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懸(P5) 崖(P5) 撒(P4) 手(P1)
①比喻人至絕境,只能另作選擇,義無反顧。②指在緊急關頭,放下一切不管。
年級字:匏(P0) 瓜(P1) 空(P1) 懸(P5)
孔子比喻自己無法像匏瓜那樣系懸着而不讓人食用,應該出仕爲官,有所作爲。後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卻不爲世所用。
年級字:衆(P3) 寡(P4) 懸(P5) 絕(P4)
梁啓超《匈加利愛國者噶蘇士傳》第十節:“布打城既克復,奧俄軍奮戰益力,衆寡懸絕……此匈加利千鈞一髮之時也。”
年級字:附(P2) 贅(P0) 懸(P5)
附生在皮膚上的小瘤。比喻多餘無用之物。同“附贅縣疣”。
年級字:前(P1) 庭(P2) 懸(P5) 魚(P1)
《後漢書·羊續傳》:“續敝衣薄食,車馬蠃敗,府丞嘗獻其生魚,續乃出前所縣者,以杜其意。”
年級字:附(P2) 贅(P0) 懸(P5)
附贅:附生於皮膚上的肉瘤;懸疣:皮膚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餘無用的東西。
年級字:懸(P5) 門(P1) 抉(P6) 目(P1)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爲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年級字:懸(P5) 車(P1) 致(P3) 仕(P0)
漢·班固《白虎通·致仕》:“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爲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跛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所以長廉恥也。懸車,示不用也。”
年級字:懸(P5) 崖(P5) 峭(P4) 壁(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六回:“四面盡是高山,左右是懸崖峭壁,只見高山峻嶺,無路可登。”
年級字:久(P1) 懸(P5) 不(P1) 決(P2)
年級字:懸(P5) 首(P1) 吳(P6+) 闕(P6+)
年級字:陡(P4) 壁(P2) 懸(P5) 崖(P5)
年級字:解(P2) 民(P1) 倒(P2) 懸(P5)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懸(P5) 樑(P5) 刺(P3) 骨(P2)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爲當世大儒。”
年級字:懸(P5) 懸(P5) 而(P1) 望(P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五:“吾憐君而相贈,豈望報乎?君可速歸,恐尊嫂懸懸而望也。”
年級字:掛(P2) 印(P3) 懸(P5) 牌(P3)
懸:掛。高掛官印、告牌(舊時官府用以喻示下級或百姓的告示牌)。指擔任官職。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那其間日轉千階,喜笑迎腮,掛印懸牌。”
年級字:胸(P3) 有(P1) 懸(P5) 鏡(P2)
年級字:口(P1) 若(P3) 懸(P5) 河(P1)
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年級字:懸(P5) 建(P2)
語出《淮南子·氾論訓》:“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爲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
年級字:室(P1) 如(P2) 懸(P5)
懸:掛;磬:樂器,中空。屋裏就象掛着石磬一樣。形容窮得什麼也沒有。
《國語·魯語上》:“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年級字:目(P1) 若(P3) 懸(P5) 珠(P1)
《漢書·東方朔傳》:“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
年級字:天(P1) 壤(P5) 懸(P5) 隔(P3)
《南齊書·陸厥傳》:“一人之思,遲帶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年級字:食(P1) 懸(P5)
指生活窮苦。食藿,以豆葉爲食;懸鶉,衣衫襤褸,似鶉鳥懸垂的禿尾。
年級字:懸(P5) 百(P1) 結(P1)
鵪鶉的羽毛又短又花,因以懸鶉比喻破爛的衣服。形容破爛,補釘很多。
北周·庾信《擬連珠》:“蓋聞懸鶉百結,知命不憂。”
年級字:懸(P5) 心(P1) 吊(P2) 膽(P3)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七回:“衆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年級字:談(P2) 若(P3) 懸(P5) 河(P1)
年級字:懸(P5) 旌(P0) 萬(P2) 里(P1)
《漢書·陳湯傳》:“懸旌萬里之外,揚威崑山之西。”
年級字:懸(P5) 車(P1) 告(P1) 老(P1)
漢·蔡邕《陳寔碑》:“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四門備禮,閒心靜居。”
年級字:懸(P5) 腸(P5) 掛(P2) 肚(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只爲父親這一事,懸腸掛肚,坐臥不安。”
年級字:懸(P5) 頭(P1) 刺(P3) 股(P3)
《敦煌變文集·齖■(齒可)書》:“晡時申,懸頭刺股士蘇秦。”
年級字:倒(P2) 懸(P5) 之(P2) 急(P1)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後漢書·臧洪傳》:“北鄙將若倒懸之急。”
年級字:口(P1) 如(P2) 懸(P5) 河(P1)
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稱口如懸河,賓主頗也得合。”
年級字:口(P1) 似(P3) 懸(P5) 河(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年級字:猶(P5) 解(P2) 倒(P2) 懸(P5)
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懸(P5) 車(P1) 之(P2) 年(P1)
懸車: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指七十歲。
《晉書·劉毅傳》:“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爲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唐·許渾《賀少師相公致政》詩序:“少師相公未及懸車之年,二表乞罷將相。”
年級字:刺(P3) 股(P3) 懸(P5) 樑(P5)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繫頭,懸屋樑。”
年級字:辨(P5) 若(P3) 懸(P5) 河(P1)
明·張居正《翰林院讀書說》:“吾見一人焉,辨若懸河,藻若春工;含吐鄒枚,方駕陸謝。”
年級字:言(P1) 類(P3) 懸(P5) 河(P1)
南朝·齊·王僧虔《誡子書》:“郭象言類懸河,不自勞苦,何由至此。”
年級字:懸(P5) 河(P1) 注(P2) 水(P1)
年級字:懸(P5) 劍(P4) 空(P1) 壟(P0)
《史記·吳太伯世家》:“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年級字:抉(P6) 目(P1) 懸(P5) 門(P1)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讒誅殺。同“抉目吳門”。
年級字:倒(P2) 懸(P5) 之(P2) 苦(P1)
倒懸:象人被倒掛着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同“倒懸之急”。
《元史·外夷傳》:“羣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
年級字:懸(P5) 榻(P0) 留(P2) 賓(P3)
榻:狹長而矮的牀,特指待客留宿的牀。把平日懸起的牀放下來,留客人住下。比喻對客人以禮相待,格外尊敬。
《後漢書·徐稚傳》:“在郡不接賓客,惟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
年級字:懸(P5) 崖(P5) 轉(P2) 石(P1)
年級字:明(P1) 鏡(P2) 高(P1) 懸(P5)
傳說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人心膽。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
年級字:懸(P5) 石(P1) 程(P2) 書(P1)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年級字:懸(P5) 崖(P5) 絕(P4) 壁(P2)
方紀《三峽之秋》:“爬上懸崖絕壁,聽見虎豹的叫聲。”
年級字:懸(P5) 河(P1) 注(P2) 火(P1)
年級字:虛(P4) 堂(P2) 懸(P5) 鏡(P2)
《宋史·陳良翰傳》:“無術,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年級字:懸(P5) 樑(P5) 刺(P3) 股(P3)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年級字:辨(P5) 如(P2) 懸(P5) 河(P1)
金·王若虛《<道學發源>後序》:“故士有讀書萬卷,辨如懸河,而不免爲陋儒……唯其不合於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年級字:懸(P5) 素(P4)
語出《詩·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年級字:懸(P5) 車(P1) 之(P2) 歲(P2)
懸車:古人一般至七十歲辭官家居,廢車不用。指七十歲。同“懸車之年”。
清·樑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若今日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則致仕之期,即不必以七十爲限……故餘兩次引歸,皆未及懸車之歲。”
年級字:懸(P5) 車(P1) 束(P2) 馬(P1)
《國語·齊語》:“懸車束馬,逾太行與闢耳之溪拘夏。”韋昭注:“太行、闢耳,山名也。拘夏,闢耳之溪也。三者皆山險溪谷,故懸鉤其車,偪束其馬以渡。”
年級字:言(P1) 若(P3) 懸(P5) 河(P1)
《北史·裴蘊傳》:“蘊亦機辯,所論法理,言若懸河,或重或輕,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時人不能致詰。”參見“口若懸河”。
年級字:懸(P5) 若(P3) 日(P1) 月(P1)
宛如太陽和月亮一樣高高地掛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年級字:懸(P5) 壺(P3) 問(P1) 世(P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費長房傳》:“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
年級字:孤(P3) 懸(P5) 客(P2) 寄(P3)
清·曾國藩《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彼學政者,孤懸客寄於一行省之中,守土者皆貎敬而神拒之。”
年級字:如(P2) 解(P2) 倒(P2) 懸(P5)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年級字:懸(P5) 而(P1) 未(P1) 決(P2)
年級字:命(P3) 若(P3) 懸(P5) 絲(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6回:“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
年級字:懸(P5) 鼓(P2) 待(P3) 椎(P0)
《淵鑑類函·樂·鼓二》引明陳耀文《天中記》:“宋范仲淹一日攜子純仁訪民家。民舍有鼓爲妖。坐未幾,鼓自風滾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慄。仲淹徐謂純仁曰:‘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令純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年級字:懸(P5) 駝(P5) 就(P1) 石(P1)
《法苑珠林》卷六六記載:有人得到一匹死駱駝,剝皮嫌刀鈍。樓上有塊磨刀石,於是上樓磨刀,下樓剝皮,上下往返,十分費事。
年級字:懸(P5) 附(P2) 贅(P0)
《莊子·大宗師》:“彼以生爲附贅縣疣,以死爲決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
年級字:束(P2) 馬(P1) 懸(P5) 車(P1)
束馬:把馬蹄包起,防止馬滑倒;懸車:把車子鉤牢,以防脫落。把馬腳裹起來,把車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艱險情況。
年級字:懸(P5) 兵(P3) 束(P2) 馬(P1)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涪水》:“鄧艾自陰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入蜀徑江油、廣漢者也。”
年級字:坐(P1) 薪(P6) 懸(P5) 膽(P3)
坐臥在柴草上,懸膽嘗其味。比喻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金史·術虎筠壽傳》:“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
年級字:賣(P3) 狗(P2) 懸(P5) 羊(P1)
年級字:秦(P6+) 鏡(P2) 高(P1) 懸(P5)
秦鏡:相傳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懸:掛。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硋。……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年級字:羊(P1) 續(P3) 懸(P5) 魚(P1)
羊續,漢時官吏。羊續把生魚懸於庭。形容爲官清廉,拒受賄賂。
年級字:懸(P5) 河(P1) 瀉(P5) 火(P1)
年級字:懸(P5) 龜(P3) 系(P2) 魚(P1)
《新唐書·車服志》:“高宗給五品以上隨身魚袋……天授二年,改佩魚爲。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中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
年級字:衆(P3) 寡(P4) 懸(P5) 殊(P3)
茅盾《一個女性》:“瓊華不能再笑了,在衆寡懸殊的形勢下,她有些可憐這位被呼爲‘遺產’的少年了。”
年級字:百(P1) 結(P1) 懸(P5)
《黑籍冤魂》第二十回:“乞丐身上,破衣襤褸,百結懸鶉,怎抵得住那一天風雪?”
年級字:室(P1) 如(P2) 懸(P5) 罄(P0)
年級字:眾(P3) 寡(P4) 懸(P5) 殊(P3)
年級字:倒(P2) 懸(P5) 之(P2) 危(P3)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年級字:懸(P5) 燈(P1) 結(P1) 彩(P1)
懸:掛;彩:綵球,綵帶。掛着燈籠,繫着綵球。形容節日、喜慶的景象。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一回:“兩府中倶懸燈結彩,屏開鸞鳳,褥設芙蓉;笙簫鼓樂之音,通衢越巷。”
年級字:子(P1) 夏(P1) 懸(P5)
鶉:鶉鳥尾禿有如補綻百結。指子夏生活寒苦卻不願做官,衣服破爛打結,披在身上像掛着的鶉鳥尾一樣。形容人衣衫襤褸,生活困頓卻清高自持,安貧樂道。
年級字:心(P1) 如(P2) 懸(P5) 旌(P0)
《戰國策·楚策一》:“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年級字:高(P1) 懸(P5) 秦(P6+) 鏡(P2)
秦鏡:秦始皇時的能照見人心善惡的鐿子。高掛能照見人心善惡的鏡子。後用以比喻官吏斷案公正,執法嚴明。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三卷:“(咸陽宮)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病在內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是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年級字:懸(P5) 崖(P5) 勒(P6) 馬(P1)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繮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年級字:天(P1) 懸(P5) 地(P1) 隔(P3)
《南齊書·陸厥傳》: “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年級字:懸(P5) 河(P1) 瀉(P5) 水(P1)
懸河:瀑布;瀉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瀉。比喻說話滔滔不絕或文辭流暢奔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晉書·郭象傳》:“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年級字:孤(P3) 懸(P5) 浮(P3) 寄(P3)
清·馮桂芬《公啓曾協揆》:“[上海]勢居下游,無險可扼。蕞爾區,孤懸浮寄,數十裏外皆賊兵。”
年級字:刺(P3) 股(P3) 懸(P5) 梁(P5)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年級字:相(P1) 去(P1) 懸(P5) 殊(P3)
shēn zài jiāng hú xīn xuán wèi què
年級字:身(P1) 在(P1) 江(P2) 湖(P2) ,(P1) 心(P1) 懸(P5) 魏(P0) 闕(P6+)
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着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