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ǒ
年級字:所(P2)
詞性:名詞,量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金文從「戶」,「戶」象一扇門。
從「斤」,斧子,伐木工具。因此,後被借用為地方: 住所、居所、場所。
之後「所」字虛化為「助詞」,置於「動詞」前,構成「名詞性詞組」,稱代人或物。
地點: 住所、居所、寓所、場所、處所。
專用機構: 托兒所、招待所、收容所、交易所、診所、研究所、派出所、鎮公所、
地點 - 到處: 所在地、所向無敵、無所事事、無所不為、所有。
已經: 據我所知、所見所聞、所作所為、所喜愛。
結果、得到: 各得其所、有所不為。
相關、全部: 為人所知、前所未聞、匪夷所思、所有、所謂、所屬、所得、所及、所長、所好。
【因果句式】結果: 因為 .... 所以 ...、由於 .... 所以...。
【量詞】建築物的數量單位: 一所房子、一所學校。
【姓氏】漢代:所忠、所輔。
《說文》認為「戶」的讀音與伐木聲同,故被借來狀聲。《詩》曰:『伐木所所。』
《呂氏春秋·謹聽》僻遠悠閒之所。
《易經.繫辭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齊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愛之心也。」
唐.杜甫〈示從孫濟〉詩:「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
wén suǒ
年級字:聞(P2) 所(P2)
詞性:助詞
用於:聞所未聞。
聞:聽到。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suǒ guī
Suǒ dài
suǒ yù
suǒ zhǐ
wú suǒ
年級字:無(P2) 所(P2)
詞性:形容詞
1.沒有地方;沒有處所。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
suǒ yǐ
年級字:所(P2) 以(P1)
詞性:連詞
因此,
因而,
是以因為表示因果關係, 常與因為連用,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所用, 用來, 原因, 緣故。
suǒ zhì
年級字:所(P2) 至(P1)
詞性:形容詞
1.所致,使其然。
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例:《後漢書·逸民傳序》:“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孝始人倫,忠為令德,公實體之,非毀譽所至。”
2.結局。
例:宋 岳珂 《桯史·楊艮議命》:“時 韓平原 得君,權震天下, 夢與 因扣以所至, 艮 屏人愀然曰:‘是不能令終。’”
chù suǒ
suǒ chánɡ
suǒ jí
suǒ wàng
suǒ wéi
年級字:所(P2) 為(P2)
1. 所作,作為2. 所以。表示行為動作發生的原因
suǒ lǐng
xiū suǒ
suǒ nán
Suǒxìng
fāng suǒ
Suǒ qiú
年級字:所(P2) 求(P2)
詞性:名詞
《所求》是發表在晉江文學城的連載小說,作者是伊卿。
Suǒ miáo
年級字:所(P2) 描(P3)
詞性:助詞
描:依照原樣摹畫或重複地畫:描寫,描敘,描述,描畫。被描畫,描寫。
yī suǒ
suǒ shǔ
suǒ yī
suǒ xiàng
shī suǒ
年級字:失(P2) 所(P2)
詞性:動詞
1.失去安身之處。見《左傳·哀公十六年》:“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例:流離失所
2.失當
tā suǒ
suǒ yòng
年級字:所(P2) 用(P1)
詞性:動詞
1. 使用,任用。 例如:唐 韓愈 《與於襄陽書》:“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
2. 需用之物。
suǒ bì
suǒ shì
suǒ wèi
年級字:所(P2) 謂(P4)
1. 所說的,用於復說、引證等。
2. 謂某些人所說的。含不承認之意。
3. 所說的意思;意旨。常用於句末。
4. 所以。謂,通“ 為 ”。
suǒ qǔ
suǒ yǒu
cè suǒ
chǎng suǒ
Suǒ gù
huìsuǒ
年級字:會(P1) 所(P2)
詞性:名詞
聚會或見面的場所,多設有室內運動場、健身室和飲食用餐地方。有分私人和公共機構擁有,一般是私人住它的公用會所,方便住客健身和聚會。
yǒu suǒ
年級字:有(P1) 所(P2)
詞性:副詞
「有」有的、出現的、可見的。
「所」相關的。
「有所」表示可以見到的相關活動。
例如:
李先生對海洋知識有所研究。
黃老師希望我們努力學習對天文學的發展有所貢獻。
fēi suǒ
年級字:非(P2) 所(P2)
詞性:名詞,量詞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
例:《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集解引俞樾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
例:《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翱典合肥郡,有一道人詣翱,自言能使鬼神。 翱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癸未,狀元王式丹以江南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suǒ zhì
suǒ wén
suǒ de
suǒ qī
suǒ jū
suǒ liào
suǒ jué
yù suǒ
Suǒ jù
Suǒ shōu
suǒ chǎn
zhěn suǒ
年級字:診(P3) 所(P2)
詞性:名詞
1.私人開業的醫生診治病人的場所。2.泛指規模較醫院小的醫療所。
suǒ dài
Rén suǒ bù chǐ
Fěi yí suǒ sī
wéi suǒ yù wéi
wú suǒ shì cóng
Jīng chéng suǒ zhì
wàng hū suǒ yǐ
wú suǒ bù zhì
jīng chéng suǒ zhì jīn shí wéi kāi
正確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錯在哪裏:
形近錯
音近錯
義近錯
異體字
年級字:精(P2) 誠(P2) 所(P2) 至(P1) ,(P1) 金(P1) 爲(P2) 開(P1)
詞性:異體字形容詞
諺語異體字
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爲之開裂。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漢·王充《論衡·感虛篇》:「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通(P3)
《孝經·感應》:“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知(P1)
年級字:在(P1) 所(P2) 難(P2) 免(P1)
清·李寶嘉《活地獄》第九回:“或者陽示和好,暗施奸刁的,亦在所難免。”
年級字:大(P1) 失(P2) 所(P2) 望(P2)
年級字:靡(P0) 所(P2) 底(P2) 止(P1)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言(P1)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年級字:責(P3) 有(P1) 所(P2) 歸(P3)
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寧府庫藏》:“二司掌印官並該道分巡官,不時巡視閘點,毋得視常虛應故事,儻致疏失,責有所歸。”
年級字:所(P2) 費(P3) 不(P1) 貲(P0)
年級字:無(P2) 所(P2) 迴(P3) 避(P4)
年級字:各(P1) 取(P2) 所(P2) 長(P1)
年級字:千(P1) 夫(P2) 所(P2) 指(P2)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有(P1) 所(P2) 作(P2) 爲(P2)
先秦·孟軻《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可(P1)
漢·荀悅《前漢記·武帝紀一》:“蚡事魏其侯無所不可,而愛數頃田?”
年級字:寸(P1) 有(P1) 所(P2) 長(P1)
寸比尺短,但用於更短處即顯其長。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會有他的長處。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年級字:罔(P0) 知(P1) 所(P2) 措(P5)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容(P2)
年級字:尺(P1) 有(P1) 所(P2) 短(P2)
南朝·樑錘嶸《詩品》卷下:“元長士章,並有盛才,詞美英淨,至於五言之作,幾乎尺有所短。譬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未足以貶臥龍。”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思(P2)
年級字:不(P1) 出(P1) 所(P2) 料(P2)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回:“見你不在,我就猜着到這裏來了,所以一直趕來,果然不出所料。”
年級字:無(P2) 所(P2) 措(P5) 手(P1)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及(P2)
年級字:無(P2) 所(P2) 作(P2) 為(P2)
作為:作出成績。沒有做出任何成績。指工作中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
年級字:力(P1) 所(P2) 不(P1) 及(P2)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平生所未見之文,公力所不及之義,備聚其中。”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得(P1)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然日勢既暮,壽兒且寄院中止宿,顥亦懷疑,因命壽兒懷袖,一無所得,顥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年級字:千(P1) 人(P1) 所(P2) 指(P2)
年級字:敵(P3) 王(P1) 所(P2)
《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楊伯峻注:“王之所恨怒者,諸侯亦以之爲仇敵而伐之。”
年級字:所(P2) 向(P1) 皆(P3) 靡(P0)
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同“所向披靡”。
年級字:匪(P6) 夷(P3) 所(P2) 思(P2)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談行動離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據常情所能想象的。
年級字:寄(P3) 顏(P2) 無(P2) 所(P2)
《晉書·蔡謨傳》:“[蔡謨]遷侍中、司徒,上疏讓曰:‘伏自惟省,惜階謬恩,……上虧聖朝棟隆之舉,下增微臣覆餗之釁,惶懼戰灼,寄顏無所。’”
年級字:所(P2) 在(P1) 皆(P3) 是(P1)
宋·蘇軾《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年級字:無(P2) 所(P2) 顧(P3) 忌(P5)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一回:“當初原爲遮人耳目起見,不得不如此;等到後來張太太把抵押的憑據稟了上頭存了案,他卻無所顧忌了。”
年級字:學(P1) 非(P2) 所(P2) 用(P1)
所學的不是將來用得着的東西。比喻學習與實踐相脫節。
《後漢書·張衡傳》:“必也學非所用,術有所仰,故臨川將濟,而舟楫不存焉。”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終(P2)
《國語·越語下》:“遂乘扁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後漢書·逸民傳》:“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
年級字:從(P1) 心(P1) 所(P2) 欲(P5)
《論語·爲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年級字:各(P1) 盡(P3) 所(P2) 能(P1)
《後漢書·曹褒傳》:“漢遭秦餘,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
年級字:得(P1) 其(P2) 所(P2) 哉(P0)
所:處所,環境。找到了適合於他的地方。指得到理想的安置。
《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小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年級字:衆(P3) 望(P2) 所(P2) 歸(P3)
衆望:衆人的希望;歸:歸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羣衆的信任。
《晉書·列傳三十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衆望攸歸,曾無與二。”宋·陳亮《復陸伯壽》:“舍試揭榜,伏承遂釋褐於崇化堂前,衆望所歸,此選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氣爲之光鮮。”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備(P2)
年級字:力(P1) 所(P2) 能(P1) 及(P2)
晉·羊佑《誡子書》:“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年級字:何(P1) 所(P2) 不(P1) 有(P1)
宋·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檄,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見聞所未及,遂以爲誕也。”
年級字:投(P3) 其(P2) 所(P2) 好(P1)
投:迎合;其:代詞,他,他的;好:愛好。迎合別人的喜好。
《莊子·庚桑楚》:“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年級字:居(P2) 無(P2) 定(P1) 所(P2)
年級字:見(P1) 所(P2) 不(P1) 見(P1)
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同“見所未見”。
年級字:不(P1) 得(P1) 其(P2) 所(P2)
原指未得善終,後指沒有得到適當的安頓。也指不能達到目的。
《穀梁傳·成公八年》:“媵,淺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盡其事也。”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能(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上·定數》:“又蘇州葉某者,性迂拙,一無所能,其父死,既無產業,且有逋負。”
年級字:所(P2) 向(P1) 披(P2) 靡(P0)
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年級字:惟(P0) 所(P2) 欲(P5) 爲(P2)
年級字:衆(P3) 所(P2) 周(P2) 知(P1)
《玉嬌梨》第二十回:“城中宣雜難住,莫苦就在衆所周知石村卜一居,與白公爲鄰。”
年級字:茫(P5) 無(P2) 所(P2) 知(P1)
魯迅《書信集·致姚克》:“關於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無所知。”
年級字:如(P2) 有(P1) 所(P2) 失(P2)
詞性:形容詞
好像丟失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南朝宋·劉孝標註:「悵然若有所失。」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亡(P2)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同“若有所喪”。
《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年級字:流(P1) 落(P2) 失(P2) 所(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單符郎全州佳偶》:“吾至親骨肉流落失所,理當收拾,此乃萬不得已之事。”
年級字:阿(P2) 其(P2) 所(P2) 好(P1)
阿:曲從;其:他的;好:愛好。指爲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愛好。
《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有(P1)
唐·李朝威《柳毅傳》:“始見臺閣相向,門戶千萬,奇草珍木,無所不有。”
年級字:各(P1) 得(P1) 其(P2) 所(P2)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周易·繫辭下》:“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年級字:理(P2) 所(P2) 不(P1) 容(P2)
年級字:百(P1) 無(P2) 所(P2) 成(P1)
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年級字:前(P1) 所(P2) 未(P1) 聞(P2)
宋·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檄,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見聞所未及,遂以爲誕也。”
年級字:在(P1) 所(P2) 不(P1) 辭(P5)
郭沫若《鄭成功》第二章:“國姓爺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夠爲你們效勞,我就獻出生命,在所不辭。”
年級字:各(P1) 取(P2) 所(P2) 需(P3)
巴金《在尼斯》:“讀者們不是一塊鐵板,他們有各人的看法,他們是‘各取所需’。”
年級字:忘(P2) 其(P2) 所(P2) 以(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夫人傾身配奉,忘其所以。”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物(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無所有什麼也沒有
年級字:靡(P0) 所(P2) 適(P3) 從(P1)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聞(P2)
但此處卻~,我看這事情大約已經過去了。 ★魯迅《致章廷謙》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云(P1)
雲:說。不知道說得是些麼。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年級字:各(P1) 抒(P6) 所(P2) 見(P1)
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中國歷代帝王繼統,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吁咈庚歌,往往略分言情,各抒所見。”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有(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乾二淨甚麽財產、物資,甚至親人也沒有。
《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話》:「如水中之月,空裏之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年級字:各(P1) 有(P1) 所(P2) 短(P2)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及孫王離爲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年級字:所(P2) 向(P1) 無(P2) 前(P1)
所向:指軍隊所指向的地方。軍隊所指向的地方,沒有阻擋。
《三國志·魏志·鮮卑傳》裴松之注引《魏書》:“年十四五,異部大人卜賁邑鈔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策騎追擊,所向無前,悉還得所亡。”
年級字:前(P1) 所(P2) 未(P1) 有(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前無古人、史無前例、前所未聞司空見慣首次出現或產生的改變。
從來沒有過的。
宋.徐度《卻掃編.卷下》:「國朝不歷真相而為相者凡七人……而鄧樞密洵武真以少保領院而不兼節鉞,前所未有也。」
年級字:奪(P3) 人(P1) 所(P2) 好(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恁須不奪人所好。”
年級字:流(P1) 移(P2) 失(P2) 所(P2)
年級字:何(P1) 所(P2) 不(P1) 至(P1)
①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至。指沒有達不到的地方。②指什麼壞事都幹。
年級字:有(P1) 所(P2) 廣(P2) 益(P2)
年級字:屠(P5) 所(P2) 牛(P1) 羊(P1)
《大涅磐經·迦葉品》:“如囚趨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
年級字:暢(P4) 所(P2) 欲(P5) 爲(P2)
清·李漁《奈何天·總評》:“使之生於貴族,早歷宦途,暢所欲爲,更不知作何豎立。”
年級字:優(P3) 劣(P5) 得(P1) 所(P2)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成(P1)
清·黃遵楷《<人境廬詩草>跋》:“讀先兄病篤之書,謂平生懷抱,一無所成,惟近古體詩能自立耳。”
年級字:計(P2) 無(P2) 所(P2) 之(P2)
年級字:所(P2) 當(P2) 無(P2) 敵(P3)
年級字:所(P2) 作(P2) 所(P2) 為(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自此鳳姐膽識愈壯,以後所作所為,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年級字:管(P2) 見(P1) 所(P2) 及(P2)
《抱朴子·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一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於紛若之書,及於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錯(P1)
錯:錯開;處置。不知道怎麼辦纔好。形容處境爲難或心神慌亂。
《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無度,嚴誅列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為(P2)
《三國志·吳書·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包(P1)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一:“‘蕩胸’句,言其量之無所不包。”
年級字:頭(P1) 足(P1) 異(P3) 所(P2)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知(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學生望後便倒,扶起,良久方醒。問之一無所知。”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爲(P2)
《三國志·吳書·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爲。”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厝(P6+)
厝:放置;安排。不知道怎麼辦纔好。形容處境爲難或心神慌亂。
年級字:忘(P2) 乎(P2) 所(P2) 以(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夫人傾身配奉,忘其所以。”
年級字:老(P1) 有(P1) 所(P2) 終(P2)
《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年級字:聞(P2) 所(P2) 不(P1) 聞(P2)
年級字:所(P2) 見(P1) 所(P2) 聞(P2)
宋·王安石《慈溪縣學記》:“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
年級字:所(P2) 剩(P3) 無(P2) 幾(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好在所剩無幾,待我唸完,諸位才女再去慢慢參詳,或者得其梗概,也未可知。”
年級字:大(P1) 勢(P3) 所(P2) 趨(P4)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年級字:用(P1) 非(P2) 所(P2) 學(P1)
《明史·葉伯巨傳》:“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以(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四回:“黃天祥不知所以,擡頭看時,不覺神魂飄蕩,一會兒不知南北,昏昏慘慘,被步下軍卒生擒下馬,繩縛二臂。”
年級字:多(P1) 歷(P2) 年(P1) 所(P2)
《尚書·君奭》:“率準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
年級字:無(P2) 所(P2) 用(P1) 心(P1)
年級字:在(P1) 所(P2) 不(P1) 惜(P2)
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即使赴湯蹈火,我們也在所不惜。
年級字:暢(P4) 所(P2) 欲(P5) 言(P1)
明·李清《三垣筆記·崇楨》:“熊司副開元請對,意在攻周輔延儒,故請屏人,諸臣請退,皆允之,惟延儒等請退,則諭止之,故開元不能暢所欲言。”
年級字:無(P2) 所(P2) 事(P1) 事(P1)
事事:前一“事”爲動詞,做;後一“事”爲名詞,事情。閒着什麼事都不幹。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五回:“上承總統指揮,下受委員成議,鎮(整)日間無所事事,反象似贅瘤一般。”
年級字:無(P2) 所(P2) 顧(P3) 憚(P0)
年級字:死(P3) 得(P1) 其(P2) 所(P2)
所:處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適的地方。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
《魏書·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
年級字:人(P1) 所(P2) 共(P1) 知(P1)
宋·朱熹《封建》:“百於古今之變,利害之實,人所共知而易見者,亦復乖戾如此。”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至(P1)
《論語·陽貨》:“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年級字:計(P2) 無(P2) 所(P2) 出(P1)
《三國志·吳志·孫破虜吳夫人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策功曹魏騰,以迕意見遣,將殺之,士大夫憂恐,計無所出。”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所(P2)
前進後退均無容身之處。比喻處境困難。同“進退無所”。
年級字:無(P2) 所(P2) 畏(P4) 懼(P4)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爲了達到建設新中國的目的,對於什麼困難我們共產黨人也是無所畏懼。”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作(P2)
年級字:使(P2) 料(P2) 所(P2) 及(P2)
《中國的西北角·成蘭紀行一》:“人事的變化,往往非使料所及。”。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在(P1)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出(P1)
《文選·宋玉<高唐賦>》:“卒愕異物,不知所出。”李善注:“不知所從來。”
年級字:各(P1) 有(P1) 所(P2) 長(P1)
詞性:形容詞
「各」眾多。
「長」長處、優點。
比喻在眾多人之中各有各的長處、優點。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管子·形勢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
年級字:所(P2) 向(P1) 無(P2) 敵(P3)
敵:抵擋。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誰也抵擋不住。形容力量強大,無往不勝。
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士風勁勇,所向無敵。”
年級字:理(P2) 所(P2) 必(P2) 然(P2)
《弘明集·神不滅論》:“若有始也,則不能爲終,唯無始也然後始終無窮,此自是理所必然。”
年級字:所(P2) 見(P1) 略(P3) 同(P1)
年級字:流(P1) 離(P2) 失(P2) 所(P2)
年級字:用(P1) 其(P2) 所(P2) 長(P1)
年級字:理(P2) 所(P2) 當(P2) 然(P2)
詞性:形容詞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辯也,理當然耳。」
年級字:無(P2) 所(P2) 重(P1) 輕(P2)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長(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那日記當中,提到他那位葉妹夫,便說他年輕而紈褲習氣太重,除應酬外,乃一無所長,又性根未定,喜怒無常云云。”
年級字:見(P1) 所(P2) 未(P1) 見(P1)
漢·揚雄《法言·淵騫》:“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求(P2)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要我給她遮掩個門戶;此外一無所求。”
年級字:人(P1) 心(P1) 所(P2) 向(P1)
年級字:進(P1) 退(P2) 無(P2) 所(P2)
年級字:無(P2) 所(P2) 忌(P5) 諱(P6)
年級字:靡(P0) 知(P1) 所(P2) 措(P5)
年級字:十(P1) 目(P1) 所(P2) 視(P1)
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羣衆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曉(P4)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此女甚是聰慧……便是三教九流的說話,無所不通,無所不曉。”
年級字:無(P2) 所(P2) 忌(P5) 憚(P0)
《南史·齊本紀下》:“自江祏、始安王遙光等誅後,無所忌憚,日夜於後堂戲馬,鼓譟爲樂。”
年級字:為(P2) 所(P2) 欲(P5) 為(P2)
詞性:形容詞
《資治通鑑·周紀威烈王二十三年》:“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耶?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隋書·天文誌上》:“所以準驗辰歷,分考次度,其於揆測,唯所欲為之者也。”
年級字:無(P2) 所(P2) 適(P3) 從(P1)
適:歸向;從:跟從。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纔好。
《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宋·姚寬《西溪從語》捲上:“源殊派異,無所適從。”
年級字:思(P2) 所(P2) 逐(P4) 之(P2)
年級字:無(P2) 所(P2) 畏(P4) 憚(P0)
年級字:莫(P2) 知(P1) 所(P2) 爲(P2)
不知道怎幺辦好,形容激動得不知怎幺辦。亦作“莫知所謂”。
年級字:聞(P2) 所(P2) 未(P1) 聞(P2)
聞:聽到。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未聞。”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取(P2)
《三國志·魏志·鍾會傳》裴松之注:“會前後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喪(P5)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
《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獲(P5)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然日勢既暮,壽兒且寄院中止宿,顥亦懷疑,因命搜壽兒懷袖,一無所得,顥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年級字:隨(P3) 心(P1) 所(P2) 欲(P5)
隨:任憑;欲:想要。隨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
年級字:鋒(P3) 芒(P3) 所(P2) 向(P1)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二十年來,這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
年級字:時(P1) 望(P2) 所(P2) 歸(P3)
《晉書·阮籍傳》:“卿時望所歸,今欲屈卿同受顧託。”
年級字:各(P1) 有(P1) 所(P2) 好(P1)
詞性:形容詞
「各」眾多。
「好」:愛好。
比喻各人有各人的愛好。指人的愛好出自人的本性,可以順其自然。
唐·蕭穎士《仰答韋司業垂訪五首》:「緬懷雲巖路,欲往無由緣;物各有所好,違之傷自然。」
年級字:精(P2) 誠(P2) 所(P2) 至(P1)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能(P1)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近歲迎紫姑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多自稱蓬萊謫仙,醫卜無所不能,棋與國手爲敵。”
年級字:人(P1) 心(P1) 所(P2) 歸(P3)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雲(P1)
年級字:答(P2) 非(P2) 所(P2) 問(P1)
葉聖陶《隔膜》:“按照着次序一問一答,沒有答非所問的弊病,就算情意格外濃厚。”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措(P5)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身處為難不知如何處理。
「措」:安置,處理。
不知如何處理,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緊張、慌亂。
《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
《三國志.卷六四.吳書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年級字:無(P2) 所(P2) 畏(P4) 忌(P5)
年級字:眾(P3) 所(P2) 周(P2) 知(P1)
年級字:何(P1) 所(P2) 不(P1) 爲(P2)
年級字:所(P2) 作(P2) 所(P2) 爲(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自此鳳姐膽識愈壯,以後所作所爲,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失(P2)
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
年級字:無(P2) 所(P2) 用(P1) 之(P2)
年級字:無(P2) 所(P2) 依(P2) 歸(P3)
年級字:唯(P4) 所(P2) 欲(P5) 爲(P2)
語出《隋書·天文志上》:“扞銅儀呴所以準驗辰歷,分考次度,其於揆測,唯所欲爲之者也。”
年級字:適(P3) 材(P2) 適(P3) 所(P2)
年級字:不(P1) 知(P1) 所(P2) 可(P1)
《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不想這番好意把個可左可右的安公子此時倒弄到左右不知所可。”
年級字:無(P2) 所(P2) 作(P2) 爲(P2)
作爲:作出成績。沒有做出任何成績。指工作中安於現狀,缺乏創造性。
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爲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
年級字:所(P2) 向(P1) 克(P4) 捷(P5)
年級字:用(P1) 得(P1) 其(P2) 所(P2)
詞性:形容詞
應用的目的正確。
用: 應用。
得: 獲得。
其: 人物或事物的代詞。
所: 有特別功能或目的的場所。
年級字:計(P2) 無(P2) 所(P2) 施(P2)
宋·李昉《太平廣記》:“因爲田承嗣所縻,曾因討叛,飛矢中肩。左右與之拔箭,而鏃留於骨……曹進痛楚,計無所施。”
年級字:無(P2) 所(P2) 容(P2) 心(P1)
年級字:無(P2) 計(P2) 所(P2) 奈(P4)
年級字:無(P2) 所(P2) 可(P1) 否(P3)
年級字:盡(P3) 其(P2) 所(P2) 長(P1)
盡:全部用出;長:特長,擅長。把所擅長的東西全部發揮出來。
年級字:眾(P3) 望(P2) 所(P2) 歸(P3)
眾望:眾人的希望;歸:歸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眾的信任。
《晉書·列傳三十傳論》:“於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宋·陳亮《复陸伯壽》:“舍試揭榜,伏承遂釋褐於崇化堂前,眾望所歸,此選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氣為之光鮮。”
年級字:衆(P3) 所(P2) 共(P1) 知(P1)
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雖十目視十手指衆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
年級字:強(P2) 人(P1) 所(P2) 難(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強人所難。”
年級字:各(P1) 有(P1) 所(P2) 職(P4)
《周禮·天官·冢宰》高官分職注:“各有所職,而百事舉。”
年級字:無(P2) 所(P2) 措(P5) 手(P1) 足(P1)
年級字:無(P2) 所(P2) 錯(P1) 手(P1) 足(P1)
年級字:無(P2) 所(P2) 施(P2) 其(P2) 技(P2)
年級字:聯(P3) 合(P1) 交(P1) 易(P2) 所(P2)
詞性:名詞
指香港聯合交易所,經營和服務在香港公開上市的企業,提供股票買賣交易的平台。
年級字:無(P2) 所(P2) 施(P2) 其(P2)
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爭取了他們,帝國主義就完全孤立了,艾奇遜的一套就無所施其伎了。”
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
年級字:英(P1) 雄(P1) 所(P2) 見(P1) 略(P3) 同(P1)
所見:所見到的,指見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見解基本相同同。這是對意見相同的雙方表示讚美的話。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用(P1) 其(P2) 極(P2)
極:窮盡。原意是無處不用盡心力。現指做壞事時任何極端的手段都使出來。
《禮記·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年級字:丹(P4) 之(P2) 所(P2) 藏(P2) 者(P1) 赤(P3)
《孔子家語·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與處者焉。”
年級字:無(P2) 所(P2) 不(P1) 盡(P3) 其(P2) 極(P2)
chǐ yóu suǒ duǎn cùn yóu suǒ cháng
年級字:尺(P1) 有(P1) 所(P2) 短(P2) ,(P1) 寸(P1) 有(P1) 所(P2) 長(P1)
短:不足,長:有餘。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jīngchéng suǒ zhì, jīnshí wéi kāi
年級字:精(P2) 誠(P2) 所(P2) 至(P1) ,(P1) 金(P1) 石(P1) 為(P2) 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爲之開裂。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漢·王充《論衡·感虛篇》:「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shí mù suǒ shì shí shǒu suǒ zhǐ
年級字:十(P1) 目(P1) 所(P2) 視(P1) ,(P1) 十(P1) 手(P1) 所(P2) 指(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為指行事沒有秘密,自己要常常警惕,不要行差踏錯。
十目所視: 十目,多隻眼睛看著。
十手所指: 十手,多人指證著。
指行事沒有秘密,自己要常常警惕。
指個人的言論行動總是在羣衆的監督之下,不允許做壞事,做了也不可能隱瞞。
宋.陸九淵〈與嚴泰伯〉三首之一:「古人謂戒謹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庸敢有戲論乎?」
《歧路燈.第二一回》:「這譚紹聞也覺得今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心中老大的不安。」
jǐ suǒ bù yù, wù shī yú rén
年級字:己(P1) 所(P2) 不(P1) 欲(P5) ,(P1) 勿(P1) 施(P2) 於(P2) 人(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公德心、道德勸導凡事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克己的修養,不害人,不報復的善心和德行,讓社會和諧,令人不安的事不會多次重複。
己所不欲: 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的事物。
勿施於人: 不不要給予別人,或加在別人身上。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待驅兵領將,積草屯糧,平白地要把鄰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huò xī fú suǒ yǐ fú xī huò suǒ fú
年級字:禍(P4) 兮(P1) 福(P1) 所(P2) 倚(P5) ,(P1) 福(P1) 兮(P1) 禍(P4) 所(P2) 伏(P4)
倚:倚靠;伏:隱藏。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fú xī huò suǒ fú huò xī fú suǒ yī
年級字:福(P1) 兮(P1) 禍(P4) 所(P2) 伏(P4) ,(P1) 禍(P4) 兮(P1) 福(P1) 所(P2) 倚(P5)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bǐ zhī pín měi, ér bùzhī pín zhī suǒyǐ měi
年級字:彼(P5) 知(P1) 顰(P6+) 美(P1) ,(P1) 而(P1) 不(P1) 知(P1) 顰(P6+) 之(P2) 所(P2) 以(P1) 美(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有充實的知識,否則不要隨意模仿,做成自取其辱的後果。
那人感到皺著眉頭的美感,而不明白皺著眉頭都會美是什麽原因。寓意我們應用任何知識之前應該要建立良好的基本認識,否則不要隨意模仿,做成自取其辱的後果。
《莊子·天運·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