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意(P1) 興(P2) 索(P3) 然(P2)
索然:全無,空盡。興致全無。形容一點興致也沒有。亦作“興致索然”。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樑邱大夫之家。’”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仙人島》:“綠雲顧父曰:“聖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
年級字:肆(P4) 意(P1) 橫(P2) 行(P1)
肆意:任意殘殺或迫害。橫行:仗勢作惡,蠻橫兇暴。隨心所欲地爲非作歹。亦作“肆虐橫行”。
宋·歐陽修《再論置兵御賊札子》:“數千里內,殺人放火,肆意橫行,入州入縣,如入無人之境。”
年級字:語(P1) 簡(P2) 意(P1) 賅(P0)
餘易木《初戀的回聲》十一:“如今,當‘周馬’這個綽號,由於語簡意賅,迅速地成爲我的正式代號的時候,我反而處之泰然了。”
年級字:器(P2) 滿(P2) 意(P1) 得(P1)
年級字:差(P2) 強(P2) 人(P1) 意(P1)
《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爲,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年級字:得(P1) 意(P1) 洋(P1) 洋(P1)
年級字:出(P1) 人(P1) 意(P1) 表(P2)
《南史·袁憲傳》:“憲常招引諸生與之談論新義,出人意表,同輩鹹嗟服焉。”宋·蘇軾《舉何去非換文資狀》:“其論歷代所以廢興成敗,皆出人意表。”
年級字:心(P1) 慌(P3) 意(P1) 亂(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孩兒自從接了電報之後,心慌意亂。”
年級字:辭(P5) 嚴(P4) 意(P1) 正(P1)
宋·歐陽修《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詩:“辭嚴意正質非俚,古味雖淡醇不薄。”
年級字:趁(P4) 心(P1) 像(P1) 意(P1)
猶言稱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滿足,遂。趁,通“稱”。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八卷:“若論起吳衙內,只算做半飢半飽,未能趁心像意。”
年級字:心(P1) 喬(P2) 意(P1) 怯(P4)
年級字:言(P1) 和(P1) 意(P1) 順(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又第九十八回:“但願他們兩口兒言和意順,從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年級字:二(P1) 心(P1) 兩(P1) 意(P1)
漢·王充《論衡·時》:“夫地之神,用心等也。人民無狀,加罪行罰,非有二心兩意,前後相反也。”
年級字:不(P1) 足(P1) 介(P2) 意(P1)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柘骨,何足介意。”
年級字:快(P1) 意(P1) 當(P2) 前(P1)
年級字:意(P1) 懶(P3) 心(P1) 灰(P2)
心、意:心思,意志;灰、懶:消沉,消極。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元·喬吉《喬夢符小令·玉交枝·頭適二曲》:“不是我心灰意懶,怎陪伴愚眉肉眼。”
年級字:曲(P2) 意(P1) 迎(P2) 合(P1)
年級字:歪(P3) 心(P1) 邪(P4) 意(P1)
年級字:真(P1) 心(P1) 真(P1) 意(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那黛玉偏生也是個有些癡病的,也每用假情試探。因你也將真心真意瞞起來,我也將真心真意瞞起來,都只用假意試探。”
年級字:阿(P2) 意(P1) 取(P2) 容(P2)
《南史·孝義傳下·陶季直》:“季直不能阿意取容,明帝頗忌之,出爲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年級字:意(P1) 氣(P1) 自(P1) 若(P3)
自若:不改常態,還像原來的樣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態自然,十分鎮靜。亦作“意氣自如”。
《漢書·李廣傳》:“廣爲匈奴所敗,吏士皆無人色,廣意氣自若。”
年級字:書(P1) 不(P1) 盡(P3) 意(P1)
《北齊書·文苑傳·祖鴻勳》:“與陽休之書曰:‘……已矣哉,書不盡意。’”
年級字:心(P1) 孤(P3) 意(P1) 怯(P4)
年級字:寓(P3) 意(P1) 深(P2) 長(P1)
宋·沈作喆《寓簡》卷一:“詩之作也,其寓意深遠,後之人莫能知之其意之所在也。”
年級字:意(P1) 亂(P2) 心(P1) 忙(P2)
年級字:非(P2) 意(P1) 相(P1) 干(P1)
《晉書·衛玠傳》:“玠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
年級字:才(P1) 疏(P3) 意(P1) 廣(P2)
《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年級字:主(P1) 情(P2) 造(P1) 意(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八回:“把白勝押到廳前,便將索子捆了,問他主情造意。”
年級字:訖(P0) 情(P2) 盡(P3) 意(P1)
年級字:情(P2) 深(P2) 意(P1) 重(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絃者,也必要續絃爲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年級字:誠(P2) 心(P1) 實(P1) 意(P1)
姚雪垠《長夜》二一:“劉老義是一個任性的人,他誠心實意地想要你跟他過日子。”
年級字:意(P1) 氣(P1) 洋(P1) 洋(P1)
年級字:情(P2) 悽(P5) 意(P1) 切(P2)
年級字:得(P1) 意(P1) 之(P2) 色(P1)
魯迅《書信集·答有恆先生》:“血的遊戲已經開頭,而角色又是青年,並且有得意之色。”
年級字:意(P1) 妙(P2) 指(P2)
清·龔自珍《六經正名》:“《孝經》者,曾子以後,支流苗裔之書,平易氾濫,無大疵,無閎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錄中,與《坊記》、《緇衣》、《孔子閒居》、《曾子天圓》比,非《中庸》、《祭義》、《禮運》之倫也。”
年級字:如(P2) 意(P1) 算(P2) 盤(P2)
比喻考慮問題時從主觀願望出發,只從好的方面着想打算。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好便宜!你倒會打如意算盤!十三個半月工錢,只付三個月!你同我了事,我卻不同你干休!”
年級字:丟(P1) 心(P1) 落(P2) 意(P1)
年級字:瑰(P3) 意(P1) 琦(P6+) 行(P1)
瑰:美石,比喻珍貴;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爲。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瑰意琦行,超然獨處。”
年級字:出(P1) 乎(P2) 意(P1) 外(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時抓不着話岔兒。”
年級字:意(P1) 悲(P3) 而(P1) 遠(P1)
《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年級字:意(P1) 料(P2) 之(P2) 外(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剛纔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並且大動干戈,用兵征剿。”
年級字:實(P1) 心(P1) 實(P1) 意(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九回:“五兒聽了,句句都是寶玉調戲之意,知這位呆爺卻是真心實意的話。”
年級字:春(P1) 風(P1) 得(P1) 意(P1)
舊時形容考中進士後的興奮心情。後形容職位升遷順利。
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級字:依(P2) 心(P1) 像(P1) 意(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或者不拘那裏天有緣在,等待依心像意尋個對得我來的好女兒爲妻,方了平生之願!”又卷四:“張廩生如此算計,若是後來依心像意,真是天沒眼睛了。”
年級字:何(P1) 足(P1) 介(P2) 意(P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度尚傳》:“所亡少少,何足介意!”
年級字:灰(P2) 心(P1) 喪(P5) 意(P1)
猶言灰心喪氣。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年級字:心(P1) 滿(P2) 意(P1) 得(P1)
茅盾《子夜》六:“在這些心滿意得的人們面前,他真感得無地自容。”
年級字:乘(P2) 其(P2) 不(P1) 意(P1)
乘:趁,因;意:猜想,意料。利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機動手。
《新編五代史平話·晉史》:“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乘其不意,急擊之,此兵之詭道也。”
年級字:意(P1) 馬(P1) 心(P1) 猿(P4)
漢·魏伯陽《參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馬四馳。”唐·許渾《題杜居士》詩:“機盡心猿伏,神閒意馬行。”
年級字:漫(P3) 不(P1) 加(P1) 意(P1)
年級字:低(P2) 情(P2) 曲(P2) 意(P1)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今日魯肅低情曲意,暫取荊州,以爲救民之急;待倉廩豐盈,然後再獻與將軍掌領。”
年級字:斷(P3) 章(P3) 取(P2) 意(P1)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爲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同“斷章取義”。
年級字:快(P1) 心(P1) 遂(P0) 意(P1)
猶言稱心如意。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
年級字:恣(P0) 意(P1) 妄(P4) 爲(P2)
恣意:任意,隨意;妄爲:胡作非爲。隨心所欲,胡作非爲。
《清史稿·列傳二·諸王一》:“乾隆十三年,詔責神保住瓷意妄爲,致兩目成眚,又虐待兄女,奪爵。”
年級字:不(P1) 懷(P3) 好(P1) 意(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聽了這話,自家肚裏尋思道:‘這婦人不懷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年級字:心(P1) 滿(P2) 意(P1) 足(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一回:“兩個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纔心滿意足,走了罷休!’”
年級字:出(P1) 人(P1) 意(P1) 料(P2)
《南史·袁憲傳》:“憲常招引諸生與之談論新義,出人意表,同輩咸嗟服焉。”
年級字:詞(P1) 鈍(P4) 意(P1) 虛(P4)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林之孝家的聽他詞鈍意虛,又因近日玉釧兒說那邊正房內失落了東西,幾個丫頭對賴,沒主兒,心下便起了疑。”
年級字:回(P1) 心(P1) 轉(P2) 意(P1)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重新考慮,改變原來的想法和態度。
宋·朱熹《朱子語類·訓門人·五》:“且人一日間,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計較,都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
年級字:情(P2) 至(P1) 意(P1) 盡(P3)
唐·孔穎達疏《詩·大雅·板》:“我老夫教諫汝,其意乃款款然,情至意盡,何爲汝等而未知?”
年級字:弦(P4) 外(P1) 之(P2) 意(P1)
弦:樂器上發音的絲線。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裏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南史·范曄傳》:“其中體趣,言之不可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年級字:神(P1) 領(P2) 意(P1) 造(P1)
年級字:言(P1) 外(P1) 之(P2) 意(P1)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爲至矣。”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
年級字:情(P2) 投(P3) 意(P1) 和(P1)
投:契合。形容雙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親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氣合”。
年級字:意(P1) 氣(P1) 風(P1) 發(P1)
意氣:意志和氣概;風發:象風吹一樣迅猛。形容精神振奮,氣概豪邁。
年級字:以(P1) 意(P1) 逆(P6) 志(P2)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
年級字:徒(P3) 亂(P2) 人(P1) 意(P1)
宋·蘇軾《富鄭公神道碑》:“始受命聞一女卒,再受命聞一男生,皆不顧而行,得家書,不發而焚之,曰:‘徒亂人意。’”
年級字:二(P1) 三(P1) 其(P2) 意(P1)
《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是時外爲御難,內實乞罪,既不見赦,而屠各二三其心,臨陣叛戾。”
年級字:意(P1) 指(P2)
《漢書·揚雄傳下》:“今吾子乃抗辭幽說,閎意眇指,獨馳騁於有亡之際,而陶治大爐,旁薄羣生,歷覽者茲年矣,而殊不寤。”
年級字:言(P1) 簡(P2) 意(P1) 少(P1)
年級字:情(P2) 投(P3) 意(P1)
明·陳鐸《錦庭樂·春怨》套曲:“憶王孫,乍交歡,情投意忺,永遠效鶼鶼。”
年級字:意(P1) 懶(P3) 心(P1)
懶、慵:怠倦,消沉。心情怠倦消沉。亦作“意慵心懶”。
年級字:萬(P2) 事(P1) 如(P2) 意(P1)
萬事如意是古今廣為流傳的吉利詞。禮儀交往中人們極愛用它作為贈予對方的最良好祝福
傳統吉祥圖案。以萬年青(或卍字)和如意(或靈芝)組成的花紋。萬年青和萬事的萬字互通。田字從其四端向縱橫引伸,互相連接形成各種圖樣,寓意長久而不斷。這種紋樣叫作“卍字錦”、“長腳卍字”或“富貴不斷頭”。和變體的壽字組合在一起,又稱為“團萬壽字”。以靈芝作如意象徵組合的吉祥圖案很多,又如靈芝與百合、柿子組成“百事如意”,靈芝與荷花、盒子組成“和合如意”。常見應用於衣料、建築、傢俱、什器等上面。
年級字:寓(P3) 意(P1) 深(P2) 遠(P1)
宋·沈作喆《寓簡》卷一:“詩之作也,其寓意深遠,後之人莫能知之其意之所在也。”
年級字:出(P1) 敵(P3) 意(P1) 外(P1)
毛澤東《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此種計劃出敵意外,在你們最後完成部署以前,敵人是很難覺察出來的。”
年級字:出(P1) 乎(P2) 意(P1) 料(P2)
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準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損失。”
年級字:麻(P1) 痺(P0) 大(P1) 意(P1)
年級字:意(P1) 氣(P1) 高(P1) 昂(P4)
經過三個月的集訓,國家女籃~嚴陣以待,準備迎戰歐洲強隊。
年級字:來(P1) 情(P2) 去(P1) 意(P1)
年級字:出(P1) 其(P2) 不(P1) 意(P1)
其:代詞,對方;不意:沒有料到。趁對方沒有意料到就採取行動。
年級字:五(P1) 心(P1) 六(P1) 意(P1)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言(P1)
原意是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後比喻彼此心裏知道,不用明說。
《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年級字:心(P1) 知(P1) 其(P2) 意(P1)
《史記·五帝本紀》:“書缺有間矣,心知其意,固難爲淺見寡聞道也。”
年級字:言(P1) 簡(P2) 意(P1) 深(P2)
清·趙翼《甌北詩話·陸放翁詩》:“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一語勝人千百。”
年級字:神(P1) 工(P1) 意(P1) 匠(P3)
年級字:像(P1) 心(P1) 適(P3) 意(P1)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畔房小姐]自恃是太師爺的女兒,凡事像心適意,敢作敢爲。”
年級字:誠(P2) 意(P1) 邀(P4) 請(P1)
詞性:形容詞
誠邀【常用詞組】
「誠意」誠懇的心意,使其意念發於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
「邀請」請人出席或參加活動。
指真誠有禮地請人出席活動。
年級字:專(P2) 心(P1) 一(P1) 意(P1)
《漢書·翟方進傳》:“其專心一意毋貸,近醫藥以自持。”漢·陸賈《新語·懷慮》:“專心一意,身無境外之交,心無欹斜之慮。”
年級字:詞(P1) 不(P1) 達(P1) 意(P1)
詞:言詞;意:意思。指詞句不能確切地表達出意思和感情。
《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廟記》:“蓋五百年而書功烈者,辭不達意,余嘗嘆息之。”
年級字:洋(P1) 洋(P1) 得(P1) 意(P1)
年級字:真(P1) 情(P2) 實(P1) 意(P1)
明·李東陽《求退錄·詩話》:“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彼小夫賤隸婦人女子真情實意,喑合而偶中,固不待於教。”
年級字:雲(P1) 情(P2) 雨(P1) 意(P1)
宋·袁去華《浣溪沙》詞:“一夕高唐夢裏狂,雲情雨意兩茫茫。袖間依約去年香。”
年級字:二(P1) 心(P1) 三(P1) 意(P1)
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意念不專,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六回:“唸佛是一樁正事,豈有二心三意?”
年級字:志(P2) 驕(P4) 意(P1) 滿(P2)
《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賁志驕意滿,不復顧慮。”
年級字:出(P1) 於(P2) 意(P1) 表(P2)
唐·張讀《宣室志》卷四:“一夕,風月晴瑩,有扣門者,出視之,見一丈夫,衣冠甚偉,儀狀秀逸。喬延入與坐,談議朗暢,出於意表。喬重之,以爲人無及者。”
年級字:像(P1) 心(P1) 稱(P2) 意(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一個是蕭管朋友賈清夫,一個是拳棒教師趙能武。一文一武,出入不離左右。”
年級字:意(P1) 氣(P1) 相(P1) 投(P3)
意氣:志趣性格;投:合得來。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元·官大用《范張雞黍》:“咱意氣相投,你知我心憂。”
年級字:姿(P3) 意(P1) 妄(P4) 爲(P2)
任意胡作非爲,常指極端地固執己見和偏愛自己的習慣,常含有一種幾乎難以抑制的反覆無常的意味。
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佈告》:“察其原因,不外有少數頑固分子,不顧民族國家利益,姿意妄爲。”
年級字:意(P1) 在(P1) 筆(P1) 前(P1)
①指寫字構思在落筆以前。②作詩文先作思想上的醞釀,然後着筆。亦作“意在筆先”。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年級字:遂(P0) 心(P1) 快(P1) 意(P1)
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同“遂心如意”。
年級字:故(P1) 人(P1) 之(P2) 意(P1)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
年級字:正(P1) 心(P1) 誠(P2) 意(P1)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年級字:遂(P0) 心(P1) 滿(P2) 意(P1)
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同“遂心如意”。
年級字:得(P1) 意(P1) 揚(P2) 揚(P2)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年級字:意(P1) 轉(P2) 心(P1) 回(P1)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改變想法,不再堅持過去的意見。
宋·朱熹《朱子語類·訓門人·五》:“且人一日間,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計較,都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
年級字:刻(P2) 意(P1) 求(P2) 工(P1)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二卷:“此等詞語淺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覺刻意求工,是無端多費氣力。”
年級字:得(P1) 意(P1) 門(P1) 生(P1)
得意:稱心如意;門生:親授業的弟子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後泛指學生。最滿意的弟子或學生。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雖然和咱們滿州漢軍隔旗,卻是我第一個得意門生,他待我也實在親熱,那個人將來不可限量。”
年級字:曲(P2) 意(P1) 承(P4) 迎(P2)
年級字:真(P1) 心(P1) 誠(P2) 意(P1)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着個真心實意。”
年級字:出(P1) 乎(P2) 意(P1) 表(P2)
魯迅《彷徨·傷逝》:“我想只要離開這裏,子君便如還在我的身邊;至少,也如還在城中,有一天,將要出乎意表地訪我,像住在會館時侯似的。”
年級字:出(P1) 於(P2) 意(P1) 外(P1)
《黃繡球》第四回:“自想這件事真出於意外,必須自家投到,中訴明白,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誣辱。”
年級字:詞(P1) 不(P1) 逮(P5) 意(P1)
詞:言語,詞句;逮:到,及。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清·龍啓瑞《覆唐子實書》:“嗣有四鄉聯團之議,曾泐數行奉達,倉卒中詞不逮意。”
年級字:全(P2) 心(P1) 全(P2) 意(P1)
年級字:意(P1) 味(P2) 深(P2) 長(P1)
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年級字:可(P1) 心(P1) 如(P2) 意(P1)
宋·朱敦儒《感皇恩》詞:“稱心如意,剩活人間幾歲?”
年級字:意(P1) 氣(P1) 用(P1) 事(P1)
意氣:主觀偏激的情緒;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憑一時的想法和情緒辦事。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這是事勢相逼,不得不爾。至今想來,究竟還是意氣用事,並不曾報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卻也悔之無及。”
年級字:意(P1) 氣(P1) 飛(P1) 揚(P2)
年級字:不(P1) 以(P1) 為(P2) 意(P1)
年級字:心(P1) 煩(P4) 意(P1) 亂(P2)
年級字:神(P1) 領(P2) 意(P1) 得(P1)
年級字:心(P1) 領(P2) 意(P1) 會(P1)
年級字:假(P1) 仁(P3) 假(P1) 意(P1)
這個~,陰險毒辣的僞君子表面上很誠懇,但心裏卻另有一套。
年級字:防(P3) 意(P1) 如(P2) 城(P2)
意:心思,指私慾。指嚴格遏止私心雜念,象守城防敵一樣。
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下·守口如瓶》:“富鄭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語。”
年級字:曲(P2) 意(P1) 奉(P3) 迎(P2)
年級字:強(P2) 姦(P5) 民(P1) 意(P1)
一九一五年底袁世凱玩弄公民投票,~,公然稱帝。(吳玉章《回憶“五四”前後我的思想轉變》)
年級字:志(P2) 得(P1) 意(P1) 滿(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未免志得意滿,自繇自主,要另立個鋪排,把張家來出景,漸漸把丈人丈母放在腦後,倒象人家不是劉家的一般。”
年級字:執(P4) 文(P1) 害(P1) 意(P1)
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推考其故,蓋提舉鹽事司執文害意,謂非貧乏不在此數。”
年級字:意(P1) 義(P3) 深(P2) 長(P1)
年級字:肆(P4) 意(P1) 妄(P4) 爲(P2)
妄:胡亂,非分的,出了常規的。妄爲:胡作非爲。指不顧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爲。亦作“肆意妄行”。
年級字:麻(P1) 大(P1) 意(P1)
我要當心,不能~,我應當找個隱蔽的地方。(巴金《堅強戰士》)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志(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
西漢·戴聖《禮記·祭義》:“君子之所爲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指(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年級字:誠(P2) 心(P1) 誠(P2) 意(P1)
年級字:言(P1) 不(P1) 達(P1) 意(P1)
《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以譯者言不達意,復爲書曉之。”
年級字:孤(P3) 行(P1) 一(P1) 意(P1)
清·錢謙益《父楫中議大夫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制》:“孤行一意,惟知砥節而首公;榰柱衆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形(P2)
《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年級字:仲(P4) 好(P1) 意(P1) 思(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口語做錯了事不但沒有悔意,仍然態度依舊,若無其事。
口語: 他吃多了兩份餐,仲好意思不付餐費。
書面語: 他吃多了兩份餐,還好意思不付餐費。
「仲」常用於比較時的廣東地方口語。
「意思」意向和思維,指態度。
這是一句暗喻的評語,指做錯了事不但沒有悔意,仍然態度依舊,若無其事,甚至更要爭取額外的權益。
年級字:言(P1) 不(P1) 逮(P5) 意(P1)
宋·程頤《與呂大臨論中書》:“竊恐辭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輒露所見,求益左右。”
年級字:溫(P2) 情(P2) 密(P2) 意(P1)
年級字:心(P1) 灰(P2) 意(P1) 敗(P2)
年級字:志(P2) 滿(P2) 意(P1) 得(P1)
宋·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年級字:心(P1) 回(P1) 意(P1) 轉(P2)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改變想法,不再堅持過去的意見。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年級字:高(P1) 情(P2) 遠(P1) 意(P1)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西昆體》:“義山詩世人但稱頌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
年級字:一(P1) 意(P1) 孤(P3) 行(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
「一意」意向決定了,沒有三心兩意。
「孤行」孤獨行動。
《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年級字:虛(P4) 情(P2) 假(P1) 意(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回:“那妖精巧語花言,虛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兒好習弓馬,採獵爲生。’”
年級字:意(P1) 興(P2) 盎(P6) 然(P2)
意興:興致。盎然:指氣氛、趣味等洋溢的樣子。形容興致很濃的樣子。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
年級字:吉(P1) 祥(P2) 如(P2) 意(P1)
元·無名氏《賺蒯通》:“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惡限臨逼。”
年級字:情(P2) 投(P3) 意(P1) 合(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七回:“那鎮元子與行者結爲兄弟,兩人情投意合。”
年級字:遣(P5) 詞(P1) 立(P1) 意(P1)
年級字:命(P3) 詞(P1) 遣(P5) 意(P1)
年級字:紅(P1) 情(P2) 綠(P1) 意(P1)
宋·文同《約春》詩:“紅情綠意知多少,盡入涇川萬樹花。”
年級字:以(P1) 辭(P5) 害(P1) 意(P1)
《孟子·萬章上》: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年級字:神(P1) 搖(P2) 意(P1) 奪(P3)
神:精神;意:心意;搖、奪:形容不能自持。神情爲某件事物所吸引,不能自持。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畫壁》:“朱注目久,不覺神搖意奪,恍然凝思,身忽飄飄,如駕雲霧。”
年級字:心(P1) 低(P2) 意(P1) 沮(P6)
年級字:安(P1) 心(P1) 樂(P2) 意(P1)
原指心情安寧,情緒愉快。後多指內心情願,十分愉快。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四回:“我看二嫂子如今倒是安心樂意的孝敬我媽媽,比親媳婦還強十倍呢。”
年級字:放(P1) 意(P1) 肆(P4) 志(P2)
宋·蘇軾《超然臺記》:“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年級字:美(P1) 意(P1) 延(P4) 年(P1)
年級字:天(P1) 意(P1) 弄(P2) 人(P1)
年級字:空(P1) 談(P2) 快(P1) 意(P1)
快意:使內心感到痛快。信口開河地高談闊論,卻不付諸行動,只是爲了口頭痛快。
毛澤東《論持久戰》:“或者只是空談快意,並不準備真正去做。”
年級字:以(P1) 意(P1) 爲(P2) 之(P2)
《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爲之。”
年級字:毫(P4) 不(P1) 介(P2) 意(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衆人如何得意,獨他一個皆視有如無,毫不介意。因此衆人嘲他越發呆了。”
年級字:以(P1) 意(P1) 為(P2) 之(P2)
《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年級字:漫(P3) 不(P1) 經(P1) 意(P1)
郭沫若《文藝論集·<瓦特·裴德的批評論>》:“有時不能瑩然徹底而變化,好像漫不經意地在四處爆發着一個優美的結晶。”
年級字:擊(P3) 其(P2) 不(P1) 意(P1)
《孫子·虛實》:“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三國·魏·曹操注:“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年級字:適(P3) 情(P2) 率(P3) 意(P1)
年級字:遣(P5) 詞(P1) 措(P5) 意(P1)
年級字:三(P1) 心(P1) 二(P1) 意(P1)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年級字:意(P1) 氣(P1) 相(P1) 得(P1)
唐·李百藥《北齊書·高乾傳》:“魏領軍元叉,權重當世,以意氣相得,接乾甚厚。”
年級字:曲(P2) 意(P1) 逢(P4) 迎(P2)
曲意:違背自己的意願去曲從別人;逢迎:迎合。想方設法奉承討好別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卓偶染小疾,貂蟬衣不解帶,曲意逢迎,卓心愈喜。”
年級字:言(P1) 簡(P2) 意(P1) 賅(P0)
賅:完備。話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
年級字:遣(P5) 言(P1) 措(P5) 意(P1)
年級字:言(P1) 不(P1) 盡(P3) 意(P1)
情意曲折深遠,言語難以全部表達。常用於書信末尾,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出來。
年級字:心(P1) 勞(P2) 意(P1) 攘(P6)
年級字:趁(P4) 心(P1) 如(P2) 意(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俗語說,‘老健春寒秋後熱’,倘或老太太一時有個好歹,那時雖也完事,只怕耽誤了時光,還不得趁心如意呢。”
年級字:同(P1) 心(P1) 合(P1) 意(P1)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顏(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年級字:破(P2) 玩(P1) 意(P1) 兒(P1)
年級字:心(P1) 猿(P4) 意(P1) 馬(P1)
心意好象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形容心裏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
漢·魏伯陽《參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馬四馳。”唐·許渾《題杜居士》詩:“機盡心猿伏,神閒意馬行。”
年級字:意(P1) 前(P1) 筆(P1) 後(P1)
年級字:柔(P3) 情(P2) 蜜(P2) 意(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1回:“如今懸空在寶玉屋內,雖說寶玉仍是柔情蜜意,究竟算不得什麼,於是更哭得哀切。”
年級字:遣(P5) 詞(P1) 造(P1) 意(P1)
年級字:意(P1) 出(P1) 望(P2) 外(P1)
年級字:刻(P2) 意(P1) 經(P1) 營(P4)
清·王晫《今世說·規箴》:“此事定須霞思雲想,刻意經營,奈何頹唐落墨,便布人間?”
年級字:一(P1) 心(P1) 一(P1) 意(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全心全意三心兩意、見異思遷專一、專注的意思。
「一心」比喻專心。
「一意」決定了意向,沒有三心兩意。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免爲庶人,徙章武郡,是歲嘉平元年。」
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年級字:創(P4) 意(P1) 造(P1) 言(P1)
唐·李翱《答朱載言書》:“六經之詞也,創意造言,皆不相師。”
年級字:命(P3) 辭(P5) 遣(P5) 意(P1)
年級字:滿(P2) 不(P1) 在(P1) 意(P1)
巴金《復仇集·不幸的人》:“這是一隻破舊的提琴,他拿着弓滿不在意地拉着。”
年級字:意(P1) 合(P1) 情(P2) 投(P3)
年級字:溫(P2) 情(P2) 蜜(P2) 意(P1)
年級字:言(P1) 簡(P2) 意(P1) 該(P2)
清·崔述《讀風偶識》卷一:“夫《論語》所載孔子論詩之言多矣,若《關雎》、《思無邪》章,誦《詩三百》以及《興觀羣怨》、《周南》等章,莫不言簡意該,義深詞潔。”
年級字:遣(P5) 辭(P5) 措(P5) 意(P1)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沿襲》:“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辭措意,皆相緣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年級字:心(P1) 意(P1) 懶(P3)
明·沈採《千金記》第四十出:“出乎無奈,每日做生活,做得心慵意懶。”: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九卷“[多福]多時聽得母親三言兩語,絮絮聒聒,已自心慵意懶。”
年級字:寡(P4) 情(P2) 薄(P4) 意(P1)
《水滸傳》第一一○回:“公孫勝道:‘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來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
年級字:心(P1) 忙(P2) 意(P1) 急(P1)
年級字:意(P1) 在(P1) 言(P1) 外(P1)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五:“此絕句極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
年級字:稱(P2) 心(P1) 如(P2) 意(P1)
宋·朱敦儒《感皇恩》詞:“稱心如意,剩活人間幾歲?”
年級字:惡(P3) 意(P1) 中(P1) 傷(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出自惡毒用心去誹謗誣陷傷害別人,中傷說壞話攻擊陷害別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意(P1)
明·張居正《答鄭範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年級字:意(P1) 得(P1) 志(P2) 滿(P2)
年級字:真(P1) 心(P1) 實(P1) 意(P1)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着個真心實意。”
年級字:稱(P2) 心(P1) 滿(P2) 意(P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我果有功名之分,若得一日稱心滿意,就死何恨。”
年級字:柔(P3) 情(P2) 密(P2) 意(P1)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旨(P2)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從意旨。原指不等父母開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上級意圖,極力奉承。
《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禮記·祭義》:“君子之所爲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年級字:深(P2) 情(P2) 厚(P2) 意(P1)
明·名教中人《好逑傳》:“鐵公子本不欲留,因見過公子深情厚意,懇懇款留,只得坐下。”
年級字:目(P1) 量(P2) 意(P1) 營(P4)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意(P1)
明·張居正《答鄭範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爲意。”
年級字:言(P1) 近(P2) 意(P1) 遠(P1)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年級字:得(P1) 意(P1) 之(P2) 作(P2)
曹靖華《哪有閒情話年月》:“作者彷彿要爲我開小型展覽會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陳列在我面前了。”
年級字:心(P1) 灰(P2) 意(P1) 冷(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聽我說,故我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
年級字:心(P1) 灰(P2) 意(P1) 懶(P3)
心、意:心思,意志;灰、懶:消沉,消極。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聽我說,故我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
年級字:意(P1) 廣(P2) 才(P1) 疏(P3)
意:意願,志向。志向遠大,但才能淺薄。指志大才疏。
年級字:自(P1) 鳴(P4) 得(P1) 意(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姊妹相逢無他語,惟各以閫威自鳴得意。”
年級字:志(P2) 足(P1) 意(P1) 滿(P2)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恆公雖然是個英主,卻不道劍老無芒,人老無剛,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滿。”
年級字:出(P1) 人(P1) 意(P1) 外(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卻又有轉眼貧富出人意外,眼前事分毫算不得準的哩!”
年級字:辭(P5) 不(P1) 達(P1) 意(P1)
辭:言辭;意:意思。指詞句不能確切地表達出意思和感情。
《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廟記》:“蓋五百年而書功烈者,辭不達意,餘嘗嘆息之。”
年級字:意(P1) 在(P1) 筆(P1) 先(P2)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年級字:遂(P0) 心(P1) 如(P2) 意(P1)
《紅樓夢》第四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麼遂心如意的。”
年級字:不(P1) 好(P1) 意(P1) 思(P2)
①表示礙於情面而只能怎樣或不便怎樣。②害羞;難爲情。
年級字:畫(P1) 意(P1) 詩(P3) 情(P2)
宋·周密《清平樂·橫玉亭秋倚》詞:“詩情畫意,只在闌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氣,一片吳山越水。”
年級字:恣(P0) 意(P1) 妄(P4) 行(P1)
恣意:任意,隨意;妄行:胡作非爲。隨心所欲,胡作非爲。
《漢書·杜周傳》:“曲陽侯要前爲三公輔政,知趙昭儀殺皇子,不輒白奏,反與趙氏比周,恣意妄行。”
年級字:同(P1) 心(P1) 一(P1) 意(P1)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年級字:恬(P5) 不(P1) 爲(P2) 意(P1)
宋·蘇軾《上執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廨宇書》:“豈有仁聖在上,羣賢並用,而肯恬不爲意乎。”
年級字:快(P1) 心(P1) 滿(P2) 意(P1)
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同“快心遂意”。
年級字:用(P1) 心(P1) 用(P1) 意(P1)
姚雪垠《長夜》九:“其實他並不想曉得正文中講些什麼,他只在聚精會神地,用心用意地,向密密的方塊字羣中尋找他所要尋找的一個字。”
年級字:情(P2) 投(P3) 意(P1) 洽(P6)
情感融洽,心意相通。亦作情投意合。指雙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明·劉璋《飛花豔想》第一回:“三人談笑飲酒,正說得情投意洽,忽見抱琴進來道:‘外面劉相公來訪。’三人聽見,各不歡喜。”
年級字:不(P1) 以(P1) 爲(P2) 意(P1)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定大恨凱,思中傷之,凱終不以爲意,乃心公家,義形於色,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鹹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爲意。”
年級字:盡(P3) 如(P2) 人(P1) 意(P1)
宋·劉克莊《後村全集·李艮翁禮部墓誌銘》:“然議者但以爲恩澤侯挾貴臨民,安得盡如人意。”
年級字:意(P1) 想(P1) 不(P1) 到(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今日這般寒冷,滿天雪片飄揚,仙姑忽來下顧,真是意想不到。”
年級字:心(P1) 忙(P2) 意(P1) 亂(P2)
年級字:粗(P2) 心(P1) 大(P1) 意(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粗心,
俹簁細心不細心。
宋·張洪《朱子讀書法·一·熟讀精思》:「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意去理會……粗心大氣不得。」
年級字:執(P4) 意(P1) 不(P1) 從(P1)
執:堅持;意:意見;從:依從。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依從別人的意見。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你若執意不從,惹他性起,一時翻過臉來,罵一頓,打一頓,你待走上天去。”
年級字:情(P2) 真(P1) 意(P1) 切(P2)
清·吳喬《答萬季埜詩問》:“六朝體寬無粘,韻得葉用,粘綴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無窮。”
年級字:風(P1) 情(P2) 月(P1) 意(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回:“眉似初春柳葉,常含着雨恨雲愁;臉如三月桃花,暗帶着風情月意。”
年級字:無(P2) 私(P3) 有(P1) 意(P1)
年級字:輸(P4) 心(P1) 服(P1) 意(P1)
年級字:才(P1) 高(P1) 意(P1) 廣(P2)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大抵才高意廣,如孔北海之徒。”
年級字:有(P1) 心(P1) 有(P1) 意(P1)
年級字:兩(P1) 意(P1) 三(P1) 心(P1)
三心二意。心裏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猶豫不決或意志不堅定。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休得慕富嫌貧,兩意三心,自貽後悔。”
年級字:見(P1) 財(P3) 起(P1) 意(P1)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剛道個一聲兒惡人迴避,早激的他惡哏哏鬧是非,那裏也見財起意。”
年級字:瞻(P0) 情(P2) 顧(P3) 意(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關礙處。”
年級字:像(P1) 心(P1) 如(P2) 意(P1)
《黃金世界》第一回:“只要於己有一絲的好處,且把良心歪到半邊,千方百計,竭力鑽謀,便像心如意了,還不住手。”
年級字:強(P2) 奸(P3) 民(P1) 意(P1)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象(P1)
唐·樑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年級字:誠(P2) 心(P1) 正(P1) 意(P1)
誠:真誠。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皇天有意爲斯文,教人從誠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齊家治國爲標準。”
年級字:春(P1) 意(P1) 盎(P6) 然(P2)
春意:春天的氣象。盎然:豐滿、濃厚的樣子。形容春天的氣氛很濃。
年級字:春(P1) 意(P1) 闌(P0) 珊(P4)
年級字:神(P1) 迷(P2) 意(P1) 奪(P3)
年級字:意(P1) 氣(P1) 揚(P2) 揚(P2)
《史記·管晏列傳》:“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年級字:心(P1) 不(P1) 由(P1) 意(P1)
《紅樓夢》第七二回:“那彩霞之母滿心縱不願意,見風姐親自和他說,何等體面,便心不由意的滿口應了出去。”
年級字:意(P1) 氣(P1) 自(P1) 如(P2)
《史記·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
年級字:別(P1) 出(P1) 新(P1) 意(P1)
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大抵所利不能補其所傷,所得不能償其所亡,徒欲別出新意,以自爲功名耳。”
年級字:有(P1) 意(P1) 無(P2) 意(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年級字:孤(P3) 行(P1) 己(P1) 意(P1)
魯迅《集外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我想,原來是一個孤行己意,隨隨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樣如此傲慢。”
年級字:瑰(P3) 意(P1) 奇(P2) 行(P1)
年級字:低(P2) 心(P1) 下(P1) 意(P1)
《朱子語類》卷四四:“下學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達。”
年級字:安(P1) 心(P1) 落(P2) 意(P1)
這就是我剛纔對你說的,不要再去想起復做官,~守祖墳的原因所在。你明白嗎? ★唐浩明《黑雨》十
年級字:情(P2) 意(P1) 綿(P4) 綿(P4)
情意:對人的感情。綿綿:延續不斷的樣子。形容情意深長,不能解脫。
周恩來《別李愚如並示述弟》:“何況情意綿綿,‘藕斷絲不斷’。”
年級字:揚(P2) 揚(P2) 得(P1) 意(P1)
《史記·管晏列傳》:“其夫爲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年級字:以(P1) 詞(P1) 害(P1) 意(P1)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太白‘斗酒詩百篇’,‘東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不過一時興到語,不可以詞害意。”
年級字:忘(P2) 象(P1) 得(P1) 意(P1)
年級字:意(P1) 滿(P2) 志(P2) 得(P1)
因願望實現而心滿意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同“意得志滿”。
清·黃宗羲《進士心友張君墓誌銘》:“一第進士,便意滿志得,以爲讀書之事畢矣。”
年級字:意(P1) 往(P1) 神(P1) 馳(P5)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纔好。”
年級字:心(P1) 慌(P3) 意(P1) 急(P1)
年級字:逞(P4) 心(P1) 如(P2) 意(P1)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魔鬼夜訪錢錘書先生》:“反過來說,作自傳的人往往並無自己可傳,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兒子都認不得的形象。”
年級字:先(P2) 意(P1) 希(P2) 旨(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年級字:神(P1) 意(P1) 自(P1) 若(P3)
年級字:好(P1) 心(P1) 好(P1) 意(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好心、善心,
仁心,
愛心善意。
老舍《茶館》第三幕:我好心好意來告訴你,你可不能賣了我呀!
年級字:像(P1) 心(P1) 像(P1) 意(P1)
《京本通俗小說·海陵王荒淫》:“這海陵像心像意侮弄了幾多時節。”
年級字:出(P1) 自(P1) 意(P1) 外(P1)
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丘之小不能一畝……餘憐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遊,皆大喜,出自意外。”
年級字:格(P2) 高(P1) 意(P1) 遠(P1)
宋·王禹偁《送丁謂序》:“去年得富春生孫何文數十篇,格高意遠,大得六經旨趣。”
年級字:恣(P0) 意(P1) 妄(P4) 為(P2)
恣意:任意,隨意;妄為:胡作非為。隨心所欲,胡作非為。
《清史稿·列傳二·諸王一》:“乾隆十三年,詔責神保住瓷意妄為,致兩目成眚,又虐待兄女,奪爵。”
年級字:意(P1) 惹(P3) 情(P2) 牽(P3)
年級字:移(P2) 情(P2) 遣(P5) 意(P1)
嚴復《救亡決論》:“若夫詞章一道,本無經濟殊科,詞章不妨放達,故雖極蜃樓海市,惝恍迷離,皆足以移情遣意。”
年級字:稱(P2) 心(P1) 快(P1) 意(P1)
遇事如意,心情舒暢。稱心:恰合心願。快意:心情爽快舒適。
年級字:拳(P4) 拳(P4) 盛(P2) 意(P1)
拳拳:懇切、忠誠的樣子。發自內心的真誠而深厚的情誼。
年級字:出(P1) 敵(P3) 不(P1) 意(P1)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不如讓我去,出敵不意,攔腰插一拳,也許能夠把敵陣衝亂。”
年級字:詩(P3) 情(P2) 畫(P1) 意(P1)
宋·周密《清平樂·橫玉亭秋倚》詞:“詩情畫意,只在闌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氣,一片吳山越水。”
年級字:點(P1) 頭(P1) 會(P1) 意(P1)
《水滸傳》第七二回:“柴進喚燕青,附耳低言:‘你與我如此如此。’燕青是個點頭會意的人,不必細問,火急下樓。”