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欲(P5) 揚(P2) 先(P2) 抑(P6)
年級字:扶(P3) 弱(P3) 抑(P6) 強(P2)
《水滸》這本書中,描述了衆多殺富濟貧,扶弱抑強的英雄豪傑。
年級字:頓(P2) 挫(P4) 抑(P6) 揚(P2)
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折,和諧而有節奏。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靖節·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
年級字:揚(P2) 清(P1) 抑(P6) 濁(P4)
猶揚清激濁。比喻抨擊、清除壞人壞事,表彰、發揚好人好事。
年級字:抑(P6) 塞(P3) 磊(P5) 落(P2)
唐·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年級字:務(P3) 本(P2) 抑(P6) 末(P3)
《漢書·鄭弘傳》:“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後教化可興。”
年級字:抑(P6) 鬱(P6) 寡(P4) 歡(P1)
年級字:抑(P6) 強(P2) 扶(P3) 弱(P3)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本事》:“勾踐之時,天子微弱,諸侯皆叛,於是勾踐抑強扶弱。”《漢書·刑罰志》:“而政在抑強扶弱。”
年級字:抑(P6) 揚(P2) 頓(P2) 挫(P4)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抑:降低;揚:升高;頓:停頓;挫:轉折。指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宋·張戎《歲寒堂詩話》捲上:「而子建詩,微婉之情,灑落之韻,抑揚頓挫之氣,固不可以優劣論也。」
年級字:諂(P0) 上(P1) 抑(P6) 下(P1)
《北史·安同傳》:“(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嘗有喜怒色,忠篤愛厚,不諂上抑下。”
年級字:崇(P3) 本(P2) 抑(P6) 末(P3)
注重根本,輕視枝末。古代“本”多指農業,“末”多指工商業。
《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
年級字:上(P1) 抑(P6) 下(P1)
《北史·安同傳》:“[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嘗有喜怒色,忠駕愛厚,不諂上抑下。”
年級字:按(P2) 行(P1) 自(P1) 抑(P6)
唐·柳宗元《夢賦》:“忽崩賽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