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i
年級字:戴(P3)
詞性:名詞,動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帶1. 加在身體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戴手套、戴眼鏡、戴口罩、戴罪立功。
2. 高過天上: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之仇。
3.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氏】
Dài shàng
chuān dài
yōng dài
bù dài
年級字:不(P1) 戴(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含拒絕戴上身體。
「不」否定詞,沒有、無。
「戴」戴眼鏡、戴帽子、戴手套。把東西掛上身上。
dài zhe
年級字:戴(P3) 著(P2)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戴着帶著掛在身體的部份。
-「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戴著」指掛在身體的部份,例如: 戴口罩、戴帽子、戴手套、戴眼鏡。
「帶著」「帶」是繩帶的含意,如攜帶。
「戴」佩戴,把東西放上。
「著」【助詞】- 放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在進行中:「坐著」、「看著」、「坐著」、「慢著!」「找著」、「睡著」。
dài jìn
dài hóng
年級字:戴(P3) 紅(P1)
詞性:動詞
特指漢民族傳統文化中對於紅色的崇拜,佩帶的紅色的飾物為本命年辟邪。
dài yǎn
年級字:戴(P3) 眼(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醫學上的症候名。
hái dài
dài gāo
rén dài
dài bái
年級字:戴(P3) 白(P1)
詞性:形容詞
頭戴白髮,形容人老。亦代稱老人。
例:《漢書·嚴助傳》:“天下賴宗廟之靈,方內大寧,戴白之老,不見兵革。”
顏師古注:“戴白,言白髮在首。”
唐陸龜蒙《慶封宅古井行》:“ 江南戴白盡能言,此地曾為慶封宅。”
宋陸游《新涼書懷》詩之三:“鄰曲今年又有年,垂髫戴白各欣然。” 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下:“ 蜀人云:雖戴白之老,未嘗見浣花日雨也。”
pèi dài
dài dé
年級字:戴(P3) 德(P4)
詞性:動詞
感恩感戴恩德。
例:清 陳夢雷 《絕交書》:“不孝抵家,將軍招至軍前,恩禮有加,罔測其故,尚意為年兄揄揚之過,戴德不遑。”
ài dài
dài mào
年級字:戴(P3) 帽(P1)
詞性:名詞
1.亦作“ 戴帽子 ”。把帽子戴在頭上。引申為於一物之上加以他物2.引申為在政治上或行為上給人定性
dài lì
年級字:含(P4) 齒(P3) 戴(P3) 髮(P2)
《魏書·韓子熙傳》:“遂乃擅廢太后,離隔二宮,拷掠胡定,誣王行毒,含齒戴髮,莫不悲惋。”
年級字:戴(P3) 盆(P2)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三:“蚍蜉戴盆,不能上山。”
年級字:戴(P3) 頭(P1) 識(P2) 臉(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六回:“你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頭識臉的,也這般羅唣!”
年級字:披(P2) 毛(P1) 戴(P3) 角(P2)
《景德傳燈錄》:“學人不負師機,還免披毛戴角也無?”
年級字:披(P2) 枷(P6) 戴(P3) 鎖(P3)
年級字:戴(P3) 眉(P3) 含(P4) 齒(P3)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夫孰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齒,抱餘疚於泉臺也。”
年級字:戴(P3) 月(P1) 披(P2) 星(P1)
身披星星,頭頂月亮。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勞動,或日夜趕路,旅途辛苦。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一的:“這大的孩兒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年級字:披(P2) 麻(P1) 戴(P3) 孝(P1)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兒披麻帶孝爲何由,故來這靈堂裏尋鬥毆。”
年級字:戴(P3) 天(P1) 履(P6) 地(P1)
戴:頂着天;履:踏,踩着。頭頂着天,腳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間。比喻恩德深廣,如天高地厚。
《左傳·僖公十五年》“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爲君之言。羣臣敢在下風。’”
年級字:戴(P3) 日(P1) 戴(P3) 鬥(P2)
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序》:“戴日戴鬥,靡不來王。”
年級字:披(P2) 星(P1) 戴(P3) 月(P1)
身披星星,頭戴月亮。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一的:“這大的孩兒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年級字:戴(P3) 笠(P0) 故(P1) 交(P1)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香巖、倦圃,領袖一時。唯時戴笠故交,擔簦才子,並與宴遊之席,各傳酬和之篇。”
年級字:戴(P3) 笠(P0) 乘(P2) 車(P1)
晉·周處《風土記》:“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君當下。”
年級字:張(P2) 冠(P5) 李(P2) 戴(P3)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年級字:我(P1) 負(P3) 子(P1) 戴(P3)
年級字:戴(P3) 發(P1) 含(P4) 牙(P1)
清·洪昇《長生殿·罵賊》:“雷海清呵!若不把一肩擔,可不枉了戴發含牙人是俺。但得綱常無缺,鬚眉無愧,便九死也心甘。”
年級字:戴(P3) 雞(P1) 佩(P4) 豚(P5)
戴雄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
《史記·仲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
年級字:戴(P3) 高(P1) 帽(P1) 兒(P1)
《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道:我這個人雖是個多事的人,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使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生我都不會作。”
年級字:不(P1) 共(P1) 戴(P3) 天(P1)
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着。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年級字:披(P2) 羅(P3) 戴(P3) 翠(P3)
年級字:戴(P3) 玄(P3) 履(P6) 黃(P1)
《易·坤》有“天玄而地黃”之語。明·劉基《海寧應氏墓庵記》:“乃耆乃康,戴玄履黃,七十有八年。”
年級字:戴(P3) 髮(P2) 含(P4) 齒(P3)
長着頭髮和牙齒。指人。多用作退一步說,表示也還是人或如果是人。
《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年級字:感(P3) 恩(P2) 戴(P3) 德(P4)
《三國志·吳志·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年級字:戴(P3) 天(P1) 地(P1)
猶戴天履地。頭頂着天,腳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間。比喻恩德深廣,如天高地厚。
明·方孝孺《曹處士墓碣銘》:“吾先祖考,繼世爲宋民,戴天蹐地,受德澤者三百餘年。”
年級字:戴(P3) 盆(P2) 望(P2) 天(P1)
頭上頂着盆子看天。比喻行爲和目的相反,願望不可能達到。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以爲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家室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
年級字:好(P1) 戴(P3) 高(P1) 帽(P1)
年級字:夫(P2) 負(P3) 妻(P3) 戴(P3)
相傳春秋時,楚狂接輿躬耕而食。楚王使人聘之,請爲治淮南。接輿笑而不應。其妻以爲君命不從非忠,從之又違義。於是夫負釜甑,妻戴紝器,變名易姓而遠徙,莫知所之。見漢·劉向《列女傳·楚接輿妻》。
年級字:戴(P3) 清(P1) 履(P6) 濁(P4)
前蜀·杜光庭《都監將軍周天醮詞》:“伏念戴清履濁,寓世立身,事主奉親,自家刑國,雖忠貞勵節,勤瘁在公,而休祉難臻,愆違易集。”
年級字:不(P1) 同(P1) 戴(P3) 天(P1)
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着。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公羊傳·莊公四年》“諱與仇狩也”漢何休注:“《禮》,父母之仇,不同戴天。”
年級字:披(P2) 紅(P1) 戴(P3) 花(P1)
二月河《雍正皇帝》第二十五回:“三百多名進士一聽此言,連忙齊刷刷地叩下頭去,高呼‘萬歲’,恭送皇帝離座升輿。剎時間,鼓樂大作,樂聲中,兩個禮部來的筆帖式披紅戴花,擡出了幡龍金榜。”
年級字:含(P4) 牙(P1) 戴(P3) 角(P2)
年級字:冠(P5) 山(P1) 戴(P3) 粒(P2)
冠山:把山當帽子,比喻大。戴粒:用頭頂粒,比喻小。形容大小雖異,但各適其適。
《文藝類聚》卷九七引《苻子》:“彼之冠山,何異乎我之戴粒也。”
年級字:戴(P3) 霜(P3) 履(P6) 冰(P1)
晉·葛洪《抱朴子·勖學》:“於是莫不蒙塵觸雨,戴霜履冰,懷黃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徑之近易,規朝種而暮獲矣!”
年級字:戴(P3) 圓(P1) 履(P6) 方(P1)
履:踩着;圓、方:古人以爲天圓地方。頭頂着天,腳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間。
年級字:乘(P2) 車(P1) 戴(P3) 笠(P0)
乘:坐,駕;笠:斗笠。比喻不因爲富貴而改變貧賤之交。
晉·周處《風土記》:“卿雖乘車我戴笠,後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君當下。”
年級字:戴(P3) 高(P1) 帽(P1) 子(P1)
《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道暉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於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
年級字:感(P3) 戴(P3) 二(P1) 天(P1)
年級字:戴(P3) 罪(P4) 立(P1) 功(P1)
明·王守仁《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賊》:“其覃恆等所統軍,就仰高偉管領,戴罪殺賊立功自贖。”
年級字:扁(P2) 鼻(P1) 佬(P6+) 戴(P3) 眼(P1) 鏡(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