭拔弩張的。”
年級字:拔(P4) 地(P1) 搖(P2) 山(P1)
《英烈傳》第四十九回:“烏龍鎮上駐不赤龍舟,攪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搖山。”
年級字:拔(P4) 刀(P1) 相(P1) 助(P1)
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曰:‘路見不平,所以按劍。’”
年級字:拔(P4) 本(P2) 塞(P3) 原(P1)
①比喻背棄根本。②剷除事物發生的根源。多用於壞事。亦作“拔本塞源”。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
年級字:枉(P6) 口(P1) 拔(P4) 舌(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25回:“是那個嚼舌根的?沒空生有,枉口拔舌,調唆你來欺負老孃!”
年級字:虎(P1) 口(P1) 拔(P4) 牙(P1)
金·馬鈺《玩丹砂·贈閻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齒,驪龍頷下奪神珠。”
年級字:拔(P4) 來(P1) 報(P2) 往(P1)
報:通“赴”,迅速。很快地來,很快地去。形容頻繁地奔來奔去。
年級字:拔(P4) 新(P1) 領(P2) 異(P3)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
年級字:拔(P4) 山(P1) 舉(P2) 鼎(P5)
《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年級字:吹(P1) 燈(P1) 拔(P4) 蠟(P4)
楊朔《春子姑娘》:“鬼子也不長了,眼看就要吹燈拔蠟了。”
年級字:拔(P4) 萃(P5) 出(P1) 羣(P6)
拔:超出。萃:原謂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爲聚集,指聚集在一處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衆人之上。
漢·蔡邕《釋誨》:“曾不能拔萃出羣,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
年級字:倚(P5) 天(P1) 拔(P4) 地(P1)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至杜陵,負其倚天拔地之材,更欲駕《風》、《騷》而上之,則有所不能。”
年級字:拔(P4) 十(P1) 失(P2) 五(P1)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年級字:拔(P4) 葵(P5) 啖(P0) 棗(P5)
唐·獨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呂諲謚議》:“闔境無拔葵啖棗之盜,而楚人到於今猶歌詠之。”
年級字:樹(P1) 同(P1) 拔(P4) 異(P3)
年級字:拔(P4) 宅(P5) 上(P1) 升(P1)
拔:拔起;宅:住宅。古代傳說修道的人全家同昇仙界。
晉·王韶之《太清記·拔宅》:“許真君拔宅上升,惟車轂錦帳墮故宅”。
年級字:不(P1) 拔(P4) 一(P1) 毛(P1)
宋·秦觀《浩氣傳》:“爲己者至於不拔一毛,兼愛者至於摩頂放踵。”
年級字:拔(P4) 山(P1) 蓋(P2) 世(P1)
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代無比。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年級字:拔(P4) 類(P3) 超(P4) 羣(P6)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年級字:拔(P4) 葵(P5) 去(P1) 織(P3)
《漢書·董仲舒傳》:“故公儀子相魯,之其見家織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
年級字:超(P4) 世(P1) 拔(P4) 俗(P2)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同“超塵出俗”。
年級字:不(P1) 拔(P4) 之(P2) 志(P2)
年級字:鼎(P5) 拔(P4) 山(P1)
《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年級字:蕩(P3) 海(P1) 拔(P4) 山(P1)
年級字:眼(P1) 中(P1) 拔(P4) 釘(P3)
《新五代史·雜傳八·趙在禮》:“在禮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罷去,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年級字:拔(P4) 犀(P2) 象(P1)
宋·王洋《與丞相論鄭武子狀》:“敕局數人,其間固有拔犀擢象見稱一時者,然而析理精微,旁通注意,鮮如克(鄭武子)。”
年級字:上(P1) 樹(P1) 拔(P4) 梯(P2)
拔:抽掉。誘人上樹,抽掉梯子。比喻引誘人上前而斷絕他的退路。也比喻別人。
宋·曉瑩《羅湖野錄》卷一:“此事黃龍興化亦當作助道之緣,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
年級字:確(P2) 固(P1) 不(P1) 拔(P4)
年級字:拔(P4) 地(P1) 倚(P5) 天(P1)
拔:突出,聳出。倚:倚傍,貼近。從地面突兀而起,貼近天際。比喻高大突出,氣勢雄偉。
唐·孫樵《與王霖秀才書》:“譬玉川子《月蝕詩》、楊司城《華山賦》、韓吏部《進學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年級字:尋(P3) 根(P1) 拔(P4) 樹(P1)
年級字:拔(P4) 鍋(P3) 卷(P2) 席(P4)
①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日本飛機天天來頭上轉,城裏掉了幾個蛋;大官們攜金帶銀,小官們拔鍋卷席的,都跑光了。”②楊朔《“閱微草堂”的真面目》:“稍微有點不順心,地主就要拔鍋卷席,攆你出去。”
年級字:出(P1) 類(P3) 拔(P4) 萃(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鶴立雞羣才疏學淺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爲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爲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年級字:蜚(P0) 瓦(P2) 拔(P4) 木(P1)
宋·袁文《甕牖閒評》第三卷:“餘鄉常有颶風,但初來聲勢頗惡,與三州不異,人家即曰:‘報起矣!’有頃則亦蜚瓦拔木,無所不至。”
年級字:拔(P4) 劍(P4) 論(P2) 功(P1)
語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爲簡易。羣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年級字:拔(P4) 宅(P5) 飛(P1) 昇(P3)
拔:拔起;宅:住宅。古代傳說修道的人全家同昇仙界。參見“拔宅上昇”。
語出《太平廣記》卷十四引《十二真君傳·許真君》:“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昇而去。”
年級字:拔(P4) 毛(P1) 濟(P4) 世(P1)
語出《列子·楊朱》:“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爲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爲之乎?’楊子弗應。”
年級字:舉(P2) 鼎(P5) 拔(P4) 山(P1)
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
年級字:遺(P3) 世(P1) 拔(P4) 俗(P2)
明·張居正《與司成馬孟河書》:“夫遺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濟物者,大賢之宏量也。”
年級字:拔(P4) 萃(P5) 出(P1) 群(P6)
拔:超出。萃:原謂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指聚集在一處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眾人之上。
漢·蔡邕《釋誨》:“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
年級字:濟(P4) 貧(P3) 拔(P4) 苦(P1)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講經文》:“常行慈悲,濟貧拔苦,歸將有餘數不足者,將安樂施厄者。”
年級字:自(P1) 拔(P4) 來(P1) 歸(P3)
拔:擺脫,離開。自覺離開惡劣環境,歸向光明。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
《新唐書·李勣傳》:“自拔以歸,從秦王伐東都,戰有功。”
年級字:拔(P4) 地(P1) 參(P3) 天(P1)
拔地:從地面上陡然聳立。參天:高聳到空中。形容高大和氣勢雄偉。同“拔地倚天”。
郭沫若《春天的信號》:“雖然只是一根嫩苗,只要它不遭遇斧斤,我們可以預言,它一定會拔地參天。”
年級字:出(P1) 羣(P6) 拔(P4) 萃(P5)
拔,超出;萃,原爲草叢生的樣子。指卓越出衆,非同一般。
唐·韓愈《與崔羣書》:“誠知足下出羣拔萃,無謂僕何從而得之也。”
年級字:拔(P4) 萃(P5) 出(P1) 類(P3)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年級字:劍(P4) 拔(P4) 弩(P0) 張(P2)
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年級字:拔(P4) 茅(P3) 連(P1) 茹(P0)
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年級字:拔(P4) 羣(P6) 出(P1) 萃(P5)
《晉書·夏侯湛傳》:“弱年而入公朝,矇蔽而當顯舉,進不能拔羣出萃,卻不能抗排當世。
年級字:拔(P4) 刀(P1) 相(P1) 向(P1)
《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鬧到揚眉裂眥拔刀相向起來。”
年級字:根(P1) 連(P1) 株(P3) 拔(P4)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嚴嵩》:“傳聞二處所抄不及十四五,蓋行賂於權要者十二三,頓寄於親戚者十三四,郿塢久營,兔窟多術,安能根連株拔,風翦霆滅。”
年級字:確(P2) 乎(P2) 不(P1) 拔(P4)
年級字:超(P4) 羣(P6) 拔(P4) 類(P3)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三十八回:“這驌郎文藝固是超羣軼類,憐與素臣天生神力彷彿。”
年級字:拔(P4) 本(P2) 塞(P3) 源(P3)
本:根本,根源。拔起樹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從根本上打主意。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
年級字:拔(P4) 趙(P0) 易(P2) 漢(P4)
年級字:不(P1) 能(P1) 自(P1) 拔(P4)
拔:擺脫。不能主動地從痛苦、錯誤或罪惡中解脫出來。
《宋書·劉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恆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年級字:拔(P4) 趙(P0) 幟(P3) 立(P1) 赤(P3) 幟(P3)
年級字:拔(P4) 趙(P0) 幟(P3) 易(P2) 漢(P4) 幟(P3)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韓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爲漢皆已得趙王將矣”,於是潰不成軍,終於
年級字:拔(P4) 了(P1) 蘿(P3) 蔔(P3) 地(P1) 皮(P1) 寬(P2)
比喻爲了行事方便而把礙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爲了擴展地盤而排擠別人。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一回:“拔了蘿蔔地皮寬,交他去了,省得他在這裏跑兔子一般。”
lù jiàn bù píng bá dāo xiāng zhù
年級字:路(P1) 見(P1) 不(P1) 平(P1) ,(P1) 拔(P4) 刀(P1) 相(P1) 助(P1)
在路上遇見欺負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幫助受害的一方。舊時爲人們所稱道的一種俠義行爲。
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師曰:‘路見不平,所以按劍。’”
liè guān huǐ miǎn bá běn sāi yuán
年級字:裂(P3) 冠(P5) 毀(P3) 冕(P5) ,(P1) 拔(P4) 本(P2) 塞(P3) 源(P3)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本:樹根。原比喻諸侯背棄禮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領地。後用作臣下推翻國君,奪取王位的代稱。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