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
年級字:感(P3)
詞性:名詞,動詞
文言文字詞【名詞】
身體與外界接觸的哭官: 感官。
情緒上的反應: 感觸、感覺、感性、感知、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感歎、自豪感、幽默感、責任感、成就感。
【動詞】
表示謝意:感謝、感恩、感激、感愧。
情緒上的共鳴或應響:感動、感染、感召、感歎。
【形容詞】
感人肺腑、百感交集。
《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mǐn gǎn
gǎn yìng
年級字:感(P3) 應(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1. 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例:心電感應
2. 一種物理現象。分為靜電、靜磁感應和電磁感應兩種。前者指因帶電或具磁性物體的靠近,而使未帶靜電或磁性的物體產生帶電和磁性的現象;後者指某些物體或電磁裝置因受到電場或磁場的作用,而造成電磁狀態的變化。例:變壓器或電信設備都需要運用電的感應作用才能發揮作用。
pō gǎn
gǎn xiǎng
年級字:感(P3) 想(P1)
詞性:名詞
文言文字詞感覺、感觸「感」感覺、感受、感情。
「想」思想、想法。
指一些體驗的事情或情境的感受和想法。
《晉書.卷四○.賈充傳》:「女大感想,發於寤寐。」
shāng gǎn
mò gǎn
gǎn rén
Yù Gǎn
gǎn shāng
shēn gǎn
gǎn xìng
zhì gǎn
年級字:質(P4) 感(P3)
詞性:形容詞
指雕塑、繪畫等藝術品所表現的物體的物質真實感。
例:這尊雕像手法細膩,給人以豐富多彩的質感
dòng gǎn
pò gǎn
liú gǎn
年級字:流(P1) 感(P3)
詞性:名詞
流行性感冒的簡稱。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患者發燒, 頭疼, 畏寒, 全身酸痛, 咽喉發炎, 有時噁心、嘔吐。
gǎn zhào
年級字:感(P3) 召(P2)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神召以感化的形式召喚參與者。
「感」感動、感化、同感。
「召」召集、召喚。
指以感化的形式召喚參與者。
è gǎn
zhì gǎn
jiàn gǎn
guān gǎn
年級字:觀(P2) 感(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觀看過事情之後的感覺。
「觀」觀察、觀賞。
「感」感受、感覺」
觀看過事情之後的感覺。
gǎn wù
gǎn qíng
年級字:感(P3) 情(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情感狂熱,
理智1. 觸動情感。
2. 猶感激。
3. 對外界刺激所反映的心情。
4. 對人或事物關切、喜愛的心情。
gǎn shòu
gǎn xiè
qíng gǎn
年級字:情(P2) 感(P3)
詞性:名詞
感情理智1. 心情感動2. 人受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
měi gǎn
年級字:美(P1) 感(P3)
詞性:名詞
對於美的感受或體會。審美活動中,對於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有些是先天因素,取決於個人的感知能力。有些則是後天因素,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同時代、階級、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也會因文化修養、個性特徵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的直線性和可感性。
Rén gǎn
年級字:人(P1) 感(P3)
指一個人對另外的人的一種影響,比如他的穿衣的時尚,就會對和他有關的人產生一定的人感
líng gǎn
年級字:靈(P4) 感(P3)
詞性:名詞
靈應。不用平常的感覺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稱遠隔知覺。或指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緒或景物所引起的創作情狀。
gǎn huà
年級字:感(P3) 化(P1)
詞性:動詞
勸化,
感動,
教化,
感染用言行的影響,使人受感動而逐漸轉變;跟外界接觸而動心。
yǐn gǎn
年級字:隱(P4) 感(P3)
詞性:副詞
1.不顯露,隱藏的感覺。
2.傷痛的感覺。
3.憐憫,惻隱之心。
gǎn jué
zuì gǎn
年級字:罪(P4) 感(P3)
詞性:名詞
罪惡感。
S. Freud重視罪感在神經症發病中的作用,這是他對精神病理學的一大貢獻。但是,他認為人類只有一種罪感卻是不正確的。罪感至少有三種:▪ 違禁性罪感
▪ 自我背叛性罪感
▪ 妄想性罪感
Hé gǎn
gǎn rǎn
年級字:感(P3) 染(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傳染,
影響,
感化,
感導,
教化,
沾染,
濡染,
陶染身體的健康,思想或行為沾上了一些外來的影響。
詠賢在今年春節期間,受到善於鋼琴的表姐的感染,最近也常常在網上溜覽音樂表演的視頻。
bǎi gǎn
gǎn tàn
年級字:感(P3) 歎(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讚歎、歎為觀止悲嘆、嘆息心靈感到喜悦而表達出的讚美。
在古漢語裏有兩個字,分別是「嘆」和「歎」。
「嘆」是哀嘆。
「歎」是讚歎。
「感」 心中思潮和情緒受到影響: 感動、感受、好感、情節感人、深感不安。
「歎」喜悦、讚美: 讚歎、歎為觀止。
《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屢歎之。」
shàn gǎn
gǎn dòng
gǎn ēn
lüè gǎn
gǎn zhī
tóng gǎn
gǎn chù
ròu gǎn
年級字:肉(P1) 感(P3)
詞性:形容詞
骨感1.肉體上給異性以誘惑感覺的(多指女性)。
2.看來身上有比較多肉的感覺
gǎn jī
年級字:感(P3) 激(P2)
詞性:形容詞
感謝仇恨,
埋怨,
怨恨,
抱怨,
痛恨1.深深的感謝。
2.引申指激動,有生氣。
3.衷心感謝。
4.因為別人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有好感。
5.對於施恩者懷有熱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報答恩情。
6.感動奮發。
gǎn gài
年級字:感(P3) 概(P5)
詞性:動詞,形容詞
1.亦作“感槩”。謂情感憤激而有節概。
2.感觸;感歎。
zhí gǎn
fǎn gǎn
年級字:反(P1) 感(P3)
詞性:形容詞
惡感好感,
適應1.不滿或反對的情緒。
2.反對或不滿而引起的厭憎心理。
gǎn kǎi
gǎn mào
bèi gǎn
gǎn guān
gǎn tàn
年級字:感(P3) 嘆(P3)
詞性:錯別字動詞
常見詞組嘆息,
驚嘆,
感喟,
感慨,
感觸,
慨嘆讚歎在古漢語裏有兩個字,分別是「嘆」和「歎」。
「嘆」是哀嘆。
「歎」是讚歎。
《詩經.王風.中谷有蓷》:「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gǎn dào
wú gǎn
tòng gǎn
年級字:感(P3) 謝(P2) 語(P1)
詞性:名詞
年級字:親(P1) 切(P2) 感(P3)
詞性:名詞
親切感(cordial feeling)是指人們對面臨的各種社會關係持喜歡態度而產生的親熱、友好的情感體驗。與友誼感、衕誌感相關的道德情感,是一種相互交往的積極的感情,能使人心心相印,形成和諧友好的氣氛。
年級字:責(P3) 任(P3) 感(P3)
詞性:名詞
年級字:感(P3) 嘆(P3) 詞(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讚歎詞用作表示喜、怒、哀、樂等感情或感嘆的詞。
年級字:時(P1) 代(P2) 感(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現代感現代、時髦、合潮流的感覺。
「時代」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 或指一生中的某個時期。
時代感是比喻現代、時髦、合潮流的感覺。
年級字:自(P1) 豪(P5) 感(P3)
詞性:名詞
在統一價值論中,當自己的價值特性優於他人的價值特性時,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人對自身的狀態與貭素的認知構成了自我意識,人對自身價值特性的評估就構成了自我情感。人的自我評價雖然在其形式上是對某種具體特性的自我評價,但在價值本質上是對自身勞動能力及其發展前途的自我評價。由於人的勞動能力越强,其所有活動的價值率就越高,他的中值價值率就越高,那麼他對於自己的評估就較高,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就會形成“自我感覺良好”,囙此人對於勞動能力的自我評估歸根到底是對其中值價值率的自我評價。
年級字:感(P3) 染(P3) 者(P1)
詞性:代詞
常見詞組康復者通過相處和溝通,思想或行為上受到影響的人。
年級字:感(P3) 染(P3) 力(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影響力,
説服力通過相處和溝通中,在思想或行為上造成一些對外的影響,或被外來影響。
年級字:感(P3) 謝(P2) 卡(P2)
詞性:名詞
寫有表示感謝說話的卞。是受過幫忙或禮物之後的一種禮儀表示,感謝對方的慷慨和關懷。
年級字:感(P3) 恩(P2) 懷(P3) 德(P4)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捨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
年級字:感(P3) 情(P2) 用(P1) 事(P1)
樑信《從奴隸到將軍》下集第一章:“感情用事羅霄長嘆一聲:‘小馬!不是~的時候。’”
年級字:感(P3) 今(P1) 思(P2) 昔(P1)
宋·劉珙《滿江紅·遙壽仲固叔誼》詞:“嘆離多聚少,感今思昔。”
年級字:感(P3) 今(P1) 懷(P3) 昔(P1)
晉·潘岳《爲諸婦祭庚新婦文》:“彷彿示行,故瞻弗獲;伏膺飲淚,感今懷昔。”
年級字:感(P3) 恩(P2) 圖(P2) 報(P2)
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年級字:感(P3) 人(P1) 心(P1) 脾(P4)
清·顧彩《焚琴子傳》:“[琴子]爲詩文,下筆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年級字:感(P3) 慨(P5) 系(P2) 之(P2)
感:感觸;慨:慨嘆;系:聯結。有所感觸,慨嘆不已。
漢·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年級字:哀(P4) 感(P3) 天(P1) 地(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年級字:銘(P6) 感(P3) 不(P1) 忘(P2)
銘:在器物上刻字,比喻永記心上。深刻地記在心上,感激不忘。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得蒙仗義釋放,已是銘感不忘,厚貺斷不敢受。”
年級字:感(P3) 同(P1) 身(P1) 受(P2)
感:感激;身:親身。心裏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
《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萬事求二兄代爲照顧,感同身受。”
年級字:感(P3) 慨(P5) 萬(P2) 千(P1)
年級字:感(P3) 深(P2) 肺(P5) 腑(P0)
《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過道臺聽了,心上甚是欽佩;又想起剛纔相待的情形,竟是感深肺腑,一心一意想要竭力報效。”
年級字:撫(P5) 時(P1) 感(P3) 事(P1)
清·朱仕琇《與林穆庵書》:“故嘗讀孔北海與魏武帝及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彼其撫時感事,慷慨自數其齒,其言激壯,有足悲者。”
年級字:哀(P4) 感(P3) 頑(P2) 艷(P1)
原意是指內容淒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艷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徵,奏胡馬之長嘶,淒入肝脾,哀感頑艷。”
年級字:哀(P4) 感(P3) 頑(P2) 豔(P3)
原意是指內容悽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豔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徵,奏胡馬之長嘶,悽入肝脾,哀感頑豔。”
年級字:感(P3) 戴(P3) 二(P1) 天(P1)
年級字:感(P3) 人(P1) 肺(P5) 肝(P4)
唐·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紀》:“今考其文至論事疏,感人肺肝,毛髮皆聳。”
年級字:真(P1) 情(P2) 實(P1) 感(P3)
孫犁《秀露集·歐陽修的散文》:“散文如無具體約束,無真情實感,,就會枝蔓無邊。”
年級字:哀(P4) 感(P3) 中(P1) 年(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語王右軍(王羲之)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是惡。’”
年級字:外(P1) 感(P3) 內(P1) 傷(P2)
①中醫指外感風邪,內有鬱積而致病。②比喻內外煎迫。
年級字:感(P3) 激(P2) 涕(P5) 零(P3)
唐·劉禹錫《平蔡行》詩:“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年級字:切(P2) 身(P1) 感(P3) 受(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切 : 密切。
身 : 親身。
感 : 感覺、感動。
受 : 承受。
別人的感受,也令自己產生同一種感覺。
年級字:多(P1) 愁(P3) 善(P2) 感(P3)
善:容易。經常發愁和傷感。形容人思想空虛,感情脆弱。
唐·陸龜蒙《自遣詩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
年級字:託(P4) 物(P1) 寓(P3) 感(P3)
年級字:感(P3) 慨(P5) 萬(P2) 端(P2)
感慨:因有所感觸而慨嘆;萬端:極多而紛繁。因深有感觸而有許多慨嘆。
陶承《我的一家·新版後記》:“思前想後,我怎能不感慨萬端。”
年級字:隔(P3) 世(P1) 之(P2) 感(P3)
指因人事或景物變化大而引起的、象隔了一個時代似的感覺。
郭沫若《洪波曲·後記》:“僅僅相隔兩年,所寫的東西,讀起來就已經有隔世之感了。”
年級字:多(P1) 情(P2) 多(P1) 感(P3)
宋·蔡伸《柳梢青》詞:“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幹風月。”
年級字:有(P1) 感(P3) 而(P1) 發(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感觸、觸景傷情對一些曾經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禁不住地抒發出來,或分享。
「有感」有所感動、感觸。
「而發」因而有所表示。
指對一些曾經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禁不住地抒發出來,或分享。
年級字:感(P3) 天(P1) 動(P1) 地(P1)
使蒼天和大地爲之感動。形容誠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無情天地受感動。形容冤屈極大。
《列子·黃帝篇》:“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豈但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
年級字:霜(P3) 露(P2) 之(P2) 感(P3)
《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年級字:銘(P6) 感(P3) 五(P1) 內(P1)
年級字:感(P3) 人(P1) 肺(P5) 腑(P0)
常貴田《喇吧聲聲》:“輕重緩急,悠揚悅耳,動人心絃,感人肺腑。”
年級字:忠(P2) 驅(P4) 義(P3) 感(P3)
唐·呂溫《題陽人城》詩:“忠驅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
年級字:感(P3) 極(P2) 涕(P5) 零(P3)
宋·黃庭堅《謝黔州安置表》:“罪深責薄,感極涕零。”
年級字:託(P4) 物(P1) 感(P3) 懷(P3)
年級字:感(P3) 今(P1) 惟(P0) 昔(P1)
晉·盧諶《贈劉琨》詩:“瞻彼日月,迅過俯仰;感今惟昔,口存心想。”
年級字:感(P3) 遇(P2) 忘(P2) 身(P1)
感遇:感激恩遇;忘身:願捨身相報。舊時士大夫向皇帝謝恩,表示忠心的套話。
《晉書·庚亮傳》:“且先帝謬顧,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輕,遂感遇忘身。”
年級字:多(P1) 情(P2) 善(P2) 感(P3)
唐·陸龜蒙《自遣詩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
年級字:百(P1) 感(P3) 交(P1) 集(P3)
感:感想;交:同時發生。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複雜。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
年級字:感(P3) 舊(P2) 之(P2) 哀(P4)
《後漢書·荀彧傳》:“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懷感舊之哀。”
年級字:感(P3) 激(P2) 不(P1) 盡(P3)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八:“驛官傳揚都督之命,將十千錢贈爲路費,又備下一輛車兒,差人夫送至姚州普淜驛中居住,張氏心中感激不盡。”
年級字:感(P3) 慨(P5) 激(P2) 昂(P4)
清·邵長蘅《侯方域魏禧傳》:“[魏禧]其爲文主識議,凌厲雄健,不屑屑撫擬如世之貎似大家者,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感慨激昂,摹畫淋漓。”
年級字:感(P3) 恩(P2) 戴(P3) 德(P4)
《三國志·吳志·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年級字:今(P1) 昔(P1) 之(P2) 感(P3)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十四回:“諸舊好俱在,譚孝若已作古人。今昔之感,悽悵莫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